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15年,马皇后薨逝,朱元璋悲痛不已,特意请了佛门大师前来诵经超度。
当朱棣陪同朱元璋走进大殿时,大师身边的一个和尚拉住他,并说道:“若大王用我,我送您一顶白帽子。”
这个和尚就是谋士姚广孝,他不甘才学搁浅,便利用为马皇后诵经超度为自己选定明主,博取锦绣前程。
后跟随燕王,辅佐他发动靖难之役,实现了最初的诺言,让燕王朱棣成为一代君王,堪称功比张良,才比刘伯温。那么他和朱棣之间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呢?
为了让马皇后病逝后进入极乐世界,朱元璋挑选高僧前来诵经。
当时把这个艰巨任务交由名气盛大的宗泐大师,而法号为道衍的姚广孝因擅长阴阳术,深受大师的青睐,有幸被选中随侍。他这次一定要抓住时机,一飞冲天。
其实在入选前,他就对诸王做了功课,比如宁王善谋,燕王善战。
他选择燕王不只是纯粹的看看面相,而是燕王朱棣的封地在北境,经常要面临战争。再说燕王聪慧,野心勃勃,觊觎皇位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所以就发生了上一幕。
燕王听到后非常震惊,但是为了不让人察觉到异样,他很快调整了情绪。还算这个和尚聪明,知道造反是杀头大罪,竟故弄玄虚。
如果燕王用它,就送燕王一顶白帽子,来回馈他的知遇之恩。王上加白就是“皇”,这个和尚到底何德何能竟敢大放厥词?
为了避免他人怀疑,引来横祸,燕王并没在和尚面前停留,就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但是和尚的话他却放在了心上。
等到大家都散去后,燕王叫来心腹对道衍和尚进行调查,他这么小心翼翼,步步为营的人是不会相信一个出家人的诳语,更何况还是夺取皇位这种痴人说梦的话?
俗话说,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道衍和尚敢这么说一定有过人之处。
经过调查,道衍出生在一个医学世家,但是他并没有继承父辈的衣钵,治病救人。而是选择剃度出家,因为机缘拜在道士席应真门下,学习阴阳术和儒家经典,可以说道衍得到了老师的真传。
也因为这,道衍才得以参加通儒书僧的出仕考察,虽然没有被朱元璋授予官职,但却获赠了一件僧衣,让其进入了贵族的视野。
但他并没有放弃,一边潜心学习,一边探索机遇。因为学有所术,被宗泐看重,才进入了天界寺,谋求了一个僧职。
燕王觉得道衍和尚虽然僧途坎坷,但其是有真才实学的。
于是,二话不说,将其纳入自己麾下,成为一名谋士。他让朱棣以防备边患的由头,扩充护卫,暗地里训练,以备不时之需,更是为夺位打基础。
朱元璋驾崩后,由朱允炆即位。为了加强皇权,他实行了“削藩”政策。不多久,周王、代王、岷王等相继获罪。
牵扯到皇权,燕王朱棣怎么可能独善其身?他深知,燕王成为待罪羔羊只是时间问题。
为了规避这次即将到来的风险,燕王府邸的谋士都纷纷出谋划策。但是,道衍却觉得这是最佳时机,他建议燕王朱棣起兵造反。
燕王本来就有夺位之心,又加上朱允炆上位后对其他诸王的措施,他听从了道衍的计策,开始暗中选拔将校,阴养死士。
但是他也很担心,朱允炆上位后深得民心,他冒然出兵会不会一败涂地。为了给燕王增加信心,道衍不惜举荐相士袁珙、卜者金忠,他认为反击还有一丝活路,顺从就只有死路一条。
因为有人告发燕王有叛逆之心,朱允炆好不容易通过削藩聚拢了权力,怎么可能任由燕王发展壮大,况且他还有狼子野心?
于是秘密下诏铲除。还好朱棣早有准备,将前去的齐泰,黄子澄诛杀,并以为国“靖难”为名与朱允炆大军开战。
围济南3个月未攻破,这让朱棣焦头烂额,再这么长时间耗下去,对他是不利的。于是道衍又为其出一计策,让他攻打防守薄弱的南京。
之后战场上势如破竹,打了一场漂亮的攻坚战。朱棣如愿登基,道衍作为第一功臣,被大力嘉奖,恢复本名姚广孝,任命僧录司左善世。
面对朱允炆的削藩,他善于抓住时机窜梭燕王造反起义。可以说,在燕王登帝的过程中,他居功至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