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邀请,孟子所提倡的(民为贵等等),与当今国家提倡的,农民是衣食父母是一样的理论学说。在任何朝代,都把农业放在第一位,民以食为天,实际是人以食为天,其于为次。
理想中的世界,许多人这么说过。
为什么说“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
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这是我们国人著名的俗语,生动展示了不同家庭对待子女的不同态度。
皇帝爱长子,确切的说应该是嫡长子,有必然的原因,中国古代讲究立长不立幼,立嫡不立长,嫡长子长子从出生之日起就被看做了皇位的第一合法继承人,比如说汉惠帝刘盈就是高祖刘邦次子,长子是刘肥,但刘肥是私生子,继承权就的排在刘盈以后。
这样做保证了政权的平稳过渡,使人心稳定,政权稳固。是符合封建社会实际的行之有效的继承制。在日本以及其他地方的封建时代,也存在类似的情况。欧洲封建社会的长子继承制,包括了长子继承财产,封建贵族的爵位和土地传给长子,其余的儿子因缺乏财产为谋生而沦为骑士。
作为血脉的延续,国祚的继承人,皇长子身上承担的责任远远大于普通百姓人家的长子,所以皇帝自然要多加培养,期望他能有所作为,一来光大门楣,二来帝业千秋万世,上不愧天地,下不愧祖宗。以朱元璋为例,十分疼爱长子朱标,朱标早死,朱元璋伤心之余,竟然把皇位传给了长孙朱允,对长子继承的重视程度近乎痴迷。
百姓爱幺儿,这个无分南北,多多少少都有一点,家里兄弟姊妹多的网友应该深有体会,父母会不自觉的偏心小儿子,对于大多数家庭,第一个孩子出生的时候,刚刚做父母还是懵懵懂懂,乱七八糟的就把孩子带大了,等到小儿子出生的时候已经有了育儿经验,对孩子的许多事情都是亲力亲为,自然感情深厚,再加上小儿子在家里是弱势群体,会得到更多的照顾,无形中加重了这种感觉,即父母更疼小儿子。
我国北方的一些民族曾推行幺儿继承制,与长子继承制恰恰相反,大儿子的出去自谋生路,这算是爱幺儿一种极端的体现了。
但是这两种方式也不绝对,任何一种方式过于固化极端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缺点,比如说嫡长子继承制,如果嫡长子是个傻瓜怎么办?如果皇帝偏爱其他的儿子怎么办?历史上著名的傻瓜晋惠帝,就是嫡长子: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
再比如李渊喜欢长子李建成,但次子李世民劳苦功高,结果兄弟阋墙,骨肉相残。清朝由于是满人起家,干脆取消了这一制度,有能者居之,反倒出现了不少明君,昏君几乎没有。
百姓爱幺儿,皇家也爱幼儿,战国策中的名篇“触龙说赵太后”讲的就是赵太后爱幺儿的故事,为了儿子差点国家都不要了,爱子之情可见一斑。
其实长子也罢,幺儿也罢,都是父母的心头肉,我自己做了父亲以后深有此感,区别在于对不同子女期望不同罢了,进入现代社会,许多家庭是独生子女,不是小皇帝就是小公主,这一问题逐渐消失,纵然是放开二胎,两个孩子依旧是宠爱有加,无分彼此,以往那种偏心偏向的情况渐渐一去不复返!
我是日慕乡关,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也祝大家新年快乐!
谢谢邀请!你问的皇帝爱长子,其实这个也不是一定,咱们国家古代的不同历史时期,除了极个别真真假假的禅让制,大多数都是世袭制,而世袭制中又有嫡长子继位的规定。所以在这个大的环境影响下,皇帝可能是有点长子,也注重于优先培养长子。但由于个人素质的参差不齐,有些人出生下来,可能胎里就带着各种短板,皇帝也是普通人,也会跟着自己的情感变化,去喜爱其他的某个皇子,所以你问的这个问题是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的。
再说说百姓爱幺儿,在中国很长时期的重男轻女的思想影响下,尤其是前面生过女孩还没男孩时,大多会有偏爱于男孩的思想,而不是按出生次序,当然咱们现在已经基本摒弃了这种思想。如果同是男孩倒是老大比较受宠爱,第一个出生的男孩比第二个男孩让人在心理上会有更多的获得感,第二个孩子的感觉在心理上可能不会比第一个更激动。民间还多有幺儿心眼多,比前面生的孩子聪明伶俐的说法,这个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综上所述,不管是皇帝,还是老百姓,对于根据出生次序分偏爱程度是不成立的。因为这里面的各种相关因素太多了,我想只要不是出生在帝王家,咱们普通老百姓父母对每一个孩子的爱都是一样的。
希望我的回答你还满意,喜欢的话给个关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