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宋真宗为什么特别迷信?

宋真宗为什么特别迷信?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3765 更新时间:2024/1/17 3:24:00

宋真宗晚年迷信,大搞封禅,大修道观,大封“宫官”,把大宋几十年积攒的家底消耗殆尽,让“咸平之治”的成果归零,并给后世留下一个“未老先衰”的国家。宋真宗为何从亲征抗辽、创造了“咸平之治”的明君,堕落成国家罪人?这跟宋真宗需要“天命”炫耀其功,及个人的身体状况出了问题有关。

宋真宗的迷信活动为了获得神仙的批准,封禅泰山,在他授意下,以景德五年的“天书”事件为始端,形成了一股全国上下“献祥瑞”的闹剧。为了感谢上天的好意,他领着文武大臣不停祭祀天地祖宗、聚会庆贺、加恩封官,甚至将年号都改成了“大中祥符”,这样一个不伦不类的名字。这情景,跟西汉末年,“谶纬”横行的年代有得一拼。

在宰相王旦的牵头下,两万多官民,多次“请求”宋真宗封禅泰山。隆重的封禅仪式,整整搞了四十七天。泰山“东封”后,宋真宗跟神的距离近了很多,于是,他再接再厉,又前往汾阳搞了“西封”。

两次封禅后,他又忙于营建神仙道观,据记载,光玉清昭应宫的三座神像,就耗费黄金一万两,白银,白银五千两。据资料记载,玉清昭应宫规模宏大,共有建筑两千六百座。不完全统计,宋真宗晚年,全国兴建的各种道教建筑不下百座。

除此而外,他还搞了最独特的官制:宫官。让一大批官员兼职这些官办宫观,可以额外另一份薪水。比如他的宰相王旦,就曾经任玉清昭应宫使、景灵宫朝修使、天书使、刻玉使、玉清昭应宫司空......把朝堂变成了教堂,把官员变成善男信女,即便笃信佛法的梁武帝也没他过分。

宋真宗迷信的原因可是,宋真宗并不是一个昏庸之主,他自即位以来,外击敌辱,内修德政,迎来北宋第一个盛世:咸平之治。为什么“咸平之治”的阳光如此短暂,宋真宗究竟什么原因迅速堕落了呢?这跟两个因素有关。

需要神仙壮胆的皇帝

按史书记载,宋真宗第一次“投靠”神仙,是基于一次偶然因素。当时“澶渊之盟”签订后,宋辽和平,大宋得以在和平环境下发展经济。宋真宗为此相当自鸣得意,毕竟是他当初壮着胆子亲征,才保证了对辽国军事上的优势,才有逼迫辽国议和的结果

但有个叫王钦若的大臣,给他泼了一碰冷水:“澶渊之盟”就是城下之盟,有什么可值得炫耀的呢?

别以为王钦若耿直,其实他是看不惯寇准的张扬,故意打击寇准。因为“澶渊之盟”前,王钦若是“逃跑主义”,寇准力主皇帝亲征,并在寇准的主持下,才最终实现了逼辽议和。王若钦很不服气,就想以“城下之盟”的说法,来打压寇准。

没想到,王钦若这一竹竿不但打了寇准,还打了一条船上的宋真宗。宋真宗怏怏不乐,原来自己最大的政绩“澶渊之盟”,在别人眼里竟然是“城下之盟”。

王若钦也意识到自己的说法有点问题,他立刻给宋真宗出了个弥补方案:要想证明皇帝的功业,最好的办法就是封禅泰山!

自古封禅泰山就是一件非常隆重、非常荣耀的事,只有功盖三皇,德比五帝的皇帝才有资格封禅泰山。据司马迁《史记》记载,除了三皇五帝外,舜禹汤和成王曾经封禅泰山,秦始皇是第一个封禅泰山的皇帝。

此后,只有汉武帝、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四位帝王,有幸获得封禅泰山的资格。显然,宋真宗跟那五位相比,一个天一个地,他想封禅,天神不会答应。

王钦若的话就像个痒挠挠,刺挠得宋真宗心神不宁。人活一世不就是为了个名嘛!为了让自己等三皇五帝平起平坐,宋真宗走火入魔了,玩起了“符谶”、“天书”的把戏,终于如愿以偿。

本来,宋真宗如果不搞这些乌七八糟的事,一个“咸平之治”留下的政治遗产,足以让他跟汉文帝等平起平坐,可非要沽名钓誉,借用神仙的力量给自己状威助胆,结果败坏光了自己和前辈攒下的家业,反而弄得自己跟跳梁小丑一样。

