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赵昌言

赵昌言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2544 更新时间:2024/1/16 21:09:43

赵昌言(944年~1009年),字仲谟,一作幼谟,汾州孝义(今属山西省)人。北宋大臣。太平兴国三年(978),戊寅科胡旦榜进士第三人。赵昌言少有大志,朝中重臣寇准等人对他评价很高。举进士时,他由于文思敏捷而名震考场,以贡部第一的身份参加了廷试。入仕后赵昌言任工部尚书,迁户部侍郎。淳化四年(993年),为参知政事,力主镇压王小波、李顺起义。赵昌言作事有气魄,为官以威断立名。享年六十五岁。朝廷追赠吏部尚书,谥号景肃。葬于今赵家庄村北。

基本资料

本名:赵昌言

字:仲谟,一作幼谟

所处时代:北宋

民族族群:汉

出生地:汾州孝义

出生日期:944年

逝世日期:1009年

主要作品:《喜英公大师相访》

主要成就:造福百姓、考核官吏、选拔人才

官职: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工部尚书

追赠:吏部尚书

谥号:景肃

人物生平

官场得意

赵昌言年轻时有远大志向,赵逢、高锡、寇准都称赞他。

太平兴国三年(978年),考中进士,文思非常敏捷,在考场中有声望,成为贡部的首荐。廷试那天,宋太宗见他辞气俊辩,又看到他父亲的名字,对身边的人说:“这人曾经任东畿宰,我的生日,他必定献上百韵诗歌祝寿,善于训导儿子,也可喜啊。”提拔录在甲科,授任将作监丞,通判鄂州。授任右拾遗、直史馆,赐给绯鱼袋。选任为荆湖转运副使,升为右补阙,正好朝廷减少副职,改任知青州。入朝任职方员外郎,主持制诰,参预修撰《文苑英华》。

雍熙初年(984年),加任屯田郎中。

雍熙二年(985年),赵昌言与别的大臣共同主持贡举,因有亲属应举,避嫌辞职,不久出京任知天雄军。

当时曹彬、崔彦进、米信在歧沟失败,赵昌言派观察支使郑蒙上疏,请求诛杀曹彬等人。宋太宗下诏表扬答复,召入京任御史中丞。宋太宗在金明池举行宴会,特地召他参加。宪官侍从皇帝宴会,从赵昌言开始。

因事获罪

朝廷在河朔用兵,枢密副使张宏墨守成规,不思进取,赵昌言多次上陈边备之事,太宗即以赵昌言为左谏议大夫,代替张宏任枢密副使,又改任工部侍郎。盐铁副使陈家舆与赵昌言平时关系很好,知制诰胡旦、度支副使董俨与赵昌言是同年进士,右正言梁颢曾在大名府幕下做过事,他们四人,白天黑夜地聚会在赵昌言家中,京师流行这么一句话:“陈三更,董半夜。”

有一个叫翟颖的人,为人奸险,与胡旦亲近而心不诚,胡旦以狂妄的语气写了一篇文章,要翟颖献给朝廷,又为翟颖更名马周,自诩为唐朝的马周复出,其言多诋毁时政,且自荐为大臣。又历举数十人,称誉他们是国家栋梁。希望赵昌言于朝内呼应。陈王任开封府尹,以廉政名闻于朝,抓捕翟颖审问,了解了事件经过,赵昌言受牵连,被贬为崇信军节度行军司马,翟颖被判刺面杖脊,流放到海岛监禁,禁锢终身。

当初,宋太宗厚待赵昌言,想任命其为宰相。赵普因老资格复入朝廷,厌恶赵昌言的刚戾,宋太宗遂诏吕蒙正为相。几个月后,正遇翟颍一案,赵普认为赵昌言树立朋党,多次劝宋太宗诛杀他,宋太宗特地宽恕了他。

淳化二年(991年),起用昌言任知蔡州,过了一年,召入朝授任右谏议大夫。有人建议放松茶盐之禁,以减少漕运。任命昌言为江淮、两浙处置茶盐使,昌言极力陈说不便,太宗不听,催促昌言赴任。昌言仍固执己见,朝廷就以户部副使雷有终代替他,但最终还是不了了之。

