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曹楚南

曹楚南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2105 更新时间:2023/12/16 7:36:41

曹楚南(1930年8月15日-2020年8月27日),出生于江苏熟,腐蚀科学与电化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52年曹楚南毕业于同济大学化学系,分配至中国科学院;1982年任研究员;1985年兼任中国科学院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1987年调入中国科学院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所,同年任该所学位委员会主任;1990年担任中国科学院材料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博士生导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4年调入浙江大学任化学系教授;1998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常委;1999年兼任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院长。曹楚南领导和开拓了中国腐蚀电化学领域的发展。2020年8月27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曹楚南,因病医治无效,在杭州逝世,享年91岁。

基本资料

名:曹楚南

国籍:中国

出生地:江苏省常熟县

出生日期:1930年8月15日

逝世日期:2020年8月27日

毕业院校:同济大学

职业:教学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电化学阻抗谱导论》、《腐蚀电化学》

主要成就: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性别:男

人物生平

1930年8月15日,曹楚南出生于江苏省常熟县沙洲区合兴乡中兴镇(现属家港市)。

1948年夏,曹楚南从当时属于江阴县舍镇上的江苏省梁丰高级中学毕业,考入上海同济大学。

1952年,曹楚南从同济大学化学系毕业,作为第一次全国高校毕业生统一分配工作的本科毕业生,被分配至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的物理化学研究所的应用电化学研究组工作。

1953年,曹楚南跟随中国科学院物理化学研究所一同搬迁到吉林省长春市。

1954年,曹楚南根据时任物理化学研究室主任柳大纲的提议,开始金属的腐蚀与防护研究。

1955年到1966年,曹楚南领导和参与了多次国防建设的研究任务。

1966年,曹楚南参加四川威远含硫气田井下设备的防护研究,同年4月至8月,他亲赴位于山区的威远气田,通过现场亲躬亲历,证实了他在试验室获得的研究结果,从而制定了合理的投放缓蚀剂的规范。由于这方面的工作,“文化大革命”后,曹楚南与其研究团队集体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重要科技成果奖。

1969年末至1973年4月,曹楚南全家被安排在吉林省靖宇县的一个小山村中插队落户,在每天劳动之,他没有条件看书和写作,只能思考问题,回顾自己历年的研究工作。

1973年5月,曹楚南重新回到研究岗位,研究了低合金钢在海水中的局部腐蚀问题,解决了中国舰艇用合金钢的腐蚀问题。

1979年6月,当时的国家科委机械组的金属腐蚀分组在北河举行全国性的学术讨论会,曹楚南受邀作大会报告,提议在中国开拓腐蚀电化学学术领域的基础研究。

1982年,曹楚南在国际刊物《CorrosionScience》上发表了他的关于极化电阻理论误差的论文,他是中国第一个在这份刊物上发表论文的学者。同年加入九三学社。

1985年8月,曹楚南兼任中国科学院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1986年3月至6月,曹楚南担任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客座教授。

1987年,曹楚南参与和领导了中国科学院腐蚀科学开放研究实验室的创建并出任该室主任,随后又领衔在该室基础上组建现在的金属腐蚀与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1989年,曹楚南应邀出席在法国召开的第一届国际电化学阻抗谱学术会议,并作主旨演讲,他是这次会议上唯一被邀请作主旨演讲的亚洲学者。

1991年,曹楚南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同年还被中国国外学者推荐担任国际刊物《CorrosionScience》的编委。

1992年,国家科学基金委员会决定由侯祥麟和曹楚南两人共同担任第二个关于自然环境腐蚀的重大基金研究项目的主持人。

1994年,曹楚南调入浙江大学工作,担任化学系教授。

1998年,曹楚南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常委。同年,因侯祥麟忙于其他工作,国家科学基金委员会决定由曹楚南单独担任第三个关于自然环境腐蚀的重大基金研究项目的主持人。

1999年5月,曹楚南被聘任中国科学院东北高性能材料研究发展基地所级学术顾问。8月,兼任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院长。

