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燕昭王面对一蹶不振的燕国,如何招揽人才?

燕昭王面对一蹶不振的燕国,如何招揽人才?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2184 更新时间:2024/1/20 0:14:28

一代霸主齐威王开创了齐国一片崭新的局面,在他去世后继任者齐宣王继承了霸业。此时,齐宣王抓住一个机会那就是燕国内乱。燕王哙为了让自己名留青史,在一堆纵横家的怂恿下,决定效仿舜禹进行禅让。这引起了太子平的不满,导致燕国大乱内战爆发。齐国趁虚而入,燕国毫无招架之力。在一番波折之后,太子平终于当上了国君,那就是历史上的燕昭王。对于他来说,齐国之前的暴行是奇耻大辱他一定要报仇。但是面对一蹶不振的燕国,他又是如何努力使燕国强大起来的?

燕昭王上位后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如何招揽人才。从燕国建国到现在从没有出现过一个强势的君主,也因此燕国向来都是一个小国。燕昭王为招揽人才这件事很恼火,因为他发布了求贤令但是没有人才出现。于是他去向一个叫郭隗的先生请教为何招不到人才,郭隗说:“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意思是能够称帝的人会把手下当作老师看待,能够称王的人会把手下当作朋友来相处,能成霸业的人会把人才当作臣子一样看待,而亡国君主则会把手下当作奴隶一样差遣。然后郭隗又讲述了古代君主以千金换千里马,后来无数千里马马主动将千里马卖给这个君主的故事。燕昭王顿悟,于是给郭巍筑坛修宫殿,拜他为老师,并且恭恭敬敬侍奉他。

燕昭王爱贤敬贤的名声不胫而走,风传天下,各国才士争先恐后的奔赴燕国。其中有一个人叫邹衍,邹衍是阴阳五行家,当时已名闻天下,他在齐国时就受到尊重;周游魏国时,魏惠王亲自跑到郊外去迎接;到赵国时,平原君侧着身子走路来迎接他,并用衣袖替他拂去座席上的灰尘。燕昭王迎接邹衍时,比魏赵更为恭谨。他亲自用衣袖裹着扫把,退着身子边走边扫,在前面清洁道路,《史记》称“昭王拥慧先驱”,“慧”指扫把。入坐时燕昭王主动坐在弟子坐上,敬请邹衍以师长身份给自己授业。燕昭王还特意为邹衍修建了一座碣石宫,供其居住讲学。

聚集于燕都辅助赵王振兴燕国的众多士人之中,最杰出的人物要数乐毅。乐毅是名将乐羊之后,才学出众,深通兵法,他与春秋的管仲齐名。《隆中对》是这么描述诸葛亮的:“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意思是人们认为诸葛亮比不过乐毅、管仲,可见乐毅、管仲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乐毅倾全力协助燕昭王改革内政、整顿军队。首先,针对燕国法度驰坏、官吏营私的腐败局面,乐毅教燕昭王制定法律,严厉法制加强对官吏的审查和考核;其次,确定察能而授官的用人原则,摈弃“亲亲”、“贵贵”的选官传统,使燕国的吏治日趋清明;再次,让燕昭王注意吊死问孤,去慰抚那些有丧葬之忧的人家;对那些有生育之喜的夫妇,燕昭王也派人去祝贺,给予关怀。燕昭王与庶民百姓同甘苦,共命运,全国上下万众一心,百姓们将国家的耻辱当作自己的耻辱。在军事上,乐毅着重进行战法和纪律训练,尽快提高燕军的战斗力。经过多年努力,燕国才真正的强大了起来。

最后,乐毅用纵横家的计谋联结秦、赵、魏、韩、楚这些国家一同进攻齐国并由乐毅来担任总指挥,齐国一触即败,燕国成功报仇并且跻身于“战国七雄”之列。

乐毅之所以能充分发挥其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是与燕昭王对他的绝对信任、坚定支持分不开的。燕昭王用贤不疑,换来部下赤诚相报,也换来了燕国的富强。

燕昭王是战国时期燕国的国君。

子之之乱中,弱小的燕国被齐国和中山国围攻,国势一度岌岌可危。赵国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量,于是便派遣军队护送在韩国为质子的昭王,回到燕国继位。

昭王回到燕国后,励精图治,希望增强燕国的实力,振兴自己的国家。

振兴自己的国家,首先要招揽人才。燕昭王思量多日,无果后,便去询问自己的老师郭隗。

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⑿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

郭隗话大致的意思是有一个国君十分喜欢千里马,他让他的臣子去买马,三个月之后,花重金买了一匹死马。臣子对国君说:“如果你连千里马的尸体都愿意买,那么所有人就会知道你是真的喜欢千里马。这样的话,拥有千里马的人就会来到你的身边来卖马。”郭隗说他自己本身并不算是一个人才,但是如果燕昭王把它当成人才来对待,那么天下的贤士就会来到燕昭王的身边。

于是燕昭王修筑黄金台,广纳天下的贤士。一时间,邹衍,屈庸,剧辛等贤士齐聚燕国。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名将乐毅。

