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在历史上哪对君臣关系是典范?

在历史上哪对君臣关系是典范?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1228 更新时间:2024/1/27 5:39:22

本期话题

在外流亡19年后,晋文公终于返国执政。一人践祚,鸡犬升天,跟随文公流亡多年的功臣集团都在翘首以盼的,等待着文公的封赏。可是曾经在争取秦国援助的外交谈判中为晋文公立下汗马功劳的功臣赵衰不但没有获得在中央任职的高位,却被晋文公远远地发配到了太行山以南的原县去做县长。究竟晋文公为什么要这样薄待赵衰,他的任命背后藏着怎样的玄机呢?

01

晋文公执政之初,赵衰在晋国的官僚体系中究竟居于何种地位?司马迁在《史记赵世家》中写道:

“重耳为晋文公,赵衰为原大夫,居原,任国政。文公所以反国及霸,多赵衰计策。”

《史记赵世家》

在这里,司马迁的叙述又一次出现了荒腔走板的失误。原邑远在太行山以南的河内,距离晋都绛邑路程颇远。假设赵衰此时主持国政,他自当身在国都,怎么可能被远远儿地发配到原邑去呢?

远离国都而能遥秉朝政的实例,历史上有没有呢?

也有,比方说曹操。曹操执掌东汉政权的时候就曾长年定居邺城,遥控远在许都的汉献帝。但你能想象赵衰有这么大的能量,遥控得了晋文公吗?

赵衰在什么时候,又为什么去了原邑?《史记晋世家》载:

“(晋文公四年,公元前633年)于是晋作三军。赵衰举郄将中军,郄臻佐之;使狐偃将上军,狐毛佐之,命赵衰为卿;栾枝将下军,先轸佐之;荀林父御戎,魏为右:往伐。冬十二月,晋兵先下山东,而以原封赵衰。”

这段短短的文字记载中出现了两处失误:

首先,晋国实行的是军政一体的政治体制,军队的高级将领也同时是政府的领导人。从公元前633年被庐阅兵作三军六卿起,三军的正副长官便一直是政府的执政卿(当然,执政卿的数量并不固定为六人,此后晋国一度扩编三军为五军,则执政卿由六位增至十位)。

上文明明已经清晰地罗列了第一届晋国六卿的名单:

中军将:郄谷中军佐:郄溱

上军将:狐毛上军佐:狐偃

下军将:栾枝下军佐:先轸

当中没有赵衰的名字,可司马迁仍固执地认为赵衰此时就是主持国政的大臣,于是硬生生地在六卿人选中插入一句“命赵衰为卿”。

不登三军将帅之位而被任命为卿,在晋国的历史上我只看到过仅有的一例。《左传》载:

(公元前627年)反自箕,襄公(中略)以一命命郄缺为卿,复与之冀,亦未有军行。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传》

公元前627年,下军大夫郄缺被晋文公的儿子晋襄公任命为卿,这时五军十卿中的上军将和新上军将其实是出缺的,但襄公没有将这两个职位中的任何一个实授郄缺,郄缺顶着空名,做了一个指挥不了军队的散卿。

这个特殊的安排背后有深刻的原因:郄缺的父亲郄芮曾经是晋惠公夷吾和晋怀公子圉的心腹,在晋文公即位之后发动过对晋文公的刺杀行动,失败受诛,所以文公父子对郄缺的忠诚有所保留,不敢轻率地授予他兵权。

但用这个特例来比附被庐之搜时赵衰的处境并不合适,被庐之搜的时候三军六卿满编满员,且赵衰和晋文公又有连襟之亲,他显然不同于后来的郄缺。

赵衰是否任卿,真实的情况是这样的:

及使郄将中军,郄溱佐之。使狐偃将上军,让于狐毛,而佐之。命赵衰为卿,让于栾枝、先轸。使栾枝将下军,先轸佐之。荀林父御戎,魏为右。

《左传僖公二十七年》

被庐阅兵时,晋文公确曾有意命赵衰出任下军主将,但赵衰主动将这个位置让给了留守大臣栾枝。这一点,《国语》的记载也可作旁证:

