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马瑾

马瑾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3285 更新时间:2024/1/17 21:51:55

马瑾(1934年11月27日—2018年8月12日),女,江苏如皋人,构造物理与构造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56年马瑾从北京地质学院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工作;1958年被国家选拔派往前苏联科学院大地物理所攻读研究生;1962年获得前苏联科学院大地物理所副博士学位,毕业后回国继续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工作;1978年进入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工作,先后担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并历任研究室副主任、主任、所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1983年在美国地质调查所作访问学者;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3年马瑾领导组建了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018年8月1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马瑾主要从事野外调查、实验模拟及理论分析等方面研究构造变形的物理机制及与此相关的实际问题。

基本资料

名:马瑾

外文名:JinMa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江苏省如皋市

出生日期:1934年11月27日

逝世日期:2018年08月12日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毕业院校:前苏联科学院大地物理所

主要成就: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代表作品:《构造物理学概论》

性别:女

政治面貌:中国共产党党员

人物生平

1934年11月27日,马瑾出生于江苏如皋一个兄弟姊妹较多的大家庭,从小养成了要强、不服输的个性。从小学到中学的学习成绩都名列前茅,同时她喜欢大自然而且不怕苦。

1952年7月,马瑾进入北京地质学院普查勘探系学习。

1954年3月,在校期间的马瑾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6年,马瑾从北京地质学院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担任实习研究员。

1958年,马瑾被国家选拔派往前苏联科学院大地物理所攻读研究生,师从构造物理学家格佐夫斯基,所选研究方是褶曲形成机理的野外研究模拟实验。在校期间她作为中国留学生学生会主席,在十年大庆时代表中国留学生发言。

1959年,马瑾在进行野外考察的一天夜里,亲身感受过的一次地震,为她以后从事地震前兆研究受到一次深刻的教育。

1962年,马瑾从前苏联科学院大地物理所毕业,获得副博士学位,回到中国前其导师主动向地质学家四光写推荐信。回国后,她继续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工作,担任助理研究员(—1978年)。

1978年,马瑾转至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工作,先后担任副研究员(1978年晋升)、研究员(1981年晋升)、博士生导师(1986年被聘),并历任研究室副主任、主任、所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此间多次赴美、日、苏、加等国进行访问和学术交流。

1983年,马瑾在美国地质调查所作访问学者。

1997年,马瑾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3年,马瑾领导组建了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018年8月12日7时50分,马瑾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20世纪60年代,马瑾开始研究褶皱构造应力场及其形成机制,并应用含油构造分析中。结合地震需求又转向断裂形成机制研究,得到了断层几与失稳类型及前兆特征的关系、断层物质类型与断层活动性状的关系以及环境因素的交叉影响等有价值的结果。围绕缝(断)块系统的变形与地震活动性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揭示了板内地震过程的一些特点,在地震预报实践中发挥了作用。

构造物理学

1958年赴前苏联深造时,马瑾就开始对“构造物理学”这一新兴边缘学科的研究工作。20世纪60年代初,她关于褶皱和断层成因机制及应力场的实验研究,不仅在中国构造地质研究中具有开拓意义,并受到前苏联和日本等国学者的重视,在石油会战中,她提出岩性组合决定构造变形特征的新认识,加深了对构造变形规律的认识,并在油气构造研究中起到了指导作用;20世纪70年代,她率先开展了构造变形与地震成因机制及地震前兆的实验研究,这一研究在中国地震构造物理学的发展中具有开拓意义,以此为基础的研究成果,如构造控震作用与地震迁移的准则和类型、水库地震类型与断层类型的关系、地震前兆和后效的概念、地震前兆类型与构造类型的关系等,都是有创新性的研究;20世纪80—90年代,她对缝块系统变形特征、物理场演化及其与地震活动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实验与理论研究;关于断层宏观力学性状与断层物质微观变形机制的实验研究,是中国国内高温高压岩石摩擦及实验岩石变形显微构造方面最早的研究成果。

以实验研究为重要基础的构造物理学,科研上的创新需要实验技术的不断发展。作为主要负责人,马瑾领导建立了可研究地壳和上地幔物质物理力学性质、变形过程及其物理响应的构造物理实验室,该实验室在实验构造物理学和高温高压岩石力学研究中取得了成果,推动了中国相关学科的发展。

学术论著

截至2018年8月,马瑾先后在中国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著有《构造物理学概论》等著作。

人才培养

学术思想&团队建设

作为女科学家,马瑾给年轻女科技工作者提出意见:科学研究其实是很有趣的,只要你有好奇心,什么时候学习和努力都不晚。只要赶走了脑子里的“男尊女卑”,又有好奇心,肯坚持,巾帼就会超过须眉。她也时呼吁社会给女性科研工作者更多的关注。

在青年人才的培养中,马瑾鼓励创新思维和学术争鸣,努力创建宽松和谐的学术氛围,并尽力为年轻人创造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对于一个涉及地质和地球物理研究、机械和电子技术应用的实验室,团结协作的集体是最重要的。因此,她强调团队精神的培养,并以身作则,努力建设一个人格上人人平等、工作上各尽所能、学术上鼓励争鸣、生活上相互关心的充满朝气与活力的研究集体。

