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刘伯温临终前不准子孙学帝王之术,那他的后代过得如何?

刘伯温临终前不准子孙学帝王之术,那他的后代过得如何?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3897 更新时间:2024/1/21 9:39:58

1375年,明太祖洪武八年,明朝开国功臣刘基刘伯温因病去世,从此刘伯温家族伴随着整个大明王朝不断起起伏伏!

刘伯温的遗训:子孙不要出仕,否则不利。据刘伯温的神道碑铭记载,刘家子孙曾经流传着一个刘伯温的遗训。

刘伯温临死前告诫自己的儿子刘琏和刘,你们不要再出仕为官,也不要让子孙出来做官,否则对刘氏家族非常不利。

刘伯温还宽慰儿子说,刘家自他死后虽然会短暂衰落,但是,再过九世刘家将会再次兴起!

刘伯温这一预测果然没错!

刘伯温因为帮朱元璋建国有功,被封为诚意伯,后来这一伯爵禄位到了他长孙刘这里就中断了。

刘之子本来应该继承伯爵爵位,可是明成祖嫌刘之子年龄太小,不能到朝廷履职,干脆不封了。

就这样,刘伯温的伯爵爵位中断,由于刘伯温两个儿子先后死去,刘家再无挑大梁者,家道就此中落。

富不过三代,果然有它的道理。

刘家家道中落的原因,两个儿子出仕为官却早死!刘家家道中落,跟刘基两个儿子死得早有很大关系。

刘基因为谈洋陵墓的事儿,被丞相胡惟庸攻击实际上是胡惟庸跟李善长为首的淮西集团与刘基为首的浙东集团的斗争被朱元璋怪罪。

刘基赶紧进京谢罪,后来朱元璋念在他是功臣份上没有怪罪,把刘基赶回老家,然后刘基回家没多久就病死了。

刘基的死因现在有三种说法,一是胡惟庸派人以看病为由,将刘基毒死,二是朱元璋指示胡惟庸毒死刘基,三是刘基确实是自己得了重病,中风或者是风寒,病死的。

无论如何,刘家势力开始衰落,刘基长子在刘伯温死后,继续为官,然后受到胡惟庸攻击,无奈之下投井自尽。于是朱元璋把刘基伯爵爵位给了刘基长孙刘。

刘基次子刘还活着,朱元璋念在他是功勋之后,对刘很是重用,一开始封刘为合门使,带在身边培养,后来又外放到谷王府做长史,同时提督边关六七个王府的军事,以历练他的军事才干。

然而,刘千不该,万不该,没有听刘伯温的遗训,出来做官,做官也就罢了,在靖难之役时,还站错了队。

刘小时候就被朱元璋带到皇宫培养,自然认得朱元璋的儿子们,因此,刘跟当时的燕王朱棣有过争执和矛盾。

有一次二人对弈,刘棋艺比朱棣高上一筹,朱棣脸上挂不住,让刘让让他,由于当时刘还是小儿辈,不懂得权衡将来的利害得失,没有让朱棣,把朱棣得罪了。也许,从这时候起,刘就不喜欢朱棣。

靖难之役时,刘在谷王府,听说燕王造反,巴巴地跑到南京给建文帝献上平燕计策,建文帝没听,反而把他派往李景隆军中,李景隆大败给朱棣,刘只身跑了三十里才逃出来没做俘虏。

建文帝于是把他打发回老家了。

等到朱棣做了皇帝,想起刘,征召他,刘不从,朱棣派人强行将之押到南京。

令朱棣没想到的是,刘见了朱棣,不尊称皇上,还以当年旧时的殿下相称,朱棣大怒,把刘关押了起来。

刘在狱中自尽,朱棣的臣子里有人提议将刘家满门抄斩,朱棣念在他是功勋之后,没有同意。

无论如何,刘家已经衰落,伯爵爵位没了,朝廷里面当官的人没了!

刘伯温说什么来着,不要让子孙出仕,你们不听,你们两个都去做官,结果把刘家折腾光了。

好好地守着伯爵爵位,享着朝廷的俸米,吃香的喝辣的,不好吗?

