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也是人,是人就有私欲,当王权在握的时候,心术稍微一不正,就容易走上歪路。
再说,贤臣的逆耳忠言哪有小人的阿谀奉承好听,被舔的感觉总比被教育的感觉好。
三国时期,谁最会用人?
谢谢邀请!三国时期曹刘孙都是用人高手。题目中有一个“最”字限制,这就要优中选优了,我认为最会用人的人当选孙权。孙策去世时,孙权年轻,从哥哥手中接过政权,此时的东吴,已是处在危难之中。孙权不仅在多次危难之中能把政权保住,而且还建立了吴国,巩固了政权,还是三国之中最后灭亡的国家,这与孙权的用人有直接关系。曹操讨伐东吴,不少人吓破了胆,主张投降,而孙权任用周瑜为大都督,火烧赤壁,大败曹军,挽救了东吴。周瑜死后,信任鲁肃、吕蒙,战胜关羽,夺回了荆州。刘备伐吴,国家危在旦夕,在这危急关头,孙权大胆任用年轻将领陆逊,夷陵之战,大败刘备,使东吴政权又一次挽救下来。这些事例都是东吴政权处在困难的时候,孙权能在三个政权之间周旋,特别是赤壁之战,夷陵之战,都是在危机的关头,化险为夷。这些事例充分证明孙权很会用人。
科举制度诞生以前,朝廷如何选人用人?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几乎是所有读书人的梦想。
每年的这个季节,总想说两句,今天就借题主这个问题,说几句吧。尽管大考已经结束啦,但真正的考验在后边。不是有个说法“六月考学生,七月考家长”吗?
我们了解一下历史上,朝廷如何选人,用人制度,对今天的“莘莘学子”及家长们或许有所裨益。
01
科举制度
先说一下历史上的科举制度,这个我们相对比较熟悉,对于理解其之前的选人用人制度是必要的。
科举制开始于隋朝,隋炀帝首开科举取士的制度,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通过层层考试选拔官吏。
从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前后经历了一千三百年。
历朝历代坚持这一制度的同时,都不同程度的进行着修改。
我们今天比较熟知的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四个等级的考试,考中者称作秀才,举人,贡士和进士的科举考试,是明清时期一般采用的科举制度。进士及第那就是铁饭碗,不仅仅是有了公务员的编制身份,还直接放个县处级干部岗位。如果运气好被皇上点了状元,还分配个公主做老婆。
所以,一千三百年来,读书人“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光,程门立雪,也要读书。
“学好文武艺,货卖帝王家”,无论是文举还是武举,凭借自己本事,通过考试,优胜劣汰,脱颖而出,成为国家栋梁,成就自己的辉煌。
这似乎是很平常稀松的事,就像今天的高考习以为常。
但经历过刚刚恢复高考制度,就有幸参加过高考的人,其体验就不一样啦。
提到这一点,相信大家就会明白了,隋炀帝这个大暴君首开科举制度是多么伟大,其意义是多么深远。
多说一句,作为读书人更应该了解这段历史,替隋炀帝说句公道话,起码知道隋炀帝不是像所有史书说得那么不堪。
对于科举制,特别是对那些幸运儿的称谓,有时候我们感觉非常混乱,一头雾水,是因为各个朝代,尽管都采用了这个制度,但具体的考试方式,科目,以及考中者的称呼都有所不同。这个在这里就不具体阐述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深入了解。
02
察举制
在科举制开始实施之前,选人用人是采用察举制。从汉初开始,一直延续到隋唐时期。
地方官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推荐给朝廷,朝廷组织考试,择优录用,令下层的人才有机会充实到国家管理团队中来。
举荐的要求就是“孝廉”。
也就有了“融四岁,能让梨”的故事。
尽管是有监察制度,比如被举荐的人在品行上,出现了问题,举荐人要承担连带责任。
但是“寒门无孝子”,不是不孝,是没有机会被举荐。看看二十四孝里有几个是出自寒门的?
经常看到某人四世三公之类的故事,就可想而知啦。
这一制度,不仅保证不了道德品行,更无法确保处理政事的能力。
汉末时期,曹操“唯才是举”给寒门士族提供了一个晋升的机会。曹操能够成就霸业,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个选拔用人的制度。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触动了既得利益集团的痛处,所以曹操不太受待见。
03
世官制
在察举制开始实施之前,选人用人是采用世官制。与察举制和科举制不同的是,世官制是不用考试的。
说道不用考试就可以找到一个好工作,相信许多刚刚走出考场的学子们,羡慕嫉妒恨的晕过去。
恢复高考之前,也实行不用考试,保送上大学的制度。那些幸运儿,恐怕现在还在偷着乐呢!
了解这段历史的人,都清楚不是谁都有资格得到这个机会的。
世官制就是如此。
世官制也就是“世卿世禄”制度,官吏都是世袭官职的,一个官职爷爷做了儿子做,儿子做了孙子做。而且还不能变化,不能彼此替代。
孔老夫子就推崇这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制度,老孔啥都好,就这个不好。
他也不想想,既然是这个套路,他还周游列国干嘛去!
这个制度不仅底层的士民永无出头之日,就是诸侯卿大夫也不满意。
因为人往高处走嘛!诸侯想做天子,卿大夫想做诸侯。更不必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那些人,也想混个白领,天天坐坐办公室啦!
也就有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冲天一吼啦!
一开始,趁着都没想明白,周天子就忽悠,宣导“天子是上天之子,代表上天来管理人类”,要求大家各守本分。
后来这招就不灵了,开始乱套了,就有了春秋战国那些事啦!
可见,人才制度是一个关系国家社稷的重要制度。如何选人用人不仅仅是决定一个学子,一个家庭的命运,而且也是决定国家命运的大事。
祝愿所有的学子和家长们有个好运气,得偿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