造福一方

赵昌言第二次知天雄军时,朝廷赐钱二百万。黄河穿过府境,土豪贮藏草料以图利,诱使奸人在堤坝修筑时偷工减料,每年汛期,堤坝仍然决溢。赵昌言察觉到了此事。一日,管理堤坝的官吏告急,赵昌言命人直接从土豪家库房中运取材料使用。自此,天雄军没有谁敢在防洪中图利。属地澶州河段决口,流入御河,水势上涨很快,已到了很危险的程度,赵昌言令本府兵卒担土增高堤坝,士兵数量不及千人。于是,又命城中禁卫部队帮助。这些人平时养尊处优,危急时皆站在高处畏缩不前。

赵昌言愤怒地说:“府城将要被淹没,百姓就要被冲走,你们这些人食国家厚禄,想要坐视不管吗?有敢不从命者,立斩。”众士卒见此情景,个个胆战心惊,纷纷上前加高堤坝。不一会儿,堤坝加固完毕,城中百姓的安全有了保障。宋太宗知道后,亲自书写诏书褒奖,并召赵昌言拜给事中,参知政事,不久成为宰相。

临危受命

当时开封连日降雨,赵昌言请求将厩马分给外郡放牧,有人认为盛秋时节,需防备敌国进犯,马不可缺,赵昌言说:“边塞积有大水,敌人一定不来。”宋太宗听从了他的意见。

不久,王小坡、李顺带领成都的农民起义。朝廷商议派大臣安抚招降,只有赵昌言一人建议发兵控制局势。商议未定,王小波等已连续攻破嘉、眉两府。朝廷急命王继恩分路进讨,赵昌言祭太庙时睡在斋房。由于赵昌言被召对滋福殿时反复强调用兵镇压的好处。于是,宋太宗命其督战,王继恩缺少统领众将的才能,起义军尚未被全歼,就握重兵留守成都,士兵毫无斗志,导致不少郡县得而复失。

宋太宗对长时间用兵有些厌倦,召见赵昌言道:“西川本来就是一个国家,太祖平定至今已有三十年了。”赵昌言知道宋太宗的意图,就上前用手指画攻取之策。宋太宗很高兴,命其为川陕五十二州招安行营马步军都部署。赵昌言诚恳推辞,宋太宗不准,赐其精良铠甲、宝马及白金五千两,又赐手札数幅,均为讨贼方略。令从王继恩往下,均受赵昌言节度。

出发前,有人表奏赵昌言没有儿子,鼻梁不直,颇有反相,不宜使之手握重兵入蜀。其后几天,宋太宗于北苑门说:“昨令赵昌言入蜀,我想了想,还是有所不便。况且蜀贼是小丑,而赵昌言是大臣,没有必要叫赵昌言前往。暂且令他驻守凤翔(今陕西凤翔),只派内侍卫绍钦带我手书指挥军事就可以了。”诏书追到时,赵昌言已到凤州,便留在候馆百余日。

王小波、李顺被镇压后,赵昌言改任户部侍郎,免去参知政事,知凤翔府,又调职知澶州、泾州、延州。

考核官员

宋真宗即位,赵昌言迁兵部侍郎,知陕州,上表请求回京,未被批准。没过几天,移知永兴军。

咸平三年(1000),与吕蒙正、寇准同被召见,以本官兼御史中丞、知审官院,负责对官吏的考核、调动。有人提议门资官不宜任用寒门。赵昌言上疏,指出任命官员应重视的是才干,不能以是否出身贫寒为标准。朝廷认为很对。赵昌言升任工部尚书,仍兼中丞。

在这以前,朝廷多次派遣官员巡察群臣有无违法乱纪之事。赵昌言建议按照旧的做法,命左右巡使分别管理这些事。由于断狱有失公正,审刑院官员赵安仁、大理寺官员韩国华被解职。对此,赵昌言上言:“对详断官的任用,应当谨慎地选择,从今起,如有被议用刑不当的,要严加揭露,以示惩罚,且要派他到边远的地方去任职。如果有罪被问,不能立即伏罪的,允许主管此事的官员深究。再就是大辟等重刑,要如实记录上奏,付刑部复审,用刑不当者要受到弹劾,并依法追究责任。现在只有开封府没有按规定上奏刑部,有时断狱有失,只追究直接办案官员,知府、判官、推官、检法官均没有责任,那么靠什么显示出是非曲直呢?望从今日起开封府也能依法办事。”孟州百姓常德方状告临津尉任懿靠贿赂登第,事情告到御史那里,因当事人是赵昌言故旧,使他受到牵连,被贬为安远军行军司马,移武胜军。