刘家“九世再起”,伯爵爵位又回来了!自从刘家伯爵爵位被明成祖收回,刘基两子自尽,刘家一直处于衰落状态,历经好几代,刘家都没人出来做官。

这似乎是一件很是讽刺的事儿,刘基留下遗训,刘基的子孙不听,非得让大明的铁拳教训一顿,才肯就范。

刘家虽然在朝廷没了势力,但是,终究还是大明开国功勋家族,大明皇帝没忘记他们,大明的同僚们也没忘记他们。

在此期间,出身浙东刘伯温就是浙东的文学领袖的不少在朝为官的知识分子,不断在朝廷里上书,要求表彰刘伯温的功绩,刘家终于看到了一点希望。

明代宗景泰年间,刘家的子孙终于有出来为官的了,刘基七世孙刘禄始授翰林院世袭五经博士,到了明孝宗弘治年间,刘基九世孙刘瑜授处州卫世袭指挥使,世袭了一个小武官。

到了明世宗嘉靖年间,有人上书嘉靖帝,再次历数刘基作为开国元勋为大明做的贡献。

嘉靖帝大发洪恩,不但让刘基配享太庙,还恢复了刘家的伯爵爵位,刘基的九世孙刘瑜成为刘家第三个诚意伯。

不过,刘伯温预测刘家九世再兴,有可能是刘家后人杜撰的,无论如何,刘伯温家族沉寂一百多年后,又一次兴盛了。

一直到明朝灭亡,刘家伯爵之爵位,再未长时间中断,南明小朝廷甚至加封末代诚意伯刘孔昭为诚意侯。有了伯爵爵位,就有了铁饭碗,刘家子孙自然可以吃香的喝辣的。

纵观刘基家族这二三百年,它不像有的家族,在朱元璋时代就被屠戮殆尽,也不像有的家族,长久兴盛,算是在相对平平安安中,度过明朝这个朝代。

这也许是刘伯温另一个遗训起了作用,就是不准子孙学习他的那些异术。

因为,对很多人来说,谋国反而比谋身容易。就像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指挥百万大军,攻城掠地,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却意识不到伴君如伴虎,狡兔死,走狗烹,最后死于妇人和小人之手。

明朝对刘家算不上多好,也没有多坏,平安安安过了二三百年,不折腾,反而不会招来杀身之祸!

在民间,刘伯温是智慧的化身,但他的两个儿子都没有好的下场。

虽然,刘伯温临终前留下遗言,不让儿子们学“帝王之术”,但依然未能挽救孩子们的命运。

接下来,我们聊聊刘伯温和他的儿孙们。

1、刘伯温出山之后,建立不少功勋

刘基,字伯温,是朱元璋非常出名的谋士。此人有大才,曾是元朝的进士。

那时候的进士真的不得了,毕竟,一个国家一年才几百个。

据说,刘伯温此人,上知天文和地理,下知生儿和育女,中知治国和管理。

刘伯温人还未出山,名声却已传遍四方,有点像三国时期的诸葛亮

公元1359年,朱元璋手下胡大海诚心派人去请,人家刘基死活不来。

无奈,胡大海报告给了朱元璋。

朱元璋是谁啊,一代枭雄啊!

他派了手下一个孙炎的人前去请刘伯温。刘伯温还是不想去,结果人家发火了,大有不去就杀了的架势,于是,刘基就跟着去了。

一去朱元璋那里,就被朱元璋重视,原因是面对强敌陈友谅,众人都胆颤心惊,小心翼翼,不敢说对面硬抗的话。只有刘伯温说出了必须和陈友谅大战的想法:

虽然陈友谅势力大,但比较骄傲,容易轻敌,这就是我们的机会。

朱元璋被刘伯温震撼了,一介书生竟然如此胆略。

很快,龙湾之战开始了,在朱元璋等人的精心准备和策划下,大败陈友谅,取得了辉煌战绩。

就此,刘伯温开始被重视。

而不久后,刘伯温上书的“时务十八策”,让朱元璋认可。

1367年,刘伯温作为太史令,献上了《戊申大统历》,奏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这就是所谓的“依法治国”,要有法可依!

在十多年的辅佐朱元璋的过程中,刘伯温献上了不少计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2、刘伯温被封诚意伯,爵位不高,且陷入了党争

1369年,大明建国。1370年,大封有功之臣,很遗憾,刘伯温只是封了一个“诚意伯”,这就是一个第三等级的功勋,即比不上那开国六公爵,也比不上那几十个侯爵。

即使在伯爵中,刘伯温的俸禄也是最少的。

为什么会如此?

同样是文人,李善长是国公,刘伯温却是伯爵,这差距有点大啊!

是刘伯温立功太小了吗?不是,此人立功很大、很多,每每在关键阶段,都能有非常准确的判断和建议。

那为什么?