公使赵衰为卿,辞曰:“栾枝贞慎,先轸有谋,胥臣多闻,皆可以为辅佐,臣弗若也。”乃使栾枝将下军,先轸佐之。

《国语晋语四》

无论赵衰此时让出卿位的动机是什么(关于他的动机问题,我们将在下文中进行分析),但事实都一样,那就是赵衰并未在公元前633年登上执政六卿的位置。

02

其次,司马迁说“以原封赵衰”,意思是原城是赵衰的封邑。可杨伯峻先生为《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传》作注的时候却说原邑此时并非赵衰的封邑,而是直属于国君的县邑,赵衰不过是担任了原县的县宰而已。究竟他俩谁说的是事实?

我个人倾向于赞同杨伯峻先生的意见。原邑是公元前635年由周襄王赐予晋国的领土,这座城邑在晋国的历史上很可能经历过由县邑到封邑的归属变化。《左传》记载:

(公元前632年)二月,晋郄卒。原轸将中军。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传》

“原轸”也就是“流亡五大臣”之一的先轸。《左传》此时称呼他为“原轸”,意味着原邑被赐予了先氏家族,所以先轸才能以封邑为号。晋文公要封赏先轸,只能拿出公室直接掌握的土地,而不可能将别家大夫的封邑转赐与先轸。

因此,公元前635年赵衰出任“原大夫”只能被视作受任原县县宰,而不能认为是获封原邑。

到公元前596年,先轸的曾孙先勾结赤狄侵犯晋国,先氏家族遭到族灭,原邑也被晋君收回。收回的原邑后来又被晋君赐予了赵衰之子赵同故《左传》称其为“原同”辗转两次易手后,原邑才终于成为了赵氏的家族产业。

《国语》径呼“赵衰”为“原季”,或是因“原同”之称而致误,或是赵氏后人对先祖的追尊。

公元前635年,原邑刚刚被并入晋国的时候,为何任命赵衰为首任原县县宰?《左传》说,这源于勃的建议:

晋侯问原守于寺人勃,对曰:“昔赵衰以壶飧从,径,馁而弗食。”故使处原。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传》

这段话的意思是,晋文公向勃征询意见,第一任原县县宰由谁出任为好。勃提醒文公,赵衰作为流亡大臣的一员,颇有功劳,此时却还未获奖掖,不如让他出任原县县宰。勃是不是真的出于酬报功臣的好心才建议让赵衰出任原县县宰的呢?我以为未必。《国语》载:

胥、籍、狐、箕、栾、郄、柏、先、羊舌、董、韩,实掌近官。诸姬之良,掌其中官。异姓之能,掌其远官。

《国语晋语四》

这段记载非常重要,因为它简明扼要地勾勒出了晋文公初政之时晋国的权力结构特征:官分三等,中央政府由胥氏、籍氏等11家世袭贵族联合执政,尚未分宗的公室子弟则留在宫廷中负责国君的亲近事务。挤不进这两个名单的官员才会被任命为地方官吏。《左传》载:

(公元前635年)赵衰为原大夫,狐溱为温大夫。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传》

作为留守大臣之一的勃向晋文公举荐赵衰出任原县县宰,等于将他放逐出国都,排挤于11家贵族之外。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赵衰之所以遭到排挤,与他的姓氏无关。因为据《风俗通》的说法,执政11家贵族中的柏氏(也称“伯氏”)与赵氏同出嬴姓,也是异姓贵族。赵氏不能享受与柏氏相同的待遇,怪只能怪赵氏家族在晋国政坛的根基太浅。

原县邻于温县。与赵衰同时被任命为温县县守的狐溱是流亡功臣、上军主将狐毛的儿子。赵衰本是追随晋文公流亡国外的功臣集团中的一员,身份同于狐毛。可此时论功行赏,却要降格一等,只能享受与狐氏家族的儿子辈相等的待遇,赵衰在晋国朝廷中是个什么分量,再没有比这更真实的写照了。

