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历史上最著名的孝母典范有哪些?在今天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哪些方面?

历史上最著名的孝母典范有哪些?在今天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哪些方面?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4251 更新时间:2024/1/29 16:17:43

中国古代有所谓“四大贤母”之说,即孟母仉氏、岳母姚氏、欧母郑氏、陶母湛氏。孟母三迁,岳母刺字,这两个大家是再熟悉不过了,而后两个就需要稍稍说明一下了。

欧是指宋欧阳修之母,同她对应的是故事是“画荻教子”;陶指的是东晋陶侃的母亲,对应的典故则是“封坛退”和“截发延宾”。

欧阳修是宋代卓越的政治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母亲是一位单亲母亲,丈夫在儿子四岁那年便去逝了,留下她孤身一人辛苦拉扯儿子。欧阳修父亲去世后,家境一落千丈,日渐贫寒。后来竟到了“房无一间,地无一垄”的地步。孤儿寡母在这样的境况下生活,困难是可想而知的。

但欧母是一个意志坚强的女人,她家穷志不穷,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将儿子养大,欧阳修五岁时,欧母便教他读书识字、做人处事的道理。只是当时家里穷,家里没钱买笔墨纸砚,欧母只好用芦苇杆代替,然后在地上铺一些沙,把地当纸,一笔一画地教欧阳修写字。这便是“画荻教子”的来源。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欧阳修在母亲的悉心教导下,特别懂事,于是奋发图强,学习成绩优异,最后高中进士。并在学、史学和政坛上,为中华民族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陶侃是东晋一代名将,在稳定东晋初年动荡不安的政局上,很有建树。他的母亲也是早年丧夫,家境贫寒,她含辛茹苦,靠纺纱织麻维持生计,供养陶侃读书。在教子上,陶母一直教育儿子,交朋友一定要交比自己更有水平、更有文化之人。

有一次来了位客人,借宿陶侃家。时天寒地冻,马无饲料,陶母揭去自己床铺上的稻草席,剁碎喂马;由于家中贫寒,无以款客,陶母又偷偷剪下自己的长发,卖给邻人,换钱购买酒菜。这就是截发筵宾的典故。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至始也,所以头发是不可以轻易剪的。陶母如此举动,足见她待客之诚心。

陶母是《晋书》有传的,其中专门记载了“封坛退”一事。说的是有下属给陶侃送了一坛鱼,其实就是腌鱼,孝顺的陶侃马上念及一生贫居乡间的慈母,便嘱托乡人带给母亲。谁知母亲却原封不动地将这一坛鱼退了回来,并在信中写道:“尔为吏,以官物遗我,非惟不能益吾,乃以增吾忧矣”

陶侃收到母亲退回的鱼和回信,大为震动,更愧疚万分。他下定决心,一生遵循母亲教导,清白做人,廉洁为官。

要是每个母亲都象陶母一样教育子女,每个人都能象陶侃一样严于律己,中国的监狱中,何来这多的贪官。所以,有后人赞誉其母曰:“世之为母者如湛氏之能教其子,则国何患无人材之用?而天下之用恶有不理哉”。

其实在中国,如以上四位母亲的慈爱和教育,以及她们身体力行、言传身教的女性多多,只是因为她们有一位让她们自豪,且为国家和民族作出重大贡献的儿子,因此才得以声名远播,不然,不管其自身有多么地优秀及美德,怕也是如绝大部分母亲一样,默默地奉献一生,籍籍无名了。

我再给大家说一位母亲,说成功吧也算,说不成功吧也不算,说奇葩吧可能对老人家不恭,但她对子女的教育方式,绝对不值得我们效仿,是一位让我们深思的母亲,她的儿子也是大名鼎鼎,她便是海瑞的母亲谢氏,且呼作海母吧。

海瑞是中国清官的代表人物,文化大革命便是在对吴晗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批判浪潮中拉开序幕的。

海母也是位年轻的寡妇,在偏远的海南岛同年幼的儿子相依为命,过着清贫的生活,她在让幼小的海瑞读那些当时必读的圣贤书的同时,也剥夺了小海瑞天真无邪的童心,剥夺了他作为儿童的游戏权利。她不让小海瑞像其他孩子一样,快乐地玩耍嬉戏,而是“有戏谑。必严词正色诲之”。小海瑞只要冒出玩耍的念头,就会遭到母亲义正词严的一通教育。所以,海瑞打小就不“戏谑”,总是一本正经,老气横秋,甚至可能连笑都不会。

在这种怪异极端的教育下,海瑞形成了孤僻的心理,这导致他成人后也总是和别人相处不好。海母用自己的强悍意志始终主宰着海瑞的精神世界,致使海瑞几乎成了海母的精神翻版。

在海母残酷的教育之下,海瑞始终不知幸福为何物,他一生娶过三位夫人,还纳过两个妾。但不是死就休,海瑞致死连个子女都没有,唯一的一个女儿在七岁时还被海瑞给逼死了,海瑞的不幸婚姻同海母有着莫大的关系。

但是,在道德方面的教育上,海母却坚持作为一个人,要坚守人格的纯洁,所以,海瑞一生都守廉治贪,从而成为我国清官之典范。

海瑞多次说过,在他周围的人中,唯有母亲的话语,是他必须倾听且老老实实地践行的。母亲的支持与否,往往起着不可或缺的决定性作用。

海瑞始终铭记着母亲对自己的恩泽,尤其是理想志的引导和个人品性的造就。这一点,就连当时的官员也极为肯定。在海瑞担任南直隶巡抚期间,海瑞的上司就已呈请皇帝,给予谢氏“四品夫人”的头衔。

