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西周统治者是怎样尚贤、求贤、任贤的?

西周统治者是怎样尚贤、求贤、任贤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胖次 访问量:4876 更新时间:2024/2/27 21:41:45

某天。

孔丘“葛优躺”在客厅沙发上看《重耳传》,呓语道:“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重耳从屏幕里探出头来,说:“前些日子,您不是刚刚去向他问过‘礼’吗?”

“我说的是周公!周公!”孔子猛得从沙发上跳起来,吼道。

君若问我,这都是哪跟哪呀,时间线搞错了吧!

我只能说,既然西周都可以“尚贤”了,还要“春秋”干嘛!

不是五哥发了块昏玉?!还做旧了,我

先吐会儿的,文王到头条都成幽王了,厉害!

欧阳修都举荐了哪些人,才被称为千古伯乐?

欧阳修为什么被称为千古伯乐?因为这哥们实在是太牛了,一口气举荐了一票厉害的牛人,这些人全都是北宋时期的风云人物。

从宰相之才的王安石、司马光,到文学大才苏轼、苏辙、曾巩,全都是他举荐的。唐宋八大家一共八个人,其中北宋的6个中有5个,都是他举荐的,还有一个就是他自己。

这实在是太让人叹为观止了,一个人眼光准,可能是一时的。但是欧阳修接二连三地选中人才,这绝对不是什么偶然的事情了。

三苏都是欧阳修推荐给朝廷的。三苏指的就是苏洵和他的俩儿子苏轼与苏辙,这三个人在中国文坛上的地位,实在是高得不像话了。尤其是苏轼,在文化界,几乎是登峰造极的人物。

唐朝因为李白而自豪,那么宋朝便是因为有苏轼而骄傲。欧阳修主持科举的那一年,苏轼和苏辙两兄弟恰好就考上了进士,因此都成为了欧阳修的门生。

其中苏轼的文章写得特别好,欧阳修本打算将他的文章选为第一名,可是他又担心这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写,所以故意将他放在了第二名,两人为此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欧阳修的力荐之下,苏轼和苏辙得到了宋仁宗的赏识,宋仁宗甚至认为,自己一场科举就为后世子孙选拔了两位宰相之才。

既然苏轼和苏辙都是欧阳修的门生,那么他们的父亲苏洵,至少应该跟欧阳修平辈了吧?怎么也是他推荐的呢?

要是没有欧阳修,这位苏洵老夫子的文章,还真的未必就能名震天下。苏洵被称之为苏老泉,他打小就很贪玩,27岁的时候才开始发奋读书。可惜科举考试一再不中,文章写得再好,考不上进士,那也是白搭。

结果苏洵就放弃了自己的科举考试之路,带着俩儿子去考进士,俩儿子一举高中。苏洵就更加不可能走科考这条路了,毕竟儿子们在他前面高中,这也是闹笑话的事情。

为此在张方平的推荐下,苏洵的文章落在了欧阳修的手里,欧阳修看了文章以后,那叫一个高兴,立刻向宋仁宗举荐了苏洵。苏洵这才在士大夫之间名噪一时。

王安石和司马光,这对冤家也是欧阳修推荐的。王安石和司马光原来关系是很好的,只是后来政见不同,所以才会彼此疏远,这跟私交没什么太大关系,纯粹是政见问题。

欧阳修举荐王安石,的确费了一番功夫,因为王安石这个人的个性,跟他的名字非常相似,那就是一块石头。

当初欧阳修曾经举荐王安石为谏官,结果王安石却不屑担任谏官,说自己的奶奶岁数大了,要回去照顾老人。这个时候欧阳修不死心,是人才他就不能放过。所以欧阳希又举荐王安石为群牧判官。

其实王安石自己心里明白,自己的终极目标那就是做宰相,搞变法。为了变法,他必须要在地方上好好观察才行,如果到朝中做了谏官,那体察民情的事情可就做不成了。

司马光和王安石一样,是个比较耿直的人,而且很有担当,愿意为朋友承担责任,有自己的主见,不愿意随大流。因此这种人在官场很难混下去。

这个时候担任参知政事的欧阳修,发现了司马光这块金子,他向宋神宗推荐了司马光,说他是:德性淳正,学术通明。

有了这么一个评价,宋神宗立刻将司马光任命为翰林学士,可以说司马光以后的光辉前程,跟这句话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推荐之人,几乎都是文学大家。欧阳修被当时称之为北宋文宗,也就是北宋时期最有学问的人。可是他在推荐别人的时候,却时常表示自己要退居二线了。

