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世刚,1954年7月出生于重庆市万州区,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孙世刚于1982年从厦门大学毕业后赴法国巴黎居里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86年获得法国巴黎居里大学国家博士学位后在法国科学院界面电化学研究所做一年博士后研究;1987年10月回国后进入厦门大学化学博士后流动站,之后历任厦门大学物理化学研究所副所长、化学系系主任、校长助理;1995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0年1月出任厦门大学副校长;2005年当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2007年当选国际电化学会会士;201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8年当选为中国化学会第三十届理事会副理事长。孙世刚长期从事电化学和表界面科学研究。
基本资料
中文名:孙世刚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重庆万州
出生日期:1954年7月
毕业院校:法国巴黎居里大学
职业:教师
主要成就:201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性别:男
政治面貌:中国共产党党员
人物经历
1954年7月,孙世刚出生于重庆市万州区。
1969年,从万州高级中学毕业。
1977年,考入厦门大学化学系。
1982年,从厦门大学毕业,随即考取国家教委出国研究生,赴法国巴黎居里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1986年,获得法国巴黎居里大学授予的国家博士学位,之后在法国科学院界面电化学研究所做一年博士后研究。
1987年10月,回国后进入厦门大学化学博士后流动站,出站后历任厦门大学物理化学研究所副所长、化学系系主任、校长助理。
1995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00年1月,出任厦门大学副校长。
2005年,当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
2007年,当选国际电化学会会士。
2011年,进入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
2015年7月,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12月7日,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8年12月,在中国化学会第十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国化学会第三十届理事会副理事长。
中共二十大代表
主要成就
孙世刚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孙世刚提出电催化活性位的结构模型,揭示了表面原子排列结构与电催化性能的构效关系。发展了高灵敏度、高时间分辨的电化学原位红外反射光谱方法,系统研究电催化过程,阐明了多种有机小分子与铂电极表面相互作用的机制。创建了电化学结构控制合成方法,成功破解高表面能纳米晶制备的难题,首次制备出由高指数晶面围成的高表面能铂二十四面体纳米晶,显著提高了铂催化剂的活性。
学术论著&专利
截至2015年1月,孙世刚在Science,Angew.Chem.Int.Ed.,J.Am.Chem.Soc.等SCI期刊发表论文210余篇,SCI他引2500余次;主编Elsevier著作1部,为9部著作撰写专章10章;获中国发明专利授权9件。
NaTian,Zhi-YouZhou,Shi-GangSun*,YongDing,ZhongLinWang*,SynthesisofTetrahexahedralPlatinumNanocrystalswithHigh-IndexFacetsandHighElectro-OxidationActivity,Science,2007,316:732-735.
Yong-JunLi,Wei-JunHuang,andShi-GangSun*,AUniversalApproachfortheSelf-AssemblyofHydrophilicNanoparticlesintoOrderedMonolayerFilmsataToluene/WaterInterface,Angew.Chem.Int.Ed.,2006,118,2599–2601.
NaTian,Zhi-YouZhou,Shi-GangSun*,LiCui,BinRenandZhong-QunTian,ElectrochemicalpreparationofplatinumnanothornassemblieswithhighsurfaceenhancedRamanscatteringactivity,Chem.Commun.,2006,4090-4092.
Qi-HuiWu,Nan-HaiLi,andShi-GangSun*,ManipulationofElectrocatalyticReactionPathwaysthroughSurfaceChemistry:InSituFourierTransformInfraredSpectroscopicStudiesof1,3-ButanediolOxidationonaPtSurfaceModifiedwithSbandSAdatoms,J.Phys.Chem.B,2006,110,11383-11390.
You-JunFan,Chun-JieFan,Chun-HuaZhen,Shi-GangSun*,ElectrochemicalcharacterizationofkinkedPt(751)surfaceinacidicmedia,Electrochim.Acta,2006,52:945-950.
