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张新时

张新时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4300 更新时间:2024/1/10 14:32:07

新时(1934年6月30日-2020年9月24日),男,1934年6月出生于河南开封,1955年,毕业于北京林学院(现北京林业大学)森林系,获得学士学位。中国著名植物生态学家,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无党派人士的优秀代表,第八届、九届、十届全国政协委,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新时长期以来主要从事中国高山、高原、荒漠与草原植被地理研究,还致力于信息生态学、全球生态学研究与发展。他是中国数量植被生态学国际信息生态学研究的创始人。2020年9月24日14点10分,张新时因病医治无效在美国西雅图逝世,享年86岁。

基本资料

名:张新时

国籍:中国

出生地:河南开封

出生日期:1934年6月30日

逝世日期:2020年9月24日

毕业院校:美国康乃尔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生物学》

主要成就: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原籍:山东高唐

人物生平

1934年6月30日,张新时出生于河南开封,原籍山东省高唐县。

1951年至1955年先后在北京农业大学森林系、北京林学院森林系学习

1955年至1978年,先后任新疆学院农林系森林教研室主任,新疆八一农学院林学系森林学教研室主任、林学系主任。

1979年至1981年,在美国康奈尔大学生态系任客座研究员,后在该校学习并获博士学位。

1986年,张新时回到中国后,进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工作。

1987年11月16日-20日,应国际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理事会主席SirFredreckwarner邀请,张新时赴瑞士日内瓦参加联合国—核战争对环境影响讨论会。

1990年,张新时担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所长(至1998年)。

1991年,张新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92年,中国科学院在北京召开第六次学部委员会议,张新时当选生物学部常务委员会副主任。

1993年开始先后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九、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

1995年,张新时担任《中国植被图》的项目负责人。

2001年,北京师范大学生态模拟与生态资产评估重点实验室成立,张新时担任实验室主任,该实验室于2007年更名为:北京师范大学生态资产评估与资源优化控制重点实验室。

2009年,张新时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天山北坡山盆系统生态重建与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通过了项目结题验收。

2010年,张新时担任北京生态学学会名誉理事长。

2020年9月24日14点10分,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植物生态学家、无党派人士优秀代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张新时因病医治无效在美国西雅图逝世,享年86岁。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张新时长期从事植被生态学研究:(1)揭示了中国荒漠区植被地带性分布规律;(2)提出关于青藏高原植被在“高原地带性”与高原对中国植被地带分布作用的重要论点;(3)提出了较完善与规律性的中国山地植被垂直带系统与类型;(4)发展群落生态分析系统并提出了信息生态学的概念与结构,对现代生态学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5)采用信息科学先进手段与理论将中国“气候―植被关系”与全球生态学的研究推进到国际先进水平。

1957年,张新时参加了由中国科学院组织的新疆综合科学考察,他的植物生态学研究也由此开始。随后,张新时院士又参加了中国科学院组织的青藏高原生态地理考察,通过这次考察,张新时对青藏高原植被分布类型和地理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1978年,张新时发表了《西藏植被的高原地带性》论文,提出了“高原植被地带性分布”的重要观点。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张新时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植被数量开放实验室,开发了计算机应用程序用于生物和环境数据的多元分析和模拟,在生态信息系统、退化草原生态系统恢复、荒漠化治理和全球环境变化等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使中国生态学研究领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并使中国在这一研究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在他的领导和组织下,构建了覆盖中国关键生态区的两条陆地生态样带,这两条样带已成为国际全球变化研究的核心样带,获得了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推动了国际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GCTE)和陆地样带(NECT)研究。

学术论著

截至2017年12月,张新时在中国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50篇、专著34部。

承担项目

截至2017年12月,张新时主持了中国高山植被垂直带系统、中国西部沙漠-绿洲生态系统、内蒙古半干旱地区荒漠化控制和中国SCOPE-ENUWAR项目专题等数十项国家重大科研课题和国际合作项目。2000年担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草地与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重建机理及优化生态-生产范式”(G2000018600)首席科学家。

科研成果奖励

截至2017年12月,张新时主持和合作主持的项目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三等奖、林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一等奖。

人才培养

科技人才的吸引与稳定

对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中国到美国留学的一批青年学者留居中国国外的现象,张新时建议:1)对重点“稳住一头”和关键的高技术领域或机构的科技人员给4-5倍,甚至更高的待遇和生活条件,当然还要有优良的科研设施‘使他们毫无后顾之忧地专心从事尖端科研。2)把吸引一批中国国外杰出的中华学子人才回流作为发展中国科技事业的重要战略,把美国作为中国科技人才的储备库。3)中国可以有计划地吸引部分学有所成的学者回国或每年有一定时期回国,在中国国内建立实验室,培养博士生、博士后,国家可为回国学者建立生活园区。

