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刘备在白帝城说的话是否是真心的?

刘备在白帝城说的话是否是真心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胖次 访问量:2577 更新时间:2023/12/6 15:03:50

真心。在我看来没有所谓的试探。真心实意发自肺腑对诸葛亮说的。

先看看刘备说了什么

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笃,召亮於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94版三国演义这一段剧情里有一个对诸葛亮背影的特写,诸葛亮听完刘备之言,衣服湿了一大片。诸葛亮多聪明啊,他自然明白刘备的意思:我允许你功高盖主,也会让百官知道谁让你功高盖主,甚至皇帝都会给你这个机会!我也明白你比刘禅更有能力做皇帝,但这是刘家的天下,你不可以篡位。

而刘备呢。

诸葛亮若真有异心,又岂是刘备一场托孤好戏能试探的出的。蜀国统一天下那或许再议是否真心,蜀汉就剩半条命,衰亡之际,穷途末路,刘备怕的是他不愿意收这个烂摊子,前院招贼,后院起火,经历了失荆州和夷陵大败后的蜀国已经损兵折将,看着自己大寿已至,大业未成。他只得发自内心的和诸葛亮说,我死了后,最信任,最靠得住的人就剩你了,你一定要帮我顶下去。

如果不是真心说的,刘备是会傻到认为诸葛亮会在这时候表示自己有反心?(历史上有这样的傻子么,有,汉景帝的宠妃栗姬……)但是诸葛亮是什么人!

如果不是真心说的,大可不用甚至早就将其杀掉;杀了又怎样呢?他死后如果大臣不忠心怀鬼胎,谁都有机会上来当皇帝;如果不是真心说的,他还何必用那句“君自可取”,已经直接给了诸葛亮篡位的最大筹码。他心中更多的是遗憾、悲愤、后悔、内疚,一路走来当年起兵的将领谋士也越来越少,大业未成,反而倒退,刘备在此时和诸葛亮怕只有肺腑之言,这个时候更多的君臣之前的倾诉,托孤诸葛亮是唯一的选择,也是他唯一能做的事,必须真心。

简明扼要的说一下

刘备和诸葛亮都非常聪明,相遇之初关系十分亲密,两个聪明绝顶的人聊天,临终托孤,又互相戒备,怎么可能存在所谓的真心实意。

先看背景,刘备夷陵大败后自感时日无多,把诸葛亮和刘禅喊到病榻前说,此孺子能扶则扶,不能扶则废,君自取之。吓的诸葛亮立马跪了下来,哭着说:臣必将尽心尽力辅佐幼主,匡扶大汉河山,北上伐魏,还于旧都。

关羽张飞早亡,刘备信任的庞统已死,刘备只能将重任交给诸葛亮(还有谁比他更聪明更合适),将蜀汉维持下去,至于真心与否就可以忽略不计了,说不定帐后埋伏着刀斧手也不一定。

乾隆明知和是一个大贪官,还如此宠爱他?

乾隆明知和是一个大贪官,还如此宠爱他?

和,民间素有“二皇帝”之称。这位贪官之所以被乾隆器重,是因为这个人善于溜须拍马,会阿谀奉承,最为主要的是乾隆有其自己的政治目的,所以和的贪腐,乾隆只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四个维度谈谈这位和大人。

一、才貌双全在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里,王刚老师把和演得惟妙惟肖,大家对他的演技炸裂感到酣畅淋漓。通过现代科技手段,科学家们曾经复原过和的相貌:面如冠玉。王刚曾打趣地说,不能再演!没错,据史料记载,历史上的和是非常俊美一人,乾隆比他大40多岁,当时也有人传言,说乾隆故去的某个妃子特别像和,所以乾隆把对妃子的思念转移到和身上,当然这只是传言,可信度不高,毕竟乾隆后宫美女如云,干嘛非得把相思之情转移到一个军机处大臣、一个男人身上呢。

