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洪朝生

洪朝生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508 更新时间:2024/1/18 11:16:38

洪朝生(1920年10月10日—2018年8月19日),男,北京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资深院士,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洪朝生于194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系;1948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理学博士学位;1950年前往荷兰莱顿大学实验室工作;1952年回中国后,先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系任教,同年加入九三学社;1961年参与创办中国科技大学低温物理专业;1978年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副所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2001年1月当选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2005年9月被聘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兼职教授;2018年8月19日10时10分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洪朝生长期致力于低温工程技术与低温物理的研究与发展工作。

基本资料

名:洪朝生

国籍:中国

出生地:北京

出生日期:1920年10月10日

逝世日期:2018年8月19日

毕业院校:清华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200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

人物生平

1920年10月10日,洪朝生出生于北京。

1936年,考取了清华大学物理系。

1937年,抗战爆发后,清华南迁至长沙,他曾和同学商议好奔赴延安,后因交通封锁等原因,未能成行。

1938年,学校再度南迁,他随学校“湘黔滇旅行团”步行三千里至昆明,就读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1940年,联大毕业后,在该校电机系做了4年助教。

1944年,同时通过了庚款留英和留美考试。

1945年,前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

1948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博士学位后,洪朝生在美国普渡大学实习。

1950年,前往荷兰莱顿大学实验室工作。

1952年,回中国后,先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系任教,同年加入九三学社。

1953年,担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负责组建低温物理实验室。

1961年,参与创办中国科技大学低温物理专业。

1978年,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副所长。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学部委(院士)和务委员。

1982年5月,担任低温技术实验中心主任。

1986年3月,任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第五届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01年1月,当选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

2005年9月,被聘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兼职教授。

2007年10月12日,被聘为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第十届学术委员会委员。

2018年8月19日10时10分,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8月22日—8月24日,在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1号楼407会议室设立洪朝生先生追思堂,遗体告别仪式于2018年8月25日上午10:00在八宝山殡仪馆东礼堂举行。

主要成就

洪朝生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洪朝生发现了半导体锗单晶低温电导与霍耳效应反常现象,并提出杂质能级导电唯象模型,成为国际上无序系统电子输运机制研究的开端。创建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低温物理实验室,建造氢、氦液化系统,开始了低温、超导研究。负责组建了中国科学院低温技术实验中心,致力于低温工程技术与低温物理的综合研究与应用开发。

1953年,洪朝生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组建了中国国内第一个低温实验室,主持研制低温研究设备。1956年研制出了一台能够生产液氢的液化器。1959年成功实现了氦的液化。1970年,领导低温科研队伍,完成了大型空间环境模拟系统KM3和KM4低温氦制系统的研制任务,提供卫星上天的空间环境模拟试验条件。

学术交流

1956年1月30日到2月4日,“半导体物理讨论会”在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所大礼堂举行。会上,洪朝生首先对半导体科学发展的一般性问题作报告。

1956年12月,洪朝生随严济慈为团长的中国科学院科学考察团赴苏联考察。访苏期间,他应邀作了半导体低温电导方面的学术报告。

1980年6月3日—6日,洪朝生应邀出席在意大利热亚那召开的第八届国际低温工程会议,并以《CryogenicsinChinaToday》为题作特邀报告,介绍中国低温工程进展。同年11月6日—13日,出席中国制冷学会、中国宇航学会联合在成都举办的低温工程学术讨论会,作关于参加第八届国际低温工程会议及访问西欧情况的报告。

1981年2月17日—20日,洪朝生到585所参观座谈,并作了“超导技术应用的发展趋势”和“氦的传热特性”两个学术报告。同年12月11日—15日,出席由中国制冷学会、中国物理学会和中国金属学会在北京召开的第三届全国超导学术讨论会并作报告。

1983年10月3日—8日,洪朝生出席并主持在北京召开的中国科学院和日本应用物理学会举办的国际性低温超导学术讨论会“约瑟夫逊效应物理和应用学术研讨会”。

1986年10月16日—18日,洪朝生出席中国半导体专业创办30周年学术报告会,并以“半导体物理研究中低温技术的应用”为题作特邀报告。

1994年1月15日—17日,洪朝生出席在低温技术实验中心召开的中国全国低温物理学科研究与发展专题讨论会并讲话。

1999年11月25日,洪朝生出席低温中心关于《国家基础研究“十五”计划和2015年远景规划》的能源科学《学科发展与优先领域》调研报告讨论稿中低温工程学科发展方的讨论和增订,并作学术报告。

2000年10月5日—8日,洪朝生出席由中科院低温中心发起并承办的在北京召开的国际低温工程、低温物理研讨会,应邀做大会主题报告。

学术论著

截至2018年8月,洪朝生发表论文80多篇,其中SCI和EI收录35篇以上。

科研成果奖励

截至2018年8月,洪朝生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和发明技术奖二等奖各1项,获国家发明奖三等奖1项。

获奖时间

获奖项目

所获荣誉

1985年

KM4大型航天环模设备的研制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988年

0.5—30K温度计检定装置

中国科学院三等奖

1988年

冷中子源制冷系统

中国科学院二等奖

1997年

国际低温工程大会优秀论文奖

洪朝生人才培养

讲授课程

从1953年起,洪朝生与黄昆守武、定元先生共同开展半导体科学研究、教学和知识普及工作,先后在北京大学和物理所开设了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等专业课程。;1960年代初,洪朝生参与创办了中国第一个高等院校低温物理专业——中国科技大学低温物理专业,任低温物理研究室主任,并承担了低温技术、低温物理实验技术等专业课的授课任务,为中国低温物理、低温技术和超导研究培育了大批优秀科技人才。

