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历史上秦始皇真的不关心百姓死活吗?

历史上秦始皇真的不关心百姓死活吗?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1190 更新时间:2024/1/21 6:50:42

秦始皇是否关心百姓的死活,现在网上的各路大侠们说了不算,还是要看当时的人们是如何看待的。

在文献记载之中,秦始皇显然是一个暴君,两千多年来,对秦始皇的主流评价始终都是暴君。秦始皇的暴虐首先体现在秦朝法令的严苛。从商鞅变法以来,秦国就形成了严苛的法律体系。商鞅本人也被车裂而死。到了秦始皇的时期,更是将秦法的严苛发展到了空前的程度。刘邦在进入关中之后,就宣布道:“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而且,秦朝的刑罚更是暴虐,比如李斯本人被杀的时候,根据秦法他是受五刑而死,也就是说他本人在被杀的时候完整地体验了黥刑、劓刑、刖刑、宫刑、大辟,并且被夷三族。晁错的记载中可以知道,甚至有时候秦始皇被亲自动手杀人。贾谊生在汉初,他的老师吴公是李斯的学生,对秦朝的情况比较熟悉,他曾经说道:“秦王置天下于法令刑罚,德泽亡一有,而怨毒盈于世,下憎恶之如仇,祸几及身,子孙诛绝,此天下之所共见也。”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整个秦朝,在秦始皇的引导之下,始终处于吏治严苛的程度。如果按照后世正史《酷吏传》的标准,秦朝在各地的官吏几乎都可以入选。比如陈胜首义之后,范阳人蒯通对范阳县令徐公说道:“秦法重,足下为范阳令十年矣,杀人之父,孤人之子,断人之足,黥人之首,不可胜数。然而慈父孝子莫敢刃公之腹中者,畏秦法耳。今天下大乱,秦法不施,然则慈父孝子且刃公之腹中以成其名。”对于蒯通的控诉,范阳令徐公并没有否认。《汉书刑法志》形容秦朝的情况是“赭衣塞路,囹圄成市,天下愁怨,而叛之”。

其次,与严刑峻法相关联的,秦始皇经常滥杀无辜。比如,有一次秦始皇在高处看到丞相的车队过于壮观,流露出了不悦的表情。结果后来秦始皇发现丞相的车队明显简约了许多。他意识到这是有人泄露了当时的情况,于是对身边人进行审问。没有人承认的情况之下,秦始皇下令将那天在自己身边的人全部杀掉。有一次,有一颗陨石掉下来,憎恨秦始皇的百姓在上面刻上:“始皇帝死而地分。”秦始皇勃然大怒,陨石上怎么可能有字?肯定是什么人干的。审问没有结果的情况之下,他再一次将陨石掉落附近的全部杀掉,“尽取石旁居人之”。

再次,秦始皇对百姓的横征暴敛使得百姓们在死亡线上挣扎。贾谊指出:“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弗能纪。百姓困穷,而主弗收恤。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班固的《汉书》中说:“至于始皇,遂天下,内兴功作,外攘夷狄。收泰半之赋,发闾左之戍。男子力耕不足粮,女子纺绩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犹未足以澹其欲也。”也正是有鉴于此,西汉初年很快就将天下的田租税率降低到了三十税一。

第四,无休无止的徭役和几乎没有停歇的战争。秦始皇称帝之后,各种大规模的兴建几乎没有停止过,如果说修建长城还有国防的意义的话,那么他修建阿旁宫、骊山陵墓等,完全就是为了自己的穷奢极欲。很多人对秦始皇修驰道赞赏有加,不知道秦始皇修驰道不是普通人能走的,那么更是为了他出游的方便。汉文帝时贾山指出秦朝的灭亡就是由于秦始皇本人导致的结果:“秦王贪狼暴虐,残贼天下,穷困万民以适其欲也。……力罢不能胜其役,财尽不能胜其求。一君之身耳,所以自养者,驰骋弋猎之娱,天下弗能供也。劳罢者不得休息,饥寒者不得衣食,亡罪而死刑者无所告诉,人与之为怨,家与之为雠。故天下坏也,秦皇帝身在之时,天下已坏矣,而弗自知也。”班固称秦朝的徭役“力役三十倍于古”,或许有夸张的成份,但秦朝徭役繁多则是不争的事实,百姓们,尤其是青壮年男子很难安心在家从事农业生产。与徭役的繁多相类似的还有兵役,秦始皇在吞并了东方六国之后,并没有停止他战争的步伐。先是派大将蒙恬带领三十万部队夺取了河套地区,并在那里驻守。之后,又派出了五十万人征讨岭南。陈胜就是在前往渔阳戍守的路上点燃了反秦的烽火。