朱元璋是个什么样的人?乡土观念很重的人,同时,也是一个极其骄傲的人。

而作为外乡人的刘伯温,能力不在自己之下,判断还在自己之上,从龙湾之战到救援安丰,自己能想到的,刘伯温基本能想到,自己想不到的,刘伯温还能想到。

这个人太可怕!胸怀帝王之术,懂得制胜之道。

如果你是朱元璋,你该如何对待刘伯温?按之前历代朝代的做法,“兔死狗烹”大概率是这种人的归宿。

朱元璋对刘伯温是多有忌惮的,但他没有杀了刘伯温,还封了诚意伯,貌似已经不错了。

如果刘伯温此时彻底归隐,也许是好事。

很遗憾,刘伯温陷入了党争,他代表的是浙东集团,和李善长所率领的淮西集团形成了对立。

从资源和实力上来说,当然是淮西集团更厉害,但从朝廷权术来讲,浙东集团更牛,因为刘伯温是他们的头,他是御史中丞,所有言官的头。

刘伯温的浙东集团和李善长的淮西集团,第一次大摩擦,就发生在1370年,起因是一个叫李彬的人犯了罪,刘伯温准备杀了。但有一个情况忽略了,此人是淮西集团的人,是李善长的人。

当时朱元璋外出不在,李善长求情,刘伯温不给面子,坚持要杀了李彬,而且消息传递给了朱元璋。朱元璋火了,立即斩首。

有趣的是李善长,给刘伯温出了个难题:“老刘,京城好久不下雨了,此时杀人不吉利吧!”

刘伯温说道:“老李,杀了李彬就下雨。”

李善长闭嘴了,但,刘伯温杀了人,却没有下雨,这就成了弹劾刘伯温的借口了。

朱元璋回来后,奏折和雪片一样的,都是指责刘伯温的,朱元璋为难了。刘伯温知道,此时该辞职了。

辞职表一上,朱元璋也批了。对刘伯温个人来说,看似是个美满的结局。

但是,老奸巨猾的刘伯温安排了一个代理人,名字叫杨宪,接了他的位置。

啥意思?哥不在了,兄弟们继续斗,把老李那帮要彻底打倒。

看起来这是高棋,杨宪等人坚持不懈地说李善长的“坏话”,朱元璋心动了,仔细一想,刘伯温是有才啊!算了,为了帝国着想,把刘伯温叫回来。

就这样,刘伯温回来了,并被委以重任。这下,淮西集团全面落入了竞争的下风。

李善长虽然能力不如刘伯温,但政治手腕也不低,马上培养了自己的代理人,让代理人去斗,那个代理人叫胡惟庸。

刘伯温重新上台后,看似朱元璋很重视,但朱元璋处处提防于他,正所谓君心难测!

刘伯温啥都好,就是说话直,还有点孤傲。

一次,朱元璋问关于丞相的问题,刘伯温终于出问题了,他说错了一句话:

我可以做丞相,但是我嫉恶如仇,上位不太好!我看朝里,现在没合适的人当丞相。

这话太有问题了,一是否定了朝里其他官员,朱元璋不爽;二是“嫉恶如仇”四个字用得不好,谁是“恶”,不就是淮西集团那帮人吗?那可是和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老乡啊,你说他们恶,不就关联到朱元璋了吗?

朱元璋啥也没说,沉默!

从此,朱元璋不再和刘伯温亲密。洪武三年,朱元璋告诉刘伯温:老刘,回家养老吧!陪陪老婆孩子去吧!

无奈,刘伯温回了家。

树欲静而风不止,上了丞相之位的胡惟庸代表了淮西集团,开始整治刘伯温。

老刘想来想去,回到了京城,就在朱元璋眼皮子底下,看胡惟庸如何祸害。他错了,要收拾他的人不仅仅是胡惟庸,还有朱元璋。

1375年,胡惟庸代表皇帝去看生病的刘伯温,还带了医生带了药。

结果,吃了药后,刘伯温身体越来越差。临终之际,刘伯温交代给两个儿子一些话,说完没多长时间,就挂了。

都说,前有诸葛亮,后有刘伯温,但诸葛亮的归宿明显好于刘伯温。

那么,刘伯温到底给儿子们说了什么呢?