作为清官,海瑞是成功的,作为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海瑞是很失败的,不知他的母亲上天有灵,是否会对此有所反思。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中国古代统治者为何推崇以孝治天下?对此你怎么看?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百善孝为先,孝乃顺亲意,孝字半老一子,乃人过四十天过午,一撇一半已入土,后靠孑孙支撑,从古至今辈辈如是,方不失根。孝为八德之首要,不孝父母不如兽禽,故曰混仗东西,忘求末才导致人人制私心失敬畏,失去为仁之礼教,则天下纷崩不远矣。我国古代历史上孝敬的典范数不胜数,但最著名是二十四孝。一感天动地的舜,二亲

  • 你觉得诸葛亮是忠于汉室还是忠于刘备,为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诸葛亮只是忠于刘备,但绝没有忠于汉室的意思。这事情很难说得清楚,既然刘备口口声声要匡扶汉室,许多人也信以为真,自然的推论就是,诸葛亮忠于刘备,刘备忠于汉室,那么诸葛亮也就忠于汉室。也就成了诸葛亮既忠于刘备也忠于汉室。如果豹眼说,刘备压根儿就没有忠于汉室,许多人会叽歪很多。好吧,豹眼就从另一个角度,来

  • 荀忠于汉朝吗?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荀既不忠于汉庭和汉献帝,也不忠于曹操,他只忠于自己的名利和人生抱负。荀是曹操的第一谋士,为曹操制定和规划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及军事路线,同时,在战略上曾多次为曹操修正战略方针;战术方面在吕布叛乱时保全了兖州三城,出奇谋扼袁绍于官渡,用出宛、叶而间行轻进掩其不意,奇袭荆州等策略而备受曹操赞赏;政治方面为曹

  • 封建王朝为何以孝治天下?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人总得有信仰封建皇帝穷奢极欲干净坏事不占有道德的制高点无以号召民众于是大淡孝道父母生养子女子女什么孝道都不为过是为天道居此封建王朝借机大谈特谈孝道将孝道统领一切若奉君遵制不可逾越测换来平安是为孝若俯首听命安做奴才创拥有富贵是为孝诱使天下百姓个个成为封建皇朝的孝子贤孙皇帝安享天下一切为谋求皇位杀爹害母

  • 古代君王是怎样行房事?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皇帝与后、妃的房事都归敬事房太监管理、记录。帝、后每行房一次,敬事房总管太监都得记下年月日时,以备日后怀孕时核对验证。皇帝与妃嫔行房,程序则复杂一点。每日晚餐完毕,总管太监就奉上一个大银盘,里面盛了几十块绿牌子,(注:据考证,此牌正式的名字叫赍牌,因为常常在晚膳后呈进,亦称为膳牌)每块牌子上都写着一

  • 汉朝凭什么以“孝”治天下?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汉朝以“孝”治天下,根源于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宗法宗族社会。西周时期传统的宗法分封制中就孕育着家国一体、统一的文化基因,奠定了秦汉大一统的历史文化基因。西周成为了历史,而宗法制却被秦汉开创的帝制时代所继承发展,并延续两千多年,影响深远……历史上任何一个民族都讲究孝道,孝顺父母是作为整个社会伦常的有机组

  • 为什么很多北魏皇帝帝号中都带个孝字,如孝文帝,孝武帝,孝静帝等?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北魏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仍然以儒家为正统思想,儒家讲忠孝,家国同构,忠孝一体,儒家认为只有在家尽孝,才能为国尽忠。从太武帝开始就接受了儒家思想,奉其为正统。孝文帝时,全面推进汉化政策,姓汉姓,说汉话,穿汉服,行汉礼,迁都洛阳。所以孝文帝死后,定庙号为孝文帝。以后历代皇帝都实行汉化政策,以孝治天下。

  • 为什么古代皇帝要以孝治天下?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谢谢邀请。看见这个问题,首先想到的就是孔夫子以及他的两次问答。记得齐景公曾经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也就是说,君主要礼贤下士,臣子要忠于君主,父亲慈爱,儿子孝顺。这里的忠不是指一味的阿谀奉承,而是敢于直谏

  • 被誉为明君典范的汉文帝为何会独宠佞臣邓通?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帝王本就是孤家寡人,为了王权可以六亲不认,可以做兔死狗烹之事。汉文帝得到帝位,有些意外。其主要原因是他在登帝位以前,不显山露水,显得十分平庸,因而满朝权贵们认为他比较容易被把控,因此将他推上帝位。汉文帝知道自己这个帝位是怎么来的,也知道自己无法撼动朝廷里的相关势力,他索性就不多事了。汉文帝施以仁政,

  • 历朝历代以孝治天下!你说需要吗?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需要,在传统社会,用伦理来解释权力的合法性是非常自然的选择。皇帝和统一都不是从来就有的东西,一开始人们无从理解它的合法性,不能建立心理认同。何况第一个皇帝就和暴政联系在一起。那我们为什么要皇帝?这时儒家帮着解决了问题,《礼记》说: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像看待父亲那样看待君主。这样皇帝就不再是个凛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