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是什么意思?事实是这样吗?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是什么意思?事实是这样吗?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4621 更新时间:2024/2/27 21:42:02

在我看来,所谓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就是明朝最大的政治性错误。风骨虽然好,但是真不该如此迁都北京就是最大错误如果没有迁都北京而是依靠南京,发展远海,从陆权国家慢慢转变为海权国家中国历史走向就不会如此。北京:帝都,处华北腹地,上接东北,下通天津,勾连大海,左慑内蒙,剧中而引领华北中原,地理位置优越,现在中国政治经济中心,超级大城市,今日北京如此高大上。

可北京历史上如何?先秦时,北京不属中原核心区,最先控制北京是西周燕国,时称燕都,公元前1122年,武王灭商,封燕召公。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吞燕国设蓟县,汉隋秦时期北京地区都是边陲重地,五代十国时期,后晋儿皇帝石敬瑭割燕云地区给契丹,北京地区从此被被异族控制近300年之久。元末明初朱元璋称帝南京建国大明,之后就派徐达北伐击败蒙元同时收复燕云,徐达作为大将顺势镇守北京,并归化周边蒙古部落,

北京地区终于回到祖国怀抱,后来朱元璋分封四子燕王朱棣镇守北京地区。朱元璋去世后,皇孙朱允继皇位,在儒生建议下,毅然开始剥藩,燕王朱棣因此开始靖难之役,并且许诺朵颜三卫,事成之后,让朵颜三卫自治,这也为后来的君子守国门埋下祸根,在蒙古雇佣军机朱棣自己努力下,朱棣打败建文帝,继承大统称永乐帝,随后迁都北京。

下面看看朱元璋为何定都北京,还有北京和南京对比,在就可以思索为何君子守国门是绝对的错误。朱元璋定都南京,有无奈,其实一开始,作为一个念家的人,他最中意的首都是家乡临濠也就是安徽凤阳。反对声音太多,特别是刘伯温反对而作罢。注意反对者名字,刘伯温

每个时代都会有眼光高远超越时代的人,在明代这个人毫无疑问是刘伯温。

刘伯温其人是“浙东集团”代言人,“浙东集团”是怎样人,他们不同于“淮西集团”的一群武夫,而是一个文人派系,在他根据地是浙东地区,就能看出他们是居住于江浙。

宋元时,中国沿海贸易非常发达,发达到什么程度,可以说全世界最繁华的就是中国宋代,当时的泉州,扬州已是万国泊港的繁荣码头,而江浙地区则是商业繁荣的受益者,因为元朝其实也是一个开放的朝代,海外贸易依然繁荣。

因此,刘伯温深知海洋贸易对国家繁荣的必要联系,是那个时代少有的,明白世界出路是海洋。加上士大夫阶层背景,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是整个“浙东集团”集体诉求。仅此就可说明定都南京,对于朱元璋是无奈,但是对于国家而言是很正确的,它有利于中原文明从传统陆路文明转为海洋文明,不至悖世界潮流而动,最后落后挨打。

雄才大略的朱元璋,也不是顽固之人,他在考虑良久之后,最终被刘伯温说服定都南京。除南京所谓“帝王气”外,国家经济政策,未来发展出路也肯定有考虑,很多人都说明朝海禁。其实老朱并不是全程还海禁,后来的明朝也没有封海取缔海洋贸易。

定都南京后,朱元璋也没忘北方防务,安排徐达北伐后,由徐达镇北京,迁徒百姓充实北方人口,设卫所,屯田,实边,修城墙巩固防线,安抚朵颜三卫。

将北方防务梳理的井井有条,完成这一切后,调徐达回来,并安排朱棣任燕王,守卫北方。

由朱元璋一系列动作可看出,定都南京,表明朱元璋心中全国经济中心是江浙,加强北方防务,整合军事力量,是将全国防位中心设置在北京及周边地区。

定江浙,加强经济中心控制。俗话说:江浙半天下”“太湖熟天下足”现代经济学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稳固,立足于财帛富庶之地,手里有钱心里不慌才是正道。

最后明亡,根源不就是穷吗?

这一点就算朱元璋没看见,可刘伯温看见啦,也用自己指引,让朱元璋看见啦,如果明朝照此方略,立足财帛富庶地,发展经济,用南方财富补北方边疆。

才是万全之策。

这里肯定有人说,超越时代眼光看问题,不公平,可刘伯温和朱元璋不也是超越时代人吗?看看后世明朝现实,江南富庶,可税收难上加难,收税难,运输难,天高皇帝远,贪污严重,加上官员火耗损失,收100两银子到北京能剩40两就不错啦。教训不够深刻吗?