3、虽然,刘伯温对儿子们谆谆教导,但孩子们的结果却不好

刘伯温将逝之际,把两个儿子叫到了跟前,让长子刘琏到书房拿了一本书出来,这是一本天文书,其内容是研究帝王之术的一个方面。

接着,刘伯温对孩子们说道:“我死之后,将此书快速交给皇上,不得私自藏留。你们,以及后世,永远不要学这样的内容....”

俗话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刘伯温将死,他是感觉到“帝王之术”一不小心会毁了人的,因此,给儿子们交待了不要涉及此事,毕竟,伴君如伴虎。

那么,刘伯温的儿子们前程如何呢?

刘伯温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刘琏,二儿子叫刘,两人差两岁。

刘琏没有学所谓的帝王术,对朱元璋表现得相当忠心,而朱元璋对其也不错。刘琏官位最高做到了江西布政司右参政。

只是,刘伯温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的儿子终究还是受了自己的牵连,被淮西集团胡惟庸一党,进行了各种逼迫,最后,老实人刘琏在1379年跳井而死,年32岁。

父亲学了帝王之术,判断如此厉害,而儿子一生读了圣贤书,想做个好官,终究还是抵不过丑恶的政治牵连,搭上了性命。

政治博弈,老实人吃亏啊!

再说老二刘,这是个有风骨的人,继承了父亲的直,没有继承父亲的智。

当燕王朱棣起兵后,李景隆作为大将军平叛时,刘是个参谋一样的官职。

李景隆刚愎自用,军事才能实在一般,遭到大败,刘也无可奈何。

后来,小刘给建文帝献上了万言书,对军事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建议,建文帝没有听,刘辞官归隐。

燕王朱棣当了皇帝后,各处网罗人才,包括以前效命于建文帝的人,只要听话,一样录用。

朱棣听说了小刘的才名,因此派人来请刘。这小子死活不去,后来,在软硬兼施下终于来了。

人是来了,不过人家拒绝当朱棣的官员,理由是“人臣事主,死而不贰”。

不仅如此,小刘不喊“万岁”,只称“殿下”。

一句话,他只承认朱棣是那个燕王,不承认朱棣是皇帝。

这还了得?不过,朱棣忍了。

不久,朱棣见了一面刘。

这小刘和自己父亲一样,很直,说了不该说的话:“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个‘篡’字。”

朱棣一生,最讨厌那个“篡”字。就此,把刘关押至牢狱。

在那牢房里,刘用自己的头发结果了自己的生命,年52岁。

很多年后,明朝的崇祯年间,追封刘为大理寺少卿。又过了很多年,清乾隆年间赐谥“忠节”。

刘伯温的两个儿子,虽然没有学帝王之术,但比父亲死得更为悲惨,毕竟,刘伯温活了64岁。

4、刘家后人

刘伯温孙子辈以后怎么样了呢?

在朱元璋主政期间,刘伯温的长孙刘(刘琏的儿子),在1391年被封诚意伯,算是把爷爷的伯爵袭上了。

这是第二代诚意伯。

又过了很多代,在明孝宗时(嘉靖年间),刘伯温八世孙刘瑜,授处州卫指挥使,封为诚意伯。

这是第三代诚意伯。

第四代诚意伯,是刘瑜的孙子刘世延,也是在嘉靖时期封的。

第五代诚意伯是刘荩臣,这是刘世延之孙,万历年间授予的爵位。

第六代诚意伯是刘孔昭,这是刘荩臣之子,天皇帝期间袭的爵位。在大明被灭后,进入了短暂的南明时期,刘孔昭晋封诚意侯。

刘伯温让儿子们不要学习帝王之术,儿子们的结果也不太好,一个跳井自杀,一个狱中自尽,一个过于老实,一个性格太直。

论辉煌成就,儿子们都不如刘伯温,至于刘家后辈们,也再也没有人能赶上刘伯温。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历史文化中,老天爷和阎王爷谁更厉害?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二位爷都不好惹!老天爷主宰着自然界的大事小情谁也无法阻止。老天爷要下雨你打伞都不好使,要下暴雪说让你开不开门就开不开门,说今年颗粒无收你就挺着,说刮龙卷风就让你房倒屋塌……阎师傅掌控着人的生死大权,铁面无私爱谁谁。叫你三更死活不到五更,每天翻着生死簿看谁不顺眼就找个借口叫你过去给好人腾地方。真要说二

