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罗马17个皇帝中7人为养子继位,“收养”为何成为皇位传承方式?

罗马17个皇帝中7人为养子继位,“收养”为何成为皇位传承方式?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1427 更新时间:2024/2/4 10:06:42

谢邀,在古代罗马,领养男孩是很见的事,尤其在上层社会元老院阶层中。罗马人认为一个家庭至少要有一个男孩,但男孩又不能太多。因为家族需要一个男性继承人,但养育孩子的花费又太高。领养就成了解决方法。它还能密切家族间的关系,培养巩固他们的联盟。在帝国时期,这个制度也成为保证帝位顺利交班的手段,皇帝把他选定的继承人收养为子。

关于养子继位,我想到了克里先四帝共治,为了统治偌大的帝国,戴克里先副手一人管理一半,这就是东罗马和西罗马。为了保证政权顺利延续,戴克里先又和副手一人收养一个孩子,作为继承人培养,并让他直接接触政务。不可否认,这种构想是比较合理的。下面讲讲戴克里先和他的继承人。

提到古罗马,大家对屋大维想必都不会陌生。自他建立元首制后,罗马政体开始从共和制转变为君主专制,而最终完成这一进程的则是罗马帝国皇帝戴克里先。从公元235年“三世纪危机”高潮起到公元284年戴克里先登基,短短51年时间里出现了49位罗马皇帝。戴克里先登基后,不断发动战争以保卫帝国疆域,不仅抵御了日耳曼人、波斯人的进犯,还击败了国内的政敌,成功稳住了帝位。

▲屋大维雕像

权力来源稳固后,戴克里先开始着手对罗马帝国进行改革。在他看来,罗马帝国经过此前长达50年的混乱时期,现有体制已无法支撑下去。首先,他将只有帝国之实而无帝国之名的“罗马共和国”外表剥下,通过建立新的法规确认了皇位的合理性,将皇帝从“第一公民、元首”拔高到“半神半人”的高度,并将共和国时期的“最高祭司”头衔作为皇帝的重要头衔之一,自称“主和神”。

戴克里先将东方专制国家的礼节移植到了罗马,成为了帝国第一位名副其实的皇帝(此前的最高统治者均称“元首”而非“皇帝”),不再出现于平民面前,觐见者更是要俯卧于地上,不得直视皇帝,只准亲吻皇帝的外袍底部。在这样的神秘政治下,元老院被剥夺了最后的实权,彻底沦为荣誉摆设。对小国统治者而言,大权集于一身显然无比美妙,但对偌大帝国的唯一主宰,这就成了令人喘不过气的无形枷锁。

▲古罗马元老院遗址

戴克里先开始对自己执政9年来帝国内部不断出现战乱的经验进行总结,最后得出了一个举世罕见的结论帝国过于庞大,不利于一位皇帝独自统治。客观地说,无论是帝国规模、外部威胁、军政事务负担,都远远超出了任一个人的能力。于是在公元286年3月1日,戴克里先正式授予前战友马克西米安“奥古斯都”(源自屋大维,意为“神圣伟大”)称号,将罗马帝国一分为二,自己为罗马帝国主皇帝兼东部罗马主皇帝,后者作为罗马帝国副皇帝出任西部罗马主皇帝,驻地设在意大利米兰,以防范日耳曼人和迦太基人的侵犯。至于戴克里先,则把皇宫迁到了紧靠波斯边境的马尔马拉海岸,以保持对东方的高度戒备。

▲“四帝共治”时期疆域图(子渊原创)

针对引发过无数纷争的皇位继承制度,戴克里先摒弃了世袭方式,又不愿将选帝大权交还给元老院,于是决定增设两位皇帝作为自己和马克西米安的助手及继承人。公元293年3月1日,戴克里先和马克西米安分别认伽列里乌斯、君士坦提乌斯一世为养子,并授予二人略低于“奥古斯都”的“凯撒”称号,二人成为东/西罗马的副皇帝。从此,四人分别治理帝国的不同部分,各自拥有宫廷及军队,史称“四帝共治”。有意思的是,没有任何一个皇帝再以罗马作为首都。

戴克里先规定,“奥古斯都”任期为20年,任期结束或意外死亡时,由对应的继承人“凯撒”出任“奥古斯都”,后者再任命新的“凯撒”,这是罗马历史上对于皇位继承问题的第一个明确规定。然而与戴克里先继位前的罗马帝国相比,“四帝共治制”并没有优越多少,反而具有乐观主义、浪漫主义的致命缺陷。戴克里先的本意是为了稳定帝国边疆,同时对任何反叛者而言,想同时反抗四位皇帝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事。然而“四帝”之中假如有一人存在私心,这个体制就会自行瓦解。