Zhi-YouZhou,Shui-ChaoLin,Sheng-PeiChen,Shi-GangSun*,Insitustep-scantime-resolvedmicroscopeFTIRspectroscopyworkingwithathin-layercell,Electrochem.Commun.,2005,7:490-495.
Han-ChunWang,Shi-GangSun*,Jia-WeiYan,Hong-ZhouYang,Zhi-YouZhou,InSituSTMStudiesofElectrochemicalGrowthofNanostructuredNiFilmsandTheirAnomalousIRProperties,J.Phys.Chem.B,2005,109:4309-4316.
Yan-XiaJiang,Wei-ZhengWeng,DiSi,Shi-GangSun*,FTIRStudiesofZeoliteMatrixEffectsonthePropertiesofPalladiumClustersConfinedintheSupercagesofNaXandNaY,J.Phys.Chem.B,2005,109,7637-7642.
Yan-XiaJiang,Shi-GangSun*,AnomalousIRopticalpropertiesofaggregatesofPdnanoparticlesinducedthroughelectrochemicalcyclicvoltammetry,Electrochim.Acta,2005,50:3093-3099.
Zuo-FengChen,Yan-XiaJiang*,YeWang,Jin-MeiXu,Lan-YingJin,Shi-GangSun*,ElectrocatalyticoxidationofcarbonmonoxideandmethanolatPtnanoparticlesconfinedinSBA-15:voltammetricandinsituinfraredspectroscopicstudies,J.SolidStateElectrochem.,2005,9(5):363-370.
Zhi-YouZhou,Shi-GangSun*,Insitustep-scantime-resolvedmicroscopeFTIRspectroscopyappliedinirreversibleelectrochemicalreactions,Electrochim.Acta,2005,50:5163-5171.
Chun-HuaZhen,Shi-GangSun*,Chun-JieFan,Sheng-PeiChen,Bing-WeiMao,You-JunFan,InsituFTIRSandEQCMStudiesofGlycineAdsorptionandOxidationonAu(111)ElectrodeinAlkalineSolutions,Electrochim.Acta,2004,49(8):1249-1255.
Yan-XiaJiang,NanDing,Shi-GangSun*EnhancedIRadsorptionofCOadsorbedonPdnanoparticlesembeddedinmesoporousmolecularsieveSBA-15,J.Electroanal.chem.,2004,563(1):15-21.
You-JunFan,Zhi-YouZhou,Chun-HuaZhen,Shi-GangSun*,Chun-JieFan,KineticsofdissociativeadsorptionofethyleneglycolonPt(100)electrodesurfaceinsulfuricacidsolutions,Electrochim.Acta,2004,49:4659-4666.
HuiGong,Shi-GangSun*,You-JiangChen,Sheng-PeiChen,InsituMicroscopeFTIRSstudiesofCOadsorptiononaninpiduallyaddressablearrayofnanostructuredPtmicroelectrodes--AnapproachofcombinatorialanalysisofanomalousIRproperties,J.Phys.Chem.B,2004108:11575-11584.
Zhi-YouZhou,NaTian,You-JiangChen,Sheng-PeiChen,Shi-GangSun*,InsituRapid-Scantime-resolvedmicroscopeFTIRspectrochemistry:StudyofthedynamicprocessesofmethanoloxidationonananostructuredPtelectrode,J.Electroanal.Chem.,2004,573:111-119.
You-JiangChen,Shi-GangSun*,Sheng-PeiChen,Jun-TaoLi,HuiGong,AnomalousIRpropertiesofnanostructuredfilmscreatedbysquarewavepotentialonanarrayofPtmicroelectrodes:aninsitumicroscopeFTIRSstudiesofCOadsorption,Langmuir,2004,20:9920-9925.
WeiChen,Shi-GangSun*,Zhi-YouZhou,Sheng-PeiChen,IRopticalpropertiesofPtnanoparticlesandtheiragglomeratesinvestigatedbyinsituFTIRSusingCOasprobemolecule,J.Phys.Chem.B,2003,107:9808-9812.
