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邀请,本人只记得历史课程中好象南越王赵佗,虽然说他是帝皇好象有点什么,但那个楚汉相争的年代,确实他是宣布了作为南越国皇帝的,后来因刘邦,吕后,文帝不同的对待,反复做了大汉属国,儿子孙子都没有活过他,据说103岁。如有不足望指正。
从年龄八十以上的帝王讲,共六位。一,南越武帝赵佗,活103岁,在位60年。=清乾隆帝,活89岁,在位60年。三梁武帝,活86岁,在位48年。四唐武则天,活82岁,在位15年。五,宋高宗,活81岁,在位35年。六,元始祖忽必烈,活80岁,在位35年。以上是中国厉史活到80或以上的六位帝王。另外,由于帝王活得太久,熬死儿,也是有的。如南越王赵佗,他活103岁,在位60年时,九个儿子都不在世了,只好传位子。此外,祖三辈同朝也有,只不过皇帝是一个,父,爷是太上皇。如宋朝的钦,徽,高三宗,虽父,爷被掳走,高中继位,但三个同代都在。再后来的,高,孝,光三帝同朝,也是宋朝。总的来讲,古代平均年龄低,帝王就更低,能出现上述情况,在数百帝王中,也的确是罕见的。
古代历史上,最长寿和最短命的皇帝分别是谁?古人寿命短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上寿命最长的就是南越武帝,赵佗,他活了103岁。
北魏幼主元钊,鲜卑族,孝文帝元宏曾孙,京兆王元愉之孙,临洮王元宝晖之子,南北朝时期北魏皇帝,528年4月,年仅三岁的元钊即位,在位仅四十五天。后被尔朱荣投入黄河而死。他就是中国历史最寿命最短的皇帝只活了3岁。
古人早夭现象非常严重,很多婴儿就因为种种原因活一两岁就死了!如康熙皇帝,他生有儿子35人,其中就有15个不到10岁就早夭的!宋神宗24个孩子,其中8个儿子6个女儿早夭!皇家有全国最强的医疗机构,皇子公主们都免不了早夭的惨剧,可见平民百姓家庭婴儿的存活率了,因为有大片的婴儿早夭所以拉低了古人平均寿命,直到民国时期,将婴儿养到成年都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古人寿命短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归结为几点:1.医疗水平差,很多我们现在完全可以治愈的疾病在古人眼里是不治之症,比如天花、瘟疫、肺痨等等,甚至普通的高烧感冒都能要了一个人的命!2.粮食少,饿死者众多,当然这只限于平民百姓,大家都知道,红薯、玉米、马铃薯等容易种活的粮食几乎都是明朝晚期才从美洲大陆传到中国的,此前中国人是经常吃不饱饭的,更别提天灾人祸的时候了。3.不断的战争更加缩短了古人的寿命。
寿命最长和最短的皇帝这个问题很好答,很多地方都有答案,分别是乾隆和东汉刘隆。这里着重说下古代人寿命短的原因。
也不知道现代人都以为古人寿命短的认识是怎么来的,难不成古时的文献档案不但记录户籍人口数,连每个人死亡年龄都有统计。若真如此,当真要佩服古人社会制度的完备。也能从一方面动摇“古人不如现代人”的错误认识。所以先将这个疑问放置一旁,仅从一些既定的事实进行分析。
首先,古代生孩子夭折率确实高,因为没有刨腹产,生孩子如过鬼门关,常常一尸两命,必然影响平均寿命指数。但是我认为这部分不应算作在内,若如此,那现代人堕胎情形也应计算在内。综合计算或许还不如古人;其次,认为古代战争频繁,所以影响寿命。诚然战争期间社会动乱,人如草芥,而且战争本就增加人口伤亡数量,这是必然现象。但是同理放之现代亦然,不具有普遍代表性,并不能将古代和现代区分开来对比;也有人说古代生活水平差、质量不高,所以影响寿命的提升。这种观点我并不认可。很简单的例子,当下长寿的人中,他们过去的生长环境就很恶劣。从旧社会走来,再到新中国的一段发展低落期,常常吃糠咽菜、缺吃少喝、有上顿没下顿,他们那时并没有牛奶、肉类、瓜果蔬菜维持营养均衡,能凑合保证肚子不叫就很满足。但至今日仍不乏长寿之人。所以现代的营养学或有道理,但是否是真理,让人心中存疑。自然界体型最高大的动物都是草食动物,难道不是食肉更能有利身体成长吗。若古人真比现代人寿命短那一定有这两个原因:
一、古人医疗水平落后
古人治病全靠中医,尽管中医被营造的神秘高深,好像无所不能。但不争的事实是,很多如天花、肺结核等传统绝症,都通过西医能成功保命。并且在抗菌杀毒方面,中医更是与西医不能相提并论,古时人很多都是因为小小的伤口感染而不治身亡。而现代医学在杀菌消炎方面明显技高一筹。现代人寿命的提升与抗生素的发明和使用密不可分。
二、古人食品短缺
吃饱饭对当下人而言太容易实现,但在古代可能就是一种幸福指标,大部分能吃饱饭的朝代就能被称作“盛世”,而所谓的盛世其实也就是指大部分人能吃饱饭。古代的农民很可怜,只要在交完苛捐杂税后能给自己留碗饱饭就能安心耕作,维系社会安定,直到实在食不果腹时便会揭竿而起。历朝历代莫不如是。
所以粮食就是影响古代人寿命的最关键因素。古时粮食短缺,一方面是因为生产力低下,另方面是因为品类不全。
产量不高很好理解,现代之前,农田耕种全部是靠人力,畜力,直到80年代,甚至如今很多地方依然如此,而单人的劳动力是有限的,蓄力往往也是奢侈品,生产的粮食必然有限,如此还要纳税交赋,供地主、贵族、作战部队,另有天灾、歉收等等,整个社会的供给有限,必然导致人口数量及人口寿命有限。一个家庭能生几个娃或许是父母能够决定,但是能养活几个娃就得受你实际供给限制。
再说下品类不全。生活在现代的人,很难理解古时人食品种类的匮乏单一。从古至今,各朝代人口是呈递增状态,其必要条件就是粮食品类的不断增加,简言概之就是产多少粮,养多少人。秦朝前,粮食无非传统五谷,稷、黍、麦、菽、稻等,且生产力低下,产量有限,那时全国人口约有1000万。后世汉、唐、宋农作物不断引进、农田灌溉、耕作技术不断提升,人口约有5、6000万,人口激增最明显的是明朝后期开始,逐渐引进玉米、番薯等耐旱、扛瘠、适应性强、产量大的农作物,人口开始上亿,那时一家农户耕种番薯一亩、便够全家人一年吃食,至乾隆朝之后伴随这些作物在全国大范围推广,并且南方水稻耕种技术提升,出现一年两熟,人口继续猛增,才有清末民国初年的四万万同胞。
有多少粮、活多少人,这或许就是现代人口寿命比古代长,简单朴素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