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古代很多帝王明知道小人和奸臣不好,为何还要重用任命奸臣和小人从政呢?

古代很多帝王明知道小人和奸臣不好,为何还要重用任命奸臣和小人从政呢?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2356 更新时间:2024/1/27 13:03:34

帝王也是人,是人就有私欲,当王权在握的时候,心术稍微一不正,就容易走上歪路。

再说,贤臣的逆耳忠言哪有小人的阿谀奉承好听,被舔的感觉总比被教育的感觉好。

三国时期,谁最会用人?

谢谢邀请!三国时期曹刘孙都是用人高手。题目中有一个“最”字限制,这就要优中选优了,我认为最会用人的人当选孙权孙策去世时,孙权年轻,从哥哥手中接过政权,此时的东吴,已是处在危难之中。孙权不仅在多次危难之中能把政权保住,而且还建立了吴国,巩固了政权,还是三国之中最后灭亡的国家,这与孙权的用人有直接关系。曹操讨伐东吴,不少人吓破了胆,主张投降,而孙权任用周瑜为大都督,火烧赤壁,大败曹军,挽救了东吴。周瑜死后,信任鲁肃吕蒙,战胜关羽,夺回了荆州。刘备伐吴,国家危在旦夕,在这危急关头,孙权大胆任用年轻将领陆逊,夷陵之战,大败刘备,使东吴政权又一次挽救下来。这些事例都是东吴政权处在困难的时候,孙权能在三个政权之间周旋,特别是赤壁之战,夷陵之战,都是在危机的关头,化险为夷。这些事例充分证明孙权很会用人。

科举制度诞生以前,朝廷如何选人用人?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几乎是所有读书人的梦想。

每年的这个季节,总想说两句,今天就借题主这个问题,说几句吧。尽管大考已经结束啦,但真正的考验在后边。不是有个说法“六月考学生,七月考家长”吗?

我们了解一下历史上,朝廷如何选人,用人制度,对今天的“莘莘学子”及家长们或许有所裨益。

01

科举制度

先说一下历史上的科举制度,这个我们相对比较熟悉,对于理解其之前的选人用人制度是必要的。

科举制开始于隋朝,隋炀帝首开科举取士的制度,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通过层层考试选拔官吏。

从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前后经历了一千三百年。

历朝历代坚持这一制度的同时,都不同程度的进行着修改。

我们今天比较熟知的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四个等级的考试,考中者称作秀才,举人,贡士和进士的科举考试,是明清时期一般采用的科举制度。进士及第那就是铁饭碗,不仅仅是有了公务员的编制身份,还直接放个县处级干部岗位。如果运气好被皇上点了状元,还分配个公主做老婆。

所以,一千三百年来,读书人“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光,程门立雪,也要读书。

“学好文武艺,货卖帝王家”,无论是文举还是武举,凭借自己本事,通过考试,优胜劣汰,脱颖而出,成为国家栋梁,成就自己的辉煌。

这似乎是很平常稀松的事,就像今天的高考习以为常。

但经历过刚刚恢复高考制度,就有幸参加过高考的人,其体验就不一样啦。

提到这一点,相信大家就会明白了,隋炀帝这个大暴君首开科举制度是多么伟大,其意义是多么深远。

多说一句,作为读书人更应该了解这段历史,替隋炀帝说句公道话,起码知道隋炀帝不是像所有史书说得那么不堪。

对于科举制,特别是对那些幸运儿的称谓,有时候我们感觉非常混乱,一头雾水,是因为各个朝代,尽管都采用了这个制度,但具体的考试方式,科目,以及考中者的称呼都有所不同。这个在这里就不具体阐述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深入了解。

02

察举制

在科举制开始实施之前,选人用人是采用察举制。从汉初开始,一直延续到隋唐时期。

地方官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推荐给朝廷,朝廷组织考试,择优录用,令下层的人才有机会充实到国家管理团队中来。

举荐的要求就是“孝廉”。

也就有了“融四岁,能让梨”的故事。

尽管是有监察制度,比如被举荐的人在品行上,出现了问题,举荐人要承担连带责任。

但是“寒门无孝子”,不是不孝,是没有机会被举荐。看看二十四孝里有几个是出自寒门的?

经常看到某人四世三公之类的故事,就可想而知啦。

这一制度,不仅保证不了道德品行,更无法确保处理政事的能力。

汉末时期,曹操“唯才是举”给寒门士族提供了一个晋升的机会。曹操能够成就霸业,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个选拔用人的制度。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触动了既得利益集团的痛处,所以曹操不太受待见。

03

世官制

在察举制开始实施之前,选人用人是采用世官制。与察举制和科举制不同的是,世官制是不用考试的。

说道不用考试就可以找到一个好工作,相信许多刚刚走出考场的学子们,羡慕嫉妒恨的晕过去。

恢复高考之前,也实行不用考试,保送上大学的制度。那些幸运儿,恐怕现在还在偷着乐呢!

了解这段历史的人,都清楚不是谁都有资格得到这个机会的。

世官制就是如此。

世官制也就是“世卿世禄”制度,官吏都是世袭官职的,一个官职爷爷做了儿子做,儿子做了孙子做。而且还不能变化,不能彼此替代。

孔老夫子就推崇这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制度,老孔啥都好,就这个不好。

他也不想想,既然是这个套路,他还周游列国干嘛去!

这个制度不仅底层的士民永无出头之日,就是诸侯卿大夫也不满意。

因为人往高处走嘛!诸侯想做天子,卿大夫想做诸侯。更不必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那些人,也想混个白领,天天坐坐办公室啦!