再说说和的才气,和做到军机处大臣的位子上,还一度领衔中央数十个要职席位。他除了有自己的政治手腕之外,其个人的才气和胆识都是当时的翘楚。和贫困起家,在自己三岁的时候母亲去世,九岁的时候父亲亡故,还差点被赶出家门。后来和有幸考进咸安宫,他深谙四书五经,还精通满、汉、蒙、藏四种语言,虽然他的科举考试不顺,但后来还是有机会在乾隆面前充分地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在以后的仕途当中,他可以说是顺风顺水,虽然年纪轻轻,但已经是朝廷重臣了,还一度被赐紫禁城骑马。

二、制衡掣肘乾隆在自己的位子上是幸运的。有爷爷康熙为他扫平四夷,又有老爸雍正为他留下万贯家财,如果没有这些优越条件,乾隆也不可能风流下江南,所以乾隆的皇帝做得惬意、自在。那么问题来了,康乾盛世以来,虽然大清繁荣一片,但政治上的各种利益倾轧还是令乾隆很头疼,为了加强自己的集权统治,他不得不采取一些措施让文武大臣彼此钳制和制衡。

因此,和在乾隆面前就发挥了很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乾隆慧眼识才,他知道,要想平衡个中关系必须要利用和。和在清廷属于八面玲珑,党羽众多之人,文武百官对他阿谀奉承之人比比皆是,虽然他贫困出生,但他为官办事却有独特的方式方法。乾隆正是考虑到这这些因素,才选中和在中间周旋。和当然也没让乾隆失望,局面很快得到扭转,和的各种“神助攻”让乾隆高枕无忧。

三、谄媚弄权熟悉和的都知道,和善于阿谀奉承、溜须拍马,当然这只是对乾隆爷如此。和善于察言观色,善于见风使舵。乾隆晚年自诩“十全老人”,他听不进忠言良劝,也看不到潜在的危机四伏,只对那些谄媚奉承之人感兴趣。所以,和抓住了乾隆心理,只说乾隆爱听之言,只做乾隆爱做之事。

极尽谄媚之能事是和在乾隆面前得以生存的法宝,他心里清楚,如果得不到乾隆的垂青,就不可能在皇帝眼皮底下大肆敛财。可以说乾隆和和彼此都心领神会,只是心照不宣罢了。

四、敛财艺术民间有句谚语:“和跌倒,嘉庆吃饱。”

据史料记载,和所聚敛的财富,约有八亿两至十一亿两白银,所拥有的黄金和白银加上其他古玩、珍宝,超过了清朝廷十五年财政收入的总和。如此贪腐和敛财,乾隆是真不知晓吗。显然不是,除了和投其所好,甚得皇帝欢心以外,他的敛财伎俩可谓高超绝伦,乾隆只是看在眼里,不去挑明罢了。

和有钱,而且钱跟滚雪球似的,呈几何指数增长。放在今天,和俨然就是商贾巨头。他的产业涉及金融、煤炭、物流、医药等多个行业,他懂得投资,自然也回报丰厚。和单靠俸禄来起家吗,显然不是。他的敛财艺术可以概况为:取财有“道”(可以理解为门道、路子,当然毫无道义可言)。

和权倾一时,包括后来儿子丰绅殷德娶了乾隆最疼爱的十格格,他的政治舞台变得更宽广。但他敛财的手段和方法始终很巧妙、很隐蔽。“大河有水小河满”,和懂得先要满足乾隆爷的需要,为他提供足足可供挥霍的钱物,然后才抽取油水。比如,他设立议罪银制度,为自己和乾隆私设小金库,他可以通过办各种家宴,变相收取礼金,他还可以通过皇家大工程,既把活动办得体面,又神不知鬼不觉地从中大捞好处,他还通过欺压弱小官吏和党羽,让他们每年进贡……不得不说和的贪腐手段高深莫测、炉火纯青。

