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姚崇作为唐朝名相,在文学与政治方面有哪些成就与作为?

姚崇作为唐朝名相,在文学与政治方面有哪些成就与作为?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胖次 访问量:3739 更新时间:2023/12/7 18:49:35

姚崇(650年~721年),本名元崇,字元之,唐朝时期政治家、名相,唐朝四大贤相之一,他是嶲州都督姚懿之子,曾任武后、睿宗、玄宗三朝宰相常兼兵部尚书。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姚崇初以挽郎入仕,迁兵部郎中。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契丹侵扰河北,连陷数州,军务繁杂,檄书如雪。姚崇剖析若流,皆有条理,得到武则天赏识,擢兵部侍郎、同平章事,迁兵部尚书、名列宰相。神龙元年(705年),协助张柬之发动神龙革命,清除张易之兄弟及其党羽势力,迫使武则天还位于唐中宗,受封为梁县侯。同情武则天遭遇,出任亳州刺史。入为中书令,革除弊政,颇有作为。不肯依附太平公主,贬为申州刺史。唐玄宗亲政后,拜兵部尚书、同平章事,迁中书令,封梁国公。提出《十事要说》,力主实行新政,推行社会改革。兴利除弊,整顿吏治,淘汰冗职,选官得才;抑制权贵,发展生产,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政治基础和经济基础。执政三年,誉为“救时宰相”,与房玄龄、杜如晦、宋璟并称“唐朝四大贤相”,以开府仪同三司致仕。开元九年(721年),去世,享年七十二岁,追赠太保、扬州大都督,谥号文贞。

主要成就

政治

上书言事

唐玄宗即位之初,准备任用姚崇为宰相。姚崇针对时弊,提出十条意见,问玄宗是否同意,同意即可上任,否则只有违抗君命了。这十条意见是:

(1)武后执政以来,以严刑峻法治天下,能否施行仁政;

(2)青海边界已没有反复被扰的灾祸,你能否不再贪图边功;

(3)能否对宠爱的亲信的不法行为严加制裁;

(4)能否不让宦官参政;

(5)能否在租赋之外不收大臣公卿的礼物;

(6)能否不任命亲属出任公职;

(7)能否以严肃的态度和应有的礼节对待大臣;

(8)能否允许大臣们“批逆鳞,犯忌讳”;

(9)能否禁止营造佛寺道观;

(10)能否接受汉朝王莽等乱天下的经验教训而禁止外戚内宠专权。

姚崇的十条意见,区区二百余言,却都是针对他所经历的武则天、中宗和睿宗当政以来的政治弊端而提出,言简意赅,字字珠玑。唐玄宗以一句“朕能行之”而悉数采纳,并委以大权,由此奠定了“开元盛世”的重要基础。

整顿吏治

唐玄宗继位后,对辅助他发动政变的功臣多有贬斥,这和姚崇也有很大的关系。

姚崇担任同州刺史时,张说曾因旧怨,唆使赵彦昭弹劾他。姚崇拜相后,张说非常惶恐,到岐王府中暗通款曲。一日,姚崇在退朝后故意落在后面,并在唐玄宗询问时称有足疾。玄宗问道:“是不是很痛。”姚崇答道:“我心里担忧,痛楚不在脚上!岐王是陛下爱弟,张说是朝中辅臣,他秘密出入岐王家中,恐怕岐王要为张说所误,所以我很担忧。”唐玄宗因此将张说贬到相州。

魏知古早年曾得到姚崇的引荐,后与姚崇并列相位,对他略有轻慢。姚崇便排挤魏知古,让他担任吏部尚书,到洛阳主持选官。魏知古非常不满。姚崇之子趁机请托于魏知古,被魏知古告知玄宗。玄宗假意问姚崇道:“你儿子才能如何?现在何处?”姚崇揣知玄宗的心意,便答道:“臣有两个儿子在洛阳任职,欲望很多但不谨慎。臣早年曾有恩于魏知古,他们一定是借此请托于魏知古。”唐玄宗认为姚崇公正无私,而魏知古却有负于姚崇,欲罢免他的官职。姚崇道:“臣的儿子行为失检,扰乱法纪,陛下却罢免魏知古,天下人一定会以为陛下偏私于臣。”唐玄宗虽然作罢,最终还是将魏知古罢为工部尚书。

刘幽求钟绍京也都因为姚崇的弹劾而遭到贬黜。

治理蝗灾

开元四年(716年),山东发生大面积蝗灾。姚崇主张杀灭蝗虫并焚烧虫尸。地方官员和百姓不敢捕杀蝗虫,反而祭天祈福消灾,连唐玄宗都担心灭蝗会违背天命。姚崇列举魏时发生蝗灾不敢灭而导致草木皆尽、饥荒遍野甚至发生人吃人现象的事例劝诫唐玄宗,指出修德免灾并非对灾祸听之任之,而是要主动救灾,如果为了保护蝗虫而牺牲人命并招致国家危殆,才是真正违抗天命。黄门监卢怀慎认为天灾非人力所能制服,姚崇大声驳斥道:“扑杀蝗虫解救百姓是善举,如果上天降灾祸,全由我姚崇一人承担,决不推诿给别人。”姚崇为民请命的坚强决心终于打动了唐玄宗,玄宗遂下令灭蝗。最终百姓免于灾难,天下太平。

