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中国封建社会中,您觉得那个皇帝对百姓最好的?

中国封建社会中,您觉得那个皇帝对百姓最好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3653 更新时间:2024/1/16 23:04:34

中国封建社会中,肯定地伸大姆指颂赞中国历史记载公认的一一一唐帝国的“贞观之治”开明治国的李世明大帝。那是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的黄金时代,李世民大帝不愧为封建社会唯一的开明君帝。

李世民大帝受过良好的教育,胸襟开阔坦荡,文武全才,知之善任,从谏如流,善待苍生,体恤百姓。在执政期间创立了盖世绝论的文治武功。在一个高度集权的国家里,皇帝的素质,直接决定国家的命运,决定人民在这个国家里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所以,“贞观之治”是中国古代一个美好的王朝,李世民就是历史上封建社会里一个绝无仅有的君王。

李世民创立的贞观王朝的社会秩序稳定到了令人难以置信。“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就是那个时代产生的真实写照。曾有“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之说,630年,全国判处死刑的囚犯只有29人,632年,死刑犯增至29O人,这一年岁末,李世民准许罪犯他们回家办理后事,明年秋天再回来受死,(古代秋天行刑)古今至此,哪个皇帝能做到,哪个朝代有这个人性。然而次年9月,290个罪犯全部返回,无一逃亡。堪称奇,绝无仅有。那个朝代仁政透明,、公而无私、各司其职。不平等的现象少之又少,国人心中没有多少怨气,丰衣足食的人不会为生存而挺而走险的,心平气和的人也不易走极端。这就是历史上李世民大帝缔造的“贞观之治”。

李世明大帝就是中国封建社会唯一的对百姓最好的千古歌颂的帝王。

唐太宗李世民。

历史上“挟天子以令诸侯”是多高深的战略?

答:“挟天子以令诸侯”是在自身实力或是道义上还无法碾压对手时的策略。只是一种普通的手段,并不高深。

本人最早听到这句话是三国演义中对曹操的评价。把曹操说成是曹贼,名义上拥立汉室实际上自己把持着军政大权,将汉朝后代作为傀儡摆在台前。

事实上三国中刘备的做法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只是刘备手中没有合法的继承人只能以皇叔的身份、以框复汉室的名义、征讨天下成就自己的霸业。

“挟天子以令诸侯”运用最多的应该是春秋时期,作用最早的应该也是春秋时期。自从周室衰落周平王迁都洛邑之后。郑庄公就因为需要周朝卿大夫的名分而处处礼让周天子,在周天子想要取消他左卿士身份时更是怒不可揭。郑庄公就是利用周朝卿大夫的身份纵横河洛小霸于春秋。

齐桓公管仲这对搭档更是直接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看哪个诸侯不爽就说他没有给周天子进贡而发兵攻打(其实他自己都也没有进贡)。所以后来只要他召集开会,大部分诸侯都会来参加。霸业也就这么完成了!

齐桓公和管仲去世以后齐国一片混乱,晋文公开始争霸天下,晋国拥有六军的军备可以说是当世最强(名义上只有天子才能拥有六军)。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打败楚国以后,又将楚国的俘虏送到洛邑进行献俘仪式;事实上也是通过这件事希望诸侯把楚国当成蛮夷,献俘也就是尊王;这样晋国对楚国也就站在了正义的一方。

后来的楚庄王看到了自身称霸的缺点就是一直被中原各国当成蛮夷。为了能得到周天子的承认于公元前606年派兵“勤王”,攻打陆浑戎族,之后“观兵于周疆”周定王惶恐不安派王孙满慰劳楚庄王。

春秋时期的周王室论武力只是小诸侯国,可是春秋时候的霸主都不敢攻打他,不是因为打不过他,而是因为他们需要站在正义的立场来号令天下。

后来赵盾掌握晋国军政大权,他敢派人杀了晋灵公却不敢自己做老大。赵盾在世时的晋国,事实上也被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晋国,那时的君主只是摆设而已。