然而,一朝天子一朝臣,和万万没想到,在乾隆皇帝死后,自己很快就被抄家。嘉庆继位后曾表白说:“朕若不除和,天下人只知有和而不知有朕。”和也许想过会有这么一天,但万万没想到大祸来得如此之快,只可惜和死的时候才49岁。突然想起一句歌词“人海中能有几个正真的朋友……”乾隆视和为朋友,和仗着乾隆是靠山,庙堂之上二者为君臣,私底下保不齐是交心的朋友,也许正是有了和,乾隆才不是“寡人”一个。

乾隆帝:去岁用兵之际,所有指示机宜,每兼用清、汉文,此分颁给达赖喇嘛及传谕廓尔喀敕书,并兼用蒙古、西番字。臣工中通晓西番字者殊难其人,唯和承旨书谕,俱能办理秩如,勤劳书旨,见称能事。

朱:早年好学,唯其为官后日渐贪婪,后手握权柄,挟百官于朝廷。不顾师生之谊,陷吾于不义。

乾隆后期朝鲜使臣:“阁老和,用事将二十年,威福由己,贪黩日甚,内而公卿,外而藩阃,皆出其门。纳贿谄附者,多得清要;中立不倚者,如非抵罪,亦必潦倒。上自王公,下至舆,莫不侧目唾骂。”

(对于这位传奇人物,您有何高见呢,欢迎关注@山城小哲,欢迎点评。)

一般说来,古代皇帝最恨贪官。朱元璋为了惩治贪官,制定各种残酷的刑法,抽筋、剥皮实草株连三族等等毫不手软,令那些贪官们不寒而栗。而乾隆皇帝明明知道和是一个大贪官,不但不惩处他,而且还把他宠上了天,这是为何呢?

一、和是贪,但他贪的钱并不是独享,他是乾隆爷取之不尽的钱袋子,乾隆帝自然就宠他了乾隆爷一生爱好旅游,开销巨大,国库吃紧。而和挣钱的门路广,手段高明。第五、第六次南巡时,和利用江南官员富商都渴望巴结乾隆的存心,提供巴结门路,乾隆帝的巡游路费各方面花销都绰绰有余,乾隆帝玩的很嗨很舒服,这都是和的功劳,和自然要受宠。

乾隆四十年,囊中羞涩。和为了给乾隆爷筹钱还出点子建了个“议罪银”制度,让罪臣花钱减罪,一些贪官污吏高兴的屁颠儿屁颠儿赶紧把钱上交了,有些还没有犯罪的官员,也纷纷拿出钱来提前准备,以防犯罪后来不及补救,在牢狱中的官员,也令家人筹备钱财上交,20年的牢狱都可以买下十几年,花些钱蹲个一两年出来岂不美哉,谁想老死狱中啊,还有那些被流放的,受酷刑等等都可以掏钱减罪,不到一年,内务府库银满满。乾隆爷一高兴立刻给和戴上了户部尚书的帽子,小金库全权归和管理。

二、和是大清不可多得的顶尖人才,乾隆爷自然惜之、爱之、宠之。和出身寒门,还差一点没有门。和4岁时死了母亲,9岁时死了父亲,和面临被赶出家门的危险,幸好有个老家丁和父亲的偏房保护,他和弟弟才有了一席之地。和能做到今天的高位,全部靠自己的真才实学一步步攀登上去的。他不仅精通四书五经,在其他方面的才学也是功底深厚。他遇事反应敏锐,对人对事分析的剔透,而且能言善辩。另外在大清的所有官员中只有和精通汉、满、蒙、藏四种语言。

有一次乾隆爷接到了西藏的藏文书信,但他和所有的大臣都看不懂。乾隆就把和诏来,和不费吹灰之力就把这份书信翻译得精准妥当。原来这信是西藏的最高首领六世班禅写来的,他要来给乾隆贺寿。乾隆龙颜大悦,立刻让和用满、汉、藏三种文字给他回了过去。此后,凡是对西藏的诏书全部由和负责书写。乾隆爱惜和这个人才,提拔和为理藩院尚书,蒙、疆、藏三地事务都归和掌管,从此对和恩宠不断。