比如说欧阳修在看到苏洵的文章以后,说了一句:后来文章当在此。也就是说欧阳修认为,以后能够在文坛上有所成就的人,是写这篇文章的作者。

在欧阳修读到苏轼的文章以后,不禁汗流浃背,表示自己应该退休了,把前程让给写这篇文章的年轻人了。

欧阳修以为苏轼的文章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写,所以把苏轼的文章列为第二。在这以后一开榜他就后悔了,为什么?因为自己的弟子曾巩名列榜首。

这件事轰动不小,要不是欧阳修解释了一遍,谁都会认为欧阳修有徇私的可能。但是欧阳修做不出这种事情,而曾巩也确实有大才。

曾巩家族世代都是读书人,他被称之为南丰先生,有很深厚的文学功底。跟随欧阳修学习多年,文章自成一体,所以也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实包括王安石、司马光在内,欧阳修所举荐的人,大多都是文学大家。这些人有些偏向文学,有些则偏向政治。不过在文学上都是有建树的。

欧阳修毕竟是文人,被称之为千古伯乐,其实也就是因为他在自己专长的那个方向上,挑出了不少人才来。

总结:欧阳修选人可以,自己却不适合做官。欧阳修不会趋炎附势,这在官场是很要命的一件事。因此他就算独具慧眼,也只是一时保住自己的官位,因为他正直的作风,使得自己总是有被贬谪的风险。在政坛上,欧阳修的建树,其实也不多,大多数情况下,欧阳修是以诗文著称。

参考资料:《宋史》

唐宋八大家分别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这八位中间,除了韩愈和柳宗元生于唐朝以外,其余的六位都生于宋朝,而且他们六人当中有一位,可以称得上是千古伯乐,凭借一双慧眼,发掘了其余五大家。

这位老大哥就是大名鼎鼎的欧阳修,欧阳修不光自己才学了得,写出《醉翁亭记》这样的千古名篇,更是别具慧眼,在识人方面颇有造诣。下面笔者就来给大家聊聊,欧阳修到底举荐了哪些人,才被称为千古伯乐。

曾巩曾巩出生于公元1019年,江西南丰人,出身于书香门第,祖父与父亲皆有官职在身,所以曾巩自幼就饱读诗书,而且他比较聪慧,这也为他日后成名奠定了基础。

公元1037年,18岁的曾巩跟随父亲来到京城,在这里他结识了生命中的贵人欧阳修。四年以后,曾巩给当时早已名扬天下的文坛泰斗欧阳修写了一封信,并且附上了《时务策》,目的就是毛遂自荐,向欧阳修展示自己的才气,以便得到这位文坛大家的推荐。

曾巩主要擅长古文策论,却不擅长科举考试,所以屡试不第,一直没能考取功名。估计也是按耐不住,这才向欧阳修求助。欧阳修看了他的文章以后,对他的才华非常赏识,觉得这是一个被科举埋没的人才。所以他特意写了一封《送曾巩秀才序》,既是为了鼓励他,也是为了帮助他扩大名气。这就像今天某位有名的大作家,专门撰文夸一位文坛小辈,可想而知会给这位小辈带来多大的名气。

之后欧阳修又特意把曾巩招入门下,自己亲自教导他。在欧阳修的悉心教导之下,再加上曾巩的努力,公元1057年,曾巩终于考中进士,实现了自己的仕途之梦。苏氏父子苏洵、苏轼、苏辙这父子三人,注定是中国文学史上绕不开的人物。他们凭借自己的才学,造就了一门三进士的神话,但是他们的这个神话,如果少了欧阳修,注定会黯淡几分。

苏洵早年间数次参加科举考试,却如同曾巩一样接连落榜。后来他发奋学习,经过数年的闭关求学,终于有所精进。公元1056年,48岁的苏洵带着苏轼、苏辙兄弟二人,带着自己精心写好的文章,去拜访当时的益州知州张方平,希望得到他的推荐。但是张方平觉得自己文学水平谈不上高超,但是又不好拒绝这父子三人的请求,所以他就写了一封书信,让父子三人带着这封信去找文坛宿将欧阳修。

