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吴孟超

吴孟超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277 更新时间:2024/1/18 9:19:59

吴孟超(1922年8月31日-2021年5月22日),福建闽清人,著名肝胆外科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肝脏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庄同济医院终身名誉院长,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和有可能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中国大陆学者之一。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进入同济附中,1949年毕业于原同济大学医学院(今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5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1年5月,中国将17606号小行星命名为“吴孟超星”。2012年2月3日,光荣当选感动中国2011年度人物。2019年1月14日,吴孟超院士退休。吴孟超是最先提出中国人肝脏解剖“五叶四段”的新见解,在国内首创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切肝法,率先突破人体中肝叶手术禁区,建立了完整的肝脏海绵状血管瘤和小肝癌的早期诊治体系。他主持建立了肝胆外科疾病治疗及研究专科中心,先后获国家、军队和上海市科技进步奖24项,出版《腹部外科手术学图谱》、《肝脏外科学》等医学专著19部,发表论文220余篇。2020年10月18日,吴孟超院士馆在福州闽清县落成开馆。2021年5月22日13时02分,吴孟超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逝世,享年99岁。

基本资料

中文名:吴孟超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福建省闽清县

出生日期:1922年8月31日

逝世日期:2021年5月22日13时2分

毕业院校:同济大学医学院

职业:医学家、教育家

代表作品:《腹部外科手术学图谱》、《肝脏外科学》

主要成就: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感动中国2011年度人物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

人物生平

1922年8月31日,吴孟超生于福建省闽清县,马来西亚归侨,5岁时他跟随母亲来到马来西亚投奔父亲。在马来西亚,幼年吴孟超一边帮父亲割橡胶一边读书。

1940年,回国参加抗日活动,由于去不成延安,只能留昆明求学,决心以“读书救国”。同年入昆明郊区的同济大学附属中学求学。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不久日军便攻占香港,当时滞留在港的不少著名人士如何香凝、柳亚子、邹韬奋、茅盾以及联大教授陈寅恪等都无法及时撤离,原因是孔祥熙等达官贵人垄断了中航公司的飞机,专门运他们的私人财物家具,孔家甚至把洋狗也用飞机运到重庆。重庆《大公报》揭露此事,引起西南联大师生极大愤慨。

1942年1月7日,西南联大学生发起讨孔游行,西南联大串联到了同济附中,身为班长的吴孟超即刻领着同学们上了街。

1943年,与日后的妻子吴佩煜双双被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录取,成为医学前期学生(当时同济大学医学分为医前期和后期,前期学习主要打基础,考试合格后方可进入后期学习临床及各项具体医技)。

1946年初,医前期考试通过,到宜宾(当时医学院设在宜宾)进入医后期学习。

1949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今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获学士学位。同年进入华东军区人民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即后来的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当上外科军医。有缘再拜师裘法祖教授,学裘师的医术与医道。

1958年,翻译并出版了中国第一本肝脏外科方面的专著-《肝脏外科入门》,同年组成了以吴孟超为首的旨在攻克肝脏外科为目标的“三人研究小组”。

1959年2月,吴孟超买来了乒乓球剪碎了放入丙酮,等待着它的溶解。第二天,瓶中的乒乓球果然溶为液状。他们从乒乓球厂买来了赛璐珞,在里面加入红蓝白黄几种不同颜色,分别从肝动脉、肝静脉、门静脉和胆管注入,使得肝脏内部纵横交错的粗细血管全部充满。等待凝固后,再用盐酸腐蚀肝表面组织,最后用刻刀一点点镂空,剔除干净。肝脏血管构架清楚地呈现出来,由粗到细,枝杈般向外延伸开来,因为各个“枝杈”有不同颜色,像珊瑚,经过四个多月的艰苦努力,中国第一具结构完整的人体肝脏血管模型终于灌注出来。

1959年底,共制作肝脏标本108个、肝脏固定标本60个。通过制作标本,吴孟超对肝脏内部构造以及血管走向了如指掌,烂熟于心,这为他日后施行肝脏手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60年6月,吴孟超在第七届全国外科学术会议上正式提出:“以中国人肝脏大小数据及其规律,正常人的肝脏解剖按内部血管走向可分为五叶六段,在外科临床上则分为五叶四段最为实用。

