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真宗晚年迷信,大搞封禅,大修道观,大封“宫官”,把大宋几十年积攒的家底消耗殆尽,让“咸平之治”的成果归零,并给后世留下一个“未老先衰”的国家。宋真宗为何从亲征抗辽、创造了“咸平之治”的明君,堕落成国家罪人?这跟宋真宗需要“天命”炫耀其功,及个人的身体状况出了问题有关。
宋真宗的迷信活动为了获得神仙的批准,封禅泰山,在他授意下,以景德五年的“天书”事件为始端,形成了一股全国上下“献祥瑞”的闹剧。为了感谢上天的好意,他领着文武大臣不停祭祀天地祖宗、聚会庆贺、加恩封官,甚至将年号都改成了“大中祥符”,这样一个不伦不类的名字。这情景,跟西汉末年,“谶纬”横行的年代有得一拼。
在宰相王旦的牵头下,两万多官民,多次“请求”宋真宗封禅泰山。隆重的封禅仪式,整整搞了四十七天。泰山“东封”后,宋真宗跟神的距离近了很多,于是,他再接再厉,又前往汾阳搞了“西封”。
两次封禅后,他又忙于营建神仙道观,据记载,光玉清昭应宫的三座神像,就耗费黄金一万两,白银,白银五千两。据资料记载,玉清昭应宫规模宏大,共有建筑两千六百座。不完全统计,宋真宗晚年,全国兴建的各种道教建筑不下百座。
除此而外,他还搞了最独特的官制:宫官。让一大批官员兼职这些官办宫观,可以额外另一份薪水。比如他的宰相王旦,就曾经任玉清昭应宫使、景灵宫朝修使、天书使、刻玉使、玉清昭应宫司空......把朝堂变成了教堂,把官员变成善男信女,即便笃信佛法的梁武帝也没他过分。
宋真宗迷信的原因可是,宋真宗并不是一个昏庸之主,他自即位以来,外击敌辱,内修德政,迎来北宋第一个盛世:咸平之治。为什么“咸平之治”的阳光如此短暂,宋真宗究竟什么原因迅速堕落了呢?这跟两个因素有关。
需要神仙壮胆的皇帝
按史书记载,宋真宗第一次“投靠”神仙,是基于一次偶然因素。当时“澶渊之盟”签订后,宋辽和平,大宋得以在和平环境下发展经济。宋真宗为此相当自鸣得意,毕竟是他当初壮着胆子亲征,才保证了对辽国军事上的优势,才有逼迫辽国议和的结果
但有个叫王钦若的大臣,给他泼了一碰冷水:“澶渊之盟”就是城下之盟,有什么可值得炫耀的呢?
别以为王钦若耿直,其实他是看不惯寇准的张扬,故意打击寇准。因为“澶渊之盟”前,王钦若是“逃跑主义”,寇准力主皇帝亲征,并在寇准的主持下,才最终实现了逼辽议和。王若钦很不服气,就想以“城下之盟”的说法,来打压寇准。
没想到,王钦若这一竹竿不但打了寇准,还打了一条船上的宋真宗。宋真宗怏怏不乐,原来自己最大的政绩“澶渊之盟”,在别人眼里竟然是“城下之盟”。
王若钦也意识到自己的说法有点问题,他立刻给宋真宗出了个弥补方案:要想证明皇帝的功业,最好的办法就是封禅泰山!
