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可以肯定诸葛亮如当蜀汉皇帝不但不会胜出会输得更残。
(一)理由是名不正言不顺,因他本人就是追随刘备打着匡扶汉室旗号而来的,刘备且顶着中山靖王玄孙才敢掀杆而起,才有英雄联盟,诸葛亮是八杆子打不着的。
(二)诸葛亮天生是劳苦的命,只能打下手,当不了皇上,那《事必躬亲》四个字不是用在哪里都行,就一县之长做比喻,样样过问你过问得了吗?那县设那么多部,委,办,局干什么呢?可以这么讲诸葛亮不懂发挥集体的智慧只相信自己,后来诸葛主政期间人才凋零这里铁的事实。
(三)无论荆州势力,还是益州势力都不会买诸葛亮的账。益州士族,托孤重臣李严,大将魏延,包括赵云是刘备的铁粉,诸葛亮若有不轨行为立即会被内部人诛之,别说胜利,连命也保不住。诸葛在组织能力,用人能上比刘备差得很远,不是一个级别。
(四)当年的曹操,司马懿权倾朝野,兵多广都不敢称帝,怕的就是汉朝士族,各诸侯群体而攻之,曹操为什么奉天子(也有人说挟天子以令诸侯),原因就是名要正言才顺,名应该是大于利的。
(五)诸葛亮本人也是忠于刘备想匡扶汉室的,绝不会出尔反尔,否则他不叫诸葛亮了,题主也就是想象力丰富罢了,闲聊而已!
如果诸葛亮自已当皇帝会马上灭亡,原因,
一,没有刘姓的旗号,名不正。言不顺,内部反对之声四起。
二,诸葛自以为天下第一,看不起任何一个同事,会成为孤家寡人。
三,诸葛不是帝王之才,没有开国帝王之大气。
四,他刚复自用,不能接受他人之建议,排除异己,不用贤才用奴才。
如果诸葛敢称帝,蜀地各派系会马上造反,有可能不上半年,诸葛之旗号会马上灭亡。
蜀汉开国皇帝刘备此人在真实的历史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年轻的时候不喜欢念书,喜欢犬马,喜欢音乐,喜欢华美的衣服。
这不就是当代活脱脱的80后,90后,00后的共同写照么。
2.做事坚定,认准的事情不回头。
比如最著名的三顾茅庐,一次见不到,去第二次,两次见不到,再去第三次。(“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这固然反映了刘备求贤若渴,也同时反映了刘备性格的一个侧面:认准的事情一定要做成。
再比如年轻的时候,见督邮,人家不见他,他气的去把人家绑起来打了一顿,然后跑了。(“督邮以公事到县,先主求谒,不通,直入缚督邮,杖二百,解绶系其颈着马柳,弃官亡命。”)
换成普通人,想见一下高官,人家摆架子不理会你,一般人可能就算了,刘备呐,可不这样,要么你就见我,要么我揍你一顿,反正揍完了也是见面了。
《三国演义》里把鞭打督邮写成是张飞干的,谁想这样的事情实际上是刘备干的呢!
所以啊,幸亏三顾茅庐的时候刘备已经不年轻了,不冲动了,说不定能把诸葛亮也绑起来揍一顿:我让你不见!让你不见!让你不见!
(图片:桃园三结义木雕)
3.社会你备哥,人狠话不多。
刘备这个人呐,不太爱说话,但是喜欢结交朋友,(“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做起事情来也很果断,杀人的时候也绝不手软。
例如在刘表手下,劝袁绍袭击曹操:“曹公北征乌丸,先主说表袭许,表不能用。”
曹操让他袭击袁术,他却趁机杀了车胄:“曹公遣先主督朱灵、路招要击术。灵等还,先主乃杀徐州刺史车胄。”
(图片:三国形势)
4.做事以仁义为本,真的也罢,假的也罢,他直到死都一直在贯彻自己的这个理念。
有人说刘备仁义是在演戏,但是演一时的戏不难,一辈子都这样演,临死前还这样演,那他到底是真的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还是在演戏,那就很难说了。
例如在当阳长坂坡,刘备不愿舍弃百姓逃离:“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
(图片:刘备携民渡江)
在襄阳,诸葛亮劝他攻打刘琮,占领荆州,刘备说:“吾不忍也。”
关羽被东吴杀死,刘备起兵讨吴,谁劝也不听:“初,先主忿孙权之袭关羽,将东征,秋七月,遂帅诸军伐吴。孙权遣书请和,先主盛怒不许”。
这件事后世很多人认为刘备不明智,不懂政治,凭个人感情用事等,然而,反过来看,刘备不就是靠仁义感情笼络人心的么,关羽张飞诸葛亮等对他誓死追随,情感因素大于功利因素,刘备这一做法是不明智,但是这也正是他为人“一以贯之”的体现。
刘备自我评价:“今指与吾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
5.知人善任,善于笼络人心。
刘备本人在历史上关注度不高,但是他的部下诸葛亮关羽,是文臣武将的标杆,不管是在民间官方,不管是学者大儒,草野村夫,都很敬仰崇拜他们,不管哪个朝代一律都给以极高的评价,实在是非常难得的,而他们效忠的君主是谁?