1960年,主刀为一位中年女患者成功切除了肝癌,成了二军医大第一附属医院的第一例成功肝脏手术。同年发明了“常温下间歇性肝门阻断切肝法”。

1961年,发现了“正常和肝硬化肝脏手术后生化代谢规律”,并据此提出了纠正肝癌术后常见的致命性生化代谢紊乱的新思路与新策略。

1963年,突破了“中肝叶”手术的禁区,令世人震惊。

1964年,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鉴于吴孟超的一系列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的创新与成就,拍摄了《向肝脏外科进军》的彩色纪录片。

1966年,“文化大革命”使吴孟超戴上了“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由于他是归国华侨,也因此有“里通外国”的嫌疑。

1969年,随第二军医大学由上海迁往西安,自学中医,当上了“一根银针一把草”的赤脚医生。

1974年,借军队医学院整顿的好时机,向医院党委申请成立独立的肝胆外科获批,实现了他肝胆事业上的第一次飞跃。

1975年,神奇地一刀切除了迄今为止国内外最大的已被切除的肝海绵状血管瘤,瘤体重18千克。同年7月,第二军医大学奉命迁回了上海,第二年,吴孟超率先在上海进行了18万人次的肝癌普查,开展肝癌早期诊治的课题研究。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会上,吴孟超的《肝外科新成果——正常人肝脏解剖的研究》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

1978年起,吴孟超带头招收研究生,数十年来培养了不少学有专长的高端人才。这期间他还相继提出了肝癌外科治疗的一系列策略:对巨大肝癌的“二期切除”;对肝硬化肝癌的局部根治性切除;对肝癌复发再手术……

1979年9月,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第28届国际外科学术会议上,吴孟超作为中国代表团的团员出席,以1960年1月至1977年12月期间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181例,总手术成功率91.2%的经历,震惊了国际医学界。会上,吴孟超被增选为国际外科学会会员,作为国际医学界对中国的肝脏外科学的肯定。

1983年,为四个月大的女婴,成功切下了重达600克的肝母细胞瘤,瘤子的体积竟比婴儿的脑袋还大!紧接着开展的一系列小儿肝脏外科研究与临床实践,让中国肝胆外科的声誉更令人瞩目。

吴孟超一双手曾为13600多名肝病患者解除病痛。至1986年底已进行肝叶切除术1019例,成功率97%,切除总数和成功率均居国际领先地位。

1993年,肝胆外科获准发展成长海医院的“院中院”,共200张床位,实现了他人生事业上的第二次飞跃。

1996年,慷慨解囊,以个人历年来积蓄的数十万元和社会各界表彰奖励的400多万元为基础,设立了“吴孟超肝胆外科医学基金”。

2006年,联合了汤钊猷、顾健人、闻玉梅、郑树森、杨胜利、王红阳等六位院士,向国务院提交了“集成式开展肝癌研究”的报告。

2010年7月26日,国际小行星中心发布公报,通知国际社会,第17606号小行星永久命名为“吴孟超星”。永久命名为“吴孟超星”的第17606号小行星,是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于河北省兴隆县的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发现的,发现时间为1995年9月28日。

2011年5月3日,国家科技部举行小行星命名仪式,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院长吴孟超院士接过小行星命名证书和小行星运行轨道铜牌,将17606号小行星命名为“吴孟超星”,正式获得永久性小行星命名。

2012年2月,被评为2011年度感动中国人物。

2016年11月25日,任李庄同济医院终身名誉院长。

2018年7月,吴孟超参加节目《朗读者》,96岁的他每周3台手术。

2019年1月14日,吴孟超院士退休。

2021年5月22日13时02分,吴孟超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逝世,享年99岁。

2021年5月23日早晨,吴老生前工作的东方肝胆医院,悼念仪式正在3号楼举行。灵堂中有一副对联写着:一代宗师披肝沥胆力拓医学伟业,万众楷模培桃育李铸就精诚大医。灵堂里已挂起“沉痛悼念吴孟超院士”挽联,一朵朵白花在门前整齐摆放。

2021年5月26上午,吴孟超遗体告别仪式将在上海市龙华殡仪馆大厅举行。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于5月23日至25日在上海市长海路225号3号楼广场设置灵堂,接受吊唁。