精神病患者宋真宗

晚年的宋真宗玩得很邪乎,短短十几年,就把国库掏空,敬神拜仙把国家弄成这样,怎么看都不像一个正常人。

事实上,宋真宗极有可能就是一名精神病患者。史料记载,他晚年的时候经常胡言乱语,时而狂躁,前言不搭后语,根本不能正常理政,朝中事务基本交给皇后刘娥处理。

有人考证,赵家本就有精神病遗传加史,宋真宗之所以能即位,就是因为他的哥哥赵元佐,是个精神病患者。赵家其他疑似有精神病的还有:赵廷美、宋英宗、宋哲宗、宋光宗、宋度宗,向上追溯,甚至连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就,有抑郁症的表现。

宋真宗从一位有为之君,迅速堕落为“神汉”,跟他的精神病有很大关系。《涑水记闻》中曾记载这么一件事:有一次他接见大臣,突然跟大臣说,昨晚他被皇后软禁了。吓得大臣都不敢接话,有一位胆子大点问他,你为什么不按国法处理皇后呢?宋真宗又稀里糊涂地说:好像没这么回事!

宋真宗的迷信给国家带来的灾难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短短十余年,各种大型活动(尤其是两次封禅)、兴建宫观、塑神像、封赏等,把国库结余全部耗干。这些国帑,是历经太祖、太祖及他自己前十年,辛辛苦苦积攒的家底,最后全被捐给了虚无的神仙。

因为封禅等活动,配套大量的加恩,包括官员和皇亲,及其子弟大量人员受到莫名其妙的恩荫,导致官场“冗官”现象严重。有资料显示,真宗末年,光中央官员就达一万多人。

到宋仁宗即位时,冗官、冗兵、冗费,“三冗”问题,像一个沉重的枷锁,压得大宋王朝未老先衰,这个根,就在宋真宗晚年的荒诞。

大宋的皇帝宋真宗不是一开始就好迷信这一口的,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自打从澶渊回来,开始还觉得志得意满,即使自己和辽国皇帝称兄道弟,也总比后晋石敬唐给辽当儿子来的强,能用钱解决的事都不算大事,毕竟休了刀兵能图个安逸。

但时间一长总感觉不对味,自己在事前事后老是处于被动地位,老是被寇准牵着鼻子跑,整个大宋皇帝成了事件的配角。再被身边的近臣一挑唆,宋真宗越想越不对劲,自己是寇老西的赌注,完全成全了他的英明。

那么皇帝的位置放在哪里呢,大小是个领导都希望在下属面前保持一贯的正确路线。何况是皇帝,更得让臣民始终敬仰他永远的高大上和与生俱来的正确,宋真宗现在感觉自己彻底没了面子。

难道再起兵和辽国干一架,领教过一次两军阵势,真宗想到就腿有点哆嗦,显然是不现实的。那么身边就有拎得清的大臣“点拨”皇帝,要想重新树立皇帝在臣民心目中至高无上的地位,最好的办法就是“装神弄鬼”,话糙理不糙,真宗被醍醐灌顶。

接着皇宫大院,国道通衢,田间地头到处涌现出“祥瑞”。“天书”降临开封,当然上面写的都是天下就应该是赵家之类的话,至于谁写的,何必问得清楚。还发现有祥云围绕宫殿,开封到泰山的道路上一片安宁,连鸡鸣狗盗的小事都不见了,民间灵芝仙草”一个劲地长,向朝廷进论以万计。连西南,西北少数民族以前从来不向中原朝贡的,现在都慕名抢着要来敬贺大宋皇帝。

真宗面对如此“大好形势”,觉得自己一定不能辜负老天爷的好意,于大中祥符元年(年号都改了,有道教色彩)决定封禅泰山祭天。之后又去山西祭祀土地,还胡诌赵家老祖宗要下凡,专门建造豪华道观来供奉祖宗,去老子家乡亳州太清宫,封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

这一番折腾,终于让真宗感到多少抵消了亲征澶渊给他带来的“恶劣影响”,补偿了他的自尊,满足了他想象中的万民敬仰。皇帝只有搞得神秘兮兮的和老百姓拉开距离,才能有利于维护他的权威,这一套后来的皇帝都有样学样。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古代帝王的死为什么用"驾蹦"一词?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皇帝叫做九五之尊,所以称为驾,一般都是御驾亲征嘛,所以叫做驾崩.因为古代有等级之分,在秦朝皇帝死了就叫驾崩,就一直流传下来,老百姓根本不能用.驾就是指皇帝,崩是指山倒驾崩,是指很重要的人死的意思.作为唐朝最出名的名君,李世民可以算得上是一位成功的皇帝了,为后世留下了光辉的榜样。历史对他的评价可以说是

