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有没有人才被其他国家所用?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有没有人才被其他国家所用?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3821 更新时间:2024/1/21 5:30:06

没有,秦国人才制度非常强大,人才大多数是外来户,出名的如张仪商鞅、唐睢、吕不韦等人,只有少量几个人逃到东方,几乎毫无作为,如甘茂、樊无期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是大流动的时期,各国人是流动的,但是秦国相对野蛮地区,很多人才在没有商鞅变法之前不愿意去秦国的,秦国看到魏国变法之后国家强盛,秦惠文王渴求人才,慢慢更多人才流向秦国。秦国变法成功,几代秦王贤明,有能力人才当然有用武之地了。怎么可能离开秦国。

白起

历史还真没有记载雄才大略的人离开秦国

曹操先后下了三次“求贤令”,为何选拔和任用一些有才能的人?

谢邀:

古往今来,成大事者,必然会用人。纵观古代名人,刘邦、曹操、刘备、李世民、朱元璋、康熙等,都非常会用人。尤其是刘邦、朱元璋,身边一帮落魄小伙伴,最终都能成长为帝国高级官员,关键就在于他俩“知人和善用”的优点!

由此可见,用人是成功的关键!三国曹操身边也聚集了大批英才,尤其是顶级谋士最多,比如荀、郭嘉、贾诩、程昱等!那么,曹操的用人哲学是什么呢?其实,曹操的用人哲学很简单,只有四个字,曹操于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和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先后三次颁布《求贤令》,明确提出“唯才是举”的人才政策。

曹操的《求贤令》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件大事。它改变了帝国的用人制度(两汉察举制度退出历史舞台,而后代之以魏晋荐举制度,至隋唐始改为科举制度),也牵涉到一个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重大理论问题,那就是德与才的关系。理想的境界当然是德才兼备,曹操却明确提出“唯才是举”。所谓“唯才是举”,就是说,只要有才就行,德可以不问,甚至“不仁不孝”也不要紧。

曹操决不是“唯道德论”者。他并不认为道德是选拔人才的唯一标准,甚至不认为是第一标准。为什么呢?因为一旦以道德为唯一标准和第一标准,就可能会出现三个问题。一是有德无才。选拔出来的人,品质倒是没有问题,可惜什么都不会,啥也干不了,是没有用的老好人。二是求全责备。一些有才能甚至有特殊才能的人,因为道德品质有瑕疵或者有问题而不得选拔。三是弄虚作假。比如为了得到选拔,做政治秀,做道德秀,结果是道德变成不道德,东汉末年就是这样。

那么,主张“德才兼备”不行吗?崔琰、毛,不就是德才兼备吗?德才兼备当然好,但那是理想境界。承平时期,天下大治,没有太多特殊要求,自然不妨慢慢追求,找到一个是一个。然而此刻却是非常时期,曹操要做的又是非常之事,那就不能四平八稳,按部就班,必须重奖有功,重用有能。用曹操在建安八年(公元203年)发布的《赏功能令》中的话说,就是“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

事实上,德与才并非总能兼备,名与实也未必都能统一。有品行的不一定有能力,有能力的不一定有品行。同样,出身好的不一定有水平,有水平的不一定出身好。曹操说,伊尹傅说不就是奴隶吗?萧何和曹参不就是县吏吗?陈平不是背有恶名吗?韩信不是被人耻笑吗?管仲就更不用说了。论立场,他是“敌人”;论品行,他是“小人”。然而商汤武丁、齐桓和我们高皇帝(汉高祖刘邦),却重用了他们,而且依靠他们取得了胜利和成功。这难道还不说明问题吗?

何况,东汉以来的所谓“德才兼备”,其实是要德不要才,哪怕是装出来的“德”。甚至就在曹操广纳人才的时候,还有人提出主张,认为即便有功有能,如果“德行不足”,也不堪“郡国之选”。这就要矫正。矫枉必须过正,不过正不能矫枉。因此不能再四平八稳地讲什么“德才兼备”,必须振聋发聩地提出“唯才是举”。

西汉覆灭,东汉成立。

这个时候一个新的利益集团出现了:士族。

西汉时期,国家选拔官员和人才的方法是:察举制。

常常可以看到那是的历史人物的说明是,某年某人,举孝廉入仕。

意思就是这小子很孝顺,做事有能力,为人也正直。那就决定是你来当这个官了。

这个当官的方式很私人。为啥呢?

只有当时官位到了一定程度的人,才能举荐人才。

举荐后再有人来考察这小子是不是那回事。

那就是说,要先来个大人物给你撑腰,再来考试。

不像现在考公务员,家里没人犯事,你就能去考试。考完了再找关系来。。。有人敲门,我去开门。

这种举荐人才的方式,很容易就被官僚阶层垄断了。

慢慢的,能当官的那就必须是这些官僚垄断集团的人了。

上升通道也就慢慢闭塞了。

这些官僚垄断阶层,慢慢的也垄断了学习高级文化知识的途径。

你就算出身草根,人中龙凤,你要么来给我们打工,不然你都没地方去识字。

这些官僚垄断集团慢慢就发展成了士族。

西汉的覆灭,除了王莽,和这些人也有很大的关系。

曹操的“求贤令”,其实就是为了打破这些士族的垄断。

想当官不用非要去给这些士族当走狗

那些士族说你过去打架斗殴,没资格当官,我让你当!

