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李方华

李方华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1645 更新时间:2024/1/24 13:38:02

方华(1932年1月6日-2020年1月24日),女,生于香港,中国共产党党员。著名物理学家、电子显微学专家,中国电子衍射及高分辨电子显微学先驱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1993年),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50年李方华考入武汉大学物理系;1956年从前苏联列宁格勒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回国,进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先后担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1960年开始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用自己改装的设备开展了电子衍射单晶体结构的分析与研究,在中国最早开展单晶体衍射结构分析和测定晶体中氢原子位置的工作;1982年作为访问学者前往日本大阪大学应用物理系学习;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6年担任中国电子显微学会理事长;1998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03年获得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是首位获得该奖的中国科学家;2005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9年获得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李方华主要从事衍射物理,高分辨电子显微学和晶体学研究。在高分辨电子显微像的衬度理论和图像处理理论与方法研究,微小晶体结构测定,原子分辨率晶体缺陷测定,以及准晶体学的研究中做出了重要贡献。2020年1月24日,李方华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基本资料

名:李方华

国籍:中国

出生地:香港

出生日期:1932年1月6日

逝世日期:2020年1月24日

毕业院校:苏联列宁格勒大学物理系

职业:教学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电子晶体学与图像处理》

主要成就:199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8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籍贯:广东省德庆县

人物经历

1932年1月6日,李方华出生于香港,因为父亲在香港合伙经商,于是就落户在香港。父亲李炯早年参加辛亥革命,曾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少将。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为躲避日寇,她们举家迁往原籍广东省德庆县。

1938年,母亲为子女学业着想,独自携哥哥、弟弟和她返回了香港,一年后随邻居迁往上海,三年后迁居北京外祖母家,她便就读于北平辅仁大学附属女子中学(现北京市第一五六中学)。

1947年,母亲带着她和弟弟南返广州,父亲安排她插班培道女子中学高中二年级寄宿。

1949年,高中毕业时李方华被保送岭南大学物理系,同时考取中山大学天文系。9月她进入岭南大学,因老师多用英语讲课,课后查阅英文参考书,于是提高了英语的阅读能力。10月广州解放,公立学校开学,她即转学入中山大学天文系。但因常停课打腰鼓,到街上做政治宣传,她想换一个多读书的学校。

1950年,李方华考入武汉大学物理系,仍读一年级。

1952年,国家从高校二年级挑选学生,参加保送留学苏联的考试。武汉大学推荐李方华参加考试,遂被录取。3月,李方华进入北京俄语专修学校留苏预备部,专攻俄语。同年秋赴苏,入前苏联的国立大学——列宁格勒大学物理系,那一届还有3位原清华大学物理系的学生庆承瑞、顾以藩和黄胜年。为了缩短学习年限,李方华她们四人一起争取插班二年级,并获得系主任的核准。

1955年,李方华在老师米﹒亚﹒卢姆士(М.Α.Яумшь)的指导下开始准备毕业论文,题目是“原位蒸发铋金属薄膜的电子衍射研究”。

1956年,李方华毕业于苏联列宁格勒大学物理系。

1960年,施汝为(时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所长)安排李方华独立开展电子衍射的研究,使得她可以把在苏联学到的科学知识扎根中国,她选择了在中国国内尚属空白的“单晶电子衍射”结构分析研究。

1982年10月,李方华前往日本大阪大学应用物理系任访问学者(至1983年5月),随身携带了2个国产的新矿物:黄河矿和氟碳铈钡矿,希望能够利用日本超高分辨本领的电镜在国产矿物中有新发现。

1984年,李方华课题组以“点阵像的建立与晶体结构的直接观测”项目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奖二等奖。

1991年,李方华获得中国物理学会叶企孙物理奖。

1992年,李方华获得中国电子显微学会桥本初次郎奖(个人奖)。

1993年,李方华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6年,李方华担任中国电子显微学会理事长(至2000年)。

1998年,李方华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2002年,在她70岁华诞之时,国际电子显微学会学术期刊《Ultramicroscopy》出版专刊予以庆贺。20年前在中科院物理所会议室的工作照留影,右一是李方华院士,左二是范海福院士。范海福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和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他也是李方华院士的丈夫。

2003年2月27日,李方华获得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是首位获得该奖的中国科学家。

2009年,李方华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同年撰写的专著《电子晶体学与图像处理》出版。

人物逝世

2020年1月24日21点27分,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学家、电子显微学家、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方华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主要成就