另外和长相肤白貌美,据说长的很像乾隆帝之前喜爱的后宫妃子,可惜她死了,乾隆帝就把这种喜欢转嫁到和身上恩宠不断。

三、乾隆爷喜欢善于逢迎的人,和会投其所好,乾隆自然会宠他。无论乾隆帝喜欢什么,和都会尽力办到,还会办好。

例如和了解到乾隆皇帝喜爱如意,为了博取乾隆帝的欢心,他就提前做好准备。乾隆开60岁生日Party那天,外省三品以上大员都按和的要求进献如意,他们集体进献了一套60件的金累丝万年如意。这套如意设计华美,外围用金丝编织而成,并镶嵌珠宝,如意上有干支年号。整套如意精心设计,造型美观大气,寓意吉祥,乾隆爷惊喜无限龙颜大悦,他对和更加宠爱,和已被荣华富贵包围。乾隆爷还吟《咏白玉如意》诗一首,让和把这首诗抄写在如意上面,现在这款如意被珍藏在北京博物馆。

但和万万没有想到,如意能给他带来荣华,也能给他带来万劫不复。29年后,他送一柄如意给嘉庆却被无情打入大牢赐死。

四、和不仅以乾隆之喜为喜,也能以其悲为悲。乾隆的母亲孝圣宪皇后去世后,乾隆罢朝三天,痛哭流涕长跪不起。和默默陪着乾隆帝跪了三天,乾隆帝哭他也陪着哭,乾隆帝诉说对母亲的思念他洗耳恭听,随声附和。乾隆不起来,他也不起来,乾隆不吃饭,他也不吃饭。所有大臣中只有和自己做到了这一点,一个人在最悲伤的时候,能有人陪着悲伤,这种人就是知己般的存在,乾隆帝当然要宠他。后来乾隆帝还把自己最喜爱的十公主指婚给和的儿子丰绅殷德。

五、乾隆爷从未发现和有谋反的动机和虽然贪钱,但他并没有要把乾隆取而代之的野心。他一天到晚就想着怎么讨好乾隆,怎么能得到更多的银子。乾隆帝晚年觉得孤独,也只有和能明白他的心思,帮他解烦去忧。乾隆帝对朝政力不从心时,和能处理的让乾隆帝满意,和也就整天围着乾隆转,他明白乾隆帝能给他这个官帽也能给他摘喽,只是小心翼翼地陪伴乾隆帝走完他的人生。和没想到乾隆一死,他的末日也就到了。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清代帝王贵族为何喜欢狩猎?狩猎在政治上究竟有何作用?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狩猎”作为古代皇族特有的户外活动,有着一段非常悠久的历史。根据《周礼》中记载:“天子春搜、夏苗、秋A、冬狩”,而随着历史的演变,狩猎不单单是简单的户外活动,它在有些时候还夹着一些政治色彩,比如东汉末年著名的“许田狩猎”,曹操硬是将狩猎变成了政治权力角逐场所。而到了清朝,皇室更加注重狩猎,除了修建了

  • 中国古代皇上称他的弟弟为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御弟国舅是亲王御弟。王弟。亲王。贝勒。国王弟弟的儿子要看爵位称呼的吧。我国古代五等爵为公、侯、伯、子、男。《左传》书楚国之君为楚子,吴国之君为吴子。南北朝至唐宋有“开国县子”之称。《隋书百官志》载南朝梁陈封爵为九品,开国子弟为第五品,视二千石。隋代封爵为九等,子爵为第八等。后代往往沿用,惟明代封爵至