那些士族说你不赡养偏心的父母,没资格当官,我让你当!

那些士族说你那天出门左脚先踏出门口,没资格当官,我让你当!

只要你有能力!

曹操这是掘士族的根基,所以后来这些人支持司马懿,干死了曹魏。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战国时,齐国的谋士、将军都有谁?他们都有什么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自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后,东周步入了浩荡的战国时代。历史的进程仿佛具有魔咒,混乱的时代往往会向秩序的一端发展:春秋时期众多周天子分封下的诸侯国渐渐的或被吞并、或依附、或殆尽,在战国时代就只剩下了齐、楚、秦、燕、赵、魏、韩七个大国互相角力,还有中山、卫、宋国在大国的重压之下战战兢兢。其中东方有一个大国在

  • 明君贤臣的例子,详细一点,谢谢。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李世民和魏征玄武门之变以后,李世民由于早就器重他的胆识才能,非但没有怪罪于他,而且还把他任为谏官之职,并经常引入内廷,询问政事得失。魏征喜逢知己之主,竭诚辅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加之性格耿直,往往据理抗争,从不委曲求全。有时候,唐太宗听得不是滋味,沉下了脸,魏征还是照样说下去,叫唐太宗下不了台阶。

  • 古代皇帝出生好像都有神话故事,那么朱元璋出生的故事是怎样的呢?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许多开国皇帝的出生都有神话故事。如汉高祖刘邦出生时,史书上记载其母梦见与神人相遇,待临产时,雷电交加、风雨大作,天地为之昏暗,有蛟龙自天外破窗而入,盘旋于产床之上。已而,刘邦降生。宋太祖赵匡胤出生时,据说有赤红的光气环绕产房,并伴有奇异的香气经宿不散,因而得名“香孩儿”。他出生后身体呈现金色,且连续

  • 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哪些皇帝出过家?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萧衍,武则天,朱元璋,各有各的来头,佛是讲究一个缘份的。在中国古代帝王中,不少人与佛结缘了。今天,就谈谈这些出家皇帝。1、汉明帝刘庄:最早引入佛教的皇帝刘庄(公元28-75年)是光武帝刘秀的第四子,30岁时以皇太子身份嗣大位,史称汉明帝。《后汉书明帝纪》称:“帝生而丰下,十岁能通《春秋》,光武奇之”

  • 萧何为什么这么忠心?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楚霸王围汉于荥阳,相持三年;萧何镇抚山西,计算人口输送兵员,粮食供给不断,使百姓爱戴汉王,而不愿为楚王出力。作《萧相国世家》第二十三。”太史公还总结说:相国萧何在秦朝时仅是个文职小官吏,平平常常,没有什么惊人的作为。等到汉室兴盛,仰仗帝王的余光,萧何谨守自己的职责,根据

  • 历史上那个皇帝活的时间最长呢?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历史上寿命超过八十岁的皇帝,我记得应该是四位,南朝梁的梁武帝萧衍,武周的女帝武则天武,南宋高宗皇帝赵构,清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在这四位中,超过八十五的是俩人,梁武帝萧衍和清乾隆皇帝弘历,萧衍是85,乾隆是88,乾隆是寿终正寝的,而萧衍是经侯景之乱被饿死的,如无意外以萧衍的体格和心态还是能争一争

  • 齐桓公任用管仲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齐桓公任用管仲的故事: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管仲辅佐公子纠。为支持纠继位,管仲曾射杀小白,小白诈死,提前回国继位,成为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齐桓公。小白做了国君,鲍叔牙举荐管仲,小白念念不忘一箭之仇,鲍叔牙劝道:“难得的是臣下忠于其主啊,如果你重用了管仲,以他的加倍忠心和才能。可以替你射得天下,岂射钩可比呢

  • 在历史上哪对君臣关系是典范?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本期话题在外流亡19年后,晋文公终于返国执政。一人践祚,鸡犬升天,跟随文公流亡多年的功臣集团都在翘首以盼的,等待着文公的封赏。可是曾经在争取秦国援助的外交谈判中为晋文公立下汗马功劳的功臣赵衰不但没有获得在中央任职的高位,却被晋文公远远地发配到了太行山以南的原县去做县长。究竟晋文公为什么要这样薄待赵衰

  • 古代皇帝被权臣要挟,找个时机一剑杀了他不就行了,为什么还要小心翼翼待他?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如果能一剑杀了了事,那就不是权臣,而是孤臣。权臣,不是一个人,而是一股不可替代的势力、一张牢不可摧网。所以,对于权臣,你根本无法一剑杀了了事,而只能先掺沙子、再拔钉子,等破了权臣的势,然后才能一网打尽。而对于孤臣,就没这么费劲了,一剑杀了就行。因为孤臣就一个人,想怎么收拾都可以。说权臣之前,先说孤臣

  • 感觉宋高宗如此昏庸却活到了81岁,古代历史上还有哪些高寿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很高兴来回答这个问题。我国古代封建社会从公元前475年战国开始,一直到1911年清末的辛亥革命,共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在这期间总共出了几百个皇帝。据统计,这些皇帝活到80岁以上的只有5个,70%的皇帝都活不过50岁,平均年龄只有39.2岁。所以说古代皇帝都短命。原因主要有:争权夺位相互残杀,被谋杀,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