▲戴克里先头像

戴克里先在位期间,其三帝均将其视为最高统治者,彼此之间相处融洽,这种分工合作的体制看上去充满优势。随着各区域法律、法规方面的建立健全,帝国内部逐渐趋于稳定,东西边境也消除了外敌威胁,戴克里先决定退位,亲手实现政权的平稳过渡。公元305年,五十五岁的戴克里先与老搭档马克西米安同时让位于两位“凯撒”,二人顺利成为新的最高统治者。然而在提名新任“凯撒”的过程中,军队和罗马元老院先后介入。

继承罗马帝国主皇帝的伽列里乌斯,选择了塞维鲁二世、马克西米努斯分别任西部和东部“凯撒”。然而元老院很不喜欢塞维鲁二世,于是推举前任西部主皇帝马克西米安之子马克森提乌斯为帝,塞维鲁二世被打败并杀害。由于西部主皇帝君士坦提乌斯一世即位仅一年就去世了,他的儿子君士坦丁一世在军队支持下称帝,对马克森提乌斯发动了内战,马克西米安随之复出,但君士坦丁一世最终获胜并于312年出任西部罗马皇帝。

▲分裂之后的东西罗马帝国

公元324年,君士坦丁一世占领东部帝国,罗马帝国回归一统,皇帝也恢复为一位。然而“东西分治”的先例一开,罗马帝国就再也逃不过被人为分割的悲惨命运。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再度分裂为两部分,而这次再也没能统一。

至于“四帝共治制”的提出者戴克里先,其晚年也同样悲惨。退位后,这位老人隐居于濒临亚得里亚海的索罗那(今克罗地亚索林)宫殿中,最大爱好是种植卷心菜。内乱爆发后,曾有人请求戴克里先重登帝位,却被他断然拒绝。然而作为唯一自愿放弃帝位的罗马皇帝,戴克里先的功勋被人遗忘,元老院指责其为“罪犯”,妻子和女儿先是被囚禁于叙利亚,随后被锡尼杀害。公元312年5月24日,目睹“四帝共治制”崩溃和家人被杀的戴克里先死在了自己的宫殿中,终年62岁。

▲位于索林的戴克里先宫遗址

客观地说,“四帝共治制”解决了当时罗马帝国面临的最紧迫问题,但却隐含着两大风险多个统治者之间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矛盾;其次,由于四个统治者都有自己的宫廷,大臣、行政官、一般官员和奴隶的数目成倍增加,施加于百姓的赋税比以前更重,极易导致起义爆发。当戴克里先在位的时候,尚且能够靠自己的影响力控制局势,一旦退位,国家就又陷入内乱之中。可以说,戴克里先是一位标准的贤人,但却不是一个称职的皇帝。

罗马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的养子继承皇位,而同期的中国却没有这种现象?

在我看来,最根本的原因首推婚姻制度。

古罗马自罗慕罗斯建国以来,就确定了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制度,哪怕你贵为皇帝,也必须遵守一夫一妻制。

而中国的一夫一妻制直到民国建立才明确成法,而此前的中国实行的是一夫多妻制。

这里不对一夫一妻制和一夫多妻制进行深入探讨,但可以确定的是,一夫多妻制下皇帝高产,中国皇帝基本上不缺继承人,愁的是给谁继承。

而凯撒、奥古斯都都没有儿子继承,奥古斯都的继承者提比略也只有一个儿子,还早夭;罗马五贤帝时代,接连几位皇帝都没有嫡子,只能做另外选择,直到五贤帝的最后一位马克奥勒留,才由其子康拉德继位,随即古罗马陷入衰退。

养子继承制畅行的第二个原因,在于古罗马的政治传统。

公元前700多年建国伊始,罗马奉行的是政,即国王有最终决定权。但是为了避免个人的为所欲为,同时设立了元老院和公民大会,可以说,罗马政权的设计从建国开始就隐隐有“三权分立”的影子。

而罗马的王政一开始就不是父子家传,罗慕罗斯死后,甚至出现了短暂的“无王”状态,直到元老院找到贤人努马,罗马才有了新的国王,而努马和罗慕罗斯甚至不同民族,罗马人的开放包容,由此可见一斑。

即便如此,罗马的王政也只传续来七代,因国王塔克的儿子了贵族妇女蕾克琉西娅,国王被赶下台。这位被赶走的国王,是从他岳父,也就是第六代国王手里夺去王位的,之所以敢夺取,是因为第五代国王是他的爷爷,也叫塔克文,人称“外来者”塔克文,也是第六代国王的岳父。

也许在王政时代罗马人就看出了父子家天下的危害,第七代国王“傲慢的塔克文”被轰走以后,罗马开始执行双执政官的政体模式,每次有两个人被选为执政官并赋予权力,任期很短,只有一年时间。经过了漫长的交叠更替,执政官政体在罗马已经深入人心。当然也曾出现父子先后成为执政官的案例、甚至几个大家族出现多位执政官的案例,但绝对谈不上继承。更多的案例是自己下台,别人上来,如果时机合适,若干年后还可以再次竞选执政官。所以,古罗马的执政者,在传续、更迭的问题上,应该会看的比较淡。

