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秦孝公是如何腾挪出20年给商鞅变法的?

秦孝公是如何腾挪出20年给商鞅变法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4379 更新时间:2024/1/19 13:49:42

商鞅,秦国政治家,也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改革家。商鞅出生在卫国一个没落的宗室贵族家里。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开始变法,在秦国总共实行了两次变法,第一次变法,商鞅首先编制民户,加强刑赏,法令规定,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商鞅第一次变法后的十年之间,秦国的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经过变法,秦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都赶上并超过了六国。为了进一步深化富国强兵的目的。商鞅后来又进行了第二次变法。在实行第二次变法时,他果断地废井田,开阡陌,国家按土地多少征收赋税,大力推行郡县制,将政权集中到国君手中,使秦国开始走上中央集权的道路,加强了秦国各地的经济交流,并说服秦孝公把都城迁往咸阳。秦孝公通过支持商鞅的变法政策,秦国终于具备了消灭六国,统一天下的实力。商鞅变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地主阶级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统治,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我国封建社会为此也形成了。后来《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商鞅的变法,到底是成功,还是失败呢?欢迎互动!

秦孝公是商鞅变法时秦国的君主,也是商鞅变法的最大支持者。他在变法的二十年时间里一直信任重用并支持商鞅,为其创造出最好的变法环境,从而使的秦国的商鞅变法进行的最彻底。那么在当时战国七雄纷纷变法图强,而且互相兼并攻伐不断的时期,秦孝公是如何做到二十年变法不受干扰呢?

以君主的权威压制内部反对势力战国时期的变法,是对旧贵族势力的巨大冲击,所以反对变法的旧贵族往往无所不用其极的阻挠变法推行。此时能够对商鞅这样的变法派提供最大助力的无疑是君王的无上权威。

秦献公的余威:秦国的变法不是始于秦孝公和商鞅,其实孝公之父秦献公就已经开始了变法的尝试。在魏国变法,国力强盛,称霸诸侯的影响下,尤其是魏文侯时期攻占秦国河西之地的强烈刺激下。秦献公就已在国内推行了诸如废人殉、编户籍和行县制等封建化改革措施,甚至为了更好的推行改革,秦献公将国都从旧贵族势力强大的雍城迁到栎阳。秦献公的这些变法措施虽然不是很彻底和全面,但是在革新观念,加强国君权力方面都取得一定的成果,秦孝公和商鞅的变法也因此有了一定的基础。

秦孝公的威望:虽然商鞅开始变法是在秦孝公继位后不久,而且当时的孝公也才二十多岁。但是我们不能低估秦孝公在秦国国内的威望,一是因为秦献公推行郡县制和迁都的做法,使得秦国国君的权力进一步集中和强化。二是秦孝公元年,秦孝公就进攻西戎,斩杀西戎王。随后又大败想乘秦孝公继位不久,乘火打劫的赵、韩两国联军。刚刚继位的秦孝公凭借这两场战争的胜利,不仅得到了周天子派人送来的祭肉,而且还在秦国国内确立了自己君王的威望。

正因如此,年轻的秦孝公在商鞅变法时能够凭借自己的权力和威望为商鞅提供较为稳定的内部环境。

良好的地缘环境和修生养息的国策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除了稳定的内部环境,在当时战国诸强纷纷变法,相互攻伐不断的国际形势下,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也非常重要,尤其是秦孝公和商鞅所处的时代,各国不仅都在变法而且实力相差不大,即使号称最强的魏国也经常会被其他诸侯击败。而且当时战国七雄中的君主大都不是昏聩之人,甚至有不少都是该国历史上的最强君主或者是国势最强盛时期。秦国的孝公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凭借良好的战略位置和正确的外交政策,苦心经营二十年,为商鞅变法提供最平和的外部环境。

良好的地缘环境:秦国地处西陲,占据关中平原,放眼四顾,只有东面有强敌接壤,在稳定内部的情况下,可以安心经营东面。不像当时的霸主魏国身处四战之地,连年征战,最终落得四面受敌,霸权旁落的境地。正因秦国占据良好的战略位置,秦孝公一上台就攻伐西戎,解决后顾之忧,后来又降服义渠,确保了后方稳定。而东南面的楚国当时虽然也是极盛时期,但是却无意西进,秦楚之间也极少交恶,保证了秦国的东南安全。西南的巴蜀之地,巴蜀两国正打的不可开交,本就实力不济的两国也不会在西南一侧给秦国制造麻烦。最后就是东面的三晋尤其是天下霸主魏国,秦国唯一的威胁也是唯一的目标就是东面,所以秦孝公等人在变法期间就只需一意专心东向,经营好东面的国际环境就基本上确保秦国能有最安全的外部环境。