科研队伍

在洪朝生的推动和培养下,中国低温科研队伍不断壮大,数十个研究和开发机构分布于中国各地,基本上依靠自身力量建立了一批低温装置和研究设备及相应配套的支撑条件,在制冷技术、实验技术、低温系统、材料制备、计量测试等方面取得了高水平科研成果。

洪朝生荣誉表彰

获奖时间

所获荣誉

1978年

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

1980年

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学部委

1989年

物理学会胡刚复物理奖

1995年

从事物理工作50年的物理工作者

1999年

第20届国际制冷大会林德奖

2000年

国际低温工程理事会门德尔松奖

2001年

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

2011年

美国低温工程大会塞缪尔·科林斯奖

社会任职

洪朝生曾担任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制冷学会副理事长,国际低温工程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理化所科技委员会名誉主任,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个人生活

家庭背景

洪朝生父亲洪观涛,1885年出生,又名洪光昆,1906年秋加入同盟会,曾留学比利时、法国8年。回中国后从事铁道技术工作,曾任陇海铁路潼关—西安段工程局长兼总工程师及铁道部路政司技正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铁道部教育局高级工程师。著有《道路工程学》(1934),译有大仲马著作《地亚小传》(后人译为《蒙梭罗夫人》,1923)。洪朝生母亲高君远,为出版家高梦旦之女。

人物评价

洪朝生大师虽然远去,可他身上科技报国、求索创新、严谨务实的科学精神将被九三学社社员永远传承下去。(九三学社评)

洪朝生先生是一位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科学家。他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为己任,以社会整体利益为价值取向,坚持道德正确的主张,坚持实践正义的原则。洪朝生先生是一个具有独特精神气质的人,他清正刚直,为人低调,始终保持中国优秀知识分子的本真。在长达70余年的科研、教育生涯中,洪朝生先生为国家科技进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以及科技人才的培养和科技队伍建设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在低温物理、低温技术、低温工程、超导物理、半导体物理等领域做出的业绩,以及他身上所体现的老一辈科学家的家国情怀、学人风范,将永远被后人所铭记。洪朝生先生永垂不朽!(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评)

洪朝生,作为一名杰出的物理学家,他做到了科研有道,是低温世界的拓荒人;作为一位出色的教育家,他也做到了育人有方,是祖国栋梁的栽培者。凭着满腔爱国热血,即使在低温世界里也要热火朝天;凭着顽强的科研精神,即使在困难的年代里也要永不言弃。他把一生献给了祖国的科研事业,不图功名,只为国强。他是著名物理学家、中国低温物理和低温技术研究的开创者。(中国科学院评)

标签: 洪朝生

更多文章

  • 马瑾

    名人大全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马瑾

    马瑾(1934年11月27日—2018年8月12日),女,江苏如皋人,构造物理与构造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56年马瑾从北京地质学院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工作;1958年被国家选拔派往前苏联科学院大地物理所攻读研究生;1962年获得前苏联科学院大

  • 李朝义

    名人大全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李朝义

    李朝义(1933年6月5日—2018年8月11日),男,重庆人,神经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李朝义于1956年从中国医科大学毕业后入伍,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0134部队担任军医;1961年从复旦大学研究生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工作;1978年加入中

  • 刘光鼎

    名人大全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刘光鼎

    刘光鼎(1929年12月29日-2018年8月7日),山东蓬莱人,海洋地质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刘光鼎1948年9月参加革命;1952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随即在北京地质学院任教12年;1958年组建中国第一个海洋物探队,任队长;1964年任地质部海洋地质所地球物理

  • 周尧和

    名人大全编辑:笑红尘标签:周尧和

    周尧和(1927年5月30日—2018年7月30日),物理冶金学家、材料科学与工程专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50年周尧和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系;1953年赴前苏联莫斯科钢铁学院冶金系深造;1957年研究生毕业,获苏联技术

  • 宋玉泉

    名人大全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宋玉泉

    宋玉泉(1933年6月12日—2018年7月27日),河北张北人,金属材料超塑性专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生前是吉林大学教授。宋玉泉1955年9月毕业于南开大学,后分配至吉林工业大学物理教研室任教;1980年晋升为吉林工业大学副教授;1985年晋升为吉林工业大学教授;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

  • 林尊琪

    名人大全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林尊琪

    林尊琪(1942年6月3日—2018年5月28日),男,出生于北京市,原籍广东潮阳,高功率激光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高功率激光物理国家实验室总工程师。1964年林尊琪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就读研究生,同时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研实

  • 李天

    名人大全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李天

    李天(1938年10月2日—2018年4月11日),飞机空气动力学专家,隐身专业领域的开创者,气动隐身一体化设计的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歼八系列飞机和歼十一飞机气动力专业总师,中国四代机背景项目课题主要负责人。196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力学数学系流体力学专业;198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05年

  • 郝柏林

    名人大全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郝柏林

    郝柏林(1934年6月26日—2018年3月7日),北京人,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52年郝柏林加入中国共产党;1954年进入前苏联哈尔科夫工程经济学院学习;1956年转学到哈尔科夫国立大学物理数学系;1959年从哈尔科夫国立大学毕

  • 孙枢

    名人大全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孙枢

    孙枢(1933年7月23日~2018年2月11日),江苏金坛人,著名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伦敦地质学会(终身)荣誉会员。1933年7月23日出生于江苏金坛,从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任职;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4年出任中国科学

  • 袁承业

    名人大全编辑:异世邪君标签:袁承业

    袁承业(1924年8月14日—2018年1月9日),浙江上虞人,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袁承业于1948年从国立药学专科学校毕业;1951年作为建国后首批公派留学生在莫斯科全苏药物化学研究所攻读研究生;1955年获得副博士学位后回国;1956年调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