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认清人才的本质,善于用真的贤能的人
在我国古代,所有的君主基本上都会去招纳人才,而广泛的去招纳人才,目的当然是为了使用这些人才,我还想要使用这些人才,就要善于在了解这些人才才能的基础上,充分的去挖掘他们的潜能,并且将他们的长处发挥好,给这些人才提供一个最大限度的能够发挥出他们才能的环境与平台,才能让这些人才发挥出最大的效应,这也才是用人之道最重要的。当然在我国这么久的历史上,也涌现过很多善于用人的领袖或者君主,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就是其中之一。可以说宋太祖他作为一个开国皇帝,在政治和军事方面都进行了很广泛的改革,也结束了那种很混乱的历史局面,同时他也为两宋百年的江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治理军队,治理国家成功的原因有很多,而他高超的用人艺术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亲近贤明的大臣,疏远卑鄙的小人,这是诸葛亮他所说的名言,当然也一直是那些厉害的用人高手所认可的观点。而赵匡胤他在用人上就能够做到这一点,是非常可贵的。曾经有一个叫曹彬比赵匡胤小四岁,他的姐姐是皇妃,所以他也是一个皇族的亲戚。在赵匡胤称帝之前,他是一个负责管理当时皇帝的饮食茶酒的人。当时赵匡胤是一位大将,非常的喜欢喝酒,所以他就经常去这个人那里要酒喝,而且经常能够得到。而后来他才知道他所拿到的那些酒全是曹彬自己去花钱从街市上买来的,所以赵匡胤就问曹彬,我是因为你管酒我才来找你要酒喝,你怎么还去街市上为我买酒呢?曹彬就回答到:我掌管的是官酒怎么能够私自动用呢?
对于这一件事赵匡胤他的印象也是非常的深刻,所以他在登基过后与他手下的大臣说起他之前的故事的时候,他就非常有感触的称赞曹彬这一个人。像曹彬这样一边不破坏公家的规矩,一边又为自己的私情自己付出,他这样的贤德自然就得到了赵匡胤的赞赏,后来也被赵匡胤所重用。可以说对于贤德的人,赵匡胤他是重用有加,而对于那些很肮脏的小人,他就是明察事理,不念私情,将这些人放弃,不任用他们。
就比如说,在他登基的时候,因为要举行禅让大礼,而由于事发非常的仓促,所以并没有提前准备好禅位诏书,但是这样东西是万不能少的,在这样紧迫的关键时刻,有一个人就不慌不忙的从衣袖里拿出了早已准备好的禅位诏书进献给赵匡胤,说诏书已经写好了。而不仅如此,这份诏书写得非常的好,甚至让人看起来有一点肉麻,但也正因为这一份诏书,让赵匡胤能够被人扶上宝座,但是得登上了帝位,正因为有了这一个人的支持,才让赵匡胤的船上大理没有出现尴尬的局面。
按道理说,这个人在赵匡胤登上帝位的道路上是立了一件奇功的,应该对他进行封赏,但是赵匡胤却很鄙夷他,因为通过这件事,他也了解到这个人非常的善于拍别人的马屁,而且很会见风使舵,它的本质其实就是一个小人,所以他对于这一个人既有感激又从内心去鄙视他。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在中国的古代,历来都是提倡一种用忠孝去治理天下的观念,而这一个人作为后周的翰林学士,在没有得到授权的情况下,反而擅自的起草了一份禅位诏书,这对于后周的皇帝来说可谓是一种非常的不尊敬。所以这一个人虽然很有才,但是他的德行非常差,他如今看到赵匡胤非常有权势,于是就对赵匡胤各种献媚,反而对之前的皇帝批评得一无是处。所以赵匡胤也很怀疑这一个人在明天是不是会对别人也见风使舵,而对自己落井下石,这种人他是不放心去动用的,所以最后在关键时刻赵匡胤他还是用理智去战胜了情感,并没有因为私情而重要的一个人。
所以说我们可以看出来,赵匡胤他非常的善于去辨别一个人,他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样的,这样也就是让赵匡胤他能够知道一个人到底能不能够重用。并且赵匡胤他在选人的这一个过程中,能够始终保持着一种非常清醒的头脑,不会因为自己曾经与他要用的人有过一点旧情或者说这一个人曾经帮助他做了什么事而觉得自己欠这个人人情,就让这个人去做了大官。赵匡胤他用人都是基于这一个人是不是真正能够发挥出他的才能,把他要做的事情做好,不会出什么岔子,从而让整个国家都能够非常的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