李方华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1985年,李方华推导出一个新的实用的高分辨像强度近似解析表达式,建立了实用的像衬理论,解决了电子晶体学图像处理应用于实际的理论依据问题。她的研究推动相关学科的发展,并提供新材料的晶体结构资料,有助于得出材料性能、结构与工艺之间关系的规律,她的研究内容包括:

(1)高分辨电子显微学和电子晶体学方面

20世纪60年代初期,李方华最早在中国开展了电子衍射测定单晶体结构的工作,在中国首次测定出晶体中氢原子的位置,有关文献至今仍被国外同行引用。

20世纪70年代,李方华与范海福合作,探讨了衍射方法与高分辨电子显微学相结合的研究,创建了高分辨电子显微学中一种新的图像处理理论和技术。后来,她和她的学生建立了基于最大熵原理的解卷处理技术。为测定微小晶体结构提供了重要途径。目前已成功地应用于测定高温超导体等材料的晶体结构。

20世纪80年代在日本留学期间,李方华总结出新的实验规律,发展了测定轻原子位置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回国后她提出了一个新的像衬理论:“赝弱相位物体近似",该理论首次阐明了像强度与晶体厚度之间的关系,揭示了轻重不同原子像强度的变化规律,是上述图像处理技术的理论依据。在该理论指导下,李方华等首次从实验观察到晶体中的锂原子。此外,她用高分辨电子显微学手段参加了早期的高温超导材料研究,是国际上最早报道铋系超导体有无公度调制结构的小组之一。

(2)准晶体方面

李方华所领导的研究组最早发现并报导了准晶与晶体之间几乎连续的转变过程,她对此给予理论解释。李方华借助相位子应变场导出了反映准晶与晶体之间的关系的一些公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测定准晶结构的新方法,以及求定准晶中局域相位子应变量的方法。并成功地应用于Al-Cu-Li和Al-Mn-Si准晶。

(3)晶体缺陷方面

李方华针对新发展的场发射电子显微镜,提出了测定原子分辨率晶体缺陷的新研究方。目前,已成功地用她提出的方法测定了SiGe/Si外延膜界面的60度位错分解为90度和30度两个不全位错,及其间夹着的一片层错。这也是第一次报道SiGe/Si外延膜界面原子分辨率的缺陷。

科研成果奖励

截至2005年,李方华的研究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中国物理学会叶企孙物理奖等10多次学术奖励。

时间

项目名称

奖励名称

1979年

/

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三等奖,第二完成人

1984年

晶体结构和缺陷的直接观测

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1989年

高分辨电子显微学赝弱相位物理近似像衬理论及晶体结构新现象

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1989年

液氮温区氧化物超导体的发现

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九完成人

1991年

准晶体结构和相位子缺陷研究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1991年

高分辨电子显微学中的图像处理理论和方法研究

中国物理学会叶企孙物理奖,第一完成人

1992年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2005年

微小晶体结构测定的电子晶体学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论文著作

李方华发表论文200篇。

出版时间

图书名称

作者

出版社

2009.03

《电子晶体学与图像处理》

李方华著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李方华论文选集》

李方华著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1959.04

《X射线学基础》

(苏)亚沃尔斯基,И.В.著;田,李方华译

地质出版社

李方华人才培养

截至2017年,李方华先后独立和联合指导培养硕土生8名、博士生各30余名,她受到各种国际学术会议邀请作学术报告近40次,还多次担任国际性学习班教授,应邀赴美、英、日等国十几所大学和研究单位讲学。

李方华荣誉表彰

时间

荣誉/表彰

来源

1992年

优秀共产党员(国家机关党工委评)

1992年

中国电子显微学会桥本初次郎奖(个人奖)

1993年

中国电子显微学会钱临照奖(个人奖)

1994年

巾帼建功立业标兵(国家机关妇工委评)

2001年

中国科学院十大杰出妇女

2003年

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欧来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009年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社会任职

时间

担任职务

1980-2000

中国电子显微学会常务理事(1980-1984)、副理事长(1984-1993)、常务副理事长(1993-1996)、理事长(1996-2000)、常务理事(2000-2004)

1991-2003

中国物理学会理事

1994-2003

中国晶体学会理事

1996-2002

国际晶体学会电子衍射委员会委员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固体原子像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中国科技大学结构分析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高性能陶瓷和微结构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表面物理国家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日本大版大学超高压电子显微镜中心海外顾问委员会委员

