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立泉,1940年3月29日出生于四川省南充市,固体离子学和能源材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北京星恒电源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博士生导师。陈立泉于1964年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毕业,进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1976年至1978年在西德马克斯·普朗克科学促进学会固体所进修;1980年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固体离子学实验室;1987年担任“863”计划“七五”储能材料(聚合物锂电池)项目总负责人;1999年牵头成立了北京星恒电源有限公司;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立泉率先在中国国内研制出锂离子电池,实现了锂离子电池的产业化,首次发现70K超导迹象,研制出液氮温区超导体并首次公布了材料成分。
基本资料
中文名:陈立泉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四川省南充市
出生日期:1940年3月29日
毕业院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性别:男
人物经历
1940年3月29日,陈立泉出生于四川省南充市。
1959年,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晶体学专业学习。
1964年,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进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
1976年—1978年,在西德马克斯·普朗克科学促进学会固体所(StuttgartMax-Planck-InstituteofSolidStateResearch)进修。
1985年10月—12月,在法国科研中心波尔多固体化学研究所担任客座教授。
1987年,陈立泉担任“863”计划“七五”储能材料(聚合物锂电池)项目总负责人。
1990年—1996年,多次在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担任客座教授。
1992年—1992年,在日本东京工业大学担任客座教授。
1999年,牵头成立了北京星恒电源有限公司。
2001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21年4月,与深圳吉阳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正式签署“首席科学家”聘任协议。
主要成就
陈立泉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陈立泉在中国率先开展锂电池及相关材料研究。在中国国内首先研制成功锂离子电池。解决了锂离子电池规模化生产的科学技术与工程问题,实现了锂离子电池的产业化。他首次发现70K超导迹象,研制出液氮温区超导体并首次公布了材料成分。他还开展了全固态锂电池、锂硫电池、锂空气电池、室温钠离子电池和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中的物理化学过程及相关材料的设计、合成、表征、物理和电化学性能及其应用研究,为开发下一代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奠定了基础。
学术论著
根据2021年4月中国工程院网站显示,陈立泉先后发表论文250余篇。
科研成果奖励
根据2021年4月中国工程院网站显示,陈立泉先后申报发明专利15余项。
陈立泉人才培养
科研态度
陈立泉认为,科研院所往往太强调文章而不重视成果转化,因此在科研院所,搞产业化的人往往都比较边缘。在他看来,当前应该是“以任务带动学科”为主。也就是说,把国家的战略需求放在首位。他解释说,这并不是不重视文章,高质量的技术不能少,高质量的文章也不能少。
指导学生
根据2021年4月纳米离子学与能源材料实验室网站显示,陈立泉培养博士生14人(包括与中国国外联合培养2人),硕士生6人(包括代培3人),博士后1人。
平台建设
1980年,陈立泉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固体离子学实验室。
陈立泉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人物评价
陈立泉对锂离子电池研究和产业化以及对液氮温区高温超导材料的发现都作出了重要贡献。(纳米离子学与能源材料实验室评)
陈立泉不仅开拓了中国固体离子学研究的新领域,还为中国的锂电池产业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科研人才。(新华网评)
陈立泉是中国固态离子学的创始人之一,在国际固态离子学及可持续能源领域享有很高的声誉。(《中国科学报》评)
陈立泉对锂离子电池研究和产业化以及对液氮温区高温超导材料的发现都做出了重要贡献。(何梁何利基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