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孟子为何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为何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589 更新时间:2023/12/21 9:15:50

谢谢邀请,孟子所提倡的(民为贵等等),与当今国家提倡的,农民是衣食父母是一样的理论学说。在任何朝代,都把农业放在第一位,民以食为天,实际是人以食为天,其于为次。

理想中的世界,许多人这么说过。

为什么说“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

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这是我们国人著名的俗语,生动展示了不同家庭对待子女的不同态度。

皇帝爱长子,确切的说应该是嫡长子,有必然的原因,中国古代讲究立长不立幼,立嫡不立长,嫡长子长子从出生之日起就被看做了皇位的第一合法继承人,比如说汉惠帝刘盈就是高祖刘邦次子,长子是刘肥,但刘肥是私生子,继承权就的排在刘盈以后。

这样做保证了政权的平稳过渡,使人心稳定,政权稳固。是符合封建社会实际的行之有效的继承制。在日本以及其他地方的封建时代,也存在类似的情况。欧洲封建社会的长子继承制,包括了长子继承财产,封建贵族的爵位和土地传给长子,其余的儿子因缺乏财产为谋生而沦为骑士。

作为血脉的延续,国祚的继承人,皇长子身上承担的责任远远大于普通百姓人家的长子,所以皇帝自然要多加培养,期望他能有所作为,一来光大门楣,二来帝业千秋万世,上不愧天地,下不愧祖宗。以朱元璋为例,十分疼爱长子朱标,朱标早死,朱元璋伤心之余,竟然把皇位传给了长孙朱允,对长子继承的重视程度近乎痴迷。

百姓爱幺儿,这个无分南北,多多少少都有一点,家里兄弟姊妹多的网友应该深有体会,父母会不自觉的偏心小儿子,对于大多数家庭,第一个孩子出生的时候,刚刚做父母还是懵懵懂懂,乱七八糟的就把孩子带大了,等到小儿子出生的时候已经有了育儿经验,对孩子的许多事情都是亲力亲为,自然感情深厚,再加上小儿子在家里是弱势群体,会得到更多的照顾,无形中加重了这种感觉,即父母更疼小儿子。

我国北方的一些民族曾推行幺儿继承制,与长子继承制恰恰相反,大儿子的出去自谋生路,这算是爱幺儿一种极端的体现了。

但是这两种方式也不绝对,任何一种方式过于固化极端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缺点,比如说嫡长子继承制,如果嫡长子是个傻瓜怎么办?如果皇帝偏爱其他的儿子怎么办?历史上著名的傻瓜晋惠帝,就是嫡长子: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

再比如李渊喜欢长子李建成,但次子李世民劳苦功高,结果兄弟阋墙,骨肉相残。清朝由于是满人起家,干脆取消了这一制度,有能者居之,反倒出现了不少明君,昏君几乎没有。

百姓爱幺儿,皇家也爱幼儿,战国策中的名篇“触龙说赵太后”讲的就是赵太后爱幺儿的故事,为了儿子差点国家都不要了,爱子之情可见一斑。

其实长子也罢,幺儿也罢,都是父母的心头肉,我自己做了父亲以后深有此感,区别在于对不同子女期望不同罢了,进入现代社会,许多家庭是独生子女,不是小皇帝就是小公主,这一问题逐渐消失,纵然是放开二胎,两个孩子依旧是宠爱有加,无分彼此,以往那种偏心偏向的情况渐渐一去不复返!

我是日慕乡关,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也祝大家新年快乐!

谢谢邀请!你问的皇帝爱长子,其实这个也不是一定,咱们国家古代的不同历史时期,除了极个别真真假假的禅让制,大多数都是世袭制,而世袭制中又有嫡长子继位的规定。所以在这个大的环境影响下,皇帝可能是有点长子,也注重于优先培养长子。但由于个人素质的参差不齐,有些人出生下来,可能胎里就带着各种短板,皇帝也是普通人,也会跟着自己的情感变化,去喜爱其他的某个皇子,所以你问的这个问题是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的。

再说说百姓爱幺儿,在中国很长时期的重男轻女的思想影响下,尤其是前面生过女孩还没男孩时,大多会有偏爱于男孩的思想,而不是按出生次序,当然咱们现在已经基本摒弃了这种思想。如果同是男孩倒是老大比较受宠爱,第一个出生的男孩比第二个男孩让人在心理上会有更多的获得感,第二个孩子的感觉在心理上可能不会比第一个更激动。民间还多有幺儿心眼多,比前面生的孩子聪明伶俐的说法,这个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综上所述,不管是皇帝,还是老百姓,对于根据出生次序分偏爱程度是不成立的。因为这里面的各种相关因素太多了,我想只要不是出生在帝王家,咱们普通老百姓父母对每一个孩子的爱都是一样的。