自古封禅泰山就是一件非常隆重、非常荣耀的事,只有功盖三皇,德比五帝的皇帝才有资格封禅泰山。据司马迁《史记》记载,除了三皇五帝外,尧舜禹汤和成王曾经封禅泰山,秦始皇是第一个封禅泰山的皇帝。
此后,只有汉武帝、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四位帝王,有幸获得封禅泰山的资格。显然,宋真宗跟那五位相比,一个天一个地,他想封禅,天神不会答应。
王钦若的话就像个痒挠挠,刺挠得宋真宗心神不宁。人活一世不就是为了个名嘛!为了让自己等三皇五帝平起平坐,宋真宗走火入魔了,玩起了“符谶”、“天书”的把戏,终于如愿以偿。
本来,宋真宗如果不搞这些乌七八糟的事,一个“咸平之治”留下的政治遗产,足以让他跟汉文帝等平起平坐,可非要沽名钓誉,借用神仙的力量给自己状威助胆,结果败坏光了自己和前辈攒下的家业,反而弄得自己跟跳梁小丑一样。
精神病患者宋真宗
晚年的宋真宗玩得很邪乎,短短十几年,就把国库掏空,敬神拜仙把国家弄成这样,怎么看都不像一个正常人。
事实上,宋真宗极有可能就是一名精神病患者。史料记载,他晚年的时候经常胡言乱语,时而狂躁,前言不搭后语,根本不能正常理政,朝中事务基本交给皇后刘娥处理。
有人考证,赵家本就有精神病遗传加史,宋真宗之所以能即位,就是因为他的哥哥赵元佐,是个精神病患者。赵家其他疑似有精神病的还有:赵廷美、宋英宗、宋哲宗、宋光宗、宋度宗,向上追溯,甚至连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就,有抑郁症的表现。
宋真宗从一位有为之君,迅速堕落为“神汉”,跟他的精神病有很大关系。《涑水记闻》中曾记载这么一件事:有一次他接见大臣,突然跟大臣说,昨晚他被皇后软禁了。吓得大臣都不敢接话,有一位胆子大点问他,你为什么不按国法处理皇后呢?宋真宗又稀里糊涂地说:好像没这么回事!
宋真宗的迷信给国家带来的灾难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短短十余年,各种大型活动(尤其是两次封禅)、兴建宫观、塑神像、封赏等,把国库结余全部耗干。这些国帑,是历经太祖、太祖及他自己前十年,辛辛苦苦积攒的家底,最后全被捐给了虚无的神仙。
因为封禅等活动,配套大量的加恩,包括官员和皇亲,及其子弟大量人员受到莫名其妙的恩荫,导致官场“冗官”现象严重。有资料显示,真宗末年,光中央官员就达一万多人。
到宋仁宗即位时,冗官、冗兵、冗费,“三冗”问题,像一个沉重的枷锁,压得大宋王朝未老先衰,这个根,就在宋真宗晚年的荒诞。
大宋的皇帝宋真宗不是一开始就好迷信这一口的,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自打从澶渊回来,开始还觉得志得意满,即使自己和辽国皇帝称兄道弟,也总比后晋石敬唐给辽当儿子来的强,能用钱解决的事都不算大事,毕竟休了刀兵能图个安逸。
但时间一长总感觉不对味,自己在事前事后老是处于被动地位,老是被寇准牵着鼻子跑,整个大宋皇帝成了事件的配角。再被身边的近臣一挑唆,宋真宗越想越不对劲,自己是寇老西的赌注,完全成全了他的英明。
那么皇帝的位置放在哪里呢,大小是个领导都希望在下属面前保持一贯的正确路线。何况是皇帝,更得让臣民始终敬仰他永远的高大上和与生俱来的正确,宋真宗现在感觉自己彻底没了面子。
难道再起兵和辽国干一架,领教过一次两军阵势,真宗想到就腿有点哆嗦,显然是不现实的。那么身边就有拎得清的大臣“点拨”皇帝,要想重新树立皇帝在臣民心目中至高无上的地位,最好的办法就是“装神弄鬼”,话糙理不糙,真宗被醍醐灌顶。
接着皇宫大院,国道通衢,田间地头到处涌现出“祥瑞”。“天书”降临开封,当然上面写的都是天下就应该是赵家之类的话,至于谁写的,何必问得清楚。还发现有祥云围绕宫殿,开封到泰山的道路上一片安宁,连鸡鸣狗盗的小事都不见了,民间灵芝仙草”一个劲地长,向朝廷进论以万计。连西南,西北少数民族以前从来不向中原朝贡的,现在都慕名抢着要来敬贺大宋皇帝。
真宗面对如此“大好形势”,觉得自己一定不能辜负老天爷的好意,于大中祥符元年(年号都改了,有道教色彩)决定封禅泰山祭天。之后又去山西祭祀土地,还胡诌赵家老祖宗要下凡,专门建造豪华道观来供奉祖宗,去老子家乡亳州太清宫,封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
这一番折腾,终于让真宗感到多少抵消了亲征澶渊给他带来的“恶劣影响”,补偿了他的自尊,满足了他想象中的万民敬仰。皇帝只有搞得神秘兮兮的和老百姓拉开距离,才能有利于维护他的权威,这一套后来的皇帝都有样学样。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