第五,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毒害中国人至深的就是确立了专制独裁的皇权制度。几千年专制之害,我们不用多说了。黄宗羲说道:“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谭嗣同说道:“故常以为两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号称祖龙的秦始皇,要对这一制度负责。专制独裁的余毒,我们还要继续清算。秦始皇所建立的专制是一种全面的专制,不仅包括政治的专制,还包括文化的专制。焚书坑儒,只是中国几千年文字狱的开端而已。李斯曾经对秦始皇讲:“天下无异议,则安宁之术也。”后世的帝王们都把捂嘴巴当成是维护其专制统治的无上法宝,他们不明白“岂有文章倾社稷,从来佞臣覆家邦”。就秦始皇本人来说,焚书坑儒显然没有收到他想要的效果:“关河空锁祖龙居,竹帛烟销帝业虚。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正是这种文化专制最终造就了万马齐喑的局面。

第六,就秦始皇个人来说,刚愎自用,根本就听不进去任何意见。这更使得他在暴虐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贾谊在《过秦论》中指出:“忠臣不敢谏,智士不敢谋。天下已乱,奸不上闻。”

秦始皇到底是不是一个顾及到百姓死活的皇帝,大家应该很清楚了。但是,秦始皇的拥趸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呢?首先,认为他完成了统一。在今天的中国我们都是拥护统一的,没有人愿意国家分裂。于是,统一成了今天绝对的政治正确。人们再用这种政治正确去评价历史,认为秦始皇对中国的统一是建立了不世之功。且不说,中国的真正统一是由汉朝了完成的,所以我们现在被称为汉人,我们说汉语、写汉字。就秦始皇发动对东方各国战争本身而言,其实就是吞并。这一点和后世我们所说的统一战争性质并不相同。

其次,很多人崇拜秦始皇,其实潜意识之中不自觉地有角色的带入,如同打游戏一样,在幻想着自己就是秦军的大将,正指挥着千军万马,所向披靡。假如真能穿越,不知道他有多大的概率成为秦军将领,而不是东方六国的百姓。

再次,很多崇拜秦始皇的人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在社会之中大多处于底层。越是底层百姓,越是容易出现强权崇拜的现象。如今的网络上,论人口的话,本科以上文化程度者绝对不占多数。秦始皇的崇拜者大多不肯读书,也不屑于读书。读书无用论在他们这个群体中十分流行,他们在对强权的崇拜中,把自己幻想成和强权一体,从而在心理上获得一种虚幻的满足。只有这样,他们才能面对生活之中自己处于社会最底层的现实。

说秦始皇不关心老百姓死活那是胡扯!秦始皇暴虐、无道的名声是汉朝儒生给扣的,一扣就是两千多年。

秦始皇是个好皇帝,是一个关心百姓的好皇帝,因为下几点:

一是勤于政事。秦始皇事必躬亲,每天批阅各种奏折一百三十斤多,而且从来不偷懒,经常下去调查研究,考察国家的实际情况,十年间五次出巡,足迹遍及大半个国家。在古代交通条件下是多么难能可贵!

二是实施民生工程。秦始皇亲自组织实施了一大批国家重点工程,新修水利、交通网,主要有郑国渠、灵渠、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驰道、直道。建于秦的都江堰、郑国渠、灵渠直道今天还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当地老百姓带来福祉。

三是没有“坑卒”、“屠城”的暴行。秦始皇之前,长平之战白起坑杀四十万赵人,在秦始皇统一战争中,只有一次桓有斩首十万的赵人,但桓从此再没出现在统一战争的军事行动里。统一六国的军事行动里,没有关于屠城和杀俘虏的暴行。

四是服徭役不是免费的是给发工资的。秦国的徭役政策不像人们想象的暗无天日,是很人性的。根据《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记载,秦朝规定了很多规定,以保护老百姓的利益:服徭役有工钱和食物,还给发衣服,农忙时放假,冬季减少工作量,一家不能同时征调两个劳力,妇女和男人同酬,甚至哺乳妇女有婴儿餐。

五是秦始皇不行人殉制度。秦始皇以前的秦朝很多国王都用人殉,著名的有秦穆公都实行人殉,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要实行人殉谁敢说不能,但他没有,早知道明朝朱棣死后都还实行过这种惨绝人寰的人殉制度。说明秦始皇比后来的帝王都要爱惜人民!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中国封建社会中,您觉得那个皇帝对百姓最好的?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封建社会中,肯定地伸大姆指颂赞中国历史记载公认的一一一唐帝国的“贞观之治”开明治国的李世明大帝。那是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的黄金时代,李世民大帝不愧为封建社会唯一的开明君帝。李世民大帝受过良好的教育,胸襟开阔坦荡,文武全才,知之善任,从谏如流,善待苍生,体恤百姓。在执政期间创立了盖世绝论的文治武功。