灵活的外交政策:从秦献公开始,秦国的基本国策就是修养生息,通过变法图强来富国强兵,最终实现收复河西之地,恢复秦穆公霸业的目标。这一目标也促使秦献公和秦孝公父子都坚决贯彻休养生息,不介入中原争霸的国策。在贯彻这一国策的同时,秦国也关心中原局势,在时机合适的时候该出手时也会主动出手,但是打击的目标也非常明确,秦国基本上只对三晋尤其是魏国用兵,绝不轻易招惹其他诸侯。在与魏国的关系处理上,秦国也非常灵活,该打的时候就积极主动的进攻,但是一旦涉及魏国根本或者魏国注意力转向秦国的时候,秦国就主动放下身段,以低姿态迎合魏国,在魏国极盛的那几年里,魏国始终没有把主要精力真正的放在秦国身上。不得不说秦国是秦孝公和商鞅的灵活外交政策立下大功。

纷乱的国际局势使秦国渔翁得利除了秦国从自身出发营造的良好内外部环境之外,秦国当时所处的国际局势也是错综复杂。各大诸侯今天你打我,明天我打你。有的时候刚刚两国联合打败别人,转眼就相互掐了起来。如果根据时间线去捋一捋这段历史,你会发现乱的让你一头雾水。这样纷乱的局势也让秦国有了渔翁得利的机会,接下来我们就从各大强国的情况来分析秦国的机会所在。

魏国:作为当时最强大的诸侯国,魏国无疑是当时国际局势的焦点所在,它的一举一动都牵动整个战国的形势变化。当时魏国的君主是魏惠王,他并非一些电视剧里昏聩无能的君主,魏国在他手中达到最鼎盛的状态,但是他的错误战略决策也最终使魏国的霸业在他手中失去。他比秦孝公早将近十年继位,继位之后面临的是诸侯各国都想挑战魏国的霸主地位,尤其是东西两面齐、楚两国,在齐桓公(和春秋五霸的齐桓公不是一个人)、秦献公的领导下,齐、楚两国已经逐渐变强,也都想挑战魏国的霸权。因此魏惠王就面临如何抉择的问题,是继续以西面的秦国为主要对手,还是转而向东遏制齐国的发展呢?最终魏惠王决定向东,因为在他看来秦国地处西陲身处蛮荒地带,即使打下来也没什么用,而且当时秦国对魏国的威胁要小于齐国。因此他一方面在魏秦边境修筑长城,对秦国开始采取守势,同时下令迁都大梁,将整个国家的重心向东迁移,也把主要的目标放在了齐国身上。这一抉择也就让秦国的压力变小,因为魏国的这一战略调整正是商鞅变法的二十年间。也因为这一调整,虽然秦、魏之间依然有战争,甚至秦国还从魏国手中夺回了河西之地,但是魏国仍始终把目标对准齐国,对秦国则主要采取缓和矛盾的政策。在商鞅变法期间,魏惠王和秦孝公有过两次直接会面,而魏国与齐国之间却根本没有会盟的记载,直到商鞅死后,魏、齐两国的“徐州相王”才让魏国结束了对齐的战略针对,转而开始针对经过变法已经强盛起来的秦国。

齐国:作为当时的第二强国,齐国的崛起其实和秦国时间上差不多,但是因为齐国的传统大国地位,加上地处中原。魏国一开始认定的最大对手就是齐国,而齐国也把自己争霸的目标放在魏国身上。于是在商鞅变法期间,真正影响天下局势最大的就是魏、齐两国之间的争霸。而在此期间,战国时期齐国最伟大的国君齐威王登上了历史舞台,他继位之后,任用邹忌田忌孙膑等人,齐国国力开始强盛。尤其是在与魏国之间的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中都击败了魏军,从而彻底终结了战国初期魏国的霸主地位。齐国在这一时期的作为,正好吸引了魏国的注意,同时沉重打击了魏国也为秦国向东扩张,收复河西之地在客观上创造了条件。

楚国:作为南方大国的楚国也是在这一时期达到鼎盛,这一时期楚国的君主是楚宣王和楚威王父子,他们也如秦国一样采取修养生息为主的国策,不轻易介入中原争霸,只在时机合适的时候出手。但是总体上来看,当时楚国的目标是以东面的越国为主,同时时不时给处在东西夹击中的魏国找点麻烦。所以商鞅变法的这一时期,虽然楚国的国力达到最强,但是始终与秦国保持较好的关系,双方几乎没有发生战争。

韩国与赵国:作为三晋诸侯中其他两个,赵国在这一时间国力较弱,被魏国欺负的很惨,甚至国都邯郸都被魏国人占领了三年。而韩国虽然依靠申不害变法使国力达到最强盛时期,但是变法时间不长,而且处在秦国和魏国的夹击之下,时不时被人敲打敲打。基本上这两国都不能对秦国构成很大威胁。