文学

姚崇“以文华著名”、“弱冠补孝敬挽郎,又制举高第”,张说称姚崇“献藻弥焕”,“枷藻”即华美的辞藻,泛指文才。《旧唐书·经籍志下》、《新唐书·艺文志四》均著录《姚崇集》十卷,已佚。《全唐诗》存其诗六首,陈尚君先生《全唐诗续拾》存诗二首,数量虽不多,但不乏名作,如《秋夜望月》云:“明月有余鉴,羁人殊未安。桂含秋树晚,影人夜池寒。灼灼云枝净,光光草露团。所思迷所在,长望独长叹。”此诗当作于姚崇事业受挫,远离长安之时。诗中借秋夜望月,表达恋胭之情,文字雅洁,寄托高远。姚崇《夜渡江》云:“夜诸带浮烟,苍茫晦远天。舟轻不觉动,缆急始知牵。听草遥寻岸,闻香暗识莲。唯看孤帆影,常似客心悬。”中间二联不仅对仗工整,而且写出一个从不觉到暗识的过程,静中有动,耐人寻味,不知王维“竹喧归烷女,莲动下渔舟”是否有得于此。

标签: 风云人物

更多文章

  • 揭秘:古代大臣上朝时是说普通话吗?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古代,清朝,风云人物

    古代大臣上朝时,皇帝听不懂方言怎么办?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事实上,几乎每个朝代都有都有某种通行的共同语言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前,周公周公制礼作乐时官话就是周礼的一部分,称为中原雅音。“雅”训为“正”,“雅”和“夏”两字古音相通,雅言就是夏言,西周王都一带是夏地,王都之音被认为是正音,所以,夏

  • 朱棣用7字挑衅侄子,朱允炆却用7字化解矛盾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朱允炆,明朝,风云人物

    说起朱元璋的长子朱标,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作为朱元璋的嫡长子,他从小就被父亲朱元璋视为掌上明珠,朱元璋聘请当时著名的大学士宋濂作为他的老师,可见朱元璋对朱标的用心良苦。但是令人感到十分遗憾的是,公元1392年,太子朱标却忽然得了重病,并且很快去世了,此时的朱元璋掩饰不住心中的悲痛痛哭不已,并且不顾众

  • 历史上的将领司马楚有多传奇?凭驴耳料敌时如何做到的?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司马楚,南北朝,风云人物

    众所周知,在刘裕取代东晋,建立宋后,对司马氏一族进行了大肆屠杀。不知道没关系,小编告诉你。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一段著名的分裂时期,它不像春秋战国或是东汉末年那样诸侯割据,而是大体维持着南北对峙的局面。俗话说乱世出英雄,这是因为乱世征伐不断,有才华的人更容易施展能力、出人头地。诚如此言,南北朝时期涌现出

  • 历史上李慎是什么人?武则天称帝后他是什么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风云人物

    中国古代有权利的女人,每个朝代都有唯独武则天一个人称帝,成为了中国历史中唯一的女皇,说到这个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我们都知道,李世民在临终之前,将皇位传给了李治这个懦弱无能的皇帝,最终导致皇帝之位落入了武则天的手中,大唐江山差点因此而覆灭。因此很多人便会有所疑问,为何李世民做出这样的决定呢?难道是因为他

  • 黄忠作为五虎上将,他年轻的时候为什么会碌碌无为?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黄忠,汉朝,风云人物

    熟读三国,我们会发现有许多老当益壮的人,他们虽然年龄很大了,但却依旧战斗在最前沿。就拿最为出名的赵云赵子龙来说吧。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他已经年过六旬了,依然当作先锋,杀敌无数。还有蜀将廖化,年过七旬,依然被当作先锋来使用,上战场杀敌。但这些将领往往是年轻时代就成名,到老了依然有自己的地位。然而我们

  • 明朝政治家郭正域简介:初任詹事,曾为太子朱常洛讲官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风云人物

    明朝(1368年―1644年 ),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时期迁都北京。传十六帝,共计276年。明朝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多民族国家也进一步统一和巩固。明初废丞相、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同时也为中后期宦官专政埋下伏笔。明朝时期农民反封建斗争也进入

  • 面对赵云和张苞去世的消息,诸葛亮的表现有何不一样?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风云人物

    蜀汉丞相之诸葛亮对我们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很多人都不了解,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一生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在刘备去世之前,诸葛亮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可以说是非常潇洒。但是,在夷陵之战,尤其是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开始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后半生。对于诸葛亮来说,

  • 后世如何评价姚崇?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风云人物

    姚崇(650年~721年),本名元崇,字元之,唐朝时期政治家、名相,唐朝四大贤相之一,他是嶲州都督姚懿之子,曾任武后、睿宗、玄宗三朝宰相常兼兵部尚书。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姚崇初以挽郎入仕,迁兵部郎中。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契丹侵扰河北,连陷数州,军务繁杂,檄书如雪。姚崇

  • 三国时期东吴名将聂友简介:常与诸葛恪等人交往、辩谈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风云人物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聂友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聂友(?-253年),字文悌,豫章郡(今江西樟树市)人,汉族江右民系,三国东吴名将。聂友少为县吏,至京城常与大将军

  • 范雎:因才华出众惨遭毒打,最后成一代名相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范雎,战国,风云人物

    我们常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我们从小所受的教育也是要做君子,不能学小人。据说当年林彪也很是欣赏孔老夫子的这两句名言,可惜的是,他自己在历史上给我们留下的却是一个常戚戚的“小人”形象,而不是真君子。 而我今天要讲的这位范叔,却是既坦坦荡荡,又常戚戚的:真君子真小人。之所以叫他范叔,还真不是尊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