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能不能说一说关于报答“知遇之恩”的历史典故,或者人物事迹?

能不能说一说关于报答“知遇之恩”的历史典故,或者人物事迹?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4311 更新时间:2023/12/14 19:37:29

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化缔造了大约三万多个成语,我们现今常用的成语也超过了一千个。绝大多数成语都有其来历。粗略统计,成语来历最多的当属佛教经典。比如我们常用的心心相印、大智若愚、昙花一现、甘苦自知等等都是。

第二属文化经典作品。当中又属《四书五经》为最。我们熟知的如燕尔新婚、辗转反侧、忧心忡忡、言过其实等等都是。

其三来源于历史、人物故事。这当中,当属韩信的经历所缔造的成语最多,有三十多个。如多多益善、十面埋伏、匹夫之勇、妇人之仁等等都是。

第四属神话寓言故事。如盘古开天、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刻舟求剑等等都是。

第五来源于民间口语相传,约定俗成的成语。如鸡鸣狗盗、梁上君子、三令五申等等都是。

知遇之恩出自于《元史刘因传》“因尚感偃蹇不出,贪高尚之名以自媚,以负我国家知遇之恩”。字面意思是感激了解并赋予重任的恩情。

关于知遇之恩的历史故事很多,举不胜举。流传至今的如俞伯牙钟子期、刘备与诸葛亮、韩信与漂母等等。不管是民间传说还是历史记载的关于知遇之恩的故事,我个人觉得,当属嬴渠梁与商鞅。他们君臣二人即有君臣之情又有朋友之义,二人的天作之合才是知遇之恩的典范千古无二。

商鞅身怀大才却身陷魏国无以致用,他感动于嬴渠梁的求才心切和强国的浩瀚之志,毅然来到秦国一展抱负。而嬴渠梁却是感动于商鞅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的高风亮节,君臣二人从初识便许下了“今日得遇君,永世毋相忘。魂魄绕子矜,来生亦相将”的铮铮誓言。在君臣二人近二十年的合作中,最终通过战时法制的变法将一个积贫积弱临近崩溃的秦国建设成为“民无私斗、官无贿赂、商无欺诈、工无作伪、道不拾遗、夜不闭户,兵士勇于公战不死不休”的新型国家。为秦国的强盛和最终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知遇之恩,在君臣二人间是相互而不是单方面的。商鞅于嬴渠梁是感君有志,嬴渠梁于商鞅是念君有才!在中国历史上,这是唯一一对君臣合作至死无间的典范。

朱元璋曾经给地主刘德放牛,他当皇帝后如何对待刘德的?

朱元璋出生于安徽凤阳一个贫困家庭,他的家庭属于贫困中的极品赤贫,家中的老鼠都被饿的含着热泪离开了。

父母没文化给他起个像样的名字,只好用数字代替称呼,朱元璋最初叫朱重八,他家祖辈传流都是以数字为名,比如他父亲叫朱五四,他叔叔叫朱五六,他哥哥叫朱三四……

朱元璋8岁时,为了活命去了地主刘德家放牛,当时他的小伙伴徐达和汤和也在刘德家放牛。

地主刘德为富不仁,每次放牛回去都要看看牛的肚子鼓不鼓,不鼓说明没吃饱,哥仨免不了一顿毒打,最后还不让吃饭。

▲地主刘德

哥仨气得没办法,有一天,朱元璋想出了一个制裁刘德的办法。在放牛时他对徐达和汤和说:“刘德太可恶了,这回咱们把他的小牛犊烤着吃了”。

徐达和汤和听了急忙摇摇头说,“刘德每天回去清点,少了牛还不打死咱们?”

