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战国所有国君列在一起比较功绩和能力的话,个人认为整个战国时期功绩和能力最强的三位国君,从强到弱的排名是:秦王政(后来的秦始皇)、魏文侯、秦孝公。
秦王政自不必说了,光是统一六国的功绩,就已经是前无古人了,千万别认为到了秦王政这一代,随便一个秦王就能统一天下,那可不一定的,秦国到了秦王政时期,虽然已经强大无比了,但还没有强大到超过东方六国实力的总和,秦国以军事统一天下的行动仍然掺合了不少政治手段,比如离间敌国,用金钱收买敌国将相,合纵连横,远交近攻等等。
秦始皇况且秦王政统一天下成为秦始皇后,又开了非常多的传承千年的功绩,比如说大一统,统一语言、货币、文字、车轨、度量衡,还有郡县制,三公九卿制等中央集权制度,还有北击匈奴、南征百越等开疆拓土的军事行动,还有修长城、建驰道、通灵渠等大规模基础设施建立,不是任何一个战国君主可以比的,所以秦王政始终排第一。
魏文侯是战国时期魏国国君,是战国早期第一个实行变法强国的国君,魏文侯重用李悝实行变法,开创了划时代的意义,后世的商鞅变法很多内容都是直接抄袭了李悝变法,魏文侯不仅重视变法图强,而且重用了很多人才,比如重用了乐羊和白起,一个灭亡了中山国,一个夺取了秦国的西河之地,让秦国几十年不敢出西河,还开创了战国第一个职业化军队--魏武卒,这都是在魏文侯时期完成的。
魏文侯战国初期的天下第一强国不是秦国,而是魏国,战国初期正是由于魏文侯一系列的改革和用人,开启了魏国百年的霸业,魏文侯是魏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君主,也是战国初期最有能力和功绩的君主。
如果说到赵武灵王、秦孝公、秦昭襄王三位战国国君的话,个人认为功绩最高、能力最强的是秦孝公,其次是秦昭襄王,最后是赵武灵王。
1、秦孝公
提到秦孝公,很自然地想起了商鞅变法,战国时期的变法非常多,但变法最彻底、最成功、影响最深远的只有商鞅变法,而秦孝公就是商鞅变法的提倡者和维护者,商鞅变法能够成功,与秦孝公的全力支持是分不开的,没有秦孝公提供的这个平台、资源和各种支持,商鞅是无法成功的。
秦孝公商鞅变法不仅让秦国强大起来,而且影响了后世中国几千年的法制,是极其深远的,比如军功爵位制,这是维持秦国一直强大的根基,使整个国家的资源能够集中起来,用于强国和对外战争,也是秦国源源不断的战争取胜的原因,比如县制,是后来郡县制的基础,即使到了今天,县制仍在使用,只不过演义不同了。
秦孝公不惜牺牲自己儿子的名誉,以让法治得以伸展,正是因为秦孝公的支持,商鞅因为太子犯法处罚了太子的两个老师公孙贾和公子虔,一个施行黥刑(在脸上刺字),一个施行劓刑(割去鼻子),从此秦国法律畅通无阻,刑不上大夫成为历史,王子犯法与庶民同辈就来自于此,这个影响是很深远的。
而这一切都是秦孝公在背后默默支持的,如果说商鞅是千里马,那么秦孝公就是伯乐,正是由于秦孝公坚持变法,才让秦国逐渐强大起来,秦国之前被魏国打得不敢东进,由于变法,秦孝公终于在西河打败了魏国,抢回了被魏国占去几十年的西河之地,这是秦国强盛的开始,这个开头非常重要,万事开头难,这都是秦孝公的功绩和能力,所以秦孝公要在三人中排第一。
商鞅变法2、秦昭襄王
提起秦昭襄王很容易就想起宣太后、魏冉、白起、范睢等人,会想起战国时期最著名的一场大战:长平之战。同时会想起秦昭襄王是战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国君,一生在位时期达到56年,这个整个中国历史上也排在前三在位时间最长的国君之类。