燕昭王对于这些贤士,十分的看重,燕国上下君臣一心,改革内政,增强国力,国势蒸蒸日上,最终在乐毅的带领下,伐齐,报了当年子之之乱的仇。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为什么感觉古代皇帝都希望自己能够长生不老呢?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为什么感觉古代皇帝都希望自己能长生不老呢?。享福人福深还祷福,长寿人寿长乃思寿,这乃人之奢望。遗憾的是,在一个以农业为本,而且还相当落后的一个封建的,小农经济为主的农业社会,广大农民奢望的富裕农家生活,一代一代,均以泡影告终,因此也只能扎在死亡线上,吃了上顿无下顿,过了一天少一天,只奢望活看能享一天

  • 宋真宗为什么特别迷信?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宋真宗晚年迷信,大搞封禅,大修道观,大封“宫官”,把大宋几十年积攒的家底消耗殆尽,让“咸平之治”的成果归零,并给后世留下一个“未老先衰”的国家。宋真宗为何从亲征抗辽、创造了“咸平之治”的明君,堕落成国家罪人?这跟宋真宗需要“天命”炫耀其功,及个人的身体状况出了问题有关。宋真宗的迷信活动为了获得神仙的

  • 古代帝王的死为什么用"驾蹦"一词?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皇帝叫做九五之尊,所以称为驾,一般都是御驾亲征嘛,所以叫做驾崩.因为古代有等级之分,在秦朝皇帝死了就叫驾崩,就一直流传下来,老百姓根本不能用.驾就是指皇帝,崩是指山倒驾崩,是指很重要的人死的意思.作为唐朝最出名的名君,李世民可以算得上是一位成功的皇帝了,为后世留下了光辉的榜样。历史对他的评价可以说是

  • 古人为何会相信有不老之术?古代皇帝对于长生有多渴望?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生老病死是生命的常态,古人相信有不死不老之术,事实上并不是简单的愚昧问题,而是因为害怕,害怕老去,害怕死亡。其实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害怕死亡,只是这点在古代帝王身上体现的比较明显罢了。跟普通人不同,普通人相信不死之术,主要是希望通过这种心理寄托来延长自己的生命以减少自己对死亡的恐惧,而帝王除了畏惧死亡

  • 西周统治者是怎样尚贤、求贤、任贤的?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某天。孔丘“葛优躺”在客厅沙发上看《重耳传》,呓语道:“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重耳从屏幕里探出头来,说:“前些日子,您不是刚刚去向他问过‘礼’吗?”“我说的是周公!周公!”孔子猛得从沙发上跳起来,吼道。君若问我,这都是哪跟哪呀,时间线搞错了吧!我只能说,既然西周都可以“尚贤”了,还要“春

  • 中国古代有多少个皇帝是吃仙丹把自己吃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由于科技不发达,视野认知能力低的原因,很多古代帝王都以为有长生不老药。尤其到了晚年很多皇帝迷恋那个虚无缥缈的东西,秦皇汉武也没有摆脱。那吃仙丹直接或者间接毒死的皇帝有哪些呢?下面一起看一看。最早明确记载死于吃丹药的皇帝是东晋哀帝司马丕,361年登基东晋第6帝。他对帝业毫无兴趣个性懦弱。爱好巫术仙道对

  • 你对”封建迷信”这四个字是怎么样理解的?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迷信是指人类对超自然现象力量的崇拜和信仰,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虚幻的歪曲的反应。它是在生产力水平底下科学不发达的情况下形成的,人们对许多现象暂无法解释,便认为在人世之外,还存在着上帝和佛祖、鬼神等在主宰着人的命运。个人觉得都是愚蠢愚昧的表现。“封建”一词名词:来源于、起源于中国“家天下”统治王朝中央集

  • 古代君王为什么要“南面”治天下?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古代方位表示尊卑划分得很清晰,南面被视为尊,正房通常坐北朝南。生活中朝南而坐的通常也都是尊者。那么,这个习俗又是从何而来呢?我国位于北半球,房屋朝南采光效果自然最好,这也是房屋建筑坐北朝南的自然原因。但是,于君王“南面”治天下,尊长坐北朝南见后生影响最大的,当M周易'八卦、五行学说。按照《周易》的说

  • 汉武帝迷信吗?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汉武帝此人虽然雄才大略,但是非常迷信,也是因为他的迷信,在晚年掀起了一场腥风血雨,这就是著名的“巫蛊事件”,数万人死于非命,戾太子被杀,不得不立钩弋夫人的儿子刘弗陵为太子,史称“汉昭帝”。那么,发生在汉武帝晚年的那场因为迷信造成的大屠杀前因后果是什么呢?让我们梳理总结一下常言道:疑者不用,用者不疑。

  • 古人到底有多迷信?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古人时候,生产力低下,科学不发达,及交通不顺畅。有很多自然现象一知半解。且皇帝至大臣,为了统治百姓,有农业治水。天旱没办法后,祭天求雨,拜奉天神天祖。于是各种各样拜祭风扉天下。不可收拾。于是拜祭,问神,占卜,打卦,风水纷纷流行。至今中国尚流行。只是祭天较少了。这究竟好不好?对不对?几千年留传下来,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