治学风格

马瑾认为:扎实严谨的研究是科学创新的基础,对于以观测为基础的地球科学,翔实的资料和严格的分析是科学发展的关键。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有脚踏实地、严谨求实的治学风格,在马瑾的研究生涯中,这种风格清楚地表现在她的两个特点上:第一,尽管她的研究以实验为主,但她认为实验和理论研究不能脱离实际,因此她较为重视野外调查。第二,她重视第一手资料的获取,对于自己承担的每一项课题,始终坚持参加从原始数据获取到资料计算处理,再到结果分析讨论的全过程,而不是坐等别人提供资料来总结。对于研究生论文的审查,她也是从最原始的资料开始进行,对于每个研究生,她都要抽时间参加其实验或计算等实际工作。

指导学生

马瑾作为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地构造物理学专业第一位博士生导师,截至2018年9月,先后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20多人。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时间

担任职务

1998年—2003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2001年—2016年

《地震地质》主编

2016年—2018年

《地震地质》名誉主编

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

中国地震学会荣誉理事、构造物理专业委员会创始人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荣誉理事、高温高压专业委员会创始人之一

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中国小组成员

中国地震局构造物理开放实验室主任

人物评价

马瑾关于褶皱和断层成因机制及应力场的实验研究,在构造地质研究中具有开创意义。她参与的“断裂—地块系统变形特征、物理场演化及其与地震活动关系”等课题研究对中国地震构造物理学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她领导的“构造变形与地震成因机制及地震前兆”实验研究和她提出的“亚失稳理论”为地震的物理预测研究开拓了思路。(光明网评)

马瑾是中国构造物理与构造地质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她的一生不断拓展研究领域,在构造变形过程和机制、构造物理理论方法和实验、地震机理和预测等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学术造诣享誉海内外。她提出的相关理论为中国的地震预测研究走向物理预测开拓了重要的方向。(新华网评)

标签: 马瑾

更多文章

  • 李朝义

    名人大全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李朝义

    李朝义(1933年6月5日—2018年8月11日),男,重庆人,神经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李朝义于1956年从中国医科大学毕业后入伍,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0134部队担任军医;1961年从复旦大学研究生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工作;1978年加入中

  • 刘光鼎

    名人大全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刘光鼎

    刘光鼎(1929年12月29日-2018年8月7日),山东蓬莱人,海洋地质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刘光鼎1948年9月参加革命;1952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随即在北京地质学院任教12年;1958年组建中国第一个海洋物探队,任队长;1964年任地质部海洋地质所地球物理

  • 周尧和

    名人大全编辑:笑红尘标签:周尧和

    周尧和(1927年5月30日—2018年7月30日),物理冶金学家、材料科学与工程专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50年周尧和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系;1953年赴前苏联莫斯科钢铁学院冶金系深造;1957年研究生毕业,获苏联技术

  • 宋玉泉

    名人大全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宋玉泉

    宋玉泉(1933年6月12日—2018年7月27日),河北张北人,金属材料超塑性专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生前是吉林大学教授。宋玉泉1955年9月毕业于南开大学,后分配至吉林工业大学物理教研室任教;1980年晋升为吉林工业大学副教授;1985年晋升为吉林工业大学教授;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

  • 林尊琪

    名人大全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林尊琪

    林尊琪(1942年6月3日—2018年5月28日),男,出生于北京市,原籍广东潮阳,高功率激光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高功率激光物理国家实验室总工程师。1964年林尊琪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就读研究生,同时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研实

  • 李天

    名人大全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李天

    李天(1938年10月2日—2018年4月11日),飞机空气动力学专家,隐身专业领域的开创者,气动隐身一体化设计的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歼八系列飞机和歼十一飞机气动力专业总师,中国四代机背景项目课题主要负责人。196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力学数学系流体力学专业;198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05年

  • 郝柏林

    名人大全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郝柏林

    郝柏林(1934年6月26日—2018年3月7日),北京人,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52年郝柏林加入中国共产党;1954年进入前苏联哈尔科夫工程经济学院学习;1956年转学到哈尔科夫国立大学物理数学系;1959年从哈尔科夫国立大学毕

  • 孙枢

    名人大全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孙枢

    孙枢(1933年7月23日~2018年2月11日),江苏金坛人,著名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伦敦地质学会(终身)荣誉会员。1933年7月23日出生于江苏金坛,从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任职;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4年出任中国科学

  • 袁承业

    名人大全编辑:异世邪君标签:袁承业

    袁承业(1924年8月14日—2018年1月9日),浙江上虞人,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袁承业于1948年从国立药学专科学校毕业;1951年作为建国后首批公派留学生在莫斯科全苏药物化学研究所攻读研究生;1955年获得副博士学位后回国;1956年调到

  • 吴旻

    名人大全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吴旻

    吴旻(1925年12月16日-2017年10月16日),出生于北京,籍贯江苏常州,肿瘤遗传学家,细胞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生前是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教授。吴旻1950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1950年—1952年任武汉同济医学院同济医院医师;1954年—1957年任中央流行病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