秦昭襄王最大的功绩是用人和延续了秦国的强大,并努力向东开疆拓土,秦昭襄王一生是秦国用兵最多的时候,大小百余场战争都在秦昭襄王手中发生,比较有名的有伊阙之战,白起领导的,斩首韩魏联军24万人,鄢郢之战,白起领导的,秦国第一次攻进了楚国的都城,大败楚军,还有长平之战,白起领导的,斩首赵军5万人,坑杀赵国降军40万人,一战灭掉赵国所有军队。
秦昭襄王秦昭襄王不断发起的战争,光在白起手上,就消灭了东方六国100多万有生力量,严重打击了东方六国的实力,为秦国统一天下创造了条件,秦昭襄王时期,秦军还攻进了东周都城,俘虏周赧王,灭亡了周朝,把周朝象征权力的九鼎运到了咸阳,这些都是秦昭襄王的战绩,所以秦昭襄王排第二。
3、赵武灵王
赵武灵王之所以排第三,是因为他开了一个虎头,却有一个蛇尾的结果,提起赵武灵王必然想到的就是胡服骑射,赵武灵王是战国时期唯一一个既是国君,又是变法改革者的人,其他国家的变法是国君主导,由其他实行变法,赵国是赵武灵王一人全兼职。
胡服骑射是一项军事制度改革,简单地说就是学习胡人的长处:服装和射骑技能,不过既然是改革,一般都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毕竟赵国也是华夏之国,在这之前,还从来没有一个国家学习过胡人的长处,华夏自古以来就看不起周边的蛮夷,这在赵武灵山这是个例外,赵武灵王是华夏是一个师夷之技以制夷的人。
赵武灵王正是由于赵武灵王的改革,才让赵国在战国后期强大起来,成为唯一一个敢正面对抗秦国的国家,而且赵武灵王还是第一个有灭亡秦国思想的国君,赵武灵王敢假扮使者进入秦国考察,这在战国时期也仅此一例,这些都是赵武灵王的功绩。
但赵武灵王晚年做了一件非常糊涂的事,就是继承人问题,不但让赵国起了内哄,还把自己的命都丢了,赵武灵王废长立幼,又同情起长子来,结果导致了长子和幼子发生手足相残的沙丘政变,最终赵武灵王自己也被他一手提拔起来的儿子给活活饿死了,正因为这事才让赵武灵王降低了排名。
题主此问,实在有且妥当,因为三者所面临的的具体环境并不一样。所以,在我看来,要说个人能力,非赵武灵王莫属,而要说对国家的贡献则非秦孝公莫属,至于秦昭襄王则守成有余而开拓不足,雄心有余而生不逢时。
一:化弱赵为强秦的赵武灵王
公元前326年,年仅十五岁的武灵王赵雍继位,此时的赵国因为前任君主赵肃侯树敌过多而深陷于群雄环伺的尴尬境地。所以,在赵肃侯的追悼会上,当年曾被赵肃侯殴击过的魏、楚、秦、燕、齐诸国纷纷打着参加会葬的名义,率领精锐之师来到赵国。当此之际,年岁幼弱却心性刚强的武灵王赵雍不仅没有任何畏惧,反而打定鱼死网破的决心,通过远交近攻的方式硬刚五国之军。
而在好不容易度过危机之后,年不过弱冠的赵雍在宰相肥义的帮助之下,毅然发起“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和政治变动,使早已元气大伤的赵国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并随之发动针对中山国的长达二十年的战争,并最终并吞中山,将原本分崩离析的赵国国土连为一片,进一步在整体上提升了赵国的综合国力和实力。
嗣后不久,鉴于彼时正在赵国北部边疆地带横行无忌的东胡少数民族政权,赵武灵王又对其进行激烈的军事打击,使原本局限于中原一带的赵国得以往北拓地千里,并在此基础上设立了云中郡,且修筑了赵长城,以此隔绝北方少数民族,使其成为一个同时具备农耕和游牧民族的中原强国。
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在河北邢台修建信宫,以此作为接受诸侯朝拜的赵国别都,而赵武灵王亦在此时达到个人生涯的巅峰。