《物理学报》、《物理学报》(海外版)、《物理快报》、《电子显微学报》编委

《J.ElectronMicroscopy》编委

个人生活

李方华的丈夫范海福也是晶体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在家庭生活中夫妇俩始终相敬如宾。20世纪80年代初,范海福患了脊柱血管瘤,腰部以下神经受了损伤,李方华便尽量承担了大多数的家务。本来就工作繁忙的她因此放弃了很多休息时间。除了新闻,她不看其他的电视节目,也几乎不逛商场。

在长期艰苦的科研工作中,李方华患上了心跳过缓的病症,2003年初安装了心脏起搏器,但她依然没有停止工作、停止思考。在从事研究时,她总是不忘调节一下自己的业余生活,每逢周四,她都会去参加中国科学院的老年合唱团,周末时,在实验室里还常能听到她引吭高歌的美声唱法。李方华在文学方面的修养也非常好,在单位的联欢会上,李方华的拿手好戏就是即兴赋诗一首,往往能把现场气氛调节得很融洽。

人物评价

李方华是位勤勉、严谨的学者,然而她又绝非没有女人味的“女强人”。她气质优雅,待人亲切,谈吐风趣,爱唱歌,会打太极拳,她是个天性乐观的人。(搜狐女人评)

李方华是该领域亚洲最好的科学家,她获得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不仅填补了中国在这一奖项上的空白,同时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在物理学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评委韦珏评)

李方华是中国单晶体电子衍射结构分析的开创者,也是在中国建立并发展高分辨电子显微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她发展的高分辨电子显微学和电子晶体学的理论及分析方法,在该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国际地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

标签: 李方华

更多文章

  • 方守贤

    名人大全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方守贤

    方守贤(1932年10月28日—2020年1月19日),男,出生于上海,祖籍安徽,加速器物理学家,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原主任。方守贤于195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并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1957年至1960年被

  • 田波

    名人大全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田波

    田波(1931年12月25日—2019年12月15日),男,汉族,山东桓台县人,病毒学与生物技术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病毒学研究室主任,中国微生物学会病毒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植物病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病毒学创始人,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

  • 陆士新

    名人大全编辑:晴天标签:陆士新

    陆士新(1929年12月12日—2019年12月6日),出生于江苏盐城,病理生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56年陆士新从大连医学院毕业后被国家选送到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医学院内分泌研究所学习;1961年获得副博士学位,同年回国

  • 陈星弼

    名人大全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陈星弼

    陈星弼(1931年1月28日-2019年12月4日),出生于上海,原籍浙江浦江,半导体器件物理学家,微电子学家,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生前是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星弼1952年毕业于国立同济大学电机系;1953年任教于南京工学院无线电系;1959年任教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1983年

  • 曾融生

    名人大全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曾融生

    曾融生(1924年8月16日-2019年10月22日),男,祖籍福建平潭,出生于福建省福清县,固体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46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数理系。1958年开始在青海、甘肃首先发现地震记录图中大角度反射地震波,并应用面波相速度来研究地壳构造,提出了地壳的

  • 张嗣瀛

    名人大全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张嗣瀛

    张嗣瀛,(1925年4月5日-2019年10月4日),出生于山东章丘,自动控制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青岛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48年张嗣瀛毕业于武汉大学机械系;1949年到东北工学院当讲师,历任东北工学院教授、工程力学系主任、自动化研究所所长;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7年至1959年在前

  • 王补宣

    名人大全编辑:黑姑娘标签:王补宣

    王补宣(1922年2月5日-2019年8月31日),出生于江苏无锡,热工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热物理学科的开拓者与传热学带头人。1943年王补宣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机械工程系;1947年7月赴美留学,1949年获得美国普渡大学机械工程系硕士学位;1950年回到中国后担任北

  • 章综

    名人大全编辑:君莫笑标签:章综

    章综(1929年5月16日—2019年8月27日),出生于宜兴宜城镇,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章综于1952年从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进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9年至1962年在苏联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铁氧体、铁电体实验室进修;

  • 陈家镛

    名人大全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陈家镛

    陈家镛(1922年2月17日—2019年8月26日),出生于四川省金堂县,湿法冶金学家、化学工程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陈家镛于1943年从国立中央大学化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47年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留学,先后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195

  • 卓仁禧

    名人大全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卓仁禧

    卓仁禧(1931年2月12日-2019年8月6日),男,福建厦门市人。高分子化学家。著名化学家、中国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重要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化学部院士。历任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讲师、副教授、教授、生物医学高分子材料开放实验室主任、科技委员会委员、应用化学研究所副所长。并先后担任中国化学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