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任詠华

任詠华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2734 更新时间:2024/1/2 7:09:30

任咏华,女,1963年2月出生于中国香港,无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欧洲人和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香港科学院创院院士,香港大学黄乾亨黄乾利基金教授(化学与能源)、化学系讲座教授。任咏华于1985年从香港大学化学系毕业,获得一级荣誉理学士学位;1988年获得香港大学博士学位后进入香港城市大学任教;1990年转入香港大学任教,先后担任讲师、高级讲师、教授、讲座教授;2001年38岁时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是当时最年轻的院士;2005年获得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6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11年获得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2012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15年当选为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任咏华主要从事无机和金属有机化学、超分子化学、光物理学和光化学,以及金属基分子功能材料等方面的研究。

基本资料

中文名:任咏华

外文名:VivianWing-WahYam

国籍:中国

出生地:香港

出生日期:1963年2月10日

毕业院校:香港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6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2011年获得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

2012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2015年当选为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

2015年当选为香港科学院创院院士

人物经历

1963年2月10日,任咏华出生于香港,她的父亲是土木工程师。

1985年,从香港大学化学系毕业,获得一级荣誉理学士学位,之后继续在该校攻读博士学位,师从支志明院士,从事金属钌氧化化学的研究。

1988年,从香港大学化学系毕业,获得博士学位后进入香港城市理工学院(现香港城市大学)新成立的应用科学系,担任初级教职,并为这所大学的图书馆订购了第一批化学图书,为实验室订购了第一批烧杯和化学药品,并承担本科生教学。

1990年,转入香港大学任教,先后担任讲师(1990年)、高级讲师(1995年)、教授(1995年—1997年)、讲座教授(1995年—1999年)。

1991年夏,到伦敦帝国学院杰弗里·威尔金森(197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课题组访问,在这里她开始转有机金属合成的研究,1992年再次访问该课题组。

2000年—2005年,担任香港大学化学系主任。

2001年,任咏华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年仅38岁,是当时最年轻的院士;同年,担任香港大学黄乾亨黄乾利基金教授(化学与能源)。

2006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2012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2013年,被聘为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西柏格讲座学者。

2015年,当选为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

主要成就

任詠华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1985年,任咏华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高价金属钌和锇的氧化化学,这一研究有助于研究生物体内细胞色素利用铁离子氧化碳-氢键,因为钌和锇与铁属于同一族。1988年,任咏华进入香港城市理工学院期间,利用她的博士导师支志明教授的实验室设备从事金属配合物发光方向的研究。

1990年,任咏华独立工作之后,主要的研究领域是化学传感器配合物和无机发光化学和材料。在化学传感器方面,她的课题组制备出可用作短序列DNA指示剂和检测溶菌酶的有机金属配合物。

1992年,任咏华从伦敦返回香港之后,开始有机金属发光体的研究,制备出了长寿命的发光有机金属,激发态寿命在微秒量级,比绿色荧光蛋白和其他荧光材料的激发态寿命还长,促进了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发展。她的课题组制备出溶液稳定的磷光材料和磷光剂,可以很方便地沉积在玻璃、塑料等各种表面上,可用在有机发光器件上,任咏华还研究了非规结构的发光材料,比如金属凝胶、球状胶束和柱状纳米结构等,通过控制材料的结构,能够得到性能更好的材料。系统地设计和合成了新的无机发光分子材料和化学传感器配合物;利用各种桥连配体,设计及合成了多种多核金属簇体系的发光材料;利用炔基在结构上呈刚性及线性排列的优点,设计了新型有机金属铼、铜和银的发光刚性棒材料;以弱金-金成键相互作用作为开关的新概念,设计出可用作分子磷光信号传感器及光电开关的双核金冠硫配合物。

学术论著

截至2013年,任咏华先后发表了347篇期刊论文,申请了29项专利,撰写6篇专著章节,出版了2部专著。

代表性论文

1.AnthonyYiu-YanTam,VivianWing-WahYam,*“Recentadvancesinmetallogels”,Chem.Soc.Rev.,2013,42,1540–1567.

2.JackyChi-HungChan,WaiHanLam,Hok-LaiWong,Wing-TakWong,VivianWing-WahYam,*“TunablePhotochromisminAir-Stable,RobustDithienylethene-ContainingPhospholesthroughModificationsatthePhosphorusCenter”,Angew.Chem.Int.Ed.,2013,52,11504–11508.

3.WaiHanLam,*ElizabethSuk-HangLam,VivianWing-WahYam,*“ComputationalStudiesontheExcitedStatesofLuminescentPlatinum(II)AlkynylSystemsofTridentatePincerLigandsinRadiativeandNonradiativeProcesses”,J.Am.Chem.Soc.,2013,135,15135–15143.

4.YuyaTanaka,KeithMan-ChungWong,VivianWing-WahYam,*“Platinum-BasedPhosphorescentDouble-DeckerTweezers:AStrategyforExtendedHeterologousMetal–MetalInteractions”,Angew.Chem.Int.Ed.,2013,52,14117–14120.

