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彭孝军

彭孝军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3831 更新时间:2024/1/16 5:38:58

彭孝军,1962年10月出生于湖南澧县,精细化工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彭孝军于1982年从大连理工学院毕业,之后在武汉染料厂工作;1986年获得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1989年获得大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1990年至1992年在南开大学有机化学专业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2年回到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工作;1996年破格晋升为教授;1997年担任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01年至2002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有机化学系美国西北大学化学系做访问学者;2007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8年当选为辽宁省首届攀登学者;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9年担任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院长;2020年担任大连理工大学深圳研究院院长。彭孝军主要从事精细化工领域功能分子结构设计、清洁制造工艺的研究。

基本资料

名:彭孝军

国籍:中国

出生地:湖南省德市澧县

出生日期:1962年10月

毕业院校:大连理工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性别:男

人物经历

1962年10月,彭孝军出生于湖南省常德市澧县。

1976年9月—1978年7月,就读于湖南澧县垱市中学。

1978年9月—1982年8月,就读于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染料及中间体专业,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1982年8月—1983年8月,担任武汉染料厂技术人员。

1983年9月—1986年8月,就读于大连工学院精细化工专业,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

1986年9月—1989年12月,就读于大连理工大学精细化工专业,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

1990年—1992年,在南开大学有机化学专业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1992年4月—1993年8月,担任大连理工大学教师。

1993年8月—1996年6月,担任大连理工大学副教授。

1996年9月,破格晋升为大连理工大学教授。

1997年,担任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2000年,被评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

2001年—2002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有机化学系和美国西北大学化学系做访问学者。

2007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15年7月,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

2017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9年,担任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院长。

2020年,担任大连理工大学深圳研究院院长。

主要成就

彭孝军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彭孝军长期从事精细化工领域研究:从基础理论研究出发,形成了近红外比率荧光菁染料探针分子平台,为解决复杂体系荧光信息的定量获取提供了新方法,被中国国内外广泛应用;构建的耐候性喷墨打印染料产品体系,大规模产业化;创制的荧光探针在血液细胞分析系统的产业化应用,促进了中国在血液临床分析装备领域从空白到国际一流的跨越。

学术论著

根据2021年10月大连理工大学功能染料研究课题组网站显示,彭孝军先后发表论文350篇。2015年起连续多年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承担项目

项目时间

项目名称

2006年01月—2008年12月

DNA芯片荧光检测探针的研究

2006年06月—2008年06月

喷墨打印机用耐候性特种染料

2006年10月—2007年10月

用于检验医学领域的新型荧光染料合作开发

2007年01月—2010年09月

生物分子检测及医学诊断用菁荧光标记染料

2007年09月—2011年12月

精细有机化工(染料、涂料、感光剂、粘合剂与日用化工等)

2007年10月—2009年12月

细胞内若干重要活性物质的荧光可视化及在诊断中的应用

2008年03月—2008年12月

生物分子荧光探针及加氢催化剂的研制

2008年08月—2013年08月

典型高效生物催化剂及其反应体系的开发

2008年08月—2013年08月

生物催化剂的环境适应机制

2008年09月—2018年09月

新型Cy3免疫分析荧光标记

2008年09月—2018年09月

微球免疫分析大Stokes位移长波长荧光标记

2009年03月—2012年03月

染料系列中间体清洁催化加氢技术

2009年05月—2012年05月

数码喷墨印花用酸性染料

2009年09月—2009年12月

分子探针与荧光成像国际研讨会

2010年05月—2011年12月

酸性黄220#(中性黄S-2G)新工艺开发与研究

2010年05月—2010年12月

中美第四次化工学术研讨会

2010年09月—2010年12月

2010分子探针与荧光成像国际研讨会

2010年10月—2010年12月

第三届两岸化学工程与产品工程高峰研讨会

2010年11月—2012年11月

染料中间体清洁催化加氢技术产业化

2011年02月—2014年02月

喷墨染料及产业化技术

2011年07月—2011年08月

2011分子探针与荧光成像国际研讨会

2011年08月—2013年08月

活性蓝(19#蓝)清洁生产技术(技术改造)产业化

2011年09月—2016年12月

染料分子激发态释能调控与功能强化

2012年02月—2015年02月

荧光探针染料开发及产业化技术

2013年01月—2015年12月

企业创新发展能力建设(五分类血液细胞分析仪)

2013年03月—2023年03月

在微反应器中用三氧化硫磺化制备萘系磺酸的方法

2013年05月—2013年12月

第三届可持续化工产品工程与过程工程国际研讨会

2014年05月—2019年05月

激光打印机用彩色墨粉及产业化技术

2014年08月—2014年12月

第七届两岸三地化学工程与产品工程高端学术研讨会

2014年09月

染料分子功能调控

2016年06月—2019年06月

漆渣回收利用制环氧锌粉底漆

2016年12月

耐受性功能染料分子设计、合成及绿色应用研究

2017年06月—2022年06月

关于共建“活性染料及其中间体研究中心”的合作协议

2018年05月

第六届分子传感器与分子逻辑门国际会议

2018年05月

耐受性功能染料分子合成及绿色应用研究

科研成果奖励

根据2021年10月大连理工大学功能染料研究课题组网站显示,彭孝军先后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2006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以及4项省部级一等奖、特等奖;授权中国国内外发明专利50余项;参与起草国家标准20余项、ISO国际标准5项。