  • 古人为何会相信有不老之术?古代皇帝对于长生有多渴望?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生老病死是生命的常态,古人相信有不死不老之术,事实上并不是简单的愚昧问题,而是因为害怕,害怕老去,害怕死亡。其实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害怕死亡,只是这点在古代帝王身上体现的比较明显罢了。跟普通人不同,普通人相信不死之术,主要是希望通过这种心理寄托来延长自己的生命以减少自己对死亡的恐惧,而帝王除了畏惧死亡

  • 西周统治者是怎样尚贤、求贤、任贤的?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某天。孔丘“葛优躺”在客厅沙发上看《重耳传》,呓语道:“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重耳从屏幕里探出头来,说:“前些日子,您不是刚刚去向他问过‘礼’吗?”“我说的是周公!周公!”孔子猛得从沙发上跳起来,吼道。君若问我,这都是哪跟哪呀,时间线搞错了吧!我只能说,既然西周都可以“尚贤”了,还要“春

  • 中国古代有多少个皇帝是吃仙丹把自己吃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由于科技不发达,视野认知能力低的原因,很多古代帝王都以为有长生不老药。尤其到了晚年很多皇帝迷恋那个虚无缥缈的东西,秦皇汉武也没有摆脱。那吃仙丹直接或者间接毒死的皇帝有哪些呢?下面一起看一看。最早明确记载死于吃丹药的皇帝是东晋哀帝司马丕,361年登基东晋第6帝。他对帝业毫无兴趣个性懦弱。爱好巫术仙道对

  • 你对”封建迷信”这四个字是怎么样理解的?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迷信是指人类对超自然现象力量的崇拜和信仰,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虚幻的歪曲的反应。它是在生产力水平底下科学不发达的情况下形成的,人们对许多现象暂无法解释,便认为在人世之外,还存在着上帝和佛祖、鬼神等在主宰着人的命运。个人觉得都是愚蠢愚昧的表现。“封建”一词名词:来源于、起源于中国“家天下”统治王朝中央集

  • 古代君王为什么要“南面”治天下?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古代方位表示尊卑划分得很清晰,南面被视为尊,正房通常坐北朝南。生活中朝南而坐的通常也都是尊者。那么,这个习俗又是从何而来呢?我国位于北半球,房屋朝南采光效果自然最好,这也是房屋建筑坐北朝南的自然原因。但是,于君王“南面”治天下,尊长坐北朝南见后生影响最大的,当M周易'八卦、五行学说。按照《周易》的说

  • 汉武帝迷信吗?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汉武帝此人虽然雄才大略,但是非常迷信,也是因为他的迷信,在晚年掀起了一场腥风血雨,这就是著名的“巫蛊事件”,数万人死于非命,戾太子被杀,不得不立钩弋夫人的儿子刘弗陵为太子,史称“汉昭帝”。那么,发生在汉武帝晚年的那场因为迷信造成的大屠杀前因后果是什么呢?让我们梳理总结一下常言道:疑者不用,用者不疑。

  • 古人到底有多迷信?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古人时候,生产力低下,科学不发达,及交通不顺畅。有很多自然现象一知半解。且皇帝至大臣,为了统治百姓,有农业治水。天旱没办法后,祭天求雨,拜奉天神天祖。于是各种各样拜祭风扉天下。不可收拾。于是拜祭,问神,占卜,打卦,风水纷纷流行。至今中国尚流行。只是祭天较少了。这究竟好不好?对不对?几千年留传下来,各

  • 魏国流失诸多大才,为何仍然不太重视对人才的发掘?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战国时期,魏国是名副其实的人才生产基地,只可惜,人才都到了外国,没有为己所用。人才流失严重,只说明了一个问题:国君缺乏识才、用才的能力。魏武侯、魏惠王认识有问题魏武侯、魏惠王父子在对待人才上,都存在问题:案例1:吴起和魏武侯一起在黄河上巡游,魏武侯望着波涛滚滚的河流和旁边巍峨的高山,情不自禁地说,这

  • 曾国藩为什么对于识人,用人,选拔人才如此的看重?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曾国藩作为晚清时期的政治风云人物,他一生秉持修身律已,礼治为先的作风,对清朝的军事、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对曾国藩的评价中,有褒也有贬,但在他的一生中,培养了和重用了不少人才,他有一双能辨识他人的慧眼,可以准确判断出谁是良将,谁是庸才,这也得益于他在儒家学说上的长期学习和研究。曾国藩小时候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