正是刘备。
(图片:成都武侯祠中的刘备雕像)
再比如,张飞马超赵云,这些人物在后世,几乎个个名字响当当,而历史上的蜀汉呢,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几十年的割据政权罢了,由此可见刘备此人必有自己独特的魅力,能让部下忠心耿耿的追随一生。
刘备临死前特意嘱咐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后来果然马谡严重失职,可见刘备识人眼光有毒辣之处。
有刺客想杀刘备:“郡民刘平素轻先主,耻为之下,使客刺之。客不忍刺,语之而去。其得人心如此。”
6.胸怀大志,雄才大略,百折不挠。
“先主少时,与宗中诸小儿於树下戏,言:“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
曹操:“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
曹操对待刘备:“曹公表先主为左将军,礼之愈重,出则同舆,坐则同席。”
(图片: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
陈寿:“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
刘备投奔袁绍的时候,袁绍“遣将道路奉迎,身去邺二百里,与先主相见。”
刘备投奔刘表的时候,刘表“自郊迎,以上宾礼待之。”
周瑜:“刘备以枭雄之姿。”
陆逊:“刘备世之枭雄。”
诸葛亮:“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刘公雄才盖世,据有荆土,莫不归德,天人去就,已可知矣。”
刘备二十多岁起兵,一路奔波,直到61岁才称帝,可见他为了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可以奋斗终身。
7.刘备金句:
“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图片:刘备访水镜)
“求田问舍”:后许汜与刘备共在荆州牧刘表坐,表与备共论天下人,汜曰:“陈元龙湖海之士,豪气不除。”备谓表曰:“许君论是非?”表曰:“欲言非,此君为善士,不宜虚言;欲言是,元龙名重天下。”备问汜:“君言豪,宁有事邪?”汜曰:“昔遭乱过下邳,见元龙。元龙无客主之意,久不相与语,自上大床卧,使客卧下床。”备曰:“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主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如小人,欲卧百尺楼上,卧君於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
“髀里肉生”:“备住荆州数年,尝于表坐起至厕,见髀里肉生,慨然流涕。还坐,表怪问备,备曰:“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
注:以上引号文字皆引自《三国志》。
曹操善权谋,刘备善驭人,孙权善隐忍,故能成三国鼎立之势。有人会说,曹操也善于驭人,许多能人志士都归降他。相比于刘备,曹操驭人的本事太差,终其一生有许多人都背叛了他,例如张邈、陈宫、于禁、张绣等等,而鲜有人背叛刘备。那么刘备在真实的历史上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刘备这个人很有意思,他扬名天下靠的是仁义和忠信的声誉,然而最后成立帝业靠的却是趁虚而入,侵犯别人领地。这简直是赤裸裸的打脸行为,也是后人为什么非议刘备虚伪的原因。
刘备此人有一种气质,用现在的话叫自带光环,什么光环?英雄光环。刘备认为自己此生必非凡品,所以对和自己有同样气质的人有隔离感,于是才造成了流窜于诸英雄之间,居无定所。刘备曾经在见到孙权后说道:孙权此人有大志,必不为人下,我不能再见他了。
备还,谓左右曰:「孙车骑长上短下,其难为下,吾不可以再见之。」乃昼夜兼行。这说明了一个问题,刘备每投靠一个人都会思量一番,如果自己能够取而代之则继续待下去,例如陶谦、刘表、刘璋,如果自己不能够取而代之则要赶快离开,耻于屈居人下,例如袁绍、曹操、孙权、吕布等等。那么他这种思维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是小时候,这就是刘备与众不同的地方。
刘备年少即有大志,史载刘备为织席贩履之辈,虽然刘备家庭贫穷,但是却胸怀宽广。同宗刘德然看出他的与众不同,于是经常在经济上照顾她。这让刘德然的妻子很不解,刘德然自信的说:以后光耀刘家门楣的必是此儿。