也就有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冲天一吼啦!

一开始,趁着都没想明白,周天子就忽悠,宣导“天子是上天之子,代表上天来管理人类”,要求大家各守本分。

后来这招就不灵了,开始乱套了,就有了春秋战国那些事啦!

可见,人才制度是一个关系国家社稷的重要制度。如何选人用人不仅仅是决定一个学子,一个家庭的命运,而且也是决定国家命运的大事。

祝愿所有的学子和家长们有个好运气,得偿所愿!!!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为什么有人说唐太宗李世民的用人之道在历代皇帝中无人比肩?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毛泽东最欣赏两个封建帝王,他在读冯梦龙的《智囊》卷上写下批语:“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唐太宗是在唐朝建国后第九个年头即位称帝的。长期的战争与动乱,使民不聊生,社会经济千疮百孔。因此,结束战乱,医治战争创伤,恢复与发展生产,便成为广大民众的迫切要求。因而,当他即位之后,即在朝臣中

  • 古代用人,有哪些值得今人借鉴的经验或教训?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这个问题有点大了,不好问答。我就只从一个角度说说吧。但凡一个朝代的终结,不论是几十年还是几百年,都必定是一个从兴到衰的过程。我们不难从中发现一个亘古不变的规律。兴则国富民强,衰则生灵涂炭。一部大清朝的兴衰史就足以说明一切了。任何一个朝代初期的当政者,必然珍惜自己来之不易的江山。他们励精图治,廉洁奉公

  • 哪个皇帝用人比较厉害?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但凡开国和伟大君王的大多用人厉害,譬如魏文侯、汉光武帝、曹操、随文帝、唐太宗、宋太祖……等等,反之亡国之君都不善用人之道……中国历史上皇帝驭人之术最厉害能排入前三位的分数是:唐朝明君盛主唐太宗李世民,清朝一代雄主康熙帝觉烨,西汉雄主开创汉武雄风的汉武帝刘彻。管仲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著名宰相。他才识过

  • 古代历史上,哪些人物在成为帝王以后还是工作狂?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绝对是超级工作狂雍正了。雍正于1722年继承皇位,到1735年去世,在位仅12年8个月。这12年内,雍正几乎每天都是工作到深夜。根据对他日常生活的记录分析,他平均每天睡眠时间不足4个小时。而且,雍正还是全年无休,一年之中只有生日那天他才会休息。要知道,如果雍正是20多岁小伙子,这

  • 红林悟道《韩非子-用人》 第一章,用法,讲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红林悟道《韩非子-用人》第一章用法从今天开始学习《韩非子-用人》,这是世间最难的学问,人可以把一个物体研究的很透,是因为研究的主体是我们,客体是物体,而且相对而言物体是不变的。但“用人”的学问却是人研究人,主体研究主体,很难,而且人是随时都在变化,研究者与被研究者都在随时变化,变化的时间节奏还一样。

  • 敬业乐业的名人事例王羲之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一、墨池王羲之13岁那年,偶然发现他父亲藏有一本《说笔》的书法书,便偷来阅读。他父亲担心他年幼不能保密家传,答应待他长大之后再传授。没料到,王羲之竟跪下请求父亲允许他现在阅读,他父亲很受感动,终于答应了他的要求。王羲之练习书法很刻苦,甚至连吃饭、走路都不放过,真是到了无时无刻不在练习的地步。没有纸笔

  • 中国历史上最勤奋的皇帝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历史上最勤奋的皇帝是明太祖朱元璋,之所以这么说,是基于这样几个原因。1、撤销宰相职位,所有奏章都亲自批阅。朱元璋是从民间走出来的皇帝,他当皇帝之前,体会到了人间疾苦,知道贪官污吏太多,老百姓生活的不容易,因此在他做皇帝之后,就下定决心整顿吏治,为老百姓谋福利。朱元璋总结了历朝历代的经验教训,认为

  • 历史上四百多位皇帝,清朝雍正皇帝是不是最清廉、最敬业的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雍正是中国历史最敬业最勤奋的皇帝,虽然在位只有十三年。做了多项重大的改革,凡是改革就会伤到当朝权贵的利益。可能这就是雍正名声不好的原因,但历史是有公论的,他的勤奋是无话可说的。他的改革也顺应了历史的发展和需要,这也是历史公认的。摊丁入亩:又叫作摊丁入地、地丁合一,草创于明代,是将历代的丁银并入田赋征

  • 唐玄宗前期和后期,在用人上有什么变化?用人不同对朝政得失有什么影响?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古代,历代帝王他们成功时都善于用人,重贤臣,广采众长,得民心而取得天下。晚期与前期有所不同,为皇权,为享乐,轻贤臣,用小人,步步走向衰退。只有秦始皇,成吉思汗奋斗终身,病死疆场。三国君主都比较会用人,曹操和刘备的用人水平,自不必说,那是一流水平。其实东吴的孙权,也是非常敢于用人的人。曹操和刘备,都是

  • 唐太宗李世民用人的原因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贞观之际从乱而治,李世民发出了“君依于国,国依于民”的感叹,他十分看重人才的选拔,尤其是基层官吏。他注重于德才兼备,认为任用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能济世安民。因此他求贤若渴,李世民任用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李、李靖,尉迟恭等人,房玄龄善建嘉谋,杜如晦能断大事,人称“房谋杜断”,李靖文武兼备,所著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