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为什么不杀魏征,说的应该是玄武门之变后的事情。李世民杀了太子建成和齐王元吉之后,虽然以李渊的名义下旨不涉及他们之外的人员,但对一些关键人物进行一番询问审查应该还是有的。
魏征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带去见李世民的。因为李世民对是知道魏征的,因为作为太子的谋士,魏征曾经建议李建成先下手为强,杀了李世民以绝后患,但李建成并没有采纳魏征的建议,否则,无论李建成是否能够杀得了李世民,大唐的历史走向肯定会受影响。
不杀魏征,既是李世民施政的需要《旧唐书魏徵传》:徵见太宗勋业日隆,每劝建成早为之所。及败,太宗使召之,谓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徵曰:“皇太子若从徵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素器之,引为詹事主簿。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当李世民责问魏征为什么离间他们兄弟感情的时候,魏征的回答不卑不亢,太子要是早听了我的话,那会有今天的祸害。你看看,魏征是食君之禄,忠君之事,是个忠心耿耿的人。而这也正是李世民所看重和需要的,事实上,魏征也名义辜负李世民的期望,为李世民提了许多谏言与建议,为贞观之治的开辟立下了汗马功劳。
不杀魏征,是收拢人心的需要彼时玄武门之变刚刚发生,太子门生与齐王府上人心惶惶,他们的追随者一样处于张惶与观望状态,如何尽快稳定人心、确保局势平稳过渡,是李世民优先考虑的问题。这个连功臣都舍不得杀的李世民,也不会因为他们以前的太子和齐王的人就滥杀无辜,这不是明君所为,李世民还要树立自己的形象,为自己继位后顺利开展工作做准备,这就需要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人物去彰显自己的意志,这件事情让以前跟随他的人员去做,只会事半功倍,而魏征这个原太子阵营的骨干人物就是最好的选择。
而魏征也没有辜负李世民的期望,在出使安抚的过程中,处事公正,办事果断,一下子就收复了那些处于观望状态的原太子与齐王的人马,为李世民稳定天下局势做出了巨大贡献。
至于魏征敢于直谏李世民的事迹,据《贞观政要》记载统计,魏徵向李世民面陈谏议有五十次,呈送给李世民的奏疏十一件,一生的谏诤多达“数十余万言”,这里就不再赘述,。
总之,李世民不杀魏征,好处很多,前述几个方面只是有助于帮助李世民解决在当时最需要处理的急迫问题。有了魏征,李世民一代明君的地位就牢不可破了。
首先纠正一下,至少在魏征的有生之年,李世民是不会杀他的。
题主想问的可能是,既然魏征如此耿直,一生中无数次顶撞李世民,甚至在朝堂上拉着李世民的衣袍犯颜直谏,李世民想躲开都做不到,为什么李世民不直接杀了魏征呢?
我想,这就要从他们二人在朝中各自的角色谈起了。
角色首先,李世民的皇位来得名不正言不顺,而他又不想顶着弑亲夺权的骂名让后世人唾弃,因此在上位之初,他便急于做一些事情来消除玄武门的影响。
其次,李世民是一个很有宏图大志的人,他用至亲的血换来了江山,可不想就那样浑浑噩噩的、毫无建树地虚度过去。他要辛苦得来的基业永世辉煌,他要李唐的子孙永远受他荫蔽,而不是将来诟病他弑兄戮弟,逼父让位。
想要做到这一切,他就必须成为一个明君,一个可以名垂青史的明君,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消除玄武门事变所带来的负面评价和影响。
再说说魏征,他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我们先来看看李世民的老婆长孙皇后对魏征的评价是怎样的。
尝闻陛下敬重魏徵,殊未知其故,而今闻其谏,乃能以义制人王之情,真社稷臣矣。乃能以义制人王,能够用公义来制约皇帝,这就是魏征最常干的事。魏征熟读经史,本身又是个清廉好官,因此他是有资格对李世民进行说教的,这也是他在贞观一朝存在的价值。
榜样李世民急需个好名声,因此他在贞观初年便已定下了“广纳谏言”执政方针。在他的要求下,大臣们有了意见可以直接面奏,而不必担心会惹皇帝不高兴。
他为什么要求大臣犯言直谏呢?