总结:“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有多高深呢?其实只是挂羊头卖狗肉,只是做了裱纸还要立牌坊而以。大家心知肚明,无非是不想背负造反的骂名而将虚名让给那些被祖宗庇护的幸运儿。

“挟天子以令诸侯”高深的战略,是曹操最大的政治优势

董卓之乱之后,东汉名存实亡。各地豪强并起,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曹操开始的时候势力并不大。他为什么能在后来形成的“三国”局面中雄居北方势力最强呢?那就是他采取了把汉献帝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的策略“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策略可以说是“三国”时期最重要的策略,也是最大的政治。然而,都是谁看到了这一步大棋,又是谁最先看到的呢?

据《三国志》“毛传”记载:“太祖临兖州(公元192年),辟为治中从事。语太祖曰:“今天下分崩,乘舆播荡,生民废业,饥瑾流亡。公家无经岁之储,百姓无安固之志,难以持久。夫兵以义胜,守位以财,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织以蓄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

《武帝记》记载:“太祖将迎天子,诸将或疑,荀、程昱劝之。”

《荀传》记载:“建安元年”即公元196年,汉献帝自河东还洛阳。太祖议奉迎都许。或以山东未平,韩暹、杨奉新将天子到洛阳,北连张杨,未可卒制。荀劝太祖曰:“昔晋文纳周襄王而诸侯竟从,高祖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自天子播越,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能远仆关右,然犹分遣将帅蒙险通使,虽御难于外,乃心不在王室,是将军匡天下之素志也,今车驾旋珍,〔东京臻芜〕义士有存本之思,百姓感旧而增哀。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民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雄杰,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天下虽有逆节,必不能为累、明也。韩暹、杨奉其敢为害!若不时定,四方生心(使豪杰生心)后虽虑之,亦无及也。”于是曹操派曹洪将兵西迎天子,外戚董承等据险拒之,曹洪不能前进。

《董昭传》记载:“建安元年即公元196年,太祖定黄巾于许。谴使诣河东。会天子还洛阳,韩暹、杨奉、董承各违戾不和。昭以杨奉兵马最强而少党援作太祖书(以曹操的名义给杨奉的信。当时董昭并非曹操部下)与杨奉曰:“吾与将军闻名慕义,便推赤心。今将军拔万乘之艰难,返之旧都,翼左之功,超世无踌,何其休哉!方今群凶猾夏。四海未宁,神器至重。事在维辅;必须众贤以清王轨,诚非一人所能独建。心腹四肢,实相恃赖,一物不备。则有阙焉,将军当为内主,吾为外援。今吾有粮,将军有兵。有无相通,足以相济,死生契阔,相与共之。”杨奉得书喜悦。语诸将军曰:“兖州将军近在许耳。有兵有粮国家所当依仰也。”遂共表太祖为镇东将军,袭父爵费亭侯。昭迁符节令。

后来曹操朝天子于洛阳。引昭并坐,问曰:“今孤来此,当施何计?”昭曰:“将军兴义兵以诛暴乱,入朝天子,辅冀王室,此五伯之功也。此下诸将,人殊意异,未必服从,今留匡弼,事势不便,唯有移驾近许耳。然朝廷播越,新旧还京,远近歧望,冀一朝获安。今复徙驾,不厌众心。夫行非常之事,乃有非常之功,愿将军算其多者。”太祖曰:“此孤本志也。杨奉近在梁耳,闻其兵精得无为孤累乎?”昭曰:“奉少党援,将独违质。镇东费亭之事,皆奉所定,又闻书命申束,足以见信。宜时谴使厚遗答谢,以安其意”说:京都无粮,欲车驾幸鲁阳,鲁阳近许,转运稍易,可无悬乏之忧。奉为人勇而寡虑,必不见疑。必使往来足以定计。奉何能为累!”太祖曰:“善”。即谴使诣奉。徙大驾至许。