2022年1月20日,吴孟超院士及其夫人吴佩煜教授追思暨安葬仪式在上海举行。

社会任职

吴孟超历任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外科教研室副主任,普通外科副主任、主任,肝胆外科主任,第二军医大学副校长,等职;曾任解放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现任第二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院长、中国人民解放军肝胆外科研究所所长、总后勤部专家副组长;系中国科学院院士。当选过“十四大”代表,第七、八、九、十、十一届上海市人大代表。

个人生活

吴孟超有一套手保健操,一有空就做,以保持手的灵活。谈话时,他的双手常拢住茶杯,不停地转动着。大号茶杯衬托出活泛的手指,笔者同时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细节:吴孟超食指上关节向外弯曲,像个钩。这是天生的吗?吴孟超一笑,说这是一辈子用力拿手术刀的结果。说着把食指与中指一并,指尖已经永远并不上了。

主要成就

吴孟超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中国肝胆外科主要创始人之一。50年代最先提出中国人肝脏解剖五叶四段新见解60年代首创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切肝法并率先突破人体中肝叶手术禁区70年代建立起完整的肝脏海绵状血管瘤和小肝癌的早期诊治体系,较早应用肝动脉结扎法和肝动脉栓塞法治疗中、晚期肝癌80年代,建立了常温下无血切肝术、肝癌复发再切除和肝癌二期手术技术90年代,在中晚期肝癌的基因免疫治疗、肝癌疫苗、肝移植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并首先开展腹腔镜下肝切除和肝动脉结扎术。40年来共施行肝癌手术8000余例,术后5年生存率达38.1%小肝癌(小于5厘米)手术1000余例,手术5年生存率达79.8%(其中小于3厘米小肝癌已达85.3%),最长存活36年。

创立了肝脏外科的关键理论和技术体系。

为奠定肝脏外科的基础,从1958年起,吴孟超进行了肝脏解剖的研究。在建立人体肝脏灌注腐蚀模型并进行详尽观察研究和外科实践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五叶四段”的解剖学理论;为解决肝脏手术出血这一重要难题,在动物实验和临床探索的基础上,建立了“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的肝脏止血技术;为掌握肝脏术后生化代谢的改变以降低手术死亡率,通过临床和肝脏生化研究发现了“正常和肝硬化肝脏术后生化代谢规律”,并据此提出了纠正肝癌术后常见的致命性生化代谢紊乱的新策略;为进一步扩大肝脏外科手术适应症,提高肝脏外科治疗水平,他率先成功施行了以中肝叶切除为代表的一系列标志性手术。以上述工作为基础,创立了独具特色的肝脏外科关键理论和技术,建立了中国肝脏外科的学科体系,并使之逐步发展、壮大。

开辟了肝癌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新领域。他针对肝癌发现时晚期多、巨大且不能切除者居多的特点,提出“二期手术”的概念,即对巨大肝癌先经综合治疗,待肿瘤缩小后再行手术切除,为晚期肝癌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治疗途径;针对肝癌术后复发多、但又缺乏有效治疗的特点,率先提出“肝癌复发再手术”的观点,显著延长了肝癌患者的生存时间;针对中国肝癌合并肝硬化多,术后极易导致肝功能衰竭的特点,提出肝癌的局部根治性治疗策略,使肝癌外科的疗效和安全性得到有机统一。上述研究使肝癌术后5年生存率由60-70年代的16.0%,上升到80年代的30.6%和90年代以来的48.6%,不断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的肝脏外科事业。

为了提高中国肝脏外科的科学研究水平,使肝脏外科事业持续、深入的发展,吴孟超院士组建了国际上规模最大的肝脏外科专业研究所,牵头指导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基础研究工作,研制了细胞融合和双特异性单抗修饰两种肿瘤疫苗,发明了携带抗癌基因的增殖性病毒载体等,研究结果发表于《Science》、《NatureMed》、《Hepatology》、《Oncogene》、《CancerResearch》等学术刊物。