03

从上述分析不难看出,《史记》对公元前635年前后赵衰在晋廷的地位缺乏准确的描述。司马迁的认识之所以偏差这么大,原因很可能是受到后世晋国文献的影响。

因为赵衰的儿子赵盾曾经担任晋国的中军元帅长达20年之久,赵氏在那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晋国首屈一指的政治豪门。后人扬眉吐气,自然要极力歌颂先祖的功劳。而旁人追忆前史,又不免因赵家的煊赫声势而混淆了视听,拔高了赵衰的历史地位。

比如《左传》记载,赵衰去世的一个世纪后,晋国大臣叔向回忆文公一朝政治时说:

“我先君文公,狐季姬之子也,有宠于献;好学而不贰,生十七年,有士五人。有先大夫子余(赵衰)、子犯(狐偃)以为腹心,有魏、贾佗以为股肱。”

《左传昭公十三年传》

在叔向的“记忆”里,赵衰不但是晋文公的心腹大臣,而且是排名超越狐偃的天字第一号心腹大臣。从文公初政,狐偃任上军副将、赵衰任原县县宰这尊卑悬殊的任命看,叔向所言显然并非事实。

可狐偃之子狐射姑后来因与赵衰之子赵盾争夺中军元帅一职失败,被迫逃亡国外,狐氏家族从此没落,剩下赵氏一家独大。

儿子们的胜负反过来影响到老子们的历史地位也跟着掉了个个儿。这样曲解前史的谬误被司马迁写进了《史记》,直到今天仍然对历史学界的晋国史研究发生着负面的影响。

比如2015年出版,由李孟存、李尚师二位先生合撰的《晋国史》就还囿于《史记》的见解,认定赵衰是晋文公集团中仅次于狐偃的“二号人物”。

一人践祚,鸡犬升天。赵衰在文公初政、论功行赏的时候遭遇了如此不公平的对待,与他有连襟之谊的晋文公为什么不站出来说句公道话呢?

我认为这里头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追随晋文公的功臣集团离开晋国的时间太长了,而他们留在国内的家族成员又曾遭到过前任晋君即晋怀公子圉的残酷清洗。

虽然这些人忠心耿耿,但他们对晋国政坛的影响力相对有限,比不上国内的留守大臣们。在利益分配时不向留守大臣做出适度倾斜,晋文公难以稳定政局,尤其难以有效地控制军队。

其次,原县和温县虽然远,但从地缘战略上看,却是晋军南下太行,通向王畿的咽喉要道。晋文公要称霸天下,就必须接过齐桓公那杆“尊王攘夷”的大旗。而只有牢牢控制住东周王畿,晋国才有资格举起这面旗帜。

既然原县、温县如此重要,晋文公当然得委派两位政治忠诚、精明干练的大臣坐镇两地。所以勃提名赵衰出宰原县,虽然明晓得他可能有排挤赵衰,为留守大臣腾地方的私心,晋文公还是顺水推舟地同意了。

参考文献:

白国红《春秋晋国赵氏研究》

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

李孟存、李尚师《晋国史》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徐元诰《国语集解》

谢邀。

简单说一下吧

、舜、禹与皋陶后稷和契,后有“夔稷契“(gāokuíjìqì)之说;

商汤伊尹

周文王、武王与吕望;

西汉时期的王褒作《圣主得贤臣颂》来称颂这些君臣关系,后世“相得益彰”一词即出自于此。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古代皇帝被权臣要挟,找个时机一剑杀了他不就行了,为什么还要小心翼翼待他?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如果能一剑杀了了事,那就不是权臣,而是孤臣。权臣,不是一个人,而是一股不可替代的势力、一张牢不可摧网。所以,对于权臣,你根本无法一剑杀了了事,而只能先掺沙子、再拔钉子,等破了权臣的势,然后才能一网打尽。而对于孤臣,就没这么费劲了,一剑杀了就行。因为孤臣就一个人,想怎么收拾都可以。说权臣之前,先说孤臣

  • 感觉宋高宗如此昏庸却活到了81岁,古代历史上还有哪些高寿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很高兴来回答这个问题。我国古代封建社会从公元前475年战国开始,一直到1911年清末的辛亥革命,共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在这期间总共出了几百个皇帝。据统计,这些皇帝活到80岁以上的只有5个,70%的皇帝都活不过50岁,平均年龄只有39.2岁。所以说古代皇帝都短命。原因主要有:争权夺位相互残杀,被谋杀,被

