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荆请罪,这个典故是勇于面对改正自己错误的。
典故是说,战国时期赵国蔺相如,为园满完成了渑池会盟和完壁归赵,这两个看似不能完成的任务,而被赵王赏识重用。
老将廉颇知道后,非常嫉妒,几次三番羞辱蔺相如。但是,蔺相如从不与之计较,而是躲避,退让。下属不解,问其缘由,蔺相如则说将相如不合,赵国难保。
他考虑的则是,以国家大事为重,自身名誉算得了什么!
廉颇知道后,羞愧难当,自愧不如!他深深地内疚,于是就光着背,背着荆条前往蔺相如处请罪。
这个典故在中国流传2000多年,人们以此为范例,用来赞扬有错知改的人们优秀品质。
我想,在历史上最为出名的面对并改正自己错误的莫过于战国时期的赵国老将廉颇了。廉颇的负荆请罪广为流传,至今已是妇孺皆知的典故了。
渑池会盟、完璧归赵这两件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被蔺相如圆满完成,蔺相如也因此被赵王赏识并大加封赏为赵国上卿。然而上卿的头衔却盖过了为赵国出生入死、屡立战功的老将廉颇的风头。廉颇对此心怀芥蒂,暗生不满,并扬言要让蔺相如当面受辱。廉颇的大放厥词,让朝野哗然且引起众人一阵阵忧虑,将相不和在战国这种乱世稍有不慎都会导致山河破碎的危险境况。蔺相如的门客不堪其辱,问蔺相如因何退让,而蔺相如面对廉颇的咄咄逼人却处之泰然,一番秦不侵赵,盖因吾与将军尔,今吾之退实为家国大事为重而私人小怨为轻矣的说辞让众门客恍然大悟。而廉颇听到此言也是羞愧难当,认识到自己多番挑衅乃是大错,于是赤身背负荆条,上门向蔺相如诚恳致歉。
最终,一出将相和的剧目在负荆请罪中拉开序幕,赵国也因此得享太平。
负荆请罪的故事发生虽已两千年,但是其中蕴含的深刻至理却经久不衰。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信条也在一直指引着我们的行事。
无论是在历史长河中还是人生过往里,错并不怕,怕的是不知错、不改错。所以负荆请罪以小见大,能广为流传实在是中华民族的一大幸事,也是我们每个个体的一大幸事!
不知我的回答大家有什么建议,欢迎盖楼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