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中国古代历史上哪些皇帝善于用人?

中国古代历史上哪些皇帝善于用人?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2301 更新时间:2024/3/2 10:39:32

中国古代历史上善于用人的皇帝有这两位第一位刘邦,第二位刘备

首先来说一下刘邦,众所周知刘邦只不过是一个小混混,但是多年以后却摇身一变成为了汉高祖,汉朝的开国皇帝,这就和刘邦的善于用人有关,刘邦用了张良韩信萧何等几位重要人物成就了他的皇图霸业。

张良,刘邦的军师,基本上所有的计策张良都有参与,而且张良凭借着自己的关系和三寸之舌还在鸿门宴上救了刘邦。

韩信一代军神,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背水一战凭借着三万残兵硬生生击败了赵国的二十万大军,成为历史上的传说,这例子无人能够模仿。

第三位萧何,有了军师,有了军神再有一位萧何这位后方主管那么基本上可以说是完全后顾无忧了。

而这三位缺少了谁刘邦都很难当皇帝,所以说刘邦是一位非常善于用人的皇帝。

再说一说刘备,三顾茅庐都听说过吧?刘备为了人才诸葛亮,即使连续吃了两次闭门羹也没有放弃,直到最后诸葛亮答应,之后更是收编了很多人才例如黄忠等等。

中国历史上善于用人的皇帝:

第一位、汉太祖高皇帝刘邦,西汉的开国皇帝。刘邦是中国历史上最精通帝王之术的皇帝,其识人用人的境界堪称通晓天机,所以刘邦才会被称为最厉害的皇帝。刘邦是一位智者,真正做到了用人所长、因时用人;打天下时以本领为先,平定天下后以忠义第一。

刘邦的用人之道体现很多地方,其中最大的特点就发挥手下人才的最大作用,出谋划策有张良、后勤有萧何、打仗有韩信、奇谋有陈平等等。其它的不必懂那么多,也不必凡事都事必躬亲,只需当好一个领导就可以了。

第二位、汉光武帝刘秀,东汉的开国皇帝。都说秀才造反十年不成,知识分子没出息,但刘秀是个例外。刘秀是除了直接兵变篡位,中国历史上称帝速度最快的开国皇帝,从造反到称帝只用了3年。刘秀去河北仅2年就有了称帝的资本,离不开他那出神入化的用人境界。

刘秀被誉为最会用人、最会打仗的皇帝,坚持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原则,充分信任和发挥其手下人才的最大作用。刘秀其手下云台二十八将都是顶尖人才,但是刘秀的个人能力太强了,他们只需遵从指令就能打胜仗,但他们的才能也被掩盖了。

唐太宗李世民

第三位、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文武全才的皇帝,被誉为豁达类汉高,神武同魏祖。李世民能够24岁就平定天下,登基后开创贞观之治,离不开其高超的用人之道,也就是知人善任、纳谏如流,又有与汉高祖一样的豁达(大度和宽容)。这样的人不成功没天理。

明太祖朱元璋

第四位、明太祖朱元璋是一位聪明睿智、帝王之术等各方面极强的皇帝。朱元璋的用人之术在历代帝王中也是数一数二的,他能成为元末各路义军最终的胜利者,离不开其高明的识人用人之道。但是,朱元璋事事都亲力亲为,反而失去了用人的最高境界,这点就不如上面几位了。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有关诚信的著名历史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1、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周幽王有个宠妃叫褒姒,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点起烽火烽火是边关报警的信号,只有在外敌入侵需召诸侯来救援的时候才能点燃。结果诸侯们见到烽火,率领兵将们匆匆赶到,弄明白这是君王为博妻一笑的花招后又愤然离去。褒姒看到平日威仪赫赫的诸侯们手足无措的样子,终于

