位置:首页名人大全>万承风

万承风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4534 更新时间:2023/12/25 15:11:37

万承风(1752年-1812年),字卜东,一字和圃,宁州安乡汤桥(今修水县黄沙镇汤桥)人。

基本资料

本名:万承风

字:卜东,和圃

所处时代:清代

出生地:宁州安乡汤桥

出生日期:1752年

人物生平

万承风自幼勤奋好学,成绩上乘,十八岁时成为秀才,先在其外祖父家教私塾,后往庐山白鹿洞书院求学,三十岁再考中进士,从此走上仕途。随后,他选为庶吉士,授检讨,入值尚书房,以后再迁翰林院侍读。万承风和曾经担任过宰相的刘墉、翰林院编修的秦承业一道,担任后来成为宣宗道光皇帝的旻宁的老师,侍读其读书长达二十余年,在长达二十余年的帝师生涯中,他治学严谨,讲席从容。

乾隆(高宗年号)末年(1795),44岁的万承风离开皇宫,充任云南副考官;嘉庆(仁宗皇帝年号)三年(1798),他调任江南副考官,第二年督广东学政;任满后还京,他再值尚书房,擢詹事,又于嘉庆九年(1804)督山东学政,未能完成任期又被召入值尚书房,并任礼部右侍郎。嘉庆十二年(1807),他督江苏学政;嘉庆十四年(1809),仁宗帝过五十寿,万承风上奏请求解任回京为仁宗帝祝寿,仁宗帝对此不满,加以严斥,万承风改迁内阁学士,调安徽学政,后再返京任兵部侍郎,入充经筵讲官,后又为工部右侍郎兼管钱法堂事。嘉庆十七年(1812)秋,刚届花甲的万承风因患风痹引疾还乡,不久逝世,享年六十一岁。万承风逝世后安葬于家乡长茅芦花埚,后其名入祀乡贤祠。

人物影响

万承风处事慎重,正气凛然,节操高尚。乾隆晚年,大权在握的和珅想把他拉入旗下,但万承风决不为之动心。督学广东时,他极力除奸弊、正士习,仁宗帝密谕他查访大臣居官行事,凡有所察都据实上奏。任安徽学政时,因为定远的学子与凤阳官吏有旧嫌,每临考试都要发生矛盾,而凤阳官吏多偏袒小吏,考生气愤不平,万承风明察实报,使县吏受到惩处。

万承风身在京城和外省为官,却关注家乡,热衷公益事业。当时,宁州在京城没有建会馆,这给千里迢迢赴京城参加考试的学子造成了极大的不便,万承风当年赴京城考试时就体会到了这种身在异地无栖息之地的艰辛,因此,他在京城创建了宁州会馆。嘉庆九年,他督山东学政期间,家乡有人致信提重修文峰塔事,万承风积极响应,除作为主要倡导人外,还予以资助。

万承风为官历经高宗、仁宗两朝,均得两朝皇帝信任。他自乾隆四十六年(1781)中进士,到高宗帝即将卸位,一直担任高宗帝孙子的老师,这不能不说高宗帝对他的器重。他充江南副考官时,即将登上皇位的颙琰在自己的寝宫为他赐诗送行。颙琰成为仁宗皇帝后,在看了他的奏折,了解到他当年不攀附和珅之事,对他大加赞叹,“实心勉力,报多年知遇之恩;益励廉隅,为一代群臣之首,可见风骨峥峻,不附权贵者,权贵亦莫可如何也。”就是在他因病回乡期间,仁宗帝还派官员登门询问。宣宗帝即位后,更是对万承风追恩莫及。他追念往日万承风的教诲,赠给万承风礼部尚书衔,谥文恪,敕赐祭文、碑文,并派瑞州府知府韩桐协同义宁州(宁州于嘉庆三年改为义宁州)知府曾晖春到墓前致祭。道光(宣宗年号)十二年(1832),宣宗帝再晋赠万承风太傅。以前,在离万承风墓一百来米的地方立有如官员装扮的石像,文官经此下轿,武官过此下马,可见万承风所受皇恩之隆。万承风所受皇恩并延及子孙。

作为一代帝师,万承风学识渊博,而这些学识主要来源于不断地读书,因此,他平生藏书丰富,收藏有近六千册书籍,其书斋名为“古瓦山房”。万承风著有《赓飏集》、《思不辱斋文集》等。万承风推崇黄庭坚,曾经为《山谷刀笔》作后序,又于嘉庆十三年(1808)五月主持刻成了《黄律卮言》,并为《黄律卮言》作后序,称赞“文节公以诗鸣,北宋为江西诗派之祖”、“双井贤嗣”,此外,他还作有《次韵山谷清水岩》诗等。

史书记载

《清史稿·列传一百四十一》

万承风,字和圃,江西义宁人。乾隆四十六年进士,选庶吉士,授检讨。直上书房,侍宣宗读。六十年,典试云南。时仁宗在潜邸,赐诗宠行。累迁翰林院侍读。嘉庆三年,大考,降检讨。四年,督广东学政。琼州海寇猝发,承风以闻,命总督吉庆按治,总兵西密扬阿等以恇怯置吏议。累迁侍讲学士,任满还京,直上书房,擢詹事。督山东学政,整厉士习,扶持善类。洊擢礼部侍郎,命还京。