  • 皇帝也多情,你知道古代有哪些多情的皇帝吗?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皇帝也是人,遇到喜欢的人也会多情。历史上多情的皇帝不少。举几个有代表性的例子。1.多情遭遇无情的北魏孝文帝。北魏孝文帝在历史上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但感情上却很不幸。他在祖母冯太后的授意下,娶了冯润冯青姐妹俩。冯太后喜欢姐姐冯青,孝文帝喜欢妹妹冯润,因为两人有更多的共同语言。但冯润是个满满的心机婊。

  • 魏将姜维和王平投降蜀汉后为什么那么忠心?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这个可以通过对比二人投汉前后的经历来找出答案。1.先说王平,王平开始只是曹操势力中的一个小官,最初是随少数民族首领一起归附的曹操可见并非曹操心腹,自然也不会受到重用。王平在曹操阵营当中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出战,是作为徐晃的副将参加汉中战役中的汉水之战,徐晃不听王平建议,背水扎营,结果败给了赵云黄忠,可

  • 中国历史上有谁堪称爱情专一的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光绪帝感情很专一,为了宛儿被废了皇帝,唐太宗也还可以。历史上的皇帝很多,但是用情专一的不多,究其原因,是因为天子身边美人数量太多,眼花缭乱之间,用情专一竟成了稀罕。我要说的这位皇帝,是情痴中的典范,他就是清顺治帝福临。顺治帝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是皇太极的第九子。福临生于1638年,五岁时即位,

  • 《三国演义》当中,一身傲骨的关羽,为何会对刘备言听计从?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第一,刘备仁义,起码对关张如此,要是碰见周瑜这样的,说不定关羽会翻脸。第二,关羽本人深通春秋大义,是那种傲骨且忠义的人。第三,就是桃园结义了,关羽要是不听刘备的,张飞就敢弄死他。因为关羽在家乡有人命案,逃亡与刘备相识,桃园三义拜为生死之交兄弟,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不求同年同月生,只求同年同月死的拜把

  • 历史上有哪些弑兄夺嫡篡位的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弑父弑君,没有弑兄,如果兄是皇帝,那叫弑君篡位,如果兄是太子,那叫杀兄夺位。中国历史上杀兄夺嫡的篡位皇帝说起杀兄夺嫡的篡位皇帝,人们就会想起刀光剑影的唐朝玄武门事变。其实,纵观二千多年来的中国帝王史,杀兄夺嫡的篡位皇帝何止李世民一人。千百年来,父子反目的大戏轮番上演,兄弟成仇的故事俯首可拾。“煮豆燃

  • 历史上有哪些人配得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2018年1月8日是周恩来总理逝世42周年,谨以此文,怀念最敬爱的人周总理】作为一名80后,如果只能选1个,只有周恩来总理配得上。仅仅是他生命中的最后4年,就足以配得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8个字!著名散文家梁衡先生在作品《大无大有周恩来》中说道:“周总理从1974年6月1日住进医院,1至5月共

  • 诸葛亮对刘备到底是怎么样的忠诚?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诸葛亮为主人创业,定国策!借荆州立足,荆楚是战略门户,兵家必争!《老子》说: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孔明自始至终能贯彻国策,把连吴抗曹看重,就如生命般可贵!挺身而出说服孙权放弃投降,共抗曹操!在古代,自己出主意,自己去落实,尤其是军事,能得到百分之百信任!还真不多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忠诚者

  • 史上哪个朝代的皇帝最爱别人的老婆?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皇帝喜欢别人老婆是通病,但还有一些皇帝更变态,不但喜欢大臣的老婆,还让儿媳妇轮流侍寝,最后被儿子杀死。后梁后帝朱温荒淫无度,皇宫佳丽三千还不满足,却跑到大臣家祸害人家的妻女。有一年七月,朱温借口天气太热,从宫里跑出来,到大臣张宗家避暑。住在张府,他每天要张府的女人陪他睡觉,几乎将张家的妇女奸淫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