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臣子进谏,君王纳谏的例子

臣子进谏,君王纳谏的例子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1916 更新时间:2024/3/2 10:39:26

国时代从谏如流的臣子有邹忌淳于髡,纳谏如流的君王有齐威王。大凡有作为的政治家,都有非凡的性格和奇特的经历。在齐国历史上,如果说齐桓公以任用贤才而著名,那么齐威王则以善于纳谏而著称。战国初年,齐国的新兴力量田氏把齐国最后一个国君齐康公直到海边,给了他“一城”之地,后来索性连这块地方也夺了过来。公元前386年,田和称诸侯,沿用齐的国号。田氏代齐后,新兴地主阶级在齐国就完全掌握了政权。为了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秩序,为了和其他六争夺天下,田氏取得政权以后也进行了一些社会改革,使齐国出现了中洒的局面。其中最有作为的就是齐威王。齐威王叫田齐,是田和的孙子,公元前356年——前320年在位。齐威王以善于纳谏闻名诸侯,齐国的中兴,也正是齐威王通过广泛纳谏,采群策进行改革而实现的。据说齐威王即位后的前9年,只是吃喝、玩、氏,根本不理国家大事,一切政事全由卿大夫掌管。在这9年中,韩、赵、魏、鲁等各国时常攻打齐国。齐国经常打败伏,出现了“诸侯并伐,国人不治”的局面,面对国家的这种困境,齐威王也好像心安理得,置之不问。不过知情的人都看到齐威王并不是平庸之辈,关键的问题是怎么使他振作起来。当时,齐国有个大臣叫淳于髡,他人生得很矮小,但很有口才,非常幽默风趣,他每次出使诸侯国,都能顺利完成任务,是齐国的外交人才。他看到齐威王通夜喝酒,不理政事,政治紊乱,国势危急,心中十分着急。但又怕得罪君主,于是便用隐语进谏。他对齐威王说:“我们国家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也不鸣。大王,你知道是什么道理吗?”齐威王立刻意识到淳于髡是在用大鸟比喻自己,说他呆在宫迁里,百事不管,毫无作为。于是回答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齐威王从此就开始振作起来。淳于髡还劝齐威王不要通夜喝酒,并以自己亲身体会说明:“酒极则乱,乐极则悲。”齐威王就改掉了通夜喝酒的毛病。齐威王纳谏有许多生动的例子,其中最有名的当属邹忌鼓琴取相的故事。邹忌是一个很有才学的人,他看到齐威王的所作所为,也很想劝谏他振作起来。但作为邹忌当时的身份就连见到齐威王都不可能,又怎么能向他进谏呢?他听说齐威王喜欢听音乐,就想出了一条计策。有一天,他抱着一架琴进宫求见齐威王。他说他是本国人,叫邹忌,是个琴师,听说国王爱听音乐,特来拜见。那天齐威王正无事,感到很无聊,捉说来了一个琴师,心中高兴,就赶忙令人传话让他快进来。邹忌拜见齐威王之后,就坐下调着弦儿好像要弹的样子,可是两只手搁在琴上不动。齐威王挺纳闷地问他,说:“你调了弦儿,怎么不弹呢?”邹忌还是不弹却说:“我不只会弹琴。还知道弹琴的道理。”齐威王虽说能弹琴,可是不懂得弹琴还有什么道理,就叫他细细讲讲。邹忌从伏栖氏作琴讲起,一直谈到文王、武王各加一弦,越讲越玄。齐威王些听得懂,有些听不懂。可是说了这些个空空洞洞的闲篇有什么用呢?齐威王听得有些不耐烦了,就没好气地说:“你说得挺好,挺对,可是你为什么不弹给我听听呢?”邹忌听了齐威王这话,就正色说道:“大王瞧我拿着琴不弹,有点不乐意了吧?怪不得齐国人瞧见大王拿着齐国的大琴,9年来没弹过一回,都有点不乐意呢!”齐威王这才恍然大悟,就赶忙站起来,“原来先生是拿弹琴来劝我,我明白了。”他叫人把琴拿下去,就和邹忌谈论起国家大事来。邹忌劝他重用有才能的人,增加生产,节省财物,训练兵马,好建立霸业。齐威王自称要发扬他父亲桓侯午的业绩,远的要祖述黄帝的不光辉,近的要继承齐桓公、晋文公的霸业。后来齐国中兴,从而成为东方强国。唐朝从谏如流的臣子有魏徵,纳谏如流的君王有唐太宗。唐太宗李世民善于听取大臣们的进谏,他是封建社会少有的善于纳谏的君王。他非常赞同魏徵“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说法。他曾说过,自己自幼精于弓矢,自以为尽得其妙,后来得到十几张良弓给专业工匠验看,结果被告知这些弓木心不正,脉理皆邪,并不是真正的良弓。他由此悟出,对自己最拿手《资治通鉴》中有关唐朝攻灭突厥的记载的事还有失误,更何况天下之大,四海之广,只凭他一人之力是不能做到尽善尽美的。因此,太宗主动要求臣下就政事得失发表意见。魏徵就是以直言极谏而著名的大臣,有人统计过,魏徵在贞观时期进谏多达二百余次。太宗说:“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贞观十七年正月,64岁的魏徵病死,太宗认为自己痛失一镜。古代的皇帝,其地位都是至高无上的,往往也是自以为是的,只有他们下命令发圣旨,以教导或训斥大臣及子民,而绝少听到有臣子上疏规劝或批评皇帝的,唐代的魏徵,则是很特殊的一位。魏徵,生于公元580年,字玄成,巨鹿曲城人。他先是太子李建成的下属,任太子洗马一职;而李建成与其弟李世民又是死对头,魏徵还多次为李建成出谋划策,如何铲除李世民。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杀死李建成,也擒拿了魏徵。李世民审问魏徵:“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魏徵说:“先太子早听我的话,就不会有今天!”魏徵虽如此顶撞,但李世民觉得他是个人才,不仅没有杀他,还拜他为谏议大夫,专门给自己提意见。而魏徵,也老实不客气,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专挑已当了皇帝的唐太宗李世民的毛病。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能不能介绍一些古代历史上默默无闻但是实际上却很厉害的文臣,武将?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古代有“伴君如伴虎”之说,某些开国勋臣,他们打天下时建有奇功伟业,一旦天下坐定,皇帝担心其威高盖主,彼此关系日后难处,对方又不是反敌,不忍心就此开杀戒,便设法令其交权让位。遇到这种情况,当事人也识趣,找个理由让出权力,达到君臣之间的某种默契,从而避免身陷囹圄或人头落地的悲剧结局。汉初韩信死前喊出

