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秦国人才制度非常强大,人才大多数是外来户,出名的如张仪、商鞅、唐睢、吕不韦等人,只有少量几个人逃到东方,几乎毫无作为,如甘茂、樊无期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是大流动的时期,各国人是流动的,但是秦国相对野蛮地区,很多人才在没有商鞅变法之前不愿意去秦国的,秦国看到魏国变法之后国家强盛,秦惠文王渴求人才,慢慢更多人才流向秦国。秦国变法成功,几代秦王贤明,有能力人才当然有用武之地了。怎么可能离开秦国。
历史还真没有记载雄才大略的人离开秦国
曹操先后下了三次“求贤令”,为何选拔和任用一些有才能的人?
谢邀:
古往今来,成大事者,必然会用人。纵观古代名人,刘邦、曹操、刘备、李世民、朱元璋、康熙等,都非常会用人。尤其是刘邦、朱元璋,身边一帮落魄小伙伴,最终都能成长为帝国高级官员,关键就在于他俩“知人和善用”的优点!
由此可见,用人是成功的关键!三国曹操身边也聚集了大批英才,尤其是顶级谋士最多,比如荀、郭嘉、贾诩、程昱等!那么,曹操的用人哲学是什么呢?其实,曹操的用人哲学很简单,只有四个字,曹操于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和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先后三次颁布《求贤令》,明确提出“唯才是举”的人才政策。
曹操的《求贤令》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件大事。它改变了帝国的用人制度(两汉察举制度退出历史舞台,而后代之以魏晋荐举制度,至隋唐始改为科举制度),也牵涉到一个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重大理论问题,那就是德与才的关系。理想的境界当然是德才兼备,曹操却明确提出“唯才是举”。所谓“唯才是举”,就是说,只要有才就行,德可以不问,甚至“不仁不孝”也不要紧。
曹操决不是“唯道德论”者。他并不认为道德是选拔人才的唯一标准,甚至不认为是第一标准。为什么呢?因为一旦以道德为唯一标准和第一标准,就可能会出现三个问题。一是有德无才。选拔出来的人,品质倒是没有问题,可惜什么都不会,啥也干不了,是没有用的老好人。二是求全责备。一些有才能甚至有特殊才能的人,因为道德品质有瑕疵或者有问题而不得选拔。三是弄虚作假。比如为了得到选拔,做政治秀,做道德秀,结果是道德变成不道德,东汉末年就是这样。
那么,主张“德才兼备”不行吗?崔琰、毛,不就是德才兼备吗?德才兼备当然好,但那是理想境界。承平时期,天下大治,没有太多特殊要求,自然不妨慢慢追求,找到一个是一个。然而此刻却是非常时期,曹操要做的又是非常之事,那就不能四平八稳,按部就班,必须重奖有功,重用有能。用曹操在建安八年(公元203年)发布的《赏功能令》中的话说,就是“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
事实上,德与才并非总能兼备,名与实也未必都能统一。有品行的不一定有能力,有能力的不一定有品行。同样,出身好的不一定有水平,有水平的不一定出身好。曹操说,伊尹和傅说不就是奴隶吗?萧何和曹参不就是县吏吗?陈平不是背有恶名吗?韩信不是被人耻笑吗?管仲就更不用说了。论立场,他是“敌人”;论品行,他是“小人”。然而商汤、武丁、齐桓和我们高皇帝(汉高祖刘邦),却重用了他们,而且依靠他们取得了胜利和成功。这难道还不说明问题吗?
何况,东汉以来的所谓“德才兼备”,其实是要德不要才,哪怕是装出来的“德”。甚至就在曹操广纳人才的时候,还有人提出主张,认为即便有功有能,如果“德行不足”,也不堪“郡国之选”。这就要矫正。矫枉必须过正,不过正不能矫枉。因此不能再四平八稳地讲什么“德才兼备”,必须振聋发聩地提出“唯才是举”。
西汉覆灭,东汉成立。
这个时候一个新的利益集团出现了:士族。
西汉时期,国家选拔官员和人才的方法是:察举制。
常常可以看到那是的历史人物的说明是,某年某人,举孝廉入仕。
意思就是这小子很孝顺,做事有能力,为人也正直。那就决定是你来当这个官了。
这个当官的方式很私人。为啥呢?
只有当时官位到了一定程度的人,才能举荐人才。
举荐后再有人来考察这小子是不是那回事。
那就是说,要先来个大人物给你撑腰,再来考试。
不像现在考公务员,家里没人犯事,你就能去考试。考完了再找关系来。。。有人敲门,我去开门。
这种举荐人才的方式,很容易就被官僚阶层垄断了。
慢慢的,能当官的那就必须是这些官僚垄断集团的人了。
上升通道也就慢慢闭塞了。
这些官僚垄断阶层,慢慢的也垄断了学习高级文化知识的途径。
你就算出身草根,人中龙凤,你要么来给我们打工,不然你都没地方去识字。
这些官僚垄断集团慢慢就发展成了士族。
西汉的覆灭,除了王莽,和这些人也有很大的关系。
曹操的“求贤令”,其实就是为了打破这些士族的垄断。
想当官不用非要去给这些士族当走狗
那些士族说你过去打架斗殴,没资格当官,我让你当!
那些士族说你不赡养偏心的父母,没资格当官,我让你当!
那些士族说你那天出门左脚先踏出门口,没资格当官,我让你当!
只要你有能力!
曹操这是掘士族的根基,所以后来这些人支持司马懿,干死了曹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