苏洵三人本以为得到张方平的推荐就很满足了,哪知竟然有机会结识欧阳修,如果能够得到他的赏识,那效果自然比张方平好多了。

果不其然,欧阳修看了苏洵的文章以后,说了一句:“后来文章当在此!”这句评价不可谓不高!接着欧阳修就向宋仁宗上《荐布衣苏洵状》,向皇帝举荐苏洵。有了欧阳修的举荐,苏洵马上名扬京师。

公元1057年,也就是曾巩参加科举考试的那样,苏轼、苏辙同样也参加了这次的科举考试。这一年的主考官由欧阳修担当,随后他却闹出了一场乌龙,而这场乌龙却被传为了文坛佳话。

欧阳修为策论出了一道题目,后来批阅试卷的时候发现了一篇文章写得特别精彩,很有“孟轲之风”。欧阳修读完以后,觉得十分惊艳,绝对是这场考试最佳的一篇文章。但是由于宋朝科举考试会把考生的姓名糊上,所以并不知道这是谁的文章。

因为欧阳修的弟子曾巩也参加了考试,所以他想当然地以为这是曾巩的文章。所以他担心如果把这篇文章评为第一的话,难免会遭人议论科举不公,所以与众人商量以后,他就把这篇文章评为第二。

复试的时候,欧阳修又读到了一篇十分精彩的文章,这次欧阳修直接把其评为了第一。到了最后公布成绩的时候,欧阳修这才发觉,两场考试自己最欣赏的文章竟然都出自苏轼之手,这让欧阳修惊叹不已。

作为文坛大佬,欧阳修非常高兴文坛出现了这样的天才,他当时这样给别人说:“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就这样,帮助苏轼打出了名气!

王安石

公元1044年,曾巩给欧阳修举荐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他的好友王安石。在举荐信中,曾巩把王安石称为一位“古今不常有”的人物,又把王安石的文章带给欧阳修一篇。但是很不巧,当这封信送到的时候,欧阳修已经离开京师了。三年之后,欧阳修被贬滁州,曾巩前来探望恩师的时候,再次推荐了王安石。这一次欧阳修终于看到了王安石的文章,看完之后欧阳修大加赞赏,主动提出要和王安石见一面。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却未能见到。不过这却不影响欧阳修对他才气的认可,在之后的几年,欧阳修数次向皇帝举荐王安石。

公元1056年,欧阳修出使契丹回师,王安石也刚好任满回京,这一次他们终于见了一面。随后两人互相写信赠诗,就像多年的知己一样。

不过之后他们在学术观点上却产生了一些分歧,但是却丝毫没有影响到二人的私交。欧阳修不遗余力的举荐王安石,王安石对欧阳修的知遇之恩则终身感激。

除了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五人以外,欧阳修还举荐了很多人才。像张载程颢、吕大钧这些大儒,甚至包拯、韩琦、文彦博、司马光这样对宋朝政局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都在自己不起眼的时候,被欧阳修这个伯乐发现。欧阳修也因此,间接的对宋朝的政治、文化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宋史》这样评价欧阳修:“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欧阳修也凭借自己好贤的特点,被誉为“千古伯乐”。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中国古代有多少个皇帝是吃仙丹把自己吃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由于科技不发达,视野认知能力低的原因,很多古代帝王都以为有长生不老药。尤其到了晚年很多皇帝迷恋那个虚无缥缈的东西,秦皇汉武也没有摆脱。那吃仙丹直接或者间接毒死的皇帝有哪些呢?下面一起看一看。最早明确记载死于吃丹药的皇帝是东晋哀帝司马丕,361年登基东晋第6帝。他对帝业毫无兴趣个性懦弱。爱好巫术仙道对

  • 你对”封建迷信”这四个字是怎么样理解的?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迷信是指人类对超自然现象力量的崇拜和信仰,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虚幻的歪曲的反应。它是在生产力水平底下科学不发达的情况下形成的,人们对许多现象暂无法解释,便认为在人世之外,还存在着上帝和佛祖、鬼神等在主宰着人的命运。个人觉得都是愚蠢愚昧的表现。“封建”一词名词:来源于、起源于中国“家天下”统治王朝中央集