朱元璋附在二人耳边一阵嘀咕,徐达和汤和听了哈哈大笑,伸出大拇指说,“就你小子坏,亏你想的出来,哈哈……

第二天,三人早早赶着牛上山了,随后把小牛杀了烤着吃了,最后把现场清理干净,唯独剩下一条牛尾巴。

原来朱元璋想出的妙计是把牛尾巴放在山石缝里,露出一点点,让徐达和汤和装作用力往外拉,然后他急忙跑回刘德家,装作火急火燎的让刘德赶紧上山。

▲小时候朱元璋

“小牛犊掉山涧了,幸亏被拉住了尾巴,我们力气小快拉不住了,德叔快点去吧”朱元璋此时嘴上像抹了蜜,一口一个“德叔”叫着。

随后刘德随朱元璋跑到了出事地点。刘德赶到后,徐达和汤和拉出那条牛尾巴,泄气的说,你们来晚了一步,拉断了牛尾巴了,小牛犊掉到了万丈深渊了。刘德望着黑咕隆咚的山涧,心疼的直落泪……

朱元璋哥仨完美的骗过了刘德,这件事在朱元璋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直至于35年后,因此事改变了地主刘德的命运。

▲放牛娃朱元璋

刘德35年后被朱元璋厚赏!(话接前言)转眼间,朱元璋为刘德家放牛7年多了,公元1343年,安徽凤阳发生了一场瘟疫,朱元璋的父母染病去世。

朱元璋和哥哥身无分文,于是跪求刘德看在父母一辈子为他打工的面上,给块墓地好把父母安葬。但是刘德无情拒绝了,并骂骂咧咧把兄弟二人赶了出去。

就在朱元璋兄弟万般无奈下,朱元璋的邻居刘继祖伸出了援手,给了朱元璋一块墓地,朱元璋的父母得以入土为安,这一年朱元璋16岁。

父母都死了,朱元璋身无牵挂,他发誓不再为刘德家放牛,于是踏上了四处漂泊之旅。

▲乞丐朱元璋

朱元璋当过乞丐,当过和尚,苦难的经历造就了朱元璋奋发向上的精神,他的世界观发生了变化内心强大心怀天下,朱元璋要砸烂旧时代,开创新未来。

经过25年的血雨腥风拼杀,朱元璋在40岁时终于推翻了暴元,在南京建立了明朝。

朱元璋实现了他的帝王梦,荣华富贵不回乡如锦衣夜行。公元1370年5月,朱元璋御驾回老家凤阳祭祖,顺便看看自己的恩人刘继祖。

等回乡后才知道刘继祖已经作古,追封恩人名号,赏赐他儿子100顷田地,并授其子孙后代世世为官。

当时朱元璋回乡吓坏了地主刘德,刘德屁滚尿流跪在朱元璋面前请罪,一边扇自己耳光一边痛哭流涕。

▲朱元璋的恩人刘继祖

朱元璋走上前很大度的扶起刘德说:“尔之所为,亦恒情耳,不必问。吾贫时,尔岂知今日为天子耶?”意思是说,你当年的所作所为也是人之常情,我当时那么贫穷,你怎么会知道我今后会做皇帝呢?

最后朱元璋没有为难刘德,还赐给了他20顷的良田,并免除了5年的赋税和徭役,这就是刘德最后的结果。

结语:按照一般人的想法,朱元璋不报复刘德就不错了。为何还要以德报怨赏赐无数呢?讲真他赏赐恩人刘继祖无可厚非,对刘德这样做让人匪夷所思。

其实从头想想就明白了,当初不是刘德给他碗饭吃兴许他早饿死了。别说刘德剥削朱元璋,朱元璋放牛是有报酬的,况且他还偷吃了刘德家的一头小牛犊。

▲明太祖朱元璋

到后来朱元璋的思想发生了变化,眼界宽了。一个人的格局决定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当了皇帝就与以往不同了。比如到后来朱元璋禁止吃牛肉,明朝是禁止吃牛肉的,因为当时牛是生产工具,牛皮是用来制作铠甲的原料。

朱元璋不会对之前的事斤斤计较。讲真他杀刘德举手之劳。朱元璋心想,刘德不欠我家的墓地,刘德给墓地是情分,不给墓地是本分,谁家土地是大风刮来的,都是用血汗换来的。马云钱再多凭什么给你钱呢?想想这些你就能理解朱元璋为什么这样做了。