希望我的回答你还满意,喜欢的话给个关注吧!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皇上不急急死太监”此话出自哪里,有什么典故??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说古代皇宫里的规矩还是很多的。当时为了使皇帝不会专幸一人,另外也是为了体恤皇帝的龙体,清室规定皇帝和妃子行房时间不能超过两个时辰。时辰到,太监就会尖着嗓子在门外高呼:“是时候了”。连喊数声,如果皇帝还不放人,太监就会用丝被包裹着将妃子抬走,这就是俗语所说“皇上不急太监急”的由来。这应该是个民间故事吧

  • 百姓认的治大病又少花钱的就是科学,在古代皇帝用什么医生治病?怎么没有寿的?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古代皇帝治病当然是用中医了。至于为什么没有长寿的。说起来也很有意思,中国历史上一共有500多位皇帝,平均三年左右换一个皇帝,这些皇帝年龄小的有三岁,大的六七十岁。而在这500多位皇帝里面,正常死亡的不超过五个。所以皇帝想长寿也长不起来。作为唐朝的第二位皇帝,李世民仅活了50年,还是暴毙而亡,大多数人

  • 了解一个寓言两则的古代小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矛与盾楚人有鬻(卖)盾与矛者,誉(夸耀)之曰(说):“吾(我的)盾之坚,物莫能陷(这里是穿透的意思)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有人)曰:“以(用)子(您,对人的尊称)之矛,陷子之盾,何如(怎么样)?”其人弗能应(回答)也.郑人买履(鞋)郑人有且(将要,打算)置(备办,这里当“

  • 汉代巫蛊术究竟是什么,竟然让汉武帝如此忌惮?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巫蛊是中国一种古老的方术,古人认为,施巫蛊,就会通过神秘的超自然能力,对仇恨对象产生杀伤力。巫蛊之术比较隐蔽,在古人眼里,它是一种阴毒的手段。所以,自秦汉起,法律对施巫蛊就有严厉的惩罚。巫蛊的种类大致有三种,一种是诅咒术,一般是通过向神灵祈求,对被诅咒人形成伤害;一种是人偶压胜,通常以人偶代替被诅咒

  • 穿着打补丁衣服上朝的汉文帝刘恒,是因为穷吗?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据历史记载,汉文帝刘恒治理国家时,国库里的钱多得数不清,穿钱的绳子都烂了;粮仓的粮食一年年往上堆,都堆到粮仓外面来了。但他一生提倡节俭,因此,他穿着补丁衣服上朝,并不是因为穷。他之所以如此严以律己,跟他的身世有着直接的关系。称帝之路汉高祖刘邦共有八个儿子,刘恒是他的第四个儿子,他的母亲是薄氏。按常理

  • 有哪些特别会养生的古人?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甭管什么世道,养生从来是中国人不变的话题。大国正崛起,身体的毛病忽然就多了起来。工作超时、作息不规律、食品不安全、水污染、空气污染、噪音污染、电子辐射……这所有的一切,都让我们的身体离健康变得有些遥远。于是,我们四处搜寻养生之道,民间的、科学的,现代的,当然也少不了古代的。毕竟,这个话题在古代似乎更

  • 历史中哪位皇帝不施仁义而亡国除秦始皇外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首先得说,你在问个问题问的很好,因为在中国的历史上,如果问哪个皇帝不追求长生不老药,还真不好找,如果问哪个追求,那么可以这么讲,几乎没有不追求的,不论是历史上的圣君还昏君,无一例外!秦始皇就不用说,因为人们对自然和一些物品的了解不够透彻,尤其是自然现象带给人们的震撼,比如唐太宗因为登基前有过星象征兆

  • 如何评价“完璧归赵”?是一个怎样的典故?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完璧归赵,是蔺相如,一个宦官家的普通门客逆袭成为上大夫的传奇故事。当时强大的秦王听说著名的“和氏璧”在赵国,就想用十五座城池的假条件骗取“和氏璧”。蔺相如被主人推荐给赵王出使秦国。蔺相如面对秦王不卑不亢,机智应对,把“和氏璧”送回了赵国,同时保全了和秦国的关系。关于蔺相如的成语还有“负荆请罪”,“怒

  • 古代皇帝打赏的“金瓜子”有什么用,为何妃嫔们接过后会欣喜异常?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古代皇帝打赏用的金瓜子,其实就是长得像瓜子的碎金子,但是它可不是普通的碎金子。咱们看看那些嫔妃,凡是得到金瓜子打赏的,个个都欣喜若狂。按理说,嫔妃们在皇宫里,什么宝贝没见过,为了这些碎金子至于激动成这样吗?其实,金瓜子的价值不在其本身,而在于它体现的“皇恩”,也就是皇帝的宠幸,这可是钱买不来的。(金

  • 宝玉的“痴狂病”是没了玉就犯病,还是因为林黛玉的缘故?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林黛玉是俗界的,通灵宝玉是仙界的,他们都可造成贾宝玉的痴狂。仙界的绛珠仙草有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他们就是俗界的林黛玉和贾宝玉。贾宝玉衔玉而生,他的那块玉,即后来胸前佩戴的通灵宝玉,乃女娲补天剩下的那块后被赋予灵性的石头。这样宝玉一头连着林黛玉,一头连着通灵宝玉,构成以宝玉为核心的三位一体。林黛玉的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