创建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肝脏疾病研究和诊疗中心,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专业人才。他领导的学科规模从一个“三人研究小组”发展到目前的三级甲等专科医院和肝胆外科研究所,成为国际上规模最大的肝胆疾病诊疗中心和科研基地;设立吴孟超肝胆外科医学基金,奖励为中国肝胆外科事业作出卓著贡献的杰出人才和创新性研究;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专门人才。通过他和同行们的共同努力,推动了国内外肝脏外科的发展,多数肝癌外科治疗的理论和技术原创于中国,使中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和诊治水平居国际领先地位。

在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屠呦呦于2015年以疟疾的青蒿素疗法打开了诺贝尔奖的闸门之后,吴孟超的肝脏外科新理论及疗法,与张亭栋的白血病砒霜疗法、王学昌的颈肩腰腿痛弧刃针疗法、王振义的恶性肿瘤诱导分化疗法等一起,被认为是中国大陆继屠呦呦之后,有希望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中国大陆重量级科技成果。

科学研究

20世纪50年代最先提出中国人肝脏解剖五叶四段新见解;

60年代首创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切肝法,并率先突破人体中肝叶手术禁区;

70年代建立起完整的肝脏海绵状血管瘤和小肝癌的早期诊治体系,较早应用肝动脉结扎法和肝动脉栓塞法治疗中、晚期肝癌;

80年代,建立了常温下无血切肝术、肝癌复发再切除和肝癌二期手术技术;

90年代,在中、晚期肝癌的基因免疫治疗、肝移植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并首先开展腹腔镜下肝切除和肝动脉结扎术。

40年来共施行肝癌手术8000余例,术后5年生存率达38.1%;小肝癌(小于5厘米)手术1000余例,手术5年生存率达79.8%(其中小于3厘米小肝癌已达85.3%),最长存活36年。

在60年代首创简便安全的肝脏外科手术新疗法-肝门间歇阻断切肝法,并突破肝脏禁区,施行中肝叶切除术成功。

论文著作

他从事肝脏外科领域研究近50年来,发表学术论文796篇,主编《黄家驷外科学》、《PrimaryLiverCancer》等专著15部。

吴孟超人才培养

教学成果

吴孟超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专业人才,他领导的学科规模从一个“三人研究小组”发展到目前的三级甲等专科医院和肝胆外科研究所,成为国际上规模最大的肝胆疾病诊疗中心和科研基地。

设立吴孟超肝胆外科医学基金,奖励为中国肝胆外科事业作出卓著贡献的杰出人才和创新性研究;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专门人才。通过他和同行们的共同努力,推动了国内外肝脏外科的发展,多数肝癌外科治疗的理论和技术原创于中国,使中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和诊治水平居国际领先地位。

自1978年以来,在他指导下全院共培养博士后研究员23名、博士研究生67名、硕士研究生85名。如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研究所副所长王红阳。

吴孟超获奖记录

所获奖项获奖时间奖项名称获奖结果
2014第九届中国医师协会评选的中国医师奖获奖
2011获军队干部保健终身贡献奖获奖
2011“感动中国”十大年度人物感动中国人物获奖
2010军队医学科技重大成果特别贡献奖获奖
2006-01-09荣获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技技术奖获奖
2005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
2004-12荣获全国高等医药教材特殊贡献奖和国际肝胆胰协会杰出成就金奖获奖
1995获光华科技基金特等奖获奖
1995上海烛光奖获奖
1995爱国奉献奖获奖
1995实用医学荣誉奖获奖
1994全军科技重大贡献奖获奖
1994上海市医学荣誉奖获奖
1994何梁何利医学基金奖获奖
1994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奖
1993获美国旧金山东华医院荣誉奖和陈家庚医药科学奖获奖
1986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奖
1982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获奖
荣誉称号获奖时间奖项名称获奖结果
2011-05-03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第17606号行星命名为“吴孟超星”。获奖
2011“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获奖
2009全军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十大新闻人物获奖
2009新中国成立后国防和军队建设作出重大贡献、具有重大影响的百名先进模范人物获奖
2008被评为上海市教育功臣获奖
1996被中央军委授予“模范医学专家”荣誉称号获奖
1994获全国“侨界十杰”荣誉称号获奖

人物影响

1997年3月,吴孟超将所获奖金和社会捐赠共500百万元成立吴孟超肝胆外科医学基金(2004年6月更名为上海吴孟超医学科技基金会),以奖励中国在肝胆外科领域做出杰出成绩的专家。