文/秉烛读春秋

元末,安徽凤阳的一个小小刘姓地主怎么也不会猜到,那个给他放牛的小孩朱重八,日后竟会成为皇帝。

时间回到元末,公元1343年,这一年是朱重八改变人生的转折年,十五岁的他,面对饥荒的乱世,父母和大哥先后去世,而且是在短短的时间内。当时朱家连块可以安葬朱重八亲人的地都没有,因为是给刘德种田放牛,所以朱重八哀求老东家给一块安葬父母,刘德拒绝。

刘德有一族兄弟,名为刘继祖,看着朱重八与其二哥的悲惨遭遇,于是慷慨地给出了一块让朱重八安葬自己的亲人,朱重八无比感谢刘继祖。俗话说,造化弄人,刘继祖怎么也没想到,当年一个善举,竟然让自己送出的这块地成为了后世一个皇朝的祖陵,而自己的子孙后代也因此显贵。

公元1345年,为了吃饱肚子的朱重八进入了皇觉寺,但谁知道,皇觉寺也不能让他吃饱肚子,于是这一年开始,朱重八开了长达三年的乞讨之旅,他将以一个卑微的秃头乞丐身份走遍元朝最富裕,但是也最混乱的地区,这为他的参军埋下了伏笔。

公元1352年,汤和致信朱重八,25岁的他正式踏上了一条逆转人生的路。

他慢慢开始改了名字,叫朱元璋。

在红巾军的岁月里,朱元璋也算是从基层干起,少年时的条件窘迫,朱元璋的文化也大致是这段时间猛补得来的,随着郭子兴的退幕,朱元璋开始登上了神州大地一方势力的前台,他开始拥有了李善长、刘伯温、常遇春、徐达等得力助手,能文能武,这批人,将会为他的大明江山打下无比夯实的基础。

在朱元璋称帝之前,其实他回过凤阳老家。

公元1366年,距离朱元璋称帝还有两年,已经是吴王的朱元璋返回了老家,此次算是衣锦还乡,毕竟生活的变化之大,让人无法言喻。

“吾昔微时,自谓终身田野间一农民尔,及遭兵乱措身行伍,亦不过为保身之计,不意今日成此大业,自吾去乡里,十有馀年,今始得归省陵墓,复与诸父老子弟相见,追思曩时,诚可感也!”

朱元璋回去不是“报仇”的,而是报恩。当年老家里,虽然有着刘德这样自私冷血的小地主,但是也有着刘继祖、汪母这样的热心邻居,对于朱元璋自己来说,刘、汪两家人是自己最值得感谢的人,而这个刘家里,其实也包括了刘德。

这次回来,朱元璋是为了把父母大哥的坟地充实一下,这也是后来的朱明祖陵。为了报答刘、汪两家人,而且朱元璋自己身边也的确没有了可以安排的亲人用来看守皇陵,于是刘英、汪文两人被安排为朱元璋祖陵的守护者,事了,朱元璋又赏赐了一些财宝给老乡们,就出发逐鹿中原了。

前途艰险,生死未卜。

直到公元1368年,确定已经几乎拿了天下的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元洪武,同年徐达北伐大都,元朝灭亡,至此,朱元璋算是基本完成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战斗宣言。成为皇帝的朱元璋,他的历程也是世人无法想象的,从一个乞丐和尚成为了天子,自古以来也没有这种天命的剧本,因为刘邦也没有如此不堪,反差也没有这么巨大。

皇朝确立,身份再变,朱元璋的先祖们也不能再是平民身份了,而是要追封皇帝。

既然要追封皇帝,那么祖陵就要成为皇陵,过了几年,朱元璋再次返回凤阳老家,这次回来,可以说是“有恩报恩,有仇报仇”了。

朕微时罹亲丧,难于宅兆,尔发仁惠之心,以己沃壤,慨然见惠。安厝皇考妣,大惠云何可忘!因赠以侯,并赠其妻娄氏为侯夫人,仍为文以祭。

报恩,朱元璋返回家乡后,给已经去世了的刘继祖追封为义惠候,这个爵位是世袭罔替,让刘家与明朝始终,除此之外,朱元璋也一改用宗室之人看守皇陵的习惯,用了刘英、汪文作为祖陵的主要看守人。

时过境迁,很多事情都在改变,不过朱元璋该做的还是都做了。而报恩报完了,当年刘德不肯给朱元璋一块安葬父母,这个“仇”朱元璋也要报。

朱元璋是怎么报的?