原因有两个:
一、只有允许大臣们犯言直谏,才能从众多建议中找到自己言行方面的不足,才有可能听到真正利于国家的建议,这是广纳谏言的根本目的。
二、养成了大臣们耿直谏言的习惯,其实也是让大臣们自己持身周正。比如,你要是建议皇帝见俭以治国,你自己首先就得做到俭朴吧?你建议皇帝行事公正,但自身却徇私舞弊,皇帝能轻饶了你?
但自古以来君威难测,皇帝因一句逆耳之言诛杀大臣的事不在少数。因此李世民需要一个人当榜样,起到“城门立木”的作用。
魏征就是他选的人。
魏征最早是李密的人,归唐后又一直在太子李建成身边做事,算是太子的谋士。
因此,魏征身上便挂上了明晃晃的“太子余党”标签。
魏征以耿直倔强著称,一个如此耿直的“太子余党”都能得到重用,还屡屡犯言直谏而愈加受到宠信,岂不正是李世民需要的榜样?
有了魏征做榜样,其他的大臣还有什么可担心的。
镜子李世民是真的把魏征当成了镜子。
魏征没,朕亡一镜矣。魏征本就是个道德先生,他博学通古,又能辞善辩,常常因为李世民的一个“失德”行为而揪住他没完没了。
李世民不胜其烦,却又无可奈何。一则是因为在李世民心里,很清楚魏征是对的,是正确的,因此他必须要听从;二则是李世民早早就立下了规矩,鼓励群臣“直陈其过”而绝不追究。
因此李世民身为皇帝,虽然偶尔对魏征也感到厌烦,却能够克制自己的怒气。
《资治通鉴》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天李世民上朝回来,长孙皇后见他一副闷闷不乐的样子,便上前询问。
李世民怒骂道:“魏征这个田舍翁(唐代带有歧视性的骂人口语),屡次当着众臣面顶撞我,早晚有一天我要杀了他。”
长孙听后,默默回到内室换上朝服,又返回来对李世民一揖到地,口中喊着:”恭喜圣上!“
李世民疑惑,询问长孙这样做的原因。
长孙道:”臣妾听说只有贤明有德的君主,他的臣下才会这样忠诚直谏。如今朝里出现了这样的人,岂不正说明圣上是个贤德之君,因此臣妾要恭喜圣上!“
李世民听后,自然消了气。我们在赞叹长孙皇后贤淑的同时,其实更要钦佩李世民的宽厚和大气。
身为一国之君,被大臣公开冒犯,感到生气是人之常情,如果不生气才反常。
但李世民厉害之处在于他虽感到不快,却能找到出口排解怒气,从而避免了人前发作,造成不可弥补的过失。因为他懂得什么是大义,懂得个人感受和得失不能凌驾于大义之上。
因此才成就了”千古明君“的美名。
综上,我认为李世民是一个非常善于克制的人,他会为了江山社稷而压制自己的私心和欲望,因此,只要魏征没有犯下危及李唐社稷的大罪,而只是平常出言顶撞的小过错,李世民是不会杀他的。
那为什么李世民会在魏征死后三个月便推倒了他的墓碑,让魏征死后都不得安生呢?正如上文所述,李世民因为玄武门的污点难以抹除,因此他在执政时期极为爱惜自己的名声。
史料中记载了大量关于他的言行以及虚心纳谏的故事,恰恰证明了这一点,他需要这些日常小事来宣扬自身德行。
另外一个证明就是据载李世民常常授意负责记录皇帝起居褚遂良,想查看《起居注》中关于自己是如何记载的,却屡屡被褚遂良拒绝。
李世民推倒魏征墓碑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侯君集参与谋反,而魏征对侯君集有举荐之恩,因此这件事上魏征是被牵连;第二个原因是有人密告李世民,说魏征每次向他谏言之前都会先和褚遂良通气。褚遂良是起居郎,自然会把魏征发现的关于李世民的过错,以及魏征的正确建议统统记录下来。
因此,魏征看似有沽名钓誉和利用李世民的过失为自己扬名之嫌。
我认为真正让李世民生气的,正是第二点原因,因为名声本来就是李世民的逆鳞,是不能碰的。
至于什么曾经举荐过侯君集这种事,想来只是李世民的托辞。总不能因为魏征把他的糗事告诉褚遂良,就去刨人家的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