那朱棣为何定都北京,真的是所谓天子守国门吗?扯淡,他就是为自己考虑而已。首先:北京是朱棣封国,在哪里他安心。(心理因素)

其次:北京地处边疆,边防非比寻常,可是反叛者的他,自己就是靠北京起家,他也怕授予军权给别人会有不稳定因素发生,与国家安稳不利,只能自己上。(稳定边防)

再次:传统陆权影响,千年来中国外患都是北方游牧民族为主,海洋从没威胁,小日本倭寇的事情,那还在百来年之后。(思维限制)

最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南方富,北方穷,为啦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牺牲自己。(全国政局层面)

没错,以上考虑都很对,自五胡乱华后,北方地区,生产发展就没恢复到唐汉时期水平,缺人,缺钱,缺粮,啥都缺,所以东西都需要大运河运输到北方。迁都北京后,北方经济人口有所恢复,区域不平衡状态缓解,北部边防局势日趋稳定。

以上可以说是积极作用,但是迁都不迁都,事情难道不做?迁都后做力度大,其实浪费也更大,加强富裕地区统治,创造财富反哺北方,会不会更好?

北京作为明朝核心,却时刻在军事威胁下,没有战略缓冲的国防战略,就像只穿底裤人一样,一扒光就原形毕露。

明朝历史也一次一次证明如此,土木堡,嘉靖时期蒙古兵临北京,到最后满清扣边,那次不危机四伏,又那有心思治理国家?

最后总结就是: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绝对是明朝最弱智政策,朱元璋,刘伯温用超越时代眼光,确定明朝未来方向。有人肯定会说,朱元璋闭关锁国!其实是不明白明朝闭关锁国真相,那是国家掌控海外贸易方式,之后历朝历代都闭关锁国,也都海外贸易。只是在文官集为代表的海商垄断国家外贸之后经济危机才愈演愈烈。

朱棣迁都对明朝有好处,但是最大问题是让中国错过海洋时代,现在中国还深受其害,看看我们明朝祖先曾经走过的路线,别提什么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如果我们真的坐拥江南,开发海洋,最后又如何会被世界潮流越抛越远?首先说明明一点,这句话不是什么网传皇明祖训,“天子守国门”这句话的最早出自阎崇年教授2004年编写的《正说清朝十二帝》一书。他在说到咸丰皇帝有多混账时,将明成祖朱棣拿来作对比:

“面对英法联军6000余人犯八里桥,咸丰没有动员兵民“勤王”,全力守卫京师,而是准备逃跑。当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原因之一是“天子守国门”,抵御入侵……咸丰皇帝在大敌侵入之时,不尽职守,不守国门,却带领老婆儿子、军机大臣、王公贵族,逃之夭夭,美其名曰“巡狩”。咸丰皇帝铸成了历史之大错、特错!”

“君王死社稷”这句话出自《礼记》。《礼记曲礼下》:“国君死社稷,大夫死众,士死制。”意思是国君与国家共存亡,官员与百姓共存亡,士族与国君的号令共存亡。

永乐时期北京根本不是国门,北方还是有很多缓冲区的。是他的后人不争气,把什么河套地区都丢了。结果北京就紧挨着边界了。谁会把首都边境线上,时刻面临威胁?这怎么可能呢?明明就是不争气,丢失领土,还什么天子守国门。

《读史方舆堪要》这点说的清楚:“然则朔方不守,河西不固,关中亦未可都也。都燕京而弃大宁,弃开平,委东胜于榛芜,视辽左如秦越,是自剪其羽翼,而披其股肱也。欲求安全无患,其可得哉?”“辽起于临潢,南有燕云,常虑中原之复取之也。故举国以争之,置南京于燕,西京于大同,以为久假不归之计。女真自会宁而西,擅有中夏,仍辽之旧,建为都邑,内顾根本,外临河济,亦其所也。蒙古自和林而南,混一区宇。其创起之地,僻在西北,而仍都燕京者,盖以开平近在漠南,而幽燕与开平,形援相属,居表里之间,为维系之势。由西北而临东南,燕京其都会矣。国家之都燕也,当法汉唐之成算。以开平、大宁、东胜、辽阳为河西朔方之地,乃坐而自削,有日蹙百里之讥,无乃与都燕之初意相剌谬乎?”

从战略上讲明成祖迁都是完全正确的当时中国的政治重心已经由黄河沿岸的东西线变为渤海湾到江南的南北线这一转变是从唐朝开始唐朝的安史之乱根本上就是唐朝没有改变思路适应这个转变此后经历辽宋金对峙才调整好而北京是这条南北线上的枢纽假如不以此为首都要么因为北京的丢失而使中原政权被动要么镇守北京的军事将领导致内乱所以北京必须作为首都。

其实这一点和一开始关陇作为首都地区是一个道理上古到中古的古代中国的边地威胁一直在西北地区所以首都就放在西北地区是行政中心和军事中心重合但是明朝犯的一个错误是不是将都城放在这里就完事了你得要开拓周边呀西周和后来的秦都是不断开拓使西北成为稳固的大后方明朝除了成宣时期后边都消极应对边事于是就搞成了“天子守国门”的局面本来明朝就应该做的事到清朝才做好。