其实真要打打杀杀,在吴王的时候,朱元璋就能回来收拾刘德了。可是,当年也没有提过报复刘德一事,即便称帝后再次归来,刘德战战兢兢出来拜见朱元璋,朱元璋也没说要拿下刘德,把他全家处死泄愤。之所以不这样做,一是因为刘德当年其实没有什么违法,只是冷血罢了。

朱元璋对刘德说:

“尔之所为,亦恒情耳,不必问。吾贫时,尔岂知今日为天子也。”

虽然话很现实,但这句话里可以看得出朱元璋的真诚,他说他理解刘德,首先是元末那样的社会环境,汉人几乎都不是人,不然也没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了,刘德今天帮了朱元璋,明天很有可能就要饿死,乱世之前,没有人可以独善其身,朱元璋还说你当时也不知道我如今能当皇帝。

这其实就是有一点暗讽的意味了,但也无伤大雅,反而太过官方才显得虚伪,对于曾经的老东家,自己说一句这样的话也没有错。除此之外,朱元璋还给了刘德数十亩良田,免了几年的税。

所以这就是朱元璋的“报仇”,之所以能说是报仇,因为刘德当年才是给朱元璋饭吃的人,虽然很苛刻,但最后刘德却只是捞到一点点好处而已,这种好处还是朱元璋宽容大量施舍的,所谓杀人诛心,这也足够让刘德后悔了,最重要的是,这个故事传出去,朱元璋以德报怨,也只会让刘德的形象越来越差,大家都会看不起这个抠抠索索,冷血无情的地主。

对于朱元璋来讲,不管心里是还有余冤,或真的放下了,刘德其实也不是为他人生里崛起的一股“另类”的动力,如果刘德当年对朱元璋好一点,那么朱元璋也不会去寺庙,也不会行走几年去乞讨,当年的汉人都苦不堪言,一旦让朱元璋安稳下来,那么他也只是朱重八,而不是朱元璋,更不是洪武帝。

成事在人,但也看天命。

当一个人真的走投无路的时候,才有可能打破一切的常规。其实朱元璋对待刘德,就和汉朝韩信对待当年让他钻过裤裆里的那个人,韩信功成名就,他没有回去把那个人揪出来报仇,反而是给他官做,还告诉别人,若不是他,韩信也不会崛起,这其实就和现在那句,要感谢每一个伤害过你的人,是一个道理。

可话说回来了,不管是刘德,还是当年侮辱过韩信的那个人,难不成被以德报怨的他们会变得更好吗?其实未然,因为受害者越慷慨,众人只会对施害者越愤怒,纵观历史,这俩人难不成因为没有被报复而有过好名声吗?

心存善念总无错,不然遗臭万年的命运,谁也无法预测。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最偏的历史小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隋唐小故事毛驴告假胡趱是唐朝宫廷的杂戏演员,因皇帝赏识做了都知官。因平日清闲无事,便天天骑上毛驴到朋友家下棋取乐。每次到朋友家,主人都热情远迎,并吩咐家僮:“快把都知的驴子牵到后院,细心喂养!”一呆就是一天,不到掌灯,主人绝不肯让他回家。一天两天不新鲜,数月如此,都知心头很为有这样一个难得的知心朋友

  • 中国古代名人诚实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曾子杀猪曾子是孔子的学生。有一次,曾子的妻子准备去赶集,由于孩子哭闹不已,曾子妻许诺孩子回来后杀猪给他吃。曾子妻从集市上回来后,曾子便捉猪来杀,妻子阻止说:“我不过是跟孩子闹着玩的。”曾子说:“和孩子是不可说着玩的。小孩子不懂事,凡事跟着父母学,听父母的教导。现在你哄骗他,就是教孩子骗人啊”。于是曾

