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佛学专家,西游记里的故事就是根据他的真实经历改编的。按照道理,像玄奘这类为国家去取经的高层圆寂后应该得到很高的待遇,但事实却刚好相反。民间的群众自发为玄奘送行,唐高宗虽然表示哀伤,但他不让大臣参加葬礼,就是报销了丧葬经费,及时保管好经书,就无其他了,与民间的反映相差很大。
佛教曾是影响唐朝最深的宗教之一,在玄奘之前,有许多德高望重的高僧去世,唐朝皇室还会给追封和谥号。玄奘为唐朝呕心沥血,还得到过李世民的优待和支持,甚至希望他能还俗替自己分忧解难。但是最后玄奘却没有任何死后哀荣,慈恩寺落成后,李治还让玄奘上座,但为何短时间内李治的态度会大变呢?
唐太宗经他人引荐,第一次见到玄奘本人后就对他青睐有加,把他当成自己的弟弟来看待。朝中的大臣也都非常喜欢这位出家人,纷纷对玄奘表达了赞赏。后来,玄奘从天竺取得真经回来,唐太宗很高兴,下令修建大雁塔,大雁塔南方的两块碑文都是歌颂李世民和李治的,写着两篇碑文的正是褚遂良。因此,在早期的时候,李治也是认可玄奘的。
玄奘得到了唐太宗的重视以后,就引来了他人的嫉妒。有的文官不停攻击玄奘和他的弟子。玄奘是出家人,不能与他人起纷争,尤其是政治观点,出家人是不会插手的。玄奘的弟子不忍心师父这么被污蔑,于是就求助于当时的宰相于志宁。
在宰相的干预下,一些文官消停了不少。这时候李世民身体不好,经常请玄奘来给他讲佛法,希望保佑自己的身体健康,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等人就跟玄奘商量,尽量让唐太宗晚年开心一点,实际上就是为了保住自己辅政大臣的位置。
其实在李治继位的早年,他还是非常尊敬玄奘的,但是玄奘与长孙无忌走得太近了。李治长成后,就着手想解除长孙无忌手中的权利,玄奘自然就被分类到了长孙一党当中。从那一刻开始,李治就对他进行了监视、软禁以及打压。李治出巡时,都会以祈福抄经的名义让玄奘长居宫中,实际上就是为了软禁监视他。
因为玄奘在民间的声望非常高,他怕自己离开皇宫,玄奘在民间蛊惑人心。有一年,玄奘请假去看望自己自己的父母扫墓。玄奘看自己的父母的坟墓已经破败,所以求李治给点经费好让他修缮一番。李治同意了,但这个消息却走漏了。许多民众知道玄奘回家后,纷纷要去看他,一时间,数万人都涌向了玄奘的老家,这让李治很担心。
玄奘自然也是知道李治在忌惮他,因为长孙无忌的党羽几乎都快被李治杀光了,他作为老一派,当然没有什么好下场。玄奘想避世远离,主动要求去少林寺。但李治认为玄奘想跑,就驳回了他的请求,还斥责了他不安分,不为朝廷效力。玄奘知道李治生气了,为了避免祸端,主动认错,并一再向李治表达自己的忠心,保证以后绝对服从李治的任何安排,这才让李治消了气。
长孙无忌死后,玄奘知道是时候逃离长安了,于是请求去玉华寺翻译经书。李治心想长孙一派都除干净了,他安心做个佛家弟子以前的事情就既往不咎,于是同意他离开长安去翻译经书。《大般若经》有二十多万颂,翻译起来费时费力,玄奘的年事已高,行动不便,尤其长孙无忌死后,玄奘常梦见一些恐怖的画面,让他的精神压力很大,虽然困难重重,玄奘还是把这本经书翻译完了。
但是,这时候,玄奘已经感觉到自己的时日无多,于是就跟自己的弟子说,如果我死了,身后事宜要一切从简不能张扬。一天,一个小弟子跑来为玄奘开解,说自己梦到一尊大佛摔倒了。玄奘开解道,你梦到的就是我,我就快要去了。在第二天,玄奘就在寺院边上的小路上摔倒了,五日之后,玄奘就圆寂了。
玄奘圆寂之后,弟子就上书给李治,告诉李治要一切从简,不需要任何官员相送,也不像要哀荣。因为玄奘明白,只要自己低调,李治才不会把自己的事情安到自己弟子的头上来。李治看他这么明白事理,就在内心原谅了他,后来也就没有找他弟子麻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