可见曹操方面毛最先提出“奉天子以令不臣”,而荀把道理说的更加明白了。而迁都许昌,并提出具体实施方案,使这一建议顺利得以实现的,却是董昭。他们几个人都可以称得上大智之人。

而当时另一大势力袁绍,就没有人看出这一步大棋吗?不是的,袁绍军中也不乏智谋之士。

据《三国志》袁绍传记载:袁绍代韩馥领冀洲牧是公元191年,从事沮授说绍曰:“将军弱冠登朝,则播名海内。值废立之际,则忠义奋发。单骑出奔,则董卓怀怖。济河而北,则渤海嵇首。振一郡之卒,撮冀州之众,威振河朔,名重天下。虽黄巾猾乱,黑山跋扈,举军东向,则青州可定。还讨黑山,则张燕可灭。回众北首,则公孙必丧。震胁戎狄,则匈奴必从。横大河之北,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才,拥百万之众,迎大驾于西京,复宗庙于洛邑。号令天下,以讨未服,以此争锋,谁能敌之?比及数年,此功不难。”绍喜曰:“此吾心也。”“迎大驾于西京”一句,说明当汉献帝还远在长安的时候,沮授就提出了这一建议。

可见沮授提出最早,只可惜袁绍把这一大计,当奉承话听了。献帝传曰:沮授说绍云:“将军累叶辅弼,世济忠义。今朝廷播越,宗庙毁坏,观诸州郡外义兵,内图相灭,未有存主恤民者。且今州城粗定,宜迎大驾,安宫都,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

除沮授提出“挟天子而令诸侯”外,还有郭图、田丰。《三国志》袁绍传记载:“初,天子之立非绍意,及在河东,绍谴颖川郭图使焉。郭图还,说绍迎天子都邺,绍不从。会太祖迎天子都许。收河南地,关中皆附。绍悔。欲令太祖徙天子都甄城,以自密近。太祖拒之。”《资治通鉴》记载:“初,袁绍每得诏书,患有不便于己者,欲移天子自近,使说曹操以许下湿洛阳残破,宜都甄城以就全实。曹操拒之。”田丰说绍曰:“徙都之计既不克从,宜早图许,奉迎天子,动托诏书。号令海内,此算之上者。不尔终为人擒,虽悔无益也。”(这一时间为建安三年,公元198年。)这一点田丰看的也非常清楚。

俗话说:亡羊补牢尚未为晚。到建安五年,曹操东征刘备。田丰说袁绍乘虚袭击许都。袁绍推辞说:我孩子生病了,现在我无心征伐曹操。面对这一绝好的机会,袁绍竟然以儿子生病为由不干。气的田丰以拐杖击地说:“夫遭难遇之机,而以婴儿之病失其会,惜哉!”袁绍终于失去了最后的机会,最终一败涂地。

毛说:“奉天子以令不臣”;沮授说:“挟天子以令诸侯”;田丰说:“奉迎天子,动托诏书,号令海内。”真是英雄所见略同。曹操得策辄行,袁绍优柔寡断,动作迟缓。虽然袁绍的谋士最先看到这一大棋,但由于袁绍的无知,不知天下大机的关键所在。终于使曹操得以先迎天子,在政治上占尽优势。最终袁绍被曹操所灭也就是必然的。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古代的巫蛊有哪些恐怖历史?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汉武帝晚年宠信奸臣江充,制造一系列冤假错案,史称巫蛊案。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丞相公孙贺的儿子公孙敬声被人诬陷,说他和武帝的女儿阳石公主私通,在驰道上埋偶人,以巫蛊邪术诅咒皇帝。汉武帝盛怒之下,将公孙贺父子,诸邑公主,包括阳石公主、卫青之子长平侯卫伉全部诛杀。江充与太子刘据素有怨恨,乘机陷害太子

  • 《韩非子备内》第十六章,民与臣,讲了什么?如何理解?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红林悟道《韩非子-备内》第十六章民与臣红林悟道《韩非子-备内》上一章中韩非子重点讲了依法治国。依法治国的前提是法,基础是依,办法是治,结果是国。法是国法,依是根据,治是治理,国是国家。韩非子时代,治国理念还处在“人政合一”的理论里,这里的“人”就是“人为”意识,君主的喜好与习性。依法治国的思想使君主