等到刘备再长大一些,他的影响力就更大了。刘备和公孙瓒共同投靠当时的大儒卢植门下学习,事实证明,此二人都不是来读书的,而是来求取名声的。为什么呢?公孙瓒出身贵族,但却是个粗俗之人。刘备呢?刘备喜欢狗马、音乐、艳服。后两人都从军而去,你说他们能在卢植这里学到什么?无非是蹭个大儒卢植的门生这个虚名而已。
刘备这时就开始凸显他的驭人之能,当时和他几乎同龄的人都喜欢结交刘备,富商张世平、苏双更是资助了他大量钱财,刘备随之有了一定的势力。
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中山大商张世平、苏双等赀累千金,贩马周旋於涿郡,见而异之,乃多与之金财。先主由是得用合徒众。后来,黄巾起义爆发,刘备趁乱而起,以义兵形式参加平定叛乱的行动,当了个小官,安喜尉。刘备此时还是个小人物,因此上天也不会特意照顾他,刀剑不长眼,有一次刘备差点死去。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当时张纯反叛,朝廷派兵征讨,平原相刘子平推荐刘备助军,刘备在作战过程中被人所伤,为了保全性命,刘备装死逃过一劫,后被人救了回去。在三国时期,靠装死逃过一劫的知名人物恐怕只有刘备和廖化两个人。
时张纯反叛,青州被诏,遣从事将兵讨纯,过平原,子平荐备於从事,遂与相随,遇贼於野,备中创阳死,贼去后,故人以车载之,得免。后来,刘备以军功晋升安喜尉,这时朝廷下旨遣免一部分以军功当官的人,刘备好像在遣散的名单之中,刘备怕丢官,于是前去拜见负责此事的督邮,有贿赂督邮的嫌疑,督邮没有见他,于是刘备生气,将督由绑在床上毒打了一顿,然后悬官印而去。
自此,刘备开始了流亡的生涯,先是投奔公孙瓒,后和田楷一起助力陶谦守徐州。刘备在帮助陶谦时兵力只有一千多人,陶谦见刘备兵力少,于是拨付给他几千人,刘备实力大增,于是脱离田楷,做了陶谦的手下。
陶谦死后,刘备被众人推举为徐州牧,注意,这仅仅是刘备第一次被众人推举,后面还有一次,在荆州的时候,刘琦死后,刘备也是被人推举为荆州牧,由此可见刘备驾驭人心的魅力。
可惜徐州是个易守也易攻的地方,很快的刘备丢失了徐州,也与人生第一个死敌吕布结下了梁子。刘备平生最恨吕布,为什么呢?因为吕布曾经两次擒获了刘备的妻子和其他家属,这简直就是奇耻大辱。所以在曹操擒住吕布后,吕布欲让刘备替其求情,刘备直接怂恿曹操杀了吕布,这一招借刀杀人用的绝妙。
刘备进曰:“明公不见布之事丁建阳及董太师乎!”太祖颔之。后来,曹操欲收服刘备,无奈刘备不是那种肯屈居人下的人,于是刘备再次逃亡,南下投奔刘表。刘表碍于刘备的英明,打发他去新野驻扎,新野是曹操南下进攻的第一站,所以刘备算为刘表看家护院。
刘表后来病死,临终欲托孤于刘备,刘备辞让,于是刘表的小儿子刘琮即位。刘琮背叛了刘备,在没有通知刘备的情况下偷偷的投降了曹操,刘备很生气,此时诸葛亮建议刘备趁机攻击刘琮,占据荆州,刘备没有答应,于是率军撤退。撤退时,荆州的百姓及官吏都跟随他南下,刘备的声望达到最高点。
赤壁之战后,刘备从孙权处借得荆州。后刘表邀请刘备帮助防守汉中张鲁,这时刘备坐不住了,开始谋划夺取川蜀之地。那么为什么刘备此时会变脸呢?他难道不要仁义、忠信的名义了吗?答案是时间不等人呀。
此时的刘备已经年近五旬,却没有能够安心立足的地方。川蜀地处西南,是个割据一方的好地方,况且刘璋暗弱,自己有可能取而代之。于是刘备在形势的逼迫下人生第一次卸下虚伪的面具,露出了狰狞的面孔。随之在庞统和法正的阴谋辅佐下,趁机占有了川蜀之地,益州。
刘备占了大便宜,孙权不高兴了。于是孙权后来发动战争逼迫刘备割舍江夏、长沙、桂阳等地,又趁关羽北伐、刘备争夺汉中之际,趁机夺取了南郡,彻底夺回了荆州全境。自此,孙权和刘备彻底翻脸。刘备大怒,举全国之力发动夷陵之战,后被陆逊所败,憾然离世于白帝城,自此刘备走完了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
刘备一生很精彩,也多灾多难。终其一生刘备都坚信一个信念,那就是自己本就是人中龙凤,最后他成功的实现了自己的信念。而同时刘备也是历史中的一个小人物,蜀汉之偏安朝廷终归不能抵挡曹魏的强大而最终被灭,所以说刘备是英雄也罢,是小人也罢,终归刘备首先是个平凡的人,而最终他能够成为帝王也是靠自己一步一步努力上去的。难能可贵的是刘备攀升之路并没有伴随太多杀戮,这一点是他强于曹操的地方。
本回答独发于悟空问答,觉得写得好请随手点赞,谢谢!
喜欢请随手关注我的头条号,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