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被启用,标志着秦国延续了商鞅变法以来“任人惟才”的人才制度,避免了“开倒车”。
一、商鞅变法以来秦国的人才制度自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发布求贤令,秦国的顶级政治人才,几乎都是来自东方各诸侯国;尤其是魏国,更是带头孜孜不倦的为秦国“无私贡献”,公孙鞅、范雎这两大令秦国脱胎换骨的顶级智囊,在魏国根本入不了国君法眼......
如此鲜明的对比,主要源于秦国的人才制度与东方各国完全不同:东方诸侯国,普遍采取的仍是沿自春秋的贵族政治,出身寒门的人才,想要步入国家管理核心,可谓难如登天,除非遇到魏文侯那样的明主;而秦国经过了商鞅的法家制度改革后,取消了贵族特权,一直坚持“任人以才”;只要能为秦国立功,无论来自哪个国家、任何出身,都能够加官进爵,享受荣华富贵。
有了政策,再加上雄厚国力的支撑,其后的一百多年间,东方各国的人才源源不断的来到秦国这个生机勃勃的平台,希望一展所长,像公孙鞅、范雎一样,一步登天、青云直上。
二、李斯被逐的背景出生于楚国上蔡的小官吏李斯,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来到秦国。他通过当红的相国吕不韦,谋得了客卿之职。有了个好开头,他以为自己一展才华的机会指日可待。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在公元前238年,太后与的私情暴露后,嬴政震怒之下,诛杀了狗急跳墙的党羽数百人,自己母亲的两个私生子也未逃过毒手;当初把送进宫,并且与太后也有私情的吕不韦政治生涯也走到了尽头,他被嬴政撸掉了相国之职,且被赶往了封地。
由于吕不韦是卫国人,秦国的贵族试图抓住次机会夺回大权。他们忽悠年轻的嬴政:那些从各国投奔秦国的人才,基本上都是间谍,是为东方各诸侯国当说客、误我秦国朝政的,应该把他们全部赶回老家去。
正在气头上的嬴政,接受了这个意见。第二年,秦国开始大肆收索政府各层面的外国人才,并陆续将他们遣返。李斯来自吕不韦的山头,更是首当其冲。
三、李斯的自救法家人才都比较伶牙俐齿,此时的李斯向嬴政上书自辩,内容极具说服力:
秦穆公从晋国求得丕豹、公孙支,由此兼并二十余国,并且吞下了强大的西戎;
秦孝公重用商鞅,奠定了秦国持续强大的基础;
秦惠王接受张仪连横之策,玩弄六国于股掌;
秦昭襄王任用范雎,远交近攻,驱逐外戚、强化王权。
以上四君,都是来自东方各国。我听说泰山不让土壤,所以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所以能成就其深。大王你如今却要以国别来选择人才,让他们回去为本国效力,莫非这是想自断左膀右臂、帮助六国重生?
李斯的信犹如一盆冷水,让嬴政一下恢复了清醒。他马上派人把李斯召回,官复原职,并立即取消了逐客令。
李斯逐而复召事件,在战国历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标志着秦国悬崖勒马,沿用了过去百余年的人才制度,也奠定了其统一天下的的人力资源基础。
逐客令?当然是靠李斯自己据理力争,写下了《谏逐客书》让秦王放弃!
逐客令是什么?逐客令这件事还跟郑国渠有关。郑国渠就是韩国派了个间谍郑国忽悠了秦王,本来以为修建水渠劳民伤财,哪知道最后没有对秦国国力造成多大影响,相反还让秦国关中地区成了产粮重地。
秦王被忽悠了,当然有点不相信外国人了,加上秦国宗室贵族的推波助澜。于是,秦王开始驱逐外国人出境,偏偏李斯还拿着楚国的国籍,当然也被算在驱逐的名单里。李斯当然不甘心被赶走,好不容易来到秦国,好不容易抱住了吕不韦的大腿。现在被赶走了,不是前功尽弃了吗?
于是李斯马上做了一篇《谏逐客书》,里面洋洋洒洒地写了近千字,写完后想尽办法找机会呈了上去。里面大致写到,说客和客卿不是间谍。提到了一些著名的人才都是外国人,当国君懂得任用贤才的话,那么就能成就霸业。最主要的是里面说到秦昭王就是得到范雎后,才使秦成就伟业的。又反问了秦王,留下这些来自各处的贤才有什么坏处呢?各地的贤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和方法,不好吗?在文化方面,李斯还说秦王喜欢听外国人的音乐,那么看上去秦王也不排斥外国人。秦王有容纳之心,那么为什么不能包容外国人呢?
秦王当然说不过李斯,马上就撤销了逐客令。从这次事件中,秦王看出李斯是个人才,也就开始重用。李斯最终步步高升,在秦国一展所学,赢得了权力和地位。
只是成败也在一瞬间!李斯贪恋权位,习惯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感觉,在沙丘做出了错误的选择,最终被夷三族!
一代名相,如此结局,令人惋惜,只能说句咎由自取吧!
喜欢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