十二年,督学江苏。以清江浦、荷花塘河工取势太直,屡筑屡圮,奏请复旧,诏如议行。调兵部。十四年,上五旬万寿,陈请解任还京祝嘏,诏严斥,左迁内阁学士。调安徽学政。定远士子与凤阳胥役有隙,至试期辄修怨,当事者庇胥役,士益愤,承风疏请下巡抚严治胥役,置诸法。擢兵部侍郎,还京,仍直上书房,充经筵讲官。十七年,引疾归,寻卒,入祀乡贤祠。宣宗即位,追念旧学,赠礼部尚书衔,谥文恪。道光十二年,晋赠太傅,子方楙等加恩有差。

标签: 万承风

更多文章

  • 余良肱

    名人大全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余良肱

    余良肱,字康臣,洪州分宁人。第进士,调荆南司理参军。属县捕得杀人者,既自诬服,良肱视验尸与刃,疑之曰:“岂有刃盈尺伤不及寸乎?”白府请自捕逮,未几,果获真杀人者。民有失财物逾十万,逮平民数十人,方暑,搒掠号呼闻于外;或有附吏耳语,良肱阴知其为盗,亟捕诘之,赃尽得。本名:余良肱字:康臣民族族群:汉人出

  • 冷应徵

    名人大全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冷应徵

    冷应徵(1187—1276),字公定,生于南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江西省修水县桃树港人,南宋名臣。本名:冷应徵字:公定所处时代:南宋出生地:江西省修水县桃树港出生日期:1187年逝世日期:1276年主要成就:宝庆元年进士籍贯:江西省修水县桃树港宝庆元年(1125)中进士,初任庐陵主簿,以廉能

  • 陈夷行

    名人大全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陈夷行

    陈夷行(?-844年),字周道,颍川(今属河南)人,唐朝宰相,牛李党争中李党代表人物。陈夷行出身于颍川陈氏,进士及第,早年历任侍御史、虞部员外郎、起居郎、史馆修撰、司封员外郎、吏部郎中、翰林学士、谏议大夫、太常少卿等职。开成年间,陈夷行以工部侍郎之职拜相,加授同平章事,又改门下侍郞。他与郑覃同属李党

  • 杜黄裳

    名人大全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杜黄裳

    杜黄裳(738年-808年),字遵素,京兆郡万年县(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唐朝时期宰相,京兆司录参军杜绾之子。杜黄裳出身京兆杜氏,进士及第,进入郭子仪幕府,担任朔方军从事,历任侍御史、太子宾客、太常寺卿。顺宗时期,授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唐宪宗继位后,极力主战,主张削藩。举荐高崇文为将,讨平西川节度使刘

  • 李琮

    名人大全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李琮

    李琮(706年前~752年),初名嗣直,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人。唐朝宗室大臣,唐玄宗李隆基长子,母为刘华妃。唐睿宗景云元年,以皇孙身份,封为许昌郡王。先天元年,唐玄宗即位后,加封郯王,狩猎伤及面部。开元四年,遥领安西大都护。开元十三年,改封庆王,改名李潭。开元十五年,遥领凉州都督、河西节度使。开

  • 高士廉

    名人大全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高士廉

    高士廉(576年~647年2月14日),本名高俭,字士廉,渤海郡蓨县(今河北省衡水市景县)人。唐朝初年宰相,北齐清河王高岳之孙,隋朝洮州刺史高劢之子,唐太宗文德皇后舅父。出身渤海高氏。少有器量,涉猎经史,事母至孝。初仕隋朝治礼郎,受斛斯政牵连,贬为交趾郡朱鸢县主簿,成为交趾太守丘和司法书佐。武德五年

  • 马璘

    名人大全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马璘

    马璘(721年-777年1月26日),字仁杰。岐州扶风(今属陕西)人。唐朝中期名将。唐玄宗开元(713年-741年)末年,马璘仗剑从戎,在安西都护府(治今新疆库车东郊皮朗旧城)开始了自己的军旅生涯。由于屡立奇功,马璘累官至左金吾卫将军同正。大历十一年十二月(777年1月),马璘去世,年五十六。获赠司

  • 李灵夔

    名人大全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李灵夔

    李灵夔(625-688年),字灵夔,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唐朝宗室大臣,唐高祖李渊第十九子,母为宇文昭仪,韩王李元嘉同母弟。少有美誉,精通音律,爱好学问,工于草隶。贞观年间,历任魏州、幽州、兖州都督,册封鲁王。唐高宗时期,历任隆州、绛州、滑州、定州的刺史。垂拱元年,授太子太师、邢州刺史。垂拱

  • 韩弘

    名人大全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韩弘

    韩弘(765年-823年1月18日),滑州匡城人。唐朝中期藩镇、将领,曹魏司徒韩暨之后。韩弘早年举明经科不中,遂弃文从武。后受舅父、宣武节度使刘玄佐提拔,历任大理评事、都知兵马使等职。贞元十五年(799年)被拥立为节度留后,并获朝廷承认。他为人精明,勤于政事。任内诛杀骄兵三百人,又忠于朝廷。累授检校

  • 王士真

    名人大全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王士真

    王士真(759-809年),字公一,契丹怒皆部人。唐朝地方割据军阀,成德节度使王武俊长子。勇冠军中,沉谋有断,迎娶成德节度使李宝臣之女。后协助父亲反正,夺取成德军,拜成德节度副使、检校工部尚书、德州刺史,封清河郡王。贞元十七年(801年),继任成德军节度使,加检校左仆射。久经行阵,备知艰辛。掌权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