5.Man-ChungTang,DanielPing-KuenTsang,MaggieMei-LeeChan,*KeithMan-ChungWong,VivianWing-WahYam,*“DendriticLuminescentGold(III)ComplexesforHighlyEfficientSolution-ProcessableOrganicLight-EmittingDevices”,Angew.Chem.Int.Ed.,2013,52,446–449.

科研成果奖励

获奖时间

项目名称

奖励名称

2005年

过渡金属炔基及硫属簇配合物的分子设计及其发光性能的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任詠华人才培养

任咏华在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吉林大学)任职,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工程技术数字研究馆信息、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2008年至2016年期间,联合培养的硕士、博士信息如下:

毕业时间

论文名称

姓名

学位类型

2017年

水溶性PPV衍生物的合成及在水相操作杂化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

刘芳元

硕士

2017年

Anderson-Evans型多金属氧簇的有机修饰及构型转化研究

博士

2016年

铂(Ⅱ)与联吡啶及Beta-二酮配体的金属配合物的合成、自组装与光物理性质研究

政奇

硕士

2014年

螺嗪/螺吡喃氟硼二吡咯的设计、合成、能量转移和光致变色性质

孔令灿

博士

2014年

微乳液滴模板法构筑有序多孔膜及其在生物体系中的应用

马英一

博士

2012年

高质量稀土掺杂上转换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复合组装

梁森

博士

2012年

树枝状多金属氧簇超分子复合物的合成及热响应性

陈海龙

硕士

2012年

侧基取代型两亲性分子液晶性及黏度行为的研究

周明

硕士

2012年

用于荧光探针的氟硼二吡咯衍生物的设计、合成与光物理性质研究

尹振东

博士

2012年

含光致变色基团螺嗪及金属Pt(Ⅱ)的超分子凝胶

李永光

博士

2010年

两亲性Pt(Ⅱ)配合物的设计、合成、光物理及Langmuir-Blodgett成膜性质

赵乐

博士

2009年

香豆素和蒽衍生物的设计、合成与光物理研究

海欧

博士

2008年

含螺嗪光致变色配体及其锌、铼配合物的设计、合成与光物理研究

包志红

博士

任詠华荣誉表彰

时间

荣誉表彰

授予单位

2000年

裘槎优秀科研者奖(Croucher)

/

2001年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2002年

香港十大杰出青年

国际青年商会香港总会

2004年

海外杰出研究奖

英国皇家化学会

2005年

百周年讲座奖及奖章(全球首位华人获此荣誉)

英国皇家化学会

2006年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第三世界科学院

2006年

讲师奖(Eikosha奖)

日本光化学协会(JPA)

2007年

香港富布尔特杰出学人奖(HongKongFulbrightDistinguishedScholar)

/

2008年

卓越研究成就奖

香港大学

2008年

杰出专业女性及女企业家奖

香港女工商及专业人员联会

2010年

黄乾亨黄干利基金教授席(化学与能源)

/

2011年

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法国欧莱雅集团联合

2011年

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化学奖)

何梁何利基金

2012年

最成功女性

旭茉JESSICA

2012年

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美国国家科学院

2012年

法国雷恩第一大学名誉博士

法国雷恩第一大学

2013年

世界杰出华人奖

世界华商基金会

2014年

中国化学会-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化学贡献奖

中国化学会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联合

2015年

铜紫荆星章

香港特别行政区

2015年

LudwigMondAward

英国皇家化学学会

2015年

香港科学院创院院士

香港科学院

2016年

国际奖

日本错体化学会

2020年

PorterMedal奖章

/

2021年

能源研究先驱

美国化学会

2022年

香港创新领军人物大奖

团结香港基金

社会任职

学术期刊任职

任职时间

担任职务

1998年

《感光科学与光化学》编辑顾问委员会成员

1999年

《InorganicChimicaActa》国际编辑顾问委员会成员

2001年—2003年

《InorganicChemistry》国际编辑顾问委员会成员

2001年—2003年

《NewJournalofChemistry》国际编辑顾问委员会成员

2002年—2007年

《DaltonTransactions》国际编辑顾问委员会成员

2004年—2009年

《NewJournalofChemistry》编委

2004年

《CoordinationChemistryReviews》编委

2004年

《JournalofOrganometallicChemistry》国际编辑顾问委员会成员

2004年

《JournalofPhotochemistryandPhotobiologyA:Chemistry》国际编辑顾问委员会成员

2004年—2005年

《SpecialIssuesofCoordinationChemistryReviews》客座编辑

2005年

《CommentsonInorganicChemistry》编委

2005年

《JournalofClusterScience》国际编辑顾问委员会成员

2005年—2007年

《StructureandBonding》卷编辑

2005年—2009年

《中国无机化学》编辑顾问委员会成员

2006年—2007年

《SpecialIssuesofCoordinationChemistryReviews》客座编辑

2006年—2008年

《Organometallics》国际编辑顾问委员会成员

2007年

《GoldBulletin》编委

2007年

《ACSNano》国际编辑顾问委员会成员

2008年

《InorganicChemistry》副主编

2008年

《NanoResearch》编委

2010年—2013年

《ComprehensiveInorganicChemistryII》卷编辑

2010年—2015年

《Phil.Trans.RoyalSoc.A-Math,Phys.Engin.Sci.》编委

2010年

《ChemicalScience》国际编辑顾问委员会成员

2010年

《NewJournalofChemistry》国际编辑顾问委员会成员

2013年—2015年

《ChemistryofMaterials》国际编辑顾问委员会成员

2013年

《AngewandteChemie》国际编辑顾问委员会成员

2020年

《NaturalSciences》化学领域主编

参考资料来源:

学术学会&科研机构任职

任职时间

担任职务

2002年—2010年

亚洲和大洋洲光化学协会顾问

2003年—2005年

香港国际化学科学主席-美国化学学会分会

2003年—2007年

研究资助局成员

2004年—2013年

台湾中央研究院学术咨询委员会成员

2004年—2013年

台湾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咨询委员主席

2005年—2007年

教资会研究评估(RAE)物理科学委员会成员

2005年

北京国家实验室理事会分子科学成员

2005年

北京大学化学研究所成员

2007年—2012年

创新及科技委员会(ITC)成员

2007年—2013年

欧洲研究委员会(ERC)的高级教育资助委员会成员

2007年—2013年

欧洲研究理事会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成员

2010年—2016年

日本科学技术(JST)关于“光能的化学转化”国际顾问委员会(顾问)成员

2012年12月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荣誉教授

2022年

国际化学发展组织会长

政治任职

任职时间

担任职务

2023年—2028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科学技术界)

人物评价

任咏华在发光材料以及捕捉太阳能的创新技术方面做出重要贡献。(2011年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评)

任咏华从事配位和有机金属化学、超分子化学和光化学的基础研究工作,开创性的把无机及有机金属化学的研究应用于功能分子材料研究中,开发出新型发光的分子设计和材料研究,并从发光性和机理方面做出了极为详尽的阐述,为此领域的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何梁何利基金评)

标签: 任詠华

更多文章

  • 沙国河

    名人大全编辑:笑红尘标签:沙国河

    沙国河,1934年5月7日出生于四川成都,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沙国河于1957年从北京石油学院毕业后,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工作;1984年至1986年在德国慕尼黑Max-Planck量子光学研究所作访问研究;1986年晋升为研究员

  • 沈家骢

    名人大全编辑:黑姑娘标签:沈家骢

    沈家骢,1931年9月3日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市,高分子化学家、中国超分子化学的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吉林大学教授,浙江大学教授,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吉林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1952年沈家骢从浙江大学毕业后并分配到东北人民大学化学系任教,历任室秘书、系秘书、化学系系主任、吉林大学研

  • 沈之荃

    名人大全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沈之荃

    沈之荃,1931年5月27日出生于上海,高分子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沈之荃于1952年从上海沪江大学化学系毕业后进入苏州大学工作;1962年进入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工作,先后担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1970年至1979年担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

  • 施剑林

    名人大全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施剑林

    施剑林,1963年12月出生于江苏太仓,无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学位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施剑林于1983年从南京化工学院本科毕业;1989从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博士毕业后留所工作;1993年至1994年在德国马普金属研究所PM

  • 宋礼成

    名人大全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宋礼成

    宋礼成,1937年7月出生于山东济南,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宋礼成于1962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化学系,后留校任助教;1986年晋升为南开大学副教授;1988年晋升为南开大学教授;1995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化学系做访问教授;200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宋礼成长期从事金属有机化

  • 孙世刚

    名人大全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孙世刚

    孙世刚,1954年7月出生于重庆市万州区,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孙世刚于1982年从厦门大学毕业后赴法国巴黎居里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86年获得法国巴黎居里大学国家博士学位后在法国科学院界面电化学研究所做一年博士后研究;1987年10月回国后进入厦门大学化学博士后流动

  • 唐本忠

    名人大全编辑:心作祟标签:唐本忠

    唐本忠,1957年2月出生于湖北潜江,高分子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讲座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院长。唐本忠1982年从华南理工大学本科毕业;1983年前往日本京都大学高分子化学系学习,先后获得硕士、博士学位;1989年至1994年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

  • 田禾

    名人大全编辑:君莫笑标签:田禾

    田禾,1962年7月出生于新疆乌鲁木齐,精细化工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华东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田禾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1989年从华东理工大学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1991年至1993年在德国锡根大学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1996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

  • 田昭武

    名人大全编辑:星辰落怀标签:田昭武

    田昭武,1927年6月28日出生于福建福州,物理化学家,中国电化学学科带头人之一,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原校长。1949年田昭武从厦门大学化学系毕业;1978年担任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2年至1989

  • 田中群

    名人大全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田中群

    田中群,1955年出生于福建厦门,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田中群本科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1983年考取国家教委公派留学生,前往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化学系直接攻读博士学位;1987年博士学位后即回厦门大学从事博士后,同时参与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