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王败寇,帝辛恐怕是中国历史上被污蔑得最惨的帝王之一,以至于被人称作“纣王”。奴隶制从上古时代就有了,帝辛是历史上第一个尝试解放奴隶的人。
奴隶的来源大多是战争中的俘虏,他们作为贵族的私有财产受到法律保护,受到奴役。奴隶的地位很低,几乎等同于牛羊等牲畜,甚至在祭祀的时候会用来殉葬。
帝辛想解放奴隶,从奴隶和平民中提拔重用有才能的人,遭到了贵族们的激烈反对。“武王伐纣”的时候给他安的罪名中就有一条说的这个事儿。
按理说,遭到残忍对待的奴隶们应该对帝辛感恩戴德才是,但事实上,这些奴隶却在“牧野之战”的时候和他们的贵族主子一起背叛的帝辛。
究其原因,我认为是奴隶们的奴性在作祟,奴性思维已经根植在他们的血液之中。奴隶们已经不适应自由的生活,更不会在自由的环境中生活。
君不见,如今“我大清”已经灭亡100多年,仍然还有那么多的“奴才”苟存于世,他们当中还有很多是所谓的“精英”,但是却“跪习惯了”。
脑袋上的辫子好除,心中的辫子难剪。帝辛解除他们身上的枷锁容易,但他们还是比较适应奴隶的生活。此外,奴隶是贵族们的私有财产,解放奴隶贵族们岂会同意。
于是内部矛盾激化,背叛也就在所难免。所以帝辛最后成了“纣王”,更丢了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