  • 帝王的故事(不超过80字)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秦王政在他登上秦国王位的第二十六个年头,终于统一了中国。天下初定,秦王政第一件急着想做的事,就是要重新给自己确定一个称号。春秋战国,各国诸侯都被称为“君”或“王”。战国后期,秦国与齐国曾一度称“帝”,不过这一称号在当时并不同行。已经一统天下的秦王政,以为过去的这些称号都不足以显示自己的尊崇,“今名号

  • 历代皇帝有什么宽容的小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要治理好天下,必须要有雅量。比如宋太宗,在这方面表现得就很突出。《宋史》记载,有一天,宋太宗在北陪园与两个重臣一起喝酒,边喝边聊,两臣喝醉了,竟在皇帝面前相互比起功劳来,他们越比越来劲,干脆斗起嘴来,完全忘了在皇帝面前应有的君臣礼节。侍卫在旁看着实在不像话,便奏请宋太宗,要将这两人抓起来送吏部治罪。

  • 古人的交友故事30字到40字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1、俞伯牙与钟子期伯牙琴艺高超,但却无人能懂,直到遇到子期,一个能听懂他琴声的人,便成知音,子期离世,伯牙绝弦。2、管鲍之交“管鲍”,是指公元前7世纪中国春秋时期的政治家管仲和鲍叔牙,他们俩是好朋友。管仲比较穷,鲍叔牙比较富有,但是他们之间彼此了解、相互信任。3、桃园三结义刘备、关羽和张飞,人们总是

  • 谁知道古代灭佛的前因后果?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佛教自西汉末年进入中国。东晋开始盛行,南朝达到第一个巅峰,随后到唐代达到第二个巅峰。此后,佛教经过不断本土化而事实渗透进入中国人的思想。说实话,如果强行划分中国人的宗教信仰,纯宗教信徒估计不足5%,而最少80%的中国人在内心中信奉佛道儒的混合思想。诸位别不承认:轮回转世,丰都鬼城这些,都实际源自于佛

  • 古代关于友谊的故事 和 佳话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两个好朋友,光和影,光是班级和学校的风云人物。而影只是一个无名小卒。也许是因为有共同的爱好,她们都是很怀旧的人,喜欢那些老掉牙的歌曲。影似乎对光颇有好感,总是默默的关心着光,渐渐地光也适时地表示对影的关心,说一些感谢的话。几次的活动更是对她们的友谊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她们终于成为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 谁能告诉我一些古人帮助别人的事例?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管仲和鲍叔牙的故事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他年轻时曾与鲍叔牙交游,鲍叔知道他很有才能。管仲生活贫困,常常占鲍叔的便宜,但鲍叔始终对他很好,没有怨言。后来鲍叔侍奉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等到小白立为齐桓公,公子纠被杀死,管仲也被囚禁起来了。鲍叔于是向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后,执掌齐国的政事

  • 急求涉及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典故,O(∩_∩)O谢谢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种树郭橐驼传(顺应被管理者的天性);谏太宗十思疏(治国之道);前出师表(诸葛亮向刘禅传受治国,用人,奖惩之法);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特别是下属,方能服众);古代打仗五要素,天时、地利、人和、将能、法正(严格的规章制度也是管理企业队伍的关键)这方面可以参考的文献很多,可以参

  • 汉朝刘询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汉宣帝刘询有着一段很有趣的经历。刘询原名刘病已,是太子刘据的孙子,当年刘据全家被杀时,刘病已只有几个月大,得以幸免。后来在监狱里被养大。当初,有人说,长安的监狱里有帝王气,惊的刘彻下令杀死所有犯人,狱卒丙吉据理力争,告诉刘彻此乃其曾孙,从而躲过一劫。后来刘病已由外曾祖母,抚养,读书,过着贫困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