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的说法,这只是一种概略的说法,形容皇帝后宫人数众多,多认为这个说法从《礼记.昏义》衍生而出。各个朝代的后宫编制不尽相同,即使同一个朝代,不同的皇帝在位期间,后宫人数多寡也不相同。我以唐代的情况聊一聊这个问题。
唐代是中国古代宫闱制度的成熟期。唐朝之前,各朝后宫中已经有或繁或简的“内职”制度。《礼记.昏义》称:“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以听天下之内治。”后妃们作为天子妻妾,按照礼制,有着主持“内治”的职责。设立“内职”,一方面是用以区分等级贵贱,另一方面也使其各有分工、各司其职。
《唐六典》及两唐书《职官志》记载,唐代后宫“内职”分为“内官”与“宫官”两个体系。二者不仅有品级上的差异,还有一点本质区别内官虽称“官”,但名分上应属于嫔妃,也就是皇帝的妾,有配偶之义;而宫官只是管理宫中各种事务的职事官,并无皇帝配偶之分。
唐初武德年间参照隋制制定的“内官”(或称“内命妇”)制度概括。皇后以下立四妃贵妃、淑妃、德妃、贤妃各一员,并为夫人,正一品。
下为九嫔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各一员,正二品。
二十七世妇婕妤九员,正三品;美人九员,正四品;才人九员,正五品。
八十一御妻宝林二十七员,正六品;御女二十七员,正七品;采女二十七员,正八品。
总计122人。
其后又有改易,唐高宗龙朔二年(662)改易名号,但仅行用10余年,至咸亨二年(671)又恢复旧制。唐玄宗开元时改动较大,遵照周礼“三夫人”之说,将四妃改为三妃惠妃、丽妃、华妃;又置六仪淑仪、德仪、贤仪、顺仪、婉仪、芳仪各一员,正二品;美人四人,正三品;才人七人,正四品,等等。此次改制实施时间也不长,大概只是玄宗时期短暂实行过,故当时有武惠妃、赵丽妃、刘华妃等名号;至其后期可能已有所改易,至少恢复了“贵妃”名号,所以才会有如此著名的杨贵妃。其子肃宗即位后,又恢复了武德旧制。
唐贞顺皇后(武惠妃)陵墓
妃嫔们名义上各有所统,如“夫人佐后,坐而论妇礼者也,其于内则无所不统”;“六仪掌教九御四德,率其属以赞导后之礼仪”;“美人掌率女官修祭祀、宾客之事”;“才人掌序燕寝,理丝臬,以献岁功”。
这种说法一直都是男人们喜闻乐见的话题,不必认真探讨,三宫六院七十二妃有的皇帝完全可能存在,甚至是有文史记载可查,
“一骑红尘妃子笑”,杨贵妃依靠皇帝才能吃到荔枝。你呢?
"一骑红尘妃子笑"衬托出的社会背景。
当倍受唐玄宗宠爱的杨贵妃要吃相隔千里的水果荔枝时,于是千里传爱风驰电掣的宏观场景就出世了,杜牧的描写极具画面感,而且极有信息量。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为了运送荔枝的马匹不受交通阻塞,山顶千门次第开,望着飞奔而至的马匹,城门的士兵们赶忙依次打开城门,让马匹快速穿过,这句诗极具动感,一幅众人为运送荔枝匆忙的场景便跃然眼前。广东产荔枝,四川也产,但广东离唐朝帝都长安(今西安)有1600多公里,四川离长安700多公里,而荔枝的保质期只有数天,于是大多数史学家,认为是从四川送过来的。
不管从哪送来的,诗的背后可反映唐朝的"快递"行业驿站,还是很发达的,送荔枝的马肯定不是一匹马从头送到尾,而是送到一站后,由下一站接着运送,以此类推,就如同今天的快递行业,一站转一站,直到目的地。
举国之力快马加鞭为心爱的人送水果吃,唐玄宗乃第一人。这何尝不是为杨贵妃后来的死在挖坑呢,爱到极至,便是毁灭。
其实从这首诗中,隐约可嗅出后来国家必遭大乱,后来的"安史之乱"就应证这点。
现在的我们吃荔枝太简单了,唐朝的"快递"发展到现在,早发生质的飞跃了。天涯咫尺早成现实。
我们无疑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特别进入21世纪以来,快捷生活也进入全新时代,颠覆了太多的生活方式,交通,交流,购物都可一机定天下。
现在的我们吃个荔枝比杨贵妃可简单多了,也新鲜多了。而且也不必"无人知是荔枝来"遮掩和神秘了。
又是一年荔枝成熟季。作为岭南人的我,虽说没有苏东坡的“日啖荔枝三百颗”这么夸张,但吃荔枝还是很简单易得的。
荔枝的品种很多,有糯米糍、挂绿、桂味、黑叶、妃子笑等等。其中,妃子笑最好吃,它的果皮青中带红,犹如姑娘羞涩的脸泛起红晕。妃子笑果大核小,肉色如凝脂白蜡,脆爽而清甜,是荔枝中的上品。
据说,当年唐玄宗为博杨贵妃一笑,千里送的就是妃子笑!有诗云“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据《唐国史补》中记载:“杨贵妃生于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胜蜀者,故每岁飞驰以进。然方暑而熟,经宿则败,后人皆不知之。”
出生于四川的杨贵妃,从小就喜欢吃荔枝。后来,她发现广西广东的荔枝更好吃。于是,宠爱她的唐玄宗尽力满足她的要求,让朝廷每年专门安排岭南地区进贡上好的荔枝供贵妃享用。
但是荔枝保鲜期有限,“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聪明的古人采用把带枝叶的鲜荔枝装入密封大竹筒的办法进行保鲜,也只能维持5天左右,超过这个时间味道也变坏了。
长安城距离岭南大约2000多公里,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只有靠驿卒快马传递。按不间断换人换马,保持最高速度速递,也需要10天左右的时间。这时候荔枝早已腐败变质了。
为了让贵妃吃上新鲜荔枝,玄宗又把四川涪州生产的荔枝列为贡品,通过蜀道运送至长安。
从涪州到长安,快马需要4、5天时间。运到长安的荔枝,新鲜程度还是比较高的。
于是,每年荔枝成熟的季节,涪州通往长安的官道上,每隔五里,十里便设有驿站和望台。驿卒和当差的紧张地等待着,有人伸头探望远方,有人给马匹反复检查鞍具。
当马蹄声越来越响亮时,当马匹因急停而扬起的飞尘还没有落下时,当差的早已将准备上路的马匹牵出来了。又一位吃饱喝足的驿卒赶紧接过包裹严实的竹筒,在旁人的帮助下系紧在后背,在驿长心急火燎的催促下,急忙抓紧缰绳飞奔上马,扬鞭飞驰而去。
为了这些荔枝,跑死了许多骏马,累坏了许多驿卒。经过千难万险到达长安时,荔枝依旧清枝绿叶,果实仿佛刚从树上采摘一般。
正如苏轼的《荔枝叹》: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枝龙眼来。飞车跨山鹘横海,风枝露叶如新采。
当杨贵妃慵懒地斜卧榻上,用纤纤玉手剥着一颗颗荔枝时,不知道是否会想起为她辛苦速递荔枝的人们呢?
与其说杨贵妃吃的是荔枝,不如说她吃的是人民的血汗。她也许得到了唐玄宗的万千宠爱。可是在江山与美人面前,唐玄宗选择了江山,三尺白绫赐死了杨贵妃。可怜的杨贵妃死的时候才38岁!
图片来自网络,如违权请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