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李天

李天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4607 更新时间:2024/1/20 7:21:46

李天(1938年10月2日—2018年4月11日),飞机空气动力学专家,隐身专业领域的开创者,气动隐身一体化设计的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歼八系列飞机和歼十一飞机气动力专业总师,中国四代机背景项目课题主要负责人。196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力学数学系流体力学专业;198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8年4月11日,因病医治无效,在沈阳逝世,享年80岁。李天长期从事飞机空气动力设计和隐身技术研究等工作,为中国航空事业发展作出了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贡献。

基本资料

中文名:李天

国籍:中国

出生地:吉林省吉林市

出生日期:1938年10月2日

逝世日期:2018年4月11日

毕业院校:清华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人物生平

1938年10月2日,生于吉林省吉林市。

196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力学数学系流体力学专业,历任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601所)技术员、专业组长、副主任、副总设计师等职。

198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6年5月8日,航空工业气动院聘任李天为高级技术顾问及学术委员会委员。

2018年4月11日13时31分在沈阳逝世,享年80岁。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李天在飞机空气动力设计领域创造性地解决了型号研制过程中的多项重大技术难题,拓展了中国飞机气动布局领域的设计方法,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担任中国四代机背景预研课题主要负责人,通过对先进隐身飞机气动布局的研究,开拓性地解决了气动与隐身在布局设计中的技术难点,创造出隐身与气动优化融合的新方法,为中国新一代先进战斗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风洞项目

李天高度重视中国风洞项目的建设情况,他亲身参与了气动院多项大型风洞建设项目,包括2.4米连续式跨声速风洞、0.6米连续式跨声速风洞、8米×6米开/闭口回流式低速风洞等。气动院2.4米连续式跨声速风洞由国家七部委联合立项,是中国航空工业发展至关重要的基础性、战略性设施,也是中国国内在建的难度最高、投资最大、周期最长的风洞项目。从2.4米风洞项目可研评审开始,李天就开始参与设计建设。李天经常亲临风洞实验室指导工作。正是由于长期在试验现场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在某型号飞机气动外形的设计工作中,李天成功解决了喷流对平尾效率和方向安定性的影响问题,并通过对飞机的全面气动力设计计算、风洞试验和飞行试验研究,建立了一套超声速飞机小风洞试验结果换算到真实飞行数据的修正方法。利用该方法对某型飞机风洞试验数据修正后作为工程设计依据,经试飞验证气动布局设计一次成功,气动力特性准确。该方法现已成功应用于国内各飞机厂所的型号设计之中。此外,他创造性提出并实施了增加襟翼偏度的方案。某型飞机改型设计后,由于外挂武器增加,导致飞机重量和重心的变化,影响了飞机的起降性能。经过系统地研究分析、缜密思考后,李天果敢地提出了增加襟翼偏度的大胆设想,经过多种方案的分析对比、风洞试验,获得了满足设计要求的襟翼偏度增大方案。经试飞验证,该方案有效地改善了起降性能。

成果奖励

李天长期从事飞机空气动力设计和隐身技术研究等工作,先后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部级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

人才培养

李天高度重视气动技术的发展和气动人才的培养。为了更好地指导帮助气动院科研人员尤其是年轻一代的科研人员成长,气动院建立了“院士工作站”,在李天等人的直接指导下,气动院科研人员开展了一系列气动力领域的前沿性科研工作,并取得了预期成果。此外,气动院组织开展了飞行器气动力创新设计大赛,由李天院士担任评委会主任,大赛得到了高校学生的响应,激发了高校学生对飞行器设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利于中国航空后备人才的培育。

荣誉表彰

李天同志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武器装备预先研究突出贡献奖、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航空报国突出贡献奖、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航空报国杰出贡献奖、第十届“航空航天月桂奖”之“终身奉献奖”。荣立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一等功3次、二等功3次,于2016年被授予集团公司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社会任职

李天曾兼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双聘院士、流体力学学科博士生导师、流体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人物评价

李天同志为中国航空事业发展做出了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贡献。在飞机空气动力设计领域创造性地解决了型号研制过程中的多项重大技术难题,拓展了中国飞机气动布局领域的设计方法,并通过对先进隐身飞机气动布局的研究,开拓性地解决了气动与隐身在布局设计中的技术难点,创造出隐身与气动优化融合的新方法,为中国新一代先进战斗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做出了突出贡献。(新浪新闻评)

李天同志是对党忠诚、矢志报国、信念坚定的优秀共产党员,是高瞻远瞩、开拓创新、勇于实践的预研先锋,是严谨治学、执着探索、无私奉献的敬业标兵,是淡泊名利、传承事业、甘为人梯的学者楷模。他始终不渝地践行“航空报国”精神,一贯坚持“做人以德、做事以则、做学以理、做业以勤”原则,以卓越的贡献和高尚的品德受到航空界的广泛赞誉和敬仰。他的逝世,是中国科技界和航空工业的重大损失。我们沉痛悼念李天同志,更要化悲痛为力量,坚决完成党和国家赋予我们的各项光荣任务,为建设新时代航空强国、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继续奋斗。(中国科技网评)