  • 古代的巫蛊有哪些恐怖历史?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汉武帝晚年宠信奸臣江充,制造一系列冤假错案,史称巫蛊案。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丞相公孙贺的儿子公孙敬声被人诬陷,说他和武帝的女儿阳石公主私通,在驰道上埋偶人,以巫蛊邪术诅咒皇帝。汉武帝盛怒之下,将公孙贺父子,诸邑公主,包括阳石公主、卫青之子长平侯卫伉全部诛杀。江充与太子刘据素有怨恨,乘机陷害太子

  • 《韩非子备内》第十六章,民与臣,讲了什么?如何理解?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红林悟道《韩非子-备内》第十六章民与臣红林悟道《韩非子-备内》上一章中韩非子重点讲了依法治国。依法治国的前提是法,基础是依,办法是治,结果是国。法是国法,依是根据,治是治理,国是国家。韩非子时代,治国理念还处在“人政合一”的理论里,这里的“人”就是“人为”意识,君主的喜好与习性。依法治国的思想使君主

  • 帝王的故事(不超过80字)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秦王政在他登上秦国王位的第二十六个年头,终于统一了中国。天下初定,秦王政第一件急着想做的事,就是要重新给自己确定一个称号。春秋战国,各国诸侯都被称为“君”或“王”。战国后期,秦国与齐国曾一度称“帝”,不过这一称号在当时并不同行。已经一统天下的秦王政,以为过去的这些称号都不足以显示自己的尊崇,“今名号

  • 历代皇帝有什么宽容的小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要治理好天下,必须要有雅量。比如宋太宗,在这方面表现得就很突出。《宋史》记载,有一天,宋太宗在北陪园与两个重臣一起喝酒,边喝边聊,两臣喝醉了,竟在皇帝面前相互比起功劳来,他们越比越来劲,干脆斗起嘴来,完全忘了在皇帝面前应有的君臣礼节。侍卫在旁看着实在不像话,便奏请宋太宗,要将这两人抓起来送吏部治罪。

  • 古人的交友故事30字到40字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1、俞伯牙与钟子期伯牙琴艺高超,但却无人能懂,直到遇到子期,一个能听懂他琴声的人,便成知音,子期离世,伯牙绝弦。2、管鲍之交“管鲍”,是指公元前7世纪中国春秋时期的政治家管仲和鲍叔牙,他们俩是好朋友。管仲比较穷,鲍叔牙比较富有,但是他们之间彼此了解、相互信任。3、桃园三结义刘备、关羽和张飞,人们总是

  • 谁知道古代灭佛的前因后果?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佛教自西汉末年进入中国。东晋开始盛行,南朝达到第一个巅峰,随后到唐代达到第二个巅峰。此后,佛教经过不断本土化而事实渗透进入中国人的思想。说实话,如果强行划分中国人的宗教信仰,纯宗教信徒估计不足5%,而最少80%的中国人在内心中信奉佛道儒的混合思想。诸位别不承认:轮回转世,丰都鬼城这些,都实际源自于佛

  • 古代关于友谊的故事 和 佳话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两个好朋友,光和影,光是班级和学校的风云人物。而影只是一个无名小卒。也许是因为有共同的爱好,她们都是很怀旧的人,喜欢那些老掉牙的歌曲。影似乎对光颇有好感,总是默默的关心着光,渐渐地光也适时地表示对影的关心,说一些感谢的话。几次的活动更是对她们的友谊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她们终于成为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 谁能告诉我一些古人帮助别人的事例?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管仲和鲍叔牙的故事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他年轻时曾与鲍叔牙交游,鲍叔知道他很有才能。管仲生活贫困,常常占鲍叔的便宜,但鲍叔始终对他很好,没有怨言。后来鲍叔侍奉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等到小白立为齐桓公,公子纠被杀死,管仲也被囚禁起来了。鲍叔于是向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后,执掌齐国的政事

  • 急求涉及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典故,O(∩_∩)O谢谢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种树郭橐驼传(顺应被管理者的天性);谏太宗十思疏(治国之道);前出师表(诸葛亮向刘禅传受治国,用人,奖惩之法);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特别是下属,方能服众);古代打仗五要素,天时、地利、人和、将能、法正(严格的规章制度也是管理企业队伍的关键)这方面可以参考的文献很多,可以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