明不称臣,河套送给蒙古人。明不和亲,也先立祠裱一新。明不纳贡,敦煌西域陷胡尘。明不割地,咸镜两道归高丽。明天子守国门,满清过青徐,诸官免送,明君王死社稷,祁镇回京师,景帝于谦伏诛。诸臣降,逼君死。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燕昭王面对一蹶不振的燕国,如何招揽人才?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一代霸主齐威王开创了齐国一片崭新的局面,在他去世后继任者齐宣王继承了霸业。此时,齐宣王抓住一个机会那就是燕国内乱。燕王哙为了让自己名留青史,在一堆纵横家的怂恿下,决定效仿尧舜禹进行禅让。这引起了太子平的不满,导致燕国大乱内战爆发。齐国趁虚而入,燕国毫无招架之力。在一番波折之后,太子平终于当上了国君,

  • 为什么感觉古代皇帝都希望自己能够长生不老呢?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为什么感觉古代皇帝都希望自己能长生不老呢?。享福人福深还祷福,长寿人寿长乃思寿,这乃人之奢望。遗憾的是,在一个以农业为本,而且还相当落后的一个封建的,小农经济为主的农业社会,广大农民奢望的富裕农家生活,一代一代,均以泡影告终,因此也只能扎在死亡线上,吃了上顿无下顿,过了一天少一天,只奢望活看能享一天

  • 宋真宗为什么特别迷信?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宋真宗晚年迷信,大搞封禅,大修道观,大封“宫官”,把大宋几十年积攒的家底消耗殆尽,让“咸平之治”的成果归零,并给后世留下一个“未老先衰”的国家。宋真宗为何从亲征抗辽、创造了“咸平之治”的明君,堕落成国家罪人?这跟宋真宗需要“天命”炫耀其功,及个人的身体状况出了问题有关。宋真宗的迷信活动为了获得神仙的

  • 古代帝王的死为什么用"驾蹦"一词?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皇帝叫做九五之尊,所以称为驾,一般都是御驾亲征嘛,所以叫做驾崩.因为古代有等级之分,在秦朝皇帝死了就叫驾崩,就一直流传下来,老百姓根本不能用.驾就是指皇帝,崩是指山倒驾崩,是指很重要的人死的意思.作为唐朝最出名的名君,李世民可以算得上是一位成功的皇帝了,为后世留下了光辉的榜样。历史对他的评价可以说是

  • 古人为何会相信有不老之术?古代皇帝对于长生有多渴望?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生老病死是生命的常态,古人相信有不死不老之术,事实上并不是简单的愚昧问题,而是因为害怕,害怕老去,害怕死亡。其实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害怕死亡,只是这点在古代帝王身上体现的比较明显罢了。跟普通人不同,普通人相信不死之术,主要是希望通过这种心理寄托来延长自己的生命以减少自己对死亡的恐惧,而帝王除了畏惧死亡

  • 西周统治者是怎样尚贤、求贤、任贤的?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某天。孔丘“葛优躺”在客厅沙发上看《重耳传》,呓语道:“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重耳从屏幕里探出头来,说:“前些日子,您不是刚刚去向他问过‘礼’吗?”“我说的是周公!周公!”孔子猛得从沙发上跳起来,吼道。君若问我,这都是哪跟哪呀,时间线搞错了吧!我只能说,既然西周都可以“尚贤”了,还要“春

  • 中国古代有多少个皇帝是吃仙丹把自己吃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由于科技不发达,视野认知能力低的原因,很多古代帝王都以为有长生不老药。尤其到了晚年很多皇帝迷恋那个虚无缥缈的东西,秦皇汉武也没有摆脱。那吃仙丹直接或者间接毒死的皇帝有哪些呢?下面一起看一看。最早明确记载死于吃丹药的皇帝是东晋哀帝司马丕,361年登基东晋第6帝。他对帝业毫无兴趣个性懦弱。爱好巫术仙道对

  • 你对”封建迷信”这四个字是怎么样理解的?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迷信是指人类对超自然现象力量的崇拜和信仰,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虚幻的歪曲的反应。它是在生产力水平底下科学不发达的情况下形成的,人们对许多现象暂无法解释,便认为在人世之外,还存在着上帝和佛祖、鬼神等在主宰着人的命运。个人觉得都是愚蠢愚昧的表现。“封建”一词名词:来源于、起源于中国“家天下”统治王朝中央集

  • 古代君王为什么要“南面”治天下?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古代方位表示尊卑划分得很清晰,南面被视为尊,正房通常坐北朝南。生活中朝南而坐的通常也都是尊者。那么,这个习俗又是从何而来呢?我国位于北半球,房屋朝南采光效果自然最好,这也是房屋建筑坐北朝南的自然原因。但是,于君王“南面”治天下,尊长坐北朝南见后生影响最大的,当M周易'八卦、五行学说。按照《周易》的说

  • 汉武帝迷信吗?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汉武帝此人虽然雄才大略,但是非常迷信,也是因为他的迷信,在晚年掀起了一场腥风血雨,这就是著名的“巫蛊事件”,数万人死于非命,戾太子被杀,不得不立钩弋夫人的儿子刘弗陵为太子,史称“汉昭帝”。那么,发生在汉武帝晚年的那场因为迷信造成的大屠杀前因后果是什么呢?让我们梳理总结一下常言道:疑者不用,用者不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