荣誉表彰

1991年,张新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2002年,张新时获得国际亚太地区遥感大会颁发的科学成就奖。

社会任职

时间

担任职务

1991年01月—2009年12月

北京生态学学会第三、四、五届理事长

1991年09月—

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科学顾问

1992年04月—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届学科评议组成员

1993年03月—2008年03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九、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

1993年10月—1998年12月

中国植物学会第十一届理事长

2000年06月—

国家林业局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02年12月—

内蒙古自治区科技顾问委员会专家

2010年01月—

北京生态学学会第六、七名誉理事长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

中国生态学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常务理事

IGBP中国委员会常务理事

GCTE中国委员会委员

IUBS中国委员会委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副理事长

中国林学会副理事长

国际生态学会INTECOL计划委员会委员

国际科联环境问题委员会委员

《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编委

《植物学报》、《植物生态学报》常务编委

《中国植被图》第一副主编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客座教授

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兼职教授

个人生活

张新时的父亲张静愚曾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舰空署中将署长,他是家中次子。

张新时与妻子慈龙骏养育了3个子女,慈龙骏的研究专业是荒漠治理,不仅与张新时有许多共同语言,更给予了张新时无私的支持。

人物评价

张新时提出了高原地带性的新论点、青藏高原对中国植被作用、中国气候-植被相互作用、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机理、格局与动态等一系列新理论,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对国际生态学经典理论进行了重要的补充与完善,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广泛重视,而且为中国生态环境建设和资源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许多研究成果已成为中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科学决策依据。(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评)

张新时同志长期从事植被地理研究,为我国生态学的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

标签: 张新时

更多文章

  • 陈定昌

    名人大全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陈定昌

    陈定昌(1937年1月30日—2020年9月7日),男,生于上海,籍贯江苏省镇江市。中国武器系统总体、防空反导及制导雷达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863计划项目的首席科学家,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研究员,中央直接联系专家,国家某重大专项总师,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科技委原高级顾问。陈定昌于1957

  • 曹楚南

    名人大全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曹楚南

    曹楚南(1930年8月15日-2020年8月27日),出生于江苏常熟,腐蚀科学与电化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52年曹楚南毕业于同济大学化学系,分配至中国科学院;1982年任研究员;1985年兼任中国科学院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1987年调入中国科学院金属

  • 李吉均

    名人大全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李吉均

    李吉均(1933年10月9日—2020年7月21日),出生于四川彭县,地理与地貌学家、第四纪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西部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名誉院长,干旱环境与气候变化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1952年李吉均考入四川大学地理系,一年后随专业调整至南

  • 童秉纲

    名人大全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童秉纲

    童秉纲(1927年9月28日-2020年7月9日),出生于江苏省张家港市,流体力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1950年童秉纲从南京大学机械工程系本科毕业;1953年从哈尔滨工业大学力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担任讲师及理论力学教研室主任;1961年调到中国科学技术

  • 万卫星

    名人大全编辑:黑姑娘标签:万卫星

    万卫星(1958年7月1日-2020年5月20日),出生于湖北天门,空间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地磁与空间物理研究室主任。曾任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万卫星于1982年从武汉大学空间物理系毕业;1984年、1989年先后获得中国科学

  • 张乾二

    名人大全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张乾二

    张乾二(1928年8月15日-2020年5月3日),男,出生于福建惠安,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研究员。1947年张乾二考入厦门大学化学系;1954年从厦门大学化学系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担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厦门大学化

  • 周俊

    名人大全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周俊

    周俊(1932年2月5日-2020年3月27日),出生于江苏东台,植物资源与植物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原所长。1951年周俊从南京国立药专(现中国药科大学)专科毕业后进入南京援朝医疗团工作;1953年调任华东卫生局保健委员会,担任司药;1958年从华东化

  • 周同惠

    名人大全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周同惠

    周同惠(1924年11月8日—2020年2月23日),生于北京,籍贯广西桂林,分析化学、药物分析和色谱学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周同惠于1944年从北京大学化学系毕业;1948年进入美国华盛顿大学

  • 孙儒泳

    名人大全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孙儒泳

    孙儒泳(1927年6月12日—2020年2月14日),浙江宁波人,生态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孙儒泳于1951年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1954年保送到前苏联国立莫斯科大学生物土壤系学习;1958年获得莫斯科大学副博士学位后回国,继续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先后担任副教

  • 李方华

    名人大全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李方华

    李方华(1932年1月6日-2020年1月24日),女,生于香港,中国共产党党员。著名物理学家、电子显微学专家,中国电子衍射及高分辨电子显微学先驱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1993年),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50年李方华考入武汉大学物理系;1956年从前苏联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