综上,秦孝公在位时期,凭借自己的君主权威,为秦国变法创造了较为稳定的内部环境。而纷乱的国际局势为秦国创造了机会,秦孝公和商鞅等人凭借良好的战略位置,在纷乱的局势中制定了正取而灵活的外交政策,从而使秦国变法的二十年时间里,秦国获得了较为平和的外部环境。秦国也可以安心的躲在关中积蓄实力,为后来的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在中国古代,被称为“药王”的是哪个人?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孙思邈这个问题想必几乎所有人都能够脱颖而出说出答案,听到药王大家应该下意识的就回答是孙思邈才对,因为这个不需要学习,这是每个人从小在课本中学习过的。接下来盘点一下中国历史上这些医术高超的人,这些都是基本的历史常识,可不要出去与人聊天的时候闹笑话哦。药王孙思邈,后世尊其为药王,孙思邈是唐朝人,一生都在

  • 孟子为何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谢谢邀请,孟子所提倡的(民为贵等等),与当今国家提倡的,农民是衣食父母是一样的理论学说。在任何朝代,都把农业放在第一位,民以食为天,实际是人以食为天,其于为次。理想中的世界,许多人这么说过。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这是我们国人著名的俗语,生动展示了不同家庭对待子女的不同态度。皇帝爱长子,确切的说应该

  • “皇上不急急死太监”此话出自哪里,有什么典故??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说古代皇宫里的规矩还是很多的。当时为了使皇帝不会专幸一人,另外也是为了体恤皇帝的龙体,清室规定皇帝和妃子行房时间不能超过两个时辰。时辰到,太监就会尖着嗓子在门外高呼:“是时候了”。连喊数声,如果皇帝还不放人,太监就会用丝被包裹着将妃子抬走,这就是俗语所说“皇上不急太监急”的由来。这应该是个民间故事吧

  • 百姓认的治大病又少花钱的就是科学,在古代皇帝用什么医生治病?怎么没有寿的?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古代皇帝治病当然是用中医了。至于为什么没有长寿的。说起来也很有意思,中国历史上一共有500多位皇帝,平均三年左右换一个皇帝,这些皇帝年龄小的有三岁,大的六七十岁。而在这500多位皇帝里面,正常死亡的不超过五个。所以皇帝想长寿也长不起来。作为唐朝的第二位皇帝,李世民仅活了50年,还是暴毙而亡,大多数人

  • 了解一个寓言两则的古代小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矛与盾楚人有鬻(卖)盾与矛者,誉(夸耀)之曰(说):“吾(我的)盾之坚,物莫能陷(这里是穿透的意思)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有人)曰:“以(用)子(您,对人的尊称)之矛,陷子之盾,何如(怎么样)?”其人弗能应(回答)也.郑人买履(鞋)郑人有且(将要,打算)置(备办,这里当“

  • 汉代巫蛊术究竟是什么,竟然让汉武帝如此忌惮?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巫蛊是中国一种古老的方术,古人认为,施巫蛊,就会通过神秘的超自然能力,对仇恨对象产生杀伤力。巫蛊之术比较隐蔽,在古人眼里,它是一种阴毒的手段。所以,自秦汉起,法律对施巫蛊就有严厉的惩罚。巫蛊的种类大致有三种,一种是诅咒术,一般是通过向神灵祈求,对被诅咒人形成伤害;一种是人偶压胜,通常以人偶代替被诅咒

  • 穿着打补丁衣服上朝的汉文帝刘恒,是因为穷吗?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据历史记载,汉文帝刘恒治理国家时,国库里的钱多得数不清,穿钱的绳子都烂了;粮仓的粮食一年年往上堆,都堆到粮仓外面来了。但他一生提倡节俭,因此,他穿着补丁衣服上朝,并不是因为穷。他之所以如此严以律己,跟他的身世有着直接的关系。称帝之路汉高祖刘邦共有八个儿子,刘恒是他的第四个儿子,他的母亲是薄氏。按常理

  • 有哪些特别会养生的古人?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甭管什么世道,养生从来是中国人不变的话题。大国正崛起,身体的毛病忽然就多了起来。工作超时、作息不规律、食品不安全、水污染、空气污染、噪音污染、电子辐射……这所有的一切,都让我们的身体离健康变得有些遥远。于是,我们四处搜寻养生之道,民间的、科学的,现代的,当然也少不了古代的。毕竟,这个话题在古代似乎更

  • 历史中哪位皇帝不施仁义而亡国除秦始皇外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首先得说,你在问个问题问的很好,因为在中国的历史上,如果问哪个皇帝不追求长生不老药,还真不好找,如果问哪个追求,那么可以这么讲,几乎没有不追求的,不论是历史上的圣君还昏君,无一例外!秦始皇就不用说,因为人们对自然和一些物品的了解不够透彻,尤其是自然现象带给人们的震撼,比如唐太宗因为登基前有过星象征兆

  • 如何评价“完璧归赵”?是一个怎样的典故?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完璧归赵,是蔺相如,一个宦官家的普通门客逆袭成为上大夫的传奇故事。当时强大的秦王听说著名的“和氏璧”在赵国,就想用十五座城池的假条件骗取“和氏璧”。蔺相如被主人推荐给赵王出使秦国。蔺相如面对秦王不卑不亢,机智应对,把“和氏璧”送回了赵国,同时保全了和秦国的关系。关于蔺相如的成语还有“负荆请罪”,“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