赵成侯造檀台,有信宫,为赵别都,以朝诸侯,故曰信都。梁襄王与太子嗣、韩宣王与太子仓来朝信宫(今邢台市)。公元前295年,善于治国而拙于治家的赵武灵王在沙丘宫遭遇长子赵章发动的针对赵王何的军事政变,被政变胜利的赵王何困死沙丘宫中。所谓“人亡政息”,随着一代雄主一同黯然陨落的还有此时正发展的如火如荼的赵国大业。就赵武灵王本人的实力水准而言,倘若不是遭遇政变而不幸殒命的话,以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雷霆霹雳的手段而言,赵国的发展远不止如此,而天下的形势亦当有所不同。
二:变法图强的秦孝公
公元前361年,刚从丧乱之中走出来的秦国迎来了新任的国君秦孝公。年少刚强的秦王因为不愿再忍受山东六国的歧视而发出了战国史上最重要的招贤令。
昔我缪公自歧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徒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缪公之故地,修缪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所谓“君明臣贤,国之大幸。”在秦孝公《求贤令》的感召之下,此时正潦倒落魄却又心怀壮志的商鞅来到了秦国。终于,在此君臣际遇的情况之下,一场影响中华千年的变法运动轰轰烈烈的展开了,当年僻居西戎、北人以不通礼俗的蛮夷看待的西秦终于焕发出勃勃生机,一跃成为天下诸侯中数一数二,人不敢轻辱的西方强国。
的不得不说,正是因为有了秦孝公毅然决然的变法运动,才有了后来六代秦王纵横捭阖、睥睨天下,持戈奋戟,一统天下的宏图伟业。
三:徒负壮志却生不逢时的秦昭襄王
毫不夸张的说,秦昭襄王是继秦孝公之后又一位出现在秦国的雄才大略之主。而唯一美中不足的是,他遇到了同样强悍且智计国人的母亲宣太后,如此一来,早年初继位的秦昭襄王便宛如被关在笼中的鸟,有翅飞不得,只能亦步亦趋的追随在母亲的身后,安然享受母亲所带来的的种种福利,要说他应该也是秦国自建国以来最清闲且最有福气的一代秦王。
当然,这并不代表秦昭襄王只是个傀儡,恰恰相反。手段冷硬且果决狠辣的宣太后是对这个儿子寄寓了万分的希望的,因为,排除现行于民间的傀儡之说的话,秦昭襄王才是秦国真正的手握实权的一国之君。可即便如此,他在行政之际多少还是受到来自母族的制约而牵绊,而这也就是为了万年的他会在范睢的建议之下毅然流放自己的舅舅穰侯魏冉,驱逐自己的兄弟的原因。
可即便内忧已然解除,但彼时的六国诸侯却依然强悍,特别是刚刚经历过赵武灵王改革的赵国,就足以在正面硬刚秦国,使心怀壮志渴望在自己手上实现天下一统的秦昭襄王不得不放弃自己的理想,因为发生在秦赵两国之间的“长平之战”固然使赵国一蹶不振,但却也使头角峥嵘的秦国元气大伤,不得不从此龟缩于函谷关内,休养生息,意图再战。可就是这简单的休息一会,就花费了秦昭襄王一生的时间,想必这盖世雄主,也是带着莫大的遗憾离开这人世的吧。
综上所述,就三位雄主本人而言,大抵是赵武灵王略胜一筹,因为只有他是在髫龀幼龄继位,并凭借着幼弱的肩膀扛起了振兴国家、雄霸中原的大旗。但这也仅仅只是一人之事,伟人之功。只有秦孝公的大胆改革才是真正的继往开来的旷世之举,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中国数千年的政治体制正是脱胎于商鞅变法的框架。而伟大的商鞅变法则恰恰是秦孝公所主持推行的。至于秦昭襄王,作为承上启下的一代雄主,其功劳自然不容忽视,但相比于赵武灵王和秦孝公终究还是稍逊一筹。所以我认为,就个人功绩而言,当以秦孝公为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