没有自己的嫡子(老婆生不出来也只好认命),还有先例可上可下,这些都为养子继承制做了铺垫。而社会舆论,对此亦早有见识,合法合理即可,毕竟罗马公民也是一夫一妻,也会碰到财产继承的问题。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历史上的开国皇帝在同一时间,谁能统一全国?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不说时间不是耍流氓?晋之前,江南还没开发。明之前岭南没开发。这么简单的道理也不懂?根据我对你所提出问题的理解,我暂且把刘邦,李世民,赵匡胤,朱元璋和康熙这五个皇帝放在同一个历史时期,让他们互相拼杀,攻伐。看看谁能够最终夺取天下,统一中国。汉高祖刘邦,为人豪爽,做事雷厉风行。并且礼贤下士,知人善任。唐

  • 雍正皇帝是清朝第一皇帝吗?为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清王朝的帝王,要给他们排个先后次序,得看拿什么数据作为评判标准,国土面积?人口数量?执政时间?财政收入?或是其他……没有评比的标准,也就无法进行下一步动作。站在我的立场,在没有具体的评比标准的情况下,如果非要论资排辈,我投雍正皇帝一票,理由来源于下面这组引用的数据,供网友们参考:康熙驾崩时,国库银子

  • 唐朝历代皇帝的先后顺序?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李渊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李世民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李治中宗(被废)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李显睿宗(被废)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李旦武周则天大圣皇帝武中宗(复辟)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李显睿宗(复辟)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李旦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李隆基肃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李亨代宗睿文

  • 为什么东汉的小皇帝那么多?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小皇帝多,直接的原因特别简单----皇帝寿命太短,死的时候,继承人年龄小,小皇帝自然多了。东汉皇帝里刘秀是活的最长的,也只活了64岁东汉皇帝的年龄是让人很困惑的事情,除了人为的原因,不能不说光武帝刘秀的家族基因有些问题。整个东汉12位皇帝,除了开国的光武帝刘秀活了64岁,即位的是他的第四个儿子,但是

  • 吕氏年龄中任座是怎样劝谏君王的?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身高8尺多,体形面貌美丽。有1天早上,他穿好衣服,戴上帽子,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跟城北的徐公谁漂亮?”他的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哪里比得上你呀!”原来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自己信不过,就又问他的妾说:“我跟徐公谁漂亮?”妾说:“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呢!”第2天,有

  • 隋朝开国皇帝及帝都?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隋朝的开国皇帝是杨坚,隋朝的都城刚开始在大兴城,随后迁都洛阳。隋文帝杨坚出生于公元541年7月21日,是弘农郡华阴人。汉朝太尉杨震的第十四世孙,也是隋朝的开国皇帝。公元581年二月,北周的皇帝静帝禅让帝位给杨坚,北周灭亡。随后杨坚定国号为隋,把都城定在大兴城。到了589年杨坚南下灭掉了陈朝,统一了全

  • 晏子谏齐景公中,晏子是用什么样的办法来劝谏景公的?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齐景公在位的时候,雪下了三天不转晴。景公披着狐皮大衣,坐在朝堂一侧台阶上。晏子进去朝见,站了一会儿,景公说:“奇怪啊!雪下了三天,可是天气不冷。”晏子回答说:“天气真的不冷吗?”景公笑了。晏子说:“我听说古时候好的君主自己吃饱了却想到别人的饥饿,自己暖和了却想到别人的寒冷,自己安闲了却想到别人的劳苦

  • 道光皇帝吃不起鸡蛋,龙袍打补丁,为何日子过得如此心酸?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有熟悉清史的人提起道光皇帝的为人首先就会评价其为节俭乃至吝啬,甚至说他是抠门至极的皇帝。这其实除了有他性格方面的内在原因之外,还与其所处时代有很大关系。说白了就是道光皇帝没钱了。道光皇帝登基时,清王朝已经遇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道光皇帝所处的特殊历史时期:道光所处在的时代是整个清朝的中衰时期,历史上将

  • 古代大臣劝说皇上的办法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还是先秦那时代比较牛些,什么溟煮都赶不上,比如孟子说几句难听话,梁惠王没话接了就顾左右而言他了。后来比较操蛋,大臣们敢说的无非也是心机使绝,一哭二闹三上吊的各种招还有没用过的么“朝服进谏”,是历史上有名的劝服事例,说的是唐太宗和一代贤后长孙皇后之间的一件事。一次李世民下朝回宫后,十分气愤地对妻子说:

  • 历史上有哪些王爷造反成功的?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最典型的王爷造反成功,当属永乐大帝朱棣,其次秦王李世民,不过估计少有人注意到唐玄宗李隆基也是以王爷身份造反成功的,其他如曹丕、司马炎、刘裕、高洋等人虽然名义上是“王爷”,但实际上跟君主差不多。朱棣:最符合标准的造反成功的王爷朱元璋为了确保明朝长治久安,曾两次大封宗室,分驻全国各地来护卫皇室。其中尤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