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刘秀、刘备、符坚、慕容垂、李世民、赵光义、朱棣、康熙。
1、汉高祖刘邦
此人有位皇后叫吕雉,名气不在他之下。
此人好色成性,他父亲隋文帝还没闭眼时就去勾搭父亲的宠妃了。
3、唐太宗李世民
此人文武全才又有一位贤内助长孙氏,开创了贞观盛世。
4、宋太宗赵匡义
此人最牛的地方就是弄死了后主李煜,写了春花秋月何时了那位。
5、明成祖朱棣
此人开创了永乐盛世,下图是出土的永乐大帝用纯金丝无缝编织的皇冠。
6、清圣祖康熙
此人称千古一帝,在位最长达61年,开创了康熙盛世。
历史上“皇帝不急太监急”的典故出自哪里?
“皇帝不急太监急”,你是否也曾有过这样的感觉呢?我记得高三时,班主任见我们快到高考了还不好好复习,晚自习还聊天看报时就经常说这句话,哎!现在想想,那是老班的用心良苦啊!
那么,这句话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
在很多网文里,小君得到了最多的“答案”,他们都认为这句话来自一个叫梁溪坐观老人写的《清代野记》。
在这个“野记”中,叙述了清朝皇帝在召幸妃子时要翻绿头牌,然后太监就将被翻牌的女子赤身裹在被子中,然后抬到皇帝的龙床上(如下图)
当二人云雨时,有专门的太监在门口“监管”,如果云雨时间过长,太监就会喊“是时候了”三声,提示皇帝不要贪图春宵,也要为身体着想,这才是明君的表现。
由此,有人就从这则故事里引申出了“皇帝不急太监急”的典故。
其实,这算一种误读,首先这位梁溪坐观老人,估计是一笔名,他到底是谁,他写的《野记》是否真实,这都是要打上问号的?
这本“野记”,主要记述清代咸丰一来的历朝文物掌故和社会风俗,而且梁老人怕大家不信他写的,还专门找了很多所谓的“证人”来论证,什么落魄的聋人满族八旗子弟等等。
小君个人的观点,这句话在历史上并无明确出处,这本书里也没明确写,多半是后人臆造,而且这本书里写的皇帝召幸妃嫔之事也属道听途说,其实在正史里并不是这样的。
据记载,清朝皇帝召幸妃嫔时,是先将这些女人集合于养心殿后寝殿的围房之中等待,被翻到的人就会被太监带与皇帝交合。
所以是不是要被裹着送上龙床,这个。。。在电视剧里比较多吧。
不管出自哪里吧,咱们现代人用这句话的场合还挺多,但有时,皇帝的不急也许是他早已胸有成竹,准备好的“不急”呢。
欢迎来到熊二读史,一起来读清宫那些事儿。(本文约400字,阅读需时2分)
“皇帝不急太监急”是北京地方的一句俗语,如果用标准的京腔说出来,确实是比较有意思的。
对于这句俗语的解读,有不少根据清代野史小说的记载,认为是源于敬事房的太监,在嫔妃侍寝时,严格按照祖训,只给皇上一个时辰的时间(一个时辰即现在的两个小时),超过这个时间,就有太监在寝宫外提醒皇上:“是时候了”。
这样来解释“皇帝不急太监急”,确实充满了野史的猎奇之趣味,因而也广为人知。
其实这句话可能有其他的解释。
既然这句话与太监有关,又在京城流传,因此和紫禁城息息相关。
太监服侍皇帝左右,自然是急皇上之所急,因此太监急是正常的。
关键是急什么。在外臣看,见到太监和皇帝最多的时候,就是上朝之时,皇上高坐龙椅,太监侍立在侧。遇到什么情况,当然这站在皇帝和众臣之间的太监是最着急的。
再者,皇帝在诺大的紫禁城走动,多是乘坐轿或者步辇而行,而太监只能是匆匆跟随在侧,因此也难免给人太监匆匆的感觉,这些被宫人、王公等看到,也会传到宫外,让人觉得“皇帝不急太监急”。
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欢迎关注@熊二读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