  • 古代君王为什么要“南面”治天下?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古代方位表示尊卑划分得很清晰,南面被视为尊,正房通常坐北朝南。生活中朝南而坐的通常也都是尊者。那么,这个习俗又是从何而来呢?我国位于北半球,房屋朝南采光效果自然最好,这也是房屋建筑坐北朝南的自然原因。但是,于君王“南面”治天下,尊长坐北朝南见后生影响最大的,当M周易'八卦、五行学说。按照《周易》的说

  • 汉武帝迷信吗?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汉武帝此人虽然雄才大略,但是非常迷信,也是因为他的迷信,在晚年掀起了一场腥风血雨,这就是著名的“巫蛊事件”,数万人死于非命,戾太子被杀,不得不立钩弋夫人的儿子刘弗陵为太子,史称“汉昭帝”。那么,发生在汉武帝晚年的那场因为迷信造成的大屠杀前因后果是什么呢?让我们梳理总结一下常言道:疑者不用,用者不疑。

  • 古人到底有多迷信?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古人时候,生产力低下,科学不发达,及交通不顺畅。有很多自然现象一知半解。且皇帝至大臣,为了统治百姓,有农业治水。天旱没办法后,祭天求雨,拜奉天神天祖。于是各种各样拜祭风扉天下。不可收拾。于是拜祭,问神,占卜,打卦,风水纷纷流行。至今中国尚流行。只是祭天较少了。这究竟好不好?对不对?几千年留传下来,各

  • 魏国流失诸多大才,为何仍然不太重视对人才的发掘?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战国时期,魏国是名副其实的人才生产基地,只可惜,人才都到了外国,没有为己所用。人才流失严重,只说明了一个问题:国君缺乏识才、用才的能力。魏武侯、魏惠王认识有问题魏武侯、魏惠王父子在对待人才上,都存在问题:案例1:吴起和魏武侯一起在黄河上巡游,魏武侯望着波涛滚滚的河流和旁边巍峨的高山,情不自禁地说,这

  • 曾国藩为什么对于识人,用人,选拔人才如此的看重?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曾国藩作为晚清时期的政治风云人物,他一生秉持修身律已,礼治为先的作风,对清朝的军事、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对曾国藩的评价中,有褒也有贬,但在他的一生中,培养了和重用了不少人才,他有一双能辨识他人的慧眼,可以准确判断出谁是良将,谁是庸才,这也得益于他在儒家学说上的长期学习和研究。曾国藩小时候读

  • 什么是涉及封建迷信?什么是违背科学精神?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凡是用科学的方法无法论证,用科学的理论不能解释的,都是涉及封建迷信;凡是一切以科学为标准,对于用科学的方法无法论证,用科学的理论不能解释的,一律斥为封建迷信的,就是违背科学精神。封建专制个人崇拜愚弄人民是封建迷信,坚定的信仰并不违背科学精神,马克思共产主义也是科学。乾隆,可以说是世界历史上为数不多的

  • 历史上杨贵妃与唐玄宗的爱情故事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贵妃与玄宗的风流淫事为唐朝增添了色彩浓重的一笔,美人与江山与君王的选择,考验了唐朝天子的男人本色。当江山安定时,贵妃的羞花闭月可以让君王沉迷,可以不理朝政,忘了社稷江山,忘了君王的统治。围绕着玉环的淫裙打转转,日与玉环共浴,夜与玉环共醉,抚摸着沐浴后的肌肤,醉眼呆看着玉环醉后的神态。当贵妃醉酒时显得

  • 刘伯温对魏忠贤的评价“八千女鬼乱朝纲”,如何理解?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1、八千女鬼,就是个魏字,暗指魏忠贤祸乱朝纲。2、后来有人考证,这其实不是刘伯温写的,这是后人编的。3、清未反清复明人士编了《烧饼歌》,写马后炮的事,托刘伯温的名,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借以打击满清统治者。我读民间流传的刘伯温的那首《烧饼歌》,读到“八千女鬼乱朝纲”的时候,眼前一亮,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