  • “上打昏君,下打佞臣”的打王鞭,在古代历史上真的存在吗?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小时候,听评书,每当听到奸臣大BOSS陷害忠良,皇上还不明情理,帮着奸臣使劲儿。说书人讲得又绘声绘色,让人若在境中,于是便会恨得牙根痒痒。危急之下,忠良的一方便会出现一位王炸,不是什么八贤王就是一位三朝元老级重臣,手持先王御赐金锏或是打王鞭,指向皇上,严声辩白是非曲直,皇上便颤颤抖抖,收了偏心。听到

  • 唐太宗李世民知人善任和虚心纳谏的事例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任用房玄龄、杜如晦。唐太宗同房玄龄研究国事的时候,房玄龄总是能够提出精辟的意见和具体的办法,但是往往不能作决定。这时候,唐太宗就必须把杜如晦请来。而杜如晦一来,将问题略加分析,就立刻肯定了房玄龄的意见和办法。房、杜二人,就是这样一个善于出计谋,一个善于作决断,所以叫做“房谋杜断”,形容他们各具专长而

  • 有关唐太宗善于纳谏的事例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1、魏征出身卑微,少年时孤苦贫困,曾经出家做过道士。他喜欢读书,用心钻研古籍,学识非常丰富。隋朝末年,魏征参加了反对隋朝暴政的起义。后来,他投靠唐高祖李渊创建的唐王朝,为太子李建成做事。由于魏征才华出众,因此很受太子的器重。后来,唐高祖的二儿子李世民发动“玄武门兵变”,杀死哥哥李建成。年轻而敏锐的李

  • 中国历史上用人不计前嫌的名人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管仲、魏征,当然这里主要说是管仲春秋战国时期,管仲曾经在齐桓公还没有即位之时射伤了他,但齐桓公最后还是邀请管仲来辅佐他成就了霸业,对他们来说,能成大者都有博大的胸怀,知人善用,对待有才之人能够不计前嫌。而管仲作为臣子,即使去辅佐之前的敌人,在其位谋其事,也尽心尽力,成就了齐桓公的霸业。管仲年幼时丧父

  • 找历史上诚信故事十个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诚信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所谓的诚信就是以真诚之心行信义之事。其实早在汉朝撰写的《礼记祭统》中提到:是故贤者之祭也,致其诚信,与其忠敬。历史上关于反映个人诚信的故事有很多,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有关曾参跟韩信的。曾参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门生中七十二贤之一,不但博学多才,还十分注重个人修养。据说

  • 古代大臣劝解君王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邹忌(zōujì)修八尺有余,而形貌(yì)丽。朝(zhāo)服衣冠,窥(kuī)镜,谓(wèi)其妻曰:“我孰(shú)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qiè)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 历史上有哪些书法小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好的,我乐意回答这个问题!相传,东晋年间,有位修化于山阴的道士,特别喜欢王羲之的字,可惜无缘获得。后来,他从别人的口中了解到,王经常观察白鹅游戏,并从双掌划水中吸取笔法。于是就买了一大群鹅养起来,伺机接近王羲之。功夫不负有心人。道士观察到王之经常从一条小道上出入,于是就把他所养的鹅群赶到道路两边,日

  • 关于古代名人谦虚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pre20世纪中国作家和文化先驱之一蔡元培先生曾有过这样一件轶事:一次伦敦举行中国名画展,组委会派人去南京和上海监督选取博物院的名画,蔡先生与林语堂都参与其事。法国汉学家伯系和自认是中国通,在巡行观览时滔滔不绝,不能自已。为了表示自己的内行,伯希和向蔡先生说:“这张宋画绢色不错,”“那张徽宗鹅无疑是

  • 中国有关于君王诚信的事例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重赏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