  • 中国封建王朝中,哪一个君主治国最有思想?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历史上在治理国家开明有思想的皇帝是李世民。李世民素有文韬武略在推翻隋朝建立唐朝过程中立下功勋。后来他通过玄武门之变夺权。当他成为唐代皇帝后重用魏征。在作出重大决策时能够听取反动意见。并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错误。李世民在隋朝未年农民反抗斗争中清醒意识到人民的力量。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他从儒家学说中学会仁

  • 明清时期我国君主专制已达到顶峰,为何还会出现诸如“大礼议”“争国本”这类文官集团与皇权抗争的事件?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我觉得更多是对老领导的感情在里面,在现代有些人看来,为了老领导的利益,与新领导做对,要么是傻,要么是阴谋因为文官多是在孝宗和武宗时代提拨起来的,如果嘉靖不认孝宗为父,意味着孝宗一脉断子绝孙,但兴王也就嘉靖一个儿子,他如果不认自己父亲为父,兴王一脉也断子绝孙杨廷和大概想着,让嘉靖当了皇帝,名份上兴王吃

  • 历史上有哪些治国平天下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我是梅子雨summer,看到这个问题我就想到了一个人。他在井冈山上起义兵,赤水河前破敌营,保留革命的火种,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原本以为他只是军事奇才,留下了“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十六字箴言,讲尽了古今兵法本质,抗日、打老蒋、抗美援朝,在他的前瞻性眼光下,我们百战百胜。但是他又留下了

  • 宋仁宗真的很仁吗?他对老百姓怎么样?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宋朝皇宫有一间密室。每位新皇登基,必在登基后,在太监的带领下,都要来到密室里朝拜。旁人都不知道密室有什么。直到1127年,金兵攻克汴梁,才发现这里的秘密。原来是太祖立下的碑文,文中对皇帝约法三章:①善待柴氏子孙;②不杀士大夫;③永不加赋税。这可以说是赵宋王朝的三大立国之本。第四任皇帝宋二宗秉承先祖遗

  • 汉宣帝所说的“霸王道杂之”治国之道,到底是怎么回事?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谈秦说汉(234)意思是治理天下时,能讲道理就讲道理,讲不通道理就讲刑律,刑律搞不定时就动用手里的权力,甚至不择手段。也就是所谓的“王道”与“霸道”要兼用。这话放在心里都懂,讲出来就不是那个味,但这就是用了几千年的帝王驭人之术。此话出自《资治通鉴》,原文是:“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

  • 为什么古人大都迷信?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迷信是统治者用来迷惑百姓的,不然一个统治阶级如何掌控百姓造反作乱。因为古时,人类只能凭感官去认识各种自然现象,如天文的春,夏,秋,冬,寒来暑往,雾雨雷电,水患地震等等。还有地理的各种地形地貌,是如何形成的,江河湖泊从何而来,又有太阳,月亮星辰等等。无数的未知,造就了不尽的谜团和困惑。后经巫师祭祀,祭

  • 曹操的求才三令是怎样的历史典故?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这个问题有书君来回答吧。曹操的“求才三令”出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是指从公元210年到217年的七年间,曹操三次下令,广求天下人才,充分体现了曹操作为卓越的政治家不拘一格用人才的心胸气度。令本无名,因内容都涉及访求人才,故后世史家将其合称为“求才三令”。第一次:建安十五年(210年)背景:208年

  • 唐玄宗的小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唐肃宗在当太子的时候有一天陪着唐玄宗一起进餐。餐桌上摆满了各种佳肴,其中有一盘羊腿,唐玄宗就让太子去割羊肉。太子割完羊肉后,见手上都是油污,便顺手拿起一张面饼擦手。唐玄宗眼睛直盯着他的脸,露出不高兴的神色。太子擦完手,慢慢地把饼送到嘴边,有滋有味地把饼吃掉了。这时唐玄宗转怒为喜,对太子说:“人就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