2020年8月27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曹楚南,因病医治无效,在杭州逝世,享年91岁。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在中国领导和开拓了腐蚀电化学领域,专著《腐蚀电化学原理》从平衡热力学、不可逆过程热力学、多电极系统和多反应耦合系统的电极过程动力学等方面论述了腐蚀电化学的特殊规律,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将数理统计和随机过程理论应用于腐蚀科学中,研究了最深腐蚀孔深度统计分布和腐蚀活性点平均密度统计推断等问题,从理论上导出了概率公式和电化学噪声的谱功率密度方程式提出了利用载波钝化改进不锈钢钝化膜稳定性的思想并为国内外实验证实将定态过程稳定性理论引入电化学阻抗谱(EIS)研究,使EIS理论有重要发展发展了研究腐蚀过程和监测腐蚀速度的电化学理论和方法。

20世纪50年代前期,曹楚南就开始从事电化学和金属腐蚀研究。1979年以前,曹楚南曾在钢铁表面磷化处理、铝合金和镁合金的阳极氧化处理、铅的土壤腐蚀、腐蚀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酸性缓蚀剂、天然气井缓蚀剂、低合金钢的海水腐蚀和钢铁的局部腐蚀等领域从事过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

1979年以后曹楚南在腐蚀电化学领域中从事过金属的阳极溶解过程、缓蚀剂的吸附及缓蚀剂作用机理、钝化膜的稳定性、电化学瞬态测量技术及其理论、不可逆电极过程的电化学阻抗谱理论及其应用和腐蚀电化学研究与测量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他研究了线性极化电阻的理论误差,证明了在腐蚀电流密度与微分极化电阻之间存在一个普遍适用的关系式并提出了一个可以避免线性极化电阻理论误差的微分极化电阻测量方法。他发展了一种由恒电位阶跃瞬态曲线求阻抗谱的线性近似拉普拉斯(Laplace)转换技术。他将定态过程的稳定性条件引入阻抗谱理论,提出了不可逆电极过程的法拉第导纳的普适性表达式,并有单个电极过程的阻抗谱理论发展为同时有两个电极过程进行的混合电位下阻抗谱理论。他同他的研究生发展了具有多个时间常数的电极过程的恒电位阶跃瞬态响应理论,并对这种瞬态测量提出了一种数据分析技术。他提出了一个研究界面型缓蚀剂的电化学理论体系,并研究了多种界面型缓蚀剂的吸附和协同效应。他研究了钝化的金属在孔蚀诱导期中的电化学噪声的普遍规律,推导了这种噪声的谱功率密度方程式。他提出载波钝化可以提高钝化膜稳定性的设想,为中国国内外的研究所证实。调入浙江大学后,从事应用化学研究,创建电化学研究所。

承担项目

截至2015年12月,曹楚南曾在六五期间任由五个高校和中国科学院三个研究所联合承担的国家科委重点课题“恶性腐蚀破坏事故机理研究”副组长,七五期间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金属腐蚀与防护若干机理研究”主持人,八五期间与候祥麟院士共同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材料在自然环境中的腐蚀数据积累及基础研究”,九五期间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材料在中国自然环境条件下的腐蚀数据积累及规律性研究”主持人。

科研成果奖励

截至2015年12月,曹楚南作为学术带头人,在他的指导、帮助或直接参与下,共取得成果16项,其中被鉴定为达到国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的5项。已获得国家级的重大科技成果12项,获中国科学院及部委级科技成果奖10项。

论文著作

截至2015年12月,曹楚南在学术方面已发表论文150余篇,出版专著5本。

出版著作

期刊论文

CaoCN.Theoreticalerrorsoflinearpolarizationresistanceandamethodforreducingthem[J].CorrosionScience,1982,22(3):205-214.

CaoCN,WangJ,LinHC.EffectofCl-ionontheimpedanceofpassive-film-coveredelectrodes[J].JournalofChineseSocietyforCorrosion&Protection,1989,9(4):261-270.

CaoCN.Ontheimpedanceplanedisplaysforirreversibleelectrodereactionsbasedonthestabilityconditionsofthesteady-state—II.Twostatevariablesbesideselectrodepotential[J].ElectrochimicaActa,1990,35(5):837-844.

CaoC,LinH,CorrosionIO,etal.SCCMECHANISMOFAISI321INACIDICCHLORIDESOLUTION[J].ActaMetallurgicaSinica,1993,6(12):416-420.

CaoC.Onelectrochemicaltechniquesforinterfaceinhibitorresearch[J].CorrosionScience,1996,38(12):0-2082.