  • 周朝的国家干部和人才选拔是怎么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周朝,是一个以分封制为国家制度的王朝,它是一个由大大小小的诸侯国组成的王朝。因为周王朝是分封制王朝的性质,决定了周王朝势必是一个贵族社会。所以,在周王室有威严的西周和春秋时期,周朝的国家干部和人才选拔机制是以“世禄世卿制”为基础,以各种不同方式的“考察制度”为辅助的一种人才选拔流程,简单的说,就是王

  • 玉皇大帝和人间帝王所戴冕旒冠有什么不同?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我是蔷薇看中国,根据很多造像和书中记载,玉皇大帝的穿戴打扮是:身着九章法服,头戴十二行珠冠冕旒。玉皇大帝这样的打扮就是中国古代皇帝祭祀上天时的冠服打扮!中国古代帝王戴的冕冠的顶端有一块长形冕板,名叫“延”。延通常是前圆后方,象征天圆地方。延的前后檐,垂有若干串珠玉,以彩线穿组,名为:“冕旒”。冕旒的

  • 管仲曾用弓箭射杀齐桓公,后来是如何被齐桓公重用的?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主要还是能力强整个事件的完成故事网上随便都能找到,齐桓公能用管仲,主要归功于鲍叔牙,鲍叔牙跟小白透露了当年的一件事。齐僖公有三个儿子,小白是最不被看好得意一个,齐僖公委托鲍叔牙辅佐小白,鲍叔牙不愿意,装病不接受,管仲劝鲍叔牙说:“另外两个公子不行,小白为人成熟,不耍小聪明,是成大事的人,除了我没人理

  • 万历皇帝庙号中的“神”字,是褒义还是贬义?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肯定是贬义。万历皇帝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却有三十年消极怠工(不上朝)的记录。有人说,明亡于崇祯,实亡于天启,始亡于万历。历史对万历的定义就是一个昏君,这个没有太大的争议,因此“神宗”这个庙号肯定是庙号,是古代帝王驾崩后,在太庙立室奉祀而追尊的名号。一般认为,古代帝王真正有庙号开始于

  • 古代谋士中,姜子牙、张良、诸葛亮、刘伯温是同一个人的转世吗?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你应该说的是一则神话故事吧,那应该把张良换成孙膑。故事是这样的。话说姜子牙在大封神仙之后,本想回昆仑山,修行成仙,奈何受到原始天尊点拨,说姜子牙这具身体根骨奇差,不能成道,建议姜子牙舍弃肉身,重新投胎转世再度修行,并许诺了大罗金仙位。于是姜子牙舍弃肉身,去地府投胎转世,而要修道成仙,必须需要拥有九窍

  • 周惠王十五年的神降临,真的是神吗?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周惠王十五年,为公元前662年。《左传庄公三十二年》记载:“秋七月,有神降于莘。”莘,为西虢国之地,位于今河南三门峡市的峡石镇西十五里的莘原。《左传》记载有神降临之事,却没记载下所谓的神到底是什么神,又有何神迹。但从神能说话这点来看,这位神极有可能是人扮的。先不管这位神是真是假,现代人更应该关注的,

  • 在民间信仰中玉皇大帝被认为是主宰一切的最高神明,你知道玉皇爷的故事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谢邀玉皇大帝,居于太微玉清宫,全称“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究其名号,据《玉帝圣号同异考》说:“玉帝圣号,崇自牿劫前,中古复尊上,重称赞耳。世主好道,感玄恩,各就所见闻,所皈重,随其彰著,敬上诸神之号,以定称谓。玉帝有四:一太微玉帝,汉武帝上太微垣星主号也,二梵天玉帝,汉宣帝上天

  • 埃及法老崇拜什么神?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埃及法老信仰的是太阳神,他们自称是太阳神之子,古埃及时期法老的信仰有非常大的变化。古埃及自公元前3100年美尼斯统一上下埃及建立第一王国开始到公元前30年的托勒密王朝,被罗马征服而灭亡,法老信仰的太阳神也几经变化。美尼斯统一上下埃及后,法老开始推行自己出身地的神成为主神,全埃及人共同信仰,各地的地方

  • 为什么古代的帝王相信迷信?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因为君权神授嘛,皇帝如果否定神的存在的那他天子的名字不是白叫了,连带着政权的合法性都没了。迷信的最大作用在于鼓舞士气。据说狄青讨伐侬智高的叛乱时设坛祷告,如果自己的100枚铜钱全部正面朝上,意为上天保佑此战必捷。为了让铜钱全都正面朝上,狄青私铸了100枚两面都是正面的铜钱。你能说狄青迷信吗?显然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