赵昌言喜欢提携后辈,李沆在潭州为官时,赵昌言觉其有宰相之才,便上朝推荐。王旦在岳州、平江一带任职时,赵昌言一见,觉其前程远大,便将女儿许配给他。后皆为贤相。赵昌言作事有气魄,为官无所避讳,所到之处,以威断立名,虽然屡经摈斥,秉性也未改变。但他的刚愎自用、率性而为,以及傲慢对待僚属的作风,也为时论所不容。

景德初(1004年),赵昌言任刑部侍郎,他请求兼任三馆职务,朝廷命其判尚书都省。真宗视察澶州,认为盟津居于险要之地,又增加了兵力,命赵昌言知河阳。赵昌言知天雄军时,境内有小盗,他张榜晓谕:“能告贼者,给赏,牙吏即升职。”枢密使王继英认为缉拿小盗不应当擅自悬赏,命令赵昌言更改告示。不久,赵昌言徙知镇州,迁户部侍郎。

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赵昌言卒于家中,年65岁。朝廷追赠吏部尚书,谥号景肃。宋真宗录用他的儿子庆嗣为国子监丞,给他俸禄让他守丧满期。侄孙允明为同学究出身。

性格特征

赵昌言喜欢提拔后进,在荆湖掌管漕运时,李沆任潭州通判,昌言认为他有宰相之才,上表禀告朝廷。王旦主管岳州平江,昌言一见他,识其志向远大,把女儿嫁给他,后来两人都是贤明宰相。王禹偁从小官升为词职,也是昌言推荐的。

赵昌言好权强尚气概,当官无所顾避,所到各地以威断闻名,虽然多次遭受贬斥,从未稍稍抑损自己的威断。但是刚愎故纵,对僚吏态度傲慢,当时舆论因此看不起他。

历史评价

《宋史》:张宏为枢副,当用兵之际,循默备位;赵昌言为御史中丞,屡上书言兵,乃两易之。中丞可使循默者居之乎?宋失政矣。昌言识李沆,器王旦;陈恕取士得王曾,举代得寇准;皆可谓知人之明。然赵好奖拔,而颇树党与,终以取败;陈典贡举,务黜南士,以避嫌疑,皆非君子所为也。昌言尚气敢言,恕为宋人能吏之首,庶足称矣。刘昌言感赵普之遇,身后经理其家;然委亲乡里,十年而不迎侍,厚薄失措,又何取乎?张洎初劝李煜勿降,既而不能死之,"犬吠非主"之对,徒以辩舌,侥幸得免。厥后揣摩百端,谗毁正直,利口之士,鲜不为反覆小人也。李惟清居台端,恨失政柄,恣情鸷击。旧史称为俗吏,又奚责焉。

亲属成员

父:赵叡,曾任使府从事,赵光义任开封尹时,先任他为雍丘、太康二县令,后来官至安、申观察判官。

子:赵庆嗣,官至太子洗马。

女:赵氏,嫁予王旦。

标签: 赵昌言

更多文章

  • 梅询

    名人大全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梅询

    梅询(964—1041),字昌言,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原籍吴兴(今浙江湖州)。宣城梅氏第三世孙。端拱二年(989)进士,授利丰监判官。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梅询作为进士考官受到召见,谈论天下大事,极合真宗之意,把他视作奇才,升任集贤院,梅询也以真宗为知己。当时契丹屡次侵犯河北,首领李继迁又

  • 宗杲

    名人大全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宗杲

    大慧宗杲禅师,俗姓奚,宣州宁国(今安徽宁国市)人,南宋高僧。号大慧,因曾归居妙喜庵,故又称妙喜。1119年入惠云寺,次年于景德寺剃度。宋徽宗宣和六年(1124年),在汴州参谒禅师园悟克勤。得园悟许可,与之分座讲法,以雄辨闻名。宋高宗绍兴七年(1137年),居杭州径山寺。十一年,因不满秦桧投降金人和议