人才培养

截至2015年12月,曹楚南培养硕士研究生29名、博士生37名,多名培养的科技人员提升为教授或研究员。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时间

担任职务

来源

1987年

中国科学院腐蚀科学开放研究实验室主任,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1993年

金属腐蚀与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筹建领导小组组长

1998年

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常委

1995年

金属腐蚀与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1999年5月

中国科学院东北高性能材料研究发展基地所级学术顾问

2002年至2008年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名誉理事长

2008年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第四届编辑委员会名誉主编

2008年

《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第五届编辑委员会名誉主编

九三学社第九、十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九三学社吉林省第一届委员会副主任

辽宁省第三、第四届委员会副主任

九三学社中央委员

辽宁省政协常委

长春市化学会理事长

浙江省政协常委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一、二、五、六届学科评审组成员

《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主编

《电化学》和《材料保护》编委会副主任

《CorrosionScience》、《金属学报》、《化工机械》等刊编委

人物评价

曹楚南先生教导我“踏实做事,无论是大事小事都要认认真真,有始有终;无论时都要尊重别人的学术思想和劳动。”这让我受益终生。(教授光铃)

曹楚南与全国的同行都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从未分帮结派,他除了被选为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的名誉理事长外,还一直被选为该专业委员会的名誉主任委员。(浙江大学电化学与功能材料研究所张鉴清教授)

曹楚南先生作为中国腐蚀电化学研究的倡导者和学术带头人,几十年来,他把所有的心血和精力都奉献在自己所钟爱的事业上,取得了卓著的成绩,实践着科教兴国的理想。(九三学社浙江省委会专职副主委马永信)

人物影响

2010年8月15日,浙江大学化学系曹楚南院士在来自海内外的友人、弟子,及浙江大学领导、师生等百余人的簇拥下,庆祝八十华诞。

标签: 曹楚南

更多文章

  • 李吉均

    名人大全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李吉均

    李吉均(1933年10月9日—2020年7月21日),出生于四川彭县,地理与地貌学家、第四纪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西部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名誉院长,干旱环境与气候变化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1952年李吉均考入四川大学地理系,一年后随专业调整至南

  • 童秉纲

    名人大全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童秉纲

    童秉纲(1927年9月28日-2020年7月9日),出生于江苏省张家港市,流体力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1950年童秉纲从南京大学机械工程系本科毕业;1953年从哈尔滨工业大学力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担任讲师及理论力学教研室主任;1961年调到中国科学技术

  • 万卫星

    名人大全编辑:黑姑娘标签:万卫星

    万卫星(1958年7月1日-2020年5月20日),出生于湖北天门,空间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地磁与空间物理研究室主任。曾任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万卫星于1982年从武汉大学空间物理系毕业;1984年、1989年先后获得中国科学

  • 张乾二

    名人大全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张乾二

    张乾二(1928年8月15日-2020年5月3日),男,出生于福建惠安,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研究员。1947年张乾二考入厦门大学化学系;1954年从厦门大学化学系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担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厦门大学化

  • 周俊

    名人大全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周俊

    周俊(1932年2月5日-2020年3月27日),出生于江苏东台,植物资源与植物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原所长。1951年周俊从南京国立药专(现中国药科大学)专科毕业后进入南京援朝医疗团工作;1953年调任华东卫生局保健委员会,担任司药;1958年从华东化

  • 周同惠

    名人大全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周同惠

    周同惠(1924年11月8日—2020年2月23日),生于北京,籍贯广西桂林,分析化学、药物分析和色谱学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周同惠于1944年从北京大学化学系毕业;1948年进入美国华盛顿大学

  • 孙儒泳

    名人大全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孙儒泳

    孙儒泳(1927年6月12日—2020年2月14日),浙江宁波人,生态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孙儒泳于1951年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1954年保送到前苏联国立莫斯科大学生物土壤系学习;1958年获得莫斯科大学副博士学位后回国,继续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先后担任副教

  • 李方华

    名人大全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李方华

    李方华(1932年1月6日-2020年1月24日),女,生于香港,中国共产党党员。著名物理学家、电子显微学专家,中国电子衍射及高分辨电子显微学先驱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1993年),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50年李方华考入武汉大学物理系;1956年从前苏联列

  • 方守贤

    名人大全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方守贤

    方守贤(1932年10月28日—2020年1月19日),男,出生于上海,祖籍安徽,加速器物理学家,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原主任。方守贤于195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并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1957年至1960年被

  • 田波

    名人大全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田波

    田波(1931年12月25日—2019年12月15日),男,汉族,山东桓台县人,病毒学与生物技术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病毒学研究室主任,中国微生物学会病毒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植物病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病毒学创始人,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