获奖时间

项目名称

奖励名称

2003年

水基数码彩色喷墨打印墨水

大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

2004年

计算机彩色喷绘墨水的研制

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

2005年

大幅面数码喷墨染料及其应用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技术发明一等奖(排名第一)

2006年

大幅面数码喷墨染料及其应用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排名第一)

2009年

氢化酶活性中心化学模拟与光驱动催化制氢

辽宁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四)

2011年

桌面打印墨盒关键技术

中国商业联合会科技进步特等奖(排名第一)

2012年

染料功能强化的基础与应用研究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排名第一)

2012年

可视化探针材料的设计与多位点识别新机制

辽宁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排名第二)

2012年

荧光染料功能强化的基础与应用研究

高等学校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一)

2013年

荧光染料识别与响应调控的理论与应用基础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一)

2014年

新型电致化学发光标记物开发及其应用研究

辽宁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排名第二)

2015年

《染料产品中23种有害芳胺的限量及测定》国家标准的修订

辽宁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排名第一)

染料产品中的多氯联苯的测定(GB/T24165-2009)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排名第二)

彭孝军人才培养

据2022年4月大连理工大学教师个人主页显示,彭孝军共培养博士生103人,其中81人已毕业、22人在读,硕士生90人,其中76人已毕业、14人在读。

彭孝军荣誉表彰

时间

荣誉表彰

单位

1995年

辽宁省先进青年科技工作者

2000年

大连市十大科技青年

2001年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2008年

全国化工优秀科技工作者

2008年

辽宁省首届攀登学者

2010年

辽宁省领军人才

2010年

辽宁省优秀盟员

2011年

大连市领军人才

2011年

第六届辽宁省优秀科技工作者

2014年

2012—2013年度大连市劳动模范

2016年

第七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2017年

辽宁省杰出科技工作者

2017年11月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2020年4月

辽宁省五一劳动奖章

2020年5月

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科协、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

2020年12月

第二届大连最美科技工作者

社会任职

时间

担任职务

2017年2月

第十四届中国民主同盟大连市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09年

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

全国染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

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化学化工学部委员

中国化工学会精细化工委员会委员

美国染料与纺织化学协会会员

大连市石化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人物评价

彭孝军为中国打印耗材从被中国国外垄断,发展到国际大国,做出了重要贡献。(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评)

(彭孝军)作为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他学术造诣惊才绝艳。作为高校院长,他产学研结合,桃满庭芬芳。作为中科院院士,他填补多项国家技术空白。贴近民生,自带榜样光辉。造福社会,无愧科研领路人。(第二届大连最美科技工作者颁奖辞)

标签: 彭孝军

更多文章

  • 任詠华

    名人大全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任詠华

    任咏华,女,1963年2月出生于中国香港,无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香港科学院创院院士,香港大学黄乾亨黄乾利基金教授(化学与能源)、化学系讲座教授。任咏华于1985年从香港大学化学系毕业,获得一级荣誉理学士学位;1988年

  • 沙国河

    名人大全编辑:笑红尘标签:沙国河

    沙国河,1934年5月7日出生于四川成都,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沙国河于1957年从北京石油学院毕业后,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工作;1984年至1986年在德国慕尼黑Max-Planck量子光学研究所作访问研究;1986年晋升为研究员

  • 沈家骢

    名人大全编辑:黑姑娘标签:沈家骢

    沈家骢,1931年9月3日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市,高分子化学家、中国超分子化学的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吉林大学教授,浙江大学教授,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吉林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1952年沈家骢从浙江大学毕业后并分配到东北人民大学化学系任教,历任室秘书、系秘书、化学系系主任、吉林大学研

  • 沈之荃

    名人大全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沈之荃

    沈之荃,1931年5月27日出生于上海,高分子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沈之荃于1952年从上海沪江大学化学系毕业后进入苏州大学工作;1962年进入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工作,先后担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1970年至1979年担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

  • 施剑林

    名人大全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施剑林

    施剑林,1963年12月出生于江苏太仓,无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学位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施剑林于1983年从南京化工学院本科毕业;1989从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博士毕业后留所工作;1993年至1994年在德国马普金属研究所PM

  • 宋礼成

    名人大全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宋礼成

    宋礼成,1937年7月出生于山东济南,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宋礼成于1962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化学系,后留校任助教;1986年晋升为南开大学副教授;1988年晋升为南开大学教授;1995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化学系做访问教授;200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宋礼成长期从事金属有机化

  • 孙世刚

    名人大全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孙世刚

    孙世刚,1954年7月出生于重庆市万州区,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孙世刚于1982年从厦门大学毕业后赴法国巴黎居里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86年获得法国巴黎居里大学国家博士学位后在法国科学院界面电化学研究所做一年博士后研究;1987年10月回国后进入厦门大学化学博士后流动

  • 唐本忠

    名人大全编辑:心作祟标签:唐本忠

    唐本忠,1957年2月出生于湖北潜江,高分子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讲座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院长。唐本忠1982年从华南理工大学本科毕业;1983年前往日本京都大学高分子化学系学习,先后获得硕士、博士学位;1989年至1994年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

  • 田禾

    名人大全编辑:君莫笑标签:田禾

    田禾,1962年7月出生于新疆乌鲁木齐,精细化工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华东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田禾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1989年从华东理工大学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1991年至1993年在德国锡根大学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1996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

  • 田昭武

    名人大全编辑:星辰落怀标签:田昭武

    田昭武,1927年6月28日出生于福建福州,物理化学家,中国电化学学科带头人之一,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原校长。1949年田昭武从厦门大学化学系毕业;1978年担任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2年至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