Shi-GangSun*,AbnormalInfraredEffectsofNanometer-ScaleThinFilmMaterialofPlatinumGroupMetalsandAlloysatElectrode-ElectrolyteInterfaces,Chapter21of“Catalysisandelectrocatalysisatnanoparticlesurfaces”,EditedbyA.Wieckowski,E.Savinova,C.G.Vayenas,MarcelDekker,Inc.,NewYork,785-826,(2003).
Yi-YunYang,Shi-GangSun,EffectsofSbadatomsonkineticsofelectrocatalyticoxidationofHCOOHatSbmodifiedPt(100),Pt(111),Pt(110),Pt(320)andPt(331)surfaces--Anenergeticmodelingandquantitativeanalysis,J.Phys.Chem.B,2002,106:12499-12507.
Shi-GangSun,Studyingelectrocatalyticoxidationofsmallorganicmoleculeswithinsituinfraredspectroscopy,Chapter6of“electrocatalysis”,Vol.4ofSeriesof“FrontiersinElectrochemistry”,EditedbyJ.LipkowskiandP.N.Ross,Wiley-VCH,Inc.,243-290,(1998).
学术交流
截至2010年5月,孙世刚应邀在国际学术大会上作大会报告、主题报告和邀请报告40余次,在全国电化学会议和全国分子光谱学学术会议等会议上作大会报告10余次。
承担项目
截至2010年5月,孙世刚主持和完成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国家“973”计划课题等重要科研项目。
2022年2月,厦门大学孙世刚担任带头人的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虚拟教研室,获批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
科研成果奖励
孙世刚人才培养
讲授课程
孙世刚长期主讲化学人才基地班主干课程《物理化学》,并将该课程建设成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教育成果奖励
孙世刚先后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01年12月)、全国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授、国家级教学名师奖、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等。
孙世刚荣誉表彰
时间 | 荣誉表彰 | 授予单位 |
---|---|---|
1993年10月 |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 国务院 |
1994年 | 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先进工作者 | 国家计委、财政部、科委联合 |
1994年 | 金牛奖 | 国家计委、财政部、科委联合 |
1994年12月 | 中国博士后首届‘国氏’奖 |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 |
1994年12月 | 中国光华科技基金奖二等奖 | |
1997年8月 | 福建省优秀专家 | |
1998年8月 | 福建省优秀教师 | |
1999年6月 | 福建省高等学校优秀共产党员 | |
2002年12月 | 全国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称号 | |
2005年 | 全国百名优秀博士后 | |
2008年 | 福建省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 | |
2009年 | 首届中国电化学贡献奖 | 中国电化学会 |
2010年 | BrianConway奖章 | 国际电化学会 |
2010年5月4日 | 全国劳动模范 | 党中央、国务院 |
2015年5月21日 | 中法化学讲座奖(China-FranceChemistryLectureshipAward) | 法国化学会 |
2015年12月7日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中国科学院 |
社会任职
孙世刚兼任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福建省留学生同学会副会长,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化学会第三十届理事会副理事长,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常务理事,973计划能源科学领域专家咨询组成员;期刊《ElectrochimicaActa》副主编、《J.Electroanal.Chem.》《ACSEnergyLetters》和中国国内《应用化学》编委,《物理化学学报》《光谱学与光谱分析》《化学学报》和《化学教育》副主编,《电化学》主编。
人物评价
孙世刚在表面电化学与电催化方面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的科研成果,在国际和中国国内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为中国有关学术领域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评)
孙世刚多年如一日,始终坚持在第一线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他发表于2007年美国《科学》(Science)杂志的关于二十四面体Pt纳米晶催化剂研究成果,被评为“纳米催化剂合成的重大突破”,发表两年来已被他引230余次,产生了重要的学术影响。该成果被美国C&CN评为2007年度世界24项最重要的研究成果之一,被英国皇家化学会《化学世界》评为2007年度40项最重要进展之一。(厦门大学工会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