李天同志为我国航空事业发展作出了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贡献。他是对党忠诚、矢志报国、信念坚定的优秀共产党员,是高瞻远瞩、开拓创新、勇于实践的预研先锋,是严谨治学、执着探索、无私奉献的敬业标兵,是淡泊名利、传承事业、甘为人梯的学者楷模。他的一生,是忠诚担当航空报国的一生,是情志蓝天、自强不息的一生,是献身科学、求真务实的一生,是襟怀坦白、诲人不倦的一生。(航空工业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长刘志敏评)

李天院士治学严谨,正直坦诚。既是一个令人尊重的学者,又是一个和蔼可亲的长者。(中国航空新闻网)

李天同志长期从事飞机空气动力设计和隐身技术研究等工作,始终不渝地践行“航空报国”精神,为中国航空事业发展作出了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贡献。(东北新闻网评)

后世纪念

2018年4月15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航空工业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首席专家李天同志告别仪式在沈阳举行。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委托中央办公厅打来电话,对李天同志的逝世表示深切哀悼,对亲属表示亲切慰问。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委托中国科学院,对李天同志的逝世表示深切哀悼,对亲属表示亲切慰问并送花圈。

胡锦涛同志委托中国科学院,对李天同志的逝世表示深切哀悼,对亲属表示亲切慰问。

国家副主席岐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陈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分别委托中央办公厅、中国科学院、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对李天同志的逝世表示深切哀悼,对亲属表示亲切慰问并送花圈。

李鹏、温家宝、吴官正、张德江、张高丽、陈至立等同志,分别委托国务院办公厅、中国科学院,对李天同志的逝世表示深切哀悼,对亲属表示亲切慰问并送花圈。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丁仲礼,国务委员王勇,委托中国科学院,对李天同志的逝世表示深切哀悼,对亲属表示亲切慰问并送花圈。

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副院长李树深,辽宁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求发,辽宁省委副书记、省长唐一军,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副部长刘胜,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林左鸣,总经理、党组副书记谭瑞松,党组副书记、副总经理李玉海,国防科工局副局长徐占斌,公安部党委委员、部长助理王俭,辽宁省委常委、沈阳市委书记易炼红,辽宁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王正谱,沈阳市委副书记、市长姜有为等领导,对李天同志的逝世表示深切哀悼,对亲属表示亲切慰问并送花圈。

标签: 李天

更多文章

  • 郝柏林

    名人大全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郝柏林

    郝柏林(1934年6月26日—2018年3月7日),北京人,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52年郝柏林加入中国共产党;1954年进入前苏联哈尔科夫工程经济学院学习;1956年转学到哈尔科夫国立大学物理数学系;1959年从哈尔科夫国立大学毕

  • 孙枢

    名人大全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孙枢

    孙枢(1933年7月23日~2018年2月11日),江苏金坛人,著名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伦敦地质学会(终身)荣誉会员。1933年7月23日出生于江苏金坛,从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任职;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4年出任中国科学

  • 袁承业

    名人大全编辑:异世邪君标签:袁承业

    袁承业(1924年8月14日—2018年1月9日),浙江上虞人,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袁承业于1948年从国立药学专科学校毕业;1951年作为建国后首批公派留学生在莫斯科全苏药物化学研究所攻读研究生;1955年获得副博士学位后回国;1956年调到

  • 吴旻

    名人大全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吴旻

    吴旻(1925年12月16日-2017年10月16日),出生于北京,籍贯江苏常州,肿瘤遗传学家,细胞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生前是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教授。吴旻1950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1950年—1952年任武汉同济医学院同济医院医师;1954年—1957年任中央流行病研究所

  • 柯俊

    名人大全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柯俊

    柯俊(1917.6.23-2017.8.8),浙江黄岩人,材料物理学及科学技术史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金属物理、冶金史学科奠基人。柯俊1938年(中华民国二十七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学士学位,1948年(中华民国三十七年)获英国伯明翰大学博士学位,1984年获加拿大麦克麻斯特大学荣誉理学博士学

  • 俞昌旋

    名人大全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俞昌旋

    俞昌旋(1941年7月7日—2017年5月23日),出生于印度尼西亚爪哇岛,祖籍福建省福州市福清市,等离子体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俞昌旋于1965年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1980年获准公派到美国加

  • 彭少逸

    名人大全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彭少逸

    彭少逸(1917年11月9日—2017年5月6日),出生于湖北武昌,籍贯江苏溧阳,物理化学家,燃料化学家,催化剂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生前是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彭少逸1939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1942年—1946年任重庆资源委员会动力油料厂任副研究员;19

  • 薛社普

    名人大全编辑:笑红尘标签:薛社普

    薛社普(1917年10月26日—2017年3月10日),广东新会人,细胞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学院教授。薛社普于1943年从国立中央大学博物系毕业;1947年获得国立中央大学生物系硕士学位后赴美留学;1951年获得美国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

  • 张本仁

    名人大全编辑:胖次标签:张本仁

    张本仁(1929年5月28日—2016年11月1日),男,1929年5月28日生于安徽怀远,地球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本仁于195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1956年获北京地质学院硕士学位;1978年晋升副教授。1983年晋升为教授;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 李荫远

    名人大全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李荫远

    李荫远(1919年6月20日—2016年8月22日),出生于四川成都。物理学家。李荫远1938年进入四川大学物理系,1941年转学考试入西南联合大学,1943年毕业到清华大学工作。1947年初赴美国留学,1948年获华盛顿州立大学硕士学位,1951年获伊利诺伊州立大学博士学位。1980-1999年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