  • 喻良能

    名人大全编辑:黑姑娘标签:喻良能

    喻良能(1120—?),南宋诗人,出生于浙江义乌,字叔奇,号锦园,人称香山先生。官至兵部郎中、工部郎官。后人因此称他出生地为“郎官里”。陈亮说他:“于人煦煦有恩意,能使人别去三日念辄不释。其为文,精深简雅,读之愈久而意若新”。著《诸经讲义》、《家帚编》、《忠义传》20卷,诗文《香山集》34卷,收入《

  • 郑戬

    名人大全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郑戬

    郑戬(992年—1053年),字天休,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大臣。本名:郑戬别名:郑文肃字:天休所处时代:北宋民族族群:宋人出生地:苏州吴县出生日期:992年逝世日期:1053年主要作品:《送馀姚知县陈最寺丞》主要成就:鉏豪绳猾,强善听决官职:宣徽北院使、奉国军节度使追赠:太尉谥号:文肃早年

  • 洪天锡

    名人大全编辑:心作祟标签:洪天锡

    洪天锡(1202年—1267年),字君畴,号裕昆,又名阳岩。泉州石狮后厅人。生于宋嘉泰二年(1202年)。年少好学,于南宋理宗宝庆二年(1226年)举进士。历任潭州知州、监察御史、福建安抚使、显文阁直学士、工部侍郎、刑部尚书、端明殿学士。本名:洪天锡别名:裕昆,阳岩。字:君畴号:裕昆所处时代:宋民族

  • 朱熠

    名人大全编辑:笑红尘标签:朱熠

    朱熠(1192-1269),字明远,名叔耀,号肃庵,温州府平阳县径口杉桥(今平阳水头三桥村)人。朱熠出身书香门第,父亲朱伯魁,尚武好文。朱熠自小习武,臂力惊人,能挽二百斤的大弓,又爱好读书,是个文武双全的人。端平二年(1235)登第,历官阖门舍人、横州知州、雷州知州、右正言、殿中侍御史兼侍讲、参知政

  • 林仲虎

    名人大全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林仲虎

    林仲虎(?-1216)字景瞻,号定窗,林仲麟(1173-1245)之弟,宁德二都梅溪人。宋庆元二年(1196年),以武举魁漕选及廷试,举为第二(榜眼),嘉泰二年(1202)壬戌举为第一(武状元).本名:林仲虎字:景瞻号:定窗出生日期:不详逝世日期:不详嘉泰元年(1201年),朝廷遣检讨林桷出使金国,

  • 洪湛

    名人大全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洪湛

    洪湛(963~1003),字惟清,升州上元(今江苏江宁)人,北宋太宗雍熙二年(985)乙酉科梁颢榜进士第三人。生于宋太祖乾德元年,卒于真宗咸平六年,年四十一岁。幼好学,五岁能诗。未冠,录所著十卷,名为《龆年集》。解褐归德军节度推官。召还,授右拾遗、直史馆。湛俊辨有干才,真宗时,凡五使西北议边要。后坐

  • 安焘

    名人大全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安焘

    安焘字厚卿,河南开封人,北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己亥科刘稤榜进士第三人本名:安焘民族族群:汉人出生地:河南出生日期:不详逝世日期:不详性别:男安焘在11岁时,不愿意和一块儿上学的小孩玩,听说有一位老先生在家里收学生,就去拜师。先生说:“你刚刚会朗诵几篇诗,还不足以跟我学,如果要学,就当众试诗一首

  • 顾冈

    名人大全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顾冈

    顾冈字次凤,下涝人。时为乡居读书的布衣。高宗绍兴八年(1138),宋金议和,秦桧得势,参知政事刘大中一向反对和议,兵部侍郎萧振遂迎合秦桧意旨,连续3次上书弹劾刘大中“不孝”。刘大中被贬处州(今丽水)赵鼎也随之罢相,贬岭南,再移吉阳军(今海南省崖县),3年后,绝食而死。平阳县古院里(今萧江镇)人萧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