2011年5月1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对学习宣传吴孟超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大力宣传吴孟超院士的先进事迹和高尚医德,宣传他的爱党爱国爱民情怀,要把宣传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1年5月10日,中宣部、卫生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上海市委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联合举行吴孟超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

2011年5月10日到20日,中宣部、卫生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和上海市委共同主办吴孟超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北京、兰州、重庆、广州、上海巡回举行。

2011年6月15日,中宣部、卫生部和总政治部、总后勤部、上海市委联合组织的吴孟超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团在中国科学院举行专场报告会,千余名在京院士、优秀青年科学家代表和青年学生代表参加了报告会。

2011年8月,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卫生部和解放军总政治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向吴孟超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

2011年8月31日,由上海市人民政府、福建省人民政府、中国科学院、第二军医大学主办的吴孟超院士从医68周年暨90华诞座谈会在上海第二军医大学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路甬祥、韩德、桑国卫,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中央军委委员、总后勤部部长廖锡龙等发来贺信贺词。

人物评价

吴孟超院士有着高尚医德,爱党爱国爱民情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评)

吴老是福建人民的骄傲,也是福建人民学习的榜样。要像吴老那样鞠躬尽瘁、无私奉献,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医学人才。(福建医科大学副校长黄爱民评)

吴孟超总以无尽赤忱善待病人,以赤子之爱对待肝胆外科事业。医者仁心,一个伟大的医者,不仅凭医术,更凭仁爱感动世人。吴孟超先生,是当之无愧的医学泰斗。(感动中国推选委员胡占凡评)

吴老以九十高龄,与患者肝胆相照。作为医生,作为军人,他都是一座丰碑。(感动中国推选委员任卫新评)

60年前,吴孟超搭建了第一张手术台,到今天也没有离开。手中一把刀,游刃肝胆,依然精准,心中一团火,守着誓言,从未熄灭。他是不知疲倦的老马,要把病人一个一个驮过河。(感动中国组委员会评)

吴孟超把个人的发展与祖国和人民的需要紧紧联系在一起,用忠诚书写了一代医学大家爱党爱国爱民的赤子情怀。(中央军委委员、总后勤部部长廖锡龙评)

吴孟超为我们时代树立起新的价值标杆”,吴孟超精神给予我们深刻的启迪。(总后勤部政委刘源评)

我们要学习吴孟超同志对党忠诚、矢志报国的坚定信念,学习他无私奉献、情系人民的高尚品格,学习他积极探索、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甘肃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陆浩评)

吴孟超同志是当代共产党员和革命军人的杰出代表,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光辉典范!”(广州军区副政委田义功评)

“我们要像吴孟超那样把党和人民的需要作为人生追求,努力在军事医学领域不断做出新业绩、创造新辉煌。”(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军医大学教授程天民评)

从吴孟超身上看到了中国医疗界的良心和光明。”(著名学者周国平评)

一位普通医务工作者的事迹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强烈的反响?“吴孟超高尚的医德是时代的呼唤和人民的需要!”(北京友谊医院肝病中心主任贾继东评)

吴老身上始终散发着一种爱的气息,这种爱是对事业的爱、对生活的爱、对周围每一个人的爱。”(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副院长沈锋评)

作为同行,我们要学习吴老“知行合一”的大医境界。(北京医院普外科主任韦军民评)

吴孟超是一位一心向党、立志报国的忠诚赤子,是一位勇攀高峰、成就卓著的科学大家,学校党委作出了向吴孟超学习的决定。(第二军医大学校长刘振全、政委陈锦华评)

吴老的高贵品质、渊博学问、大家风范和可贵精神,是一本厚重的书,一生也读不完。吴老总是那样登高望远,在培养人才上,总是看得那么远、那么准,大家有口皆碑的,是他在关键时候作出的三次重要抉择。(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研究所副所长王红阳评)

“吴孟超院士的高超医术和高尚医德令人钦佩、感人肺腑,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他始终把党的事业、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的幸福放在第一位,创造了中国和国际肝脏外科界的多个第一,被誉为‘中国肝脏外科之父’。他不仅是肝胆方面的名医,而且与人民肝胆相照,是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我要向他学习,始终生命不息,服务不止!”(全国劳模、华西村党委老书记吴仁宝评)