  • 臣子进谏,君王纳谏的例子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国时代从谏如流的臣子有邹忌和淳于髡,纳谏如流的君王有齐威王。大凡有作为的政治家,都有非凡的性格和奇特的经历。在齐国历史上,如果说齐桓公以任用贤才而著名,那么齐威王则以善于纳谏而著称。战国初年,齐国的新兴力量田氏把齐国最后一个国君齐康公直到海边,给了他“一城”之地,后来索性连这块地方也夺了过来。公元前

  • 能不能介绍一些古代历史上默默无闻但是实际上却很厉害的文臣,武将?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古代有“伴君如伴虎”之说,某些开国勋臣,他们打天下时建有奇功伟业,一旦天下坐定,皇帝担心其威高盖主,彼此关系日后难处,对方又不是反敌,不忍心就此开杀戒,便设法令其交权让位。遇到这种情况,当事人也识趣,找个理由让出权力,达到君臣之间的某种默契,从而避免身陷囹圄或人头落地的悲剧结局。汉初韩信死前喊出

  • “上打昏君,下打佞臣”的打王鞭,在古代历史上真的存在吗?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小时候,听评书,每当听到奸臣大BOSS陷害忠良,皇上还不明情理,帮着奸臣使劲儿。说书人讲得又绘声绘色,让人若在境中,于是便会恨得牙根痒痒。危急之下,忠良的一方便会出现一位王炸,不是什么八贤王就是一位三朝元老级重臣,手持先王御赐金锏或是打王鞭,指向皇上,严声辩白是非曲直,皇上便颤颤抖抖,收了偏心。听到

  • 唐太宗李世民知人善任和虚心纳谏的事例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任用房玄龄、杜如晦。唐太宗同房玄龄研究国事的时候,房玄龄总是能够提出精辟的意见和具体的办法,但是往往不能作决定。这时候,唐太宗就必须把杜如晦请来。而杜如晦一来,将问题略加分析,就立刻肯定了房玄龄的意见和办法。房、杜二人,就是这样一个善于出计谋,一个善于作决断,所以叫做“房谋杜断”,形容他们各具专长而

  • 有关唐太宗善于纳谏的事例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1、魏征出身卑微,少年时孤苦贫困,曾经出家做过道士。他喜欢读书,用心钻研古籍,学识非常丰富。隋朝末年,魏征参加了反对隋朝暴政的起义。后来,他投靠唐高祖李渊创建的唐王朝,为太子李建成做事。由于魏征才华出众,因此很受太子的器重。后来,唐高祖的二儿子李世民发动“玄武门兵变”,杀死哥哥李建成。年轻而敏锐的李

  • 中国历史上用人不计前嫌的名人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管仲、魏征,当然这里主要说是管仲春秋战国时期,管仲曾经在齐桓公还没有即位之时射伤了他,但齐桓公最后还是邀请管仲来辅佐他成就了霸业,对他们来说,能成大者都有博大的胸怀,知人善用,对待有才之人能够不计前嫌。而管仲作为臣子,即使去辅佐之前的敌人,在其位谋其事,也尽心尽力,成就了齐桓公的霸业。管仲年幼时丧父

  • 找历史上诚信故事十个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诚信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所谓的诚信就是以真诚之心行信义之事。其实早在汉朝撰写的《礼记祭统》中提到:是故贤者之祭也,致其诚信,与其忠敬。历史上关于反映个人诚信的故事有很多,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有关曾参跟韩信的。曾参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门生中七十二贤之一,不但博学多才,还十分注重个人修养。据说

  • 古代大臣劝解君王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邹忌(zōujì)修八尺有余,而形貌(yì)丽。朝(zhāo)服衣冠,窥(kuī)镜,谓(wèi)其妻曰:“我孰(shú)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qiè)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 历史上有哪些书法小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好的,我乐意回答这个问题!相传,东晋年间,有位修化于山阴的道士,特别喜欢王羲之的字,可惜无缘获得。后来,他从别人的口中了解到,王经常观察白鹅游戏,并从双掌划水中吸取笔法。于是就买了一大群鹅养起来,伺机接近王羲之。功夫不负有心人。道士观察到王之经常从一条小道上出入,于是就把他所养的鹅群赶到道路两边,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