  • 汉献帝禅位是自愿的还是被迫的?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再不济也是个皇帝哦,谁愿意主动放弃呢?让给自己的儿子都不放心,还能放心谁呢?史料也证明,所有的禅让都没有是自愿的,汉献帝也不会主动把帝位让出来的。汉献帝刘协(181年4月2日-234年4月21日),字伯和,河南洛阳人。青龙二年(234年),刘协寿终正寝,魏明帝曹睿率领群臣亲自哭祭,以汉天子礼仪葬于禅

  • 为什么商周时期的奴隶乃至上古的人们能留下尸骨,后世的海昏侯、隋炀帝只剩下牙齿了呢?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丧葬文化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我国,向来传承着事死如事生的理念和信仰,如何保全死者的尸骨,是古人十分关注的问题。特别是王公贵族,更是奢求着尸身不腐,甚至幻想着死后重生。然而,千百年来,真正能够保存完好的尸骨,却寥寥无几。就考古发掘来看,古代墓葬中尸骨的保存程度,虽然与埋

  • 慈禧为什么在自己死前20小时,还要毒死光绪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光绪38岁突然死了,他亲笔写的《病原》说“遗精之病将二十年”、“无梦不举即自遗泄”,就是滑精了,身体极差。临死前几年,就很少遗精了,他自己认为是“无力发泄之故”,肾亏太厉害,“并非渐愈”。《病原》一般由御医记录,但光绪身体太差,经常自己写,很重视。光绪曾亲手抄写一份“治遗精方”,由熟地、泽泻、丹皮、

  • 战国中期为什么秦昭襄王拥立齐王为东帝,齐国凭什么与秦国双雄并立,号称东西二帝?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这是秦国的阴谋,是齐秦争霸过程中的一个片段,秦国在给齐国挖坑设套。图片来源于网络战国初期,各诸侯国纷纷变法图强,强弱兼并,经过一百多年的较量,到了战国中后期,七雄当中最强大的莫过于秦齐两国,秦在西边,打败了韩赵魏楚,蚕食了四国很多领土,自然有点飘了,齐在东边,联合韩赵魏楚灭掉了不可一世的宋国,瓜分了

  • 真的有舍才有得吗?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非也,舍后不能得的,很多。舍后能得的,太少了,几乎就是奇迹。比如,要拆迁了。为了多分套房子,两口子搞了个假离婚。结果,没能拆迁,老婆(或老公)跟人跑了。TA们,舍了婚姻,得到什么了?得到的,一般都是~~赔了夫人又折兵![灵光一闪][灵光一闪][捂脸][捂脸]一亲戚找你借了钱,金额不大,你便发了慈悲之

  • 武后乱政,安史之乱,是不是由于唐朝皇帝不作为出现的报应?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首先,我并不认同所谓的“报应”一说。历史上很多影响深远的事情,都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先说说武后乱政一方面,武后乱政本质上是由于唐高宗李治性格上的懦弱所造成的,与其是不是乱伦并无太大关系。就算李治没有遇到武则天,他只要遇到另外一个比较强势的女人,李治也同样掌控不了局面!

  • 为什么我国古代的一些皇帝想做神仙?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长生不老多好,做皇帝要什么有什么。不过最主要的原因是皇帝有许多年轻貌美的妃子,那个年纪大了就不行了,天天看着吃不到,那谁不郁闷啊?所以想不老(不倒),所以事实证明道士什么的炼的也是无敌大补丸啊中国的小说历经前秦的古代神话小说、汉晋六朝的志人志怪小说、隋唐的传奇小说、宋元的话本小说、明清的章回小说、现

  • 《大秦帝国》商鞅变法强秦,为何秦惠文王还要用商鞅之头正法?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历史上的商鞅,和大秦帝国中的商鞅,是两种做法一种结局。我们先说一说历史上的真实商鞅。史记商鞅列传中。明确说明商鞅是因秦惠王想杀他,他就逃出了秦国。逃到了魏国,但魏国不接受他。没办法,他又回去了请我,然后再商议和他的部下出兵出击郑国,准备打下一片自己的天空。然后秦军发兵,把商鞅给抓了。车裂商鞅,并灭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