“我们要深入开展向吴孟超学习的活动,在做好雪域高原广大边防官兵和藏族同胞的健康服务中,更好地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西藏军区总医院院长李素芝评)

“吴老俭朴而又简单的生活打动了我,让我知道其实没有奢华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享受。作为新一代同济人,我们要努力学习,充实生活,向吴老看齐。”(同济大学法学院程德理教授评)

“吴孟超无愧于‘人民医学家’的称号。其非凡的医学成就和高尚人格享誉国内外,成为引领我们前行的导师。作为一名医学工作者,我们当以吴老为楷模,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心怀病人、苦练技能、勇于创新,为更好地从事医疗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福建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刘景丰教授评)

“吴老是一名医术精湛的医生、一个信念坚定的军人、一个品行高洁的老人、一位本色不改的学者,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祖国的医疗事业。他的先进事迹深深感动着我、激励着我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不计名利,脚踏实地,最大化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济大学医院院学工办辅导员苏娜评)

标签: 吴孟超

更多文章

  • 闵桂荣

    名人大全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闵桂荣

    闵桂荣(1933年6月2日-2021年4月28日),出生于福建莆田,工程热物理学及空间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顾问。1952年闵桂荣考入厦门大学工学院机械系,之后因院系调整转入南京工学院学习;1955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

  • 谢毓元

    名人大全编辑:异世邪君标签:谢毓元

    谢毓元(1924年4月19日-2021年3月27日),男,江苏苏州人,出生于北京,药物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原所长。1949年谢毓元从清华大学化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51年转到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药物研究室工作;1961年获得前苏联科学院天然有机化合物化学

  • 沈善炯

    名人大全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沈善炯

    沈善炯(1917年4月13日-2021年3月26日),江苏吴江人,微生物生物化学家、遗传学家。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毕业西南联合大学生物系,1950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生物系获博士学位,1952年加入九三学社,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沈善炯从事抗生素和微生物生化的研究。2021年3月26

  • 周又元

    名人大全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周又元

    周又元(1938年7月30日-2021年3月12日),出生于上海,原籍江苏南京,天体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60年周又元从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后被分配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任教;1985年晋升为教授;1991年至1995年担任中国

  • 周毓麟

    名人大全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周毓麟

    周毓麟(1923年2月12日—2021年3月2日),上海人,祖籍浙江镇海,男,中共党员,数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讲师。周毓麟于1945年毕业于大同大学;1945年10月—1946年5月在南京临时大学补习班数理系任助教;1949年10月—1952

  • 程镕时

    名人大全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程镕时

    程镕时(1927年10月18日—2021年2月7日),江苏宜兴人,高分子物理及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南京大学教授、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程镕时于1949年从金陵大学化学系毕业;1951年从北京大学化学研究部毕业;1952年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物理化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之后随所迁并至长

  • 王绶琯

    名人大全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王绶琯

    王绶琯(1923年1月15日—2021年1月28日),出生于福建福州,天文学家、中国现代天体物理学的奠基者之一、科普教育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名誉台长、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1936年13岁时考入马尾海军学校。始学航海,后转造船。1943年在重庆毕业

  • 冯端

    名人大全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冯端

    冯端(1923年6月11日~2020年12月15日),出生于江苏苏州,籍贯浙江绍兴,凝聚态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名誉主任。1934年冯端入读苏州中学初中部;1938年高中就读于福建省立福州中学;1946年

  • 金展鹏

    名人大全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金展鹏

    金展鹏(1938年11月6日-2020年11月27日),生于广西荔浦,中国科学院院士,粉末冶金专家,“金氏相图测定法”发明人,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63年毕业于中南矿冶学院;1979年赴瑞典皇家学院做访问研究;2003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79年2月到1981年3月间,金展鹏研究

  • 保铮

    名人大全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保铮

    保铮(1927年12月1日—2020年10月21日),江苏南通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雷达技术领域科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电子学家,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原校长。保铮1948年9月进入南通学院(现公立南通大学)纺织科学习;1953年毕业于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雷达系,同年留校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