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东郭先生与狼的故事给了世人什么警示?

东郭先生与狼的故事给了世人什么警示?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3510 更新时间:2024/1/16 13:52:32

给了我们什么警示呢?谈谈我的看法。

一,要有防人之心。出门在外,特别是单身女性,要有防范意识,对于不熟悉的人,尽量不与他们打交道,要懂得保护自己,社会很复杂,那些狡猾凶残的狼,改变不了本性。

二,善良不能滥施。“人之初,性本善”善良是一个人的美德,对于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我们施以援手,送给他们温暖,当然值得称道。而对于那些恶人,即使帮助了他,他们也不会感恩,还会对我们的安全构成威胁。东郭先生救了狼,狼还是要吃他。所以我们中国善心不能滥施。

三,遇到坏人要善于运用计谋。这个寓言故事里,要不是老农的机智,那么东郭先生就会有危险。所以遇到坏人时要多动脑子,以达到脱离危险的目的。曾经看到一个女孩写的故事,她晚上一个人在外面走,被一个人跟踪了,她这时看见前面一个女人,“妈,我回来了”,那个女人听见叫她,过来拉着她走,那个跟踪的人见状走掉了。所以遇到危险时,要机智勇敢。

总之,我觉得《东郭先生与狼》的故事有这几条警示。这是我的见解,希望对你有帮助,谢谢!

警示一,对狼一般的人要有辨识能力。警示二,不能与狼一般的人共舞。警示三,要有打击狼一般的人的雷霆手段。警示四,要相信生活中有狼一般的人,他们是要吃人的,并且大有人在。

西夏的开国君主李元昊是怎么死的?李元昊之死给了后人什么警示?

李元昊是自己把自己作死的。

定川寨之战后,北宋见实在拿西夏没辙,就与李元昊议和,签订了《宋夏和议》。

根据约定,西夏向宋称臣。宋每年赐给西夏十五万匹绢、七万两银和三万斤茶叶。

双方自此休战,不打了。

议和后,北宋觉得李元昊不会再闹出幺蛾子事了,便放松警惕。但不想,李元昊是个闲不住的人,吃饱了撑得,竟然又在回递给北宋的国书上动手脚。

党项人的酋长自称为“兀卒”,相当于草原民族可汗的意思。

李元昊闲不住,想在文字上占便宜,就故意把给宋朝国书上的“兀卒”改成了“吾祖”。

“吾”就是“我”。

“祖”可以理解为“爸爸”、“祖宗”,都可以。

国书原文是“男邦泥定国兀卒曩霄上书父大宋皇帝”。意思是西夏国主上书大宋皇帝。

被李元昊修改后“男邦泥定国吾祖曩霄上书父大宋皇帝”。意思就变成了西夏爸爸上书大宋皇帝。

宋廷收到国书后,当即就炸锅了。不少大臣气的咬牙切齿,但又无可奈何。毕竟,事实证明宋军确实拿西夏没辙。

但这口恶气也不能咽下去。

于是就有大臣建议,咱武的不行,可以使阴招啊。用离间计,破坏夏廷内部的团结。把场子找回来。

宋仁宗认为这个建议可行,便吩咐下去,谁能除掉李元昊身边的心腹大臣,不管是文官还是武将,只要除掉,朝廷都重重有赏。升官晋爵绝不亏待。

朝廷的意思传达下去后,北宋名将种世衡便想出了主意。他利用党项族分成几部,各部落首领与李元昊之间,没有绝对君臣臣服关系,且李元昊又疑心较重的情况,派一个叫王嵩的和尚到西夏做卧底,三言两语,成功得让李元昊杀掉了身边的两个心腹大将野利旺荣和野利遇乞。

事情至此,宋夏双方扯平了。

李元昊闲不住,在国书上占北宋便宜。北宋使离间计,除掉了李元昊的心腹将领。大家都有损失,扯平了,事情也就告一段落。

但不想,李元昊真闲不住的人。

哪怕没事,他都要搞点事出来。

什么事呢?李元昊杀了野利遇乞后,无意中看上了野利遇乞的媳妇没藏氏。几次滚床单,他喜欢上了这个俏寡妇。把没藏氏发展成了自己的情人。

野利旺荣和野利遇乞,都出身自党项的名门望族野利氏,当时李元昊的皇后,也是野利氏出身。据说野利旺荣和野利遇乞,还是野利皇后的哥哥。

两个哥哥被杀,野利皇后本来就窝火,对李元昊很不满。

现在李元昊跟她的前嫂子又搞在了一起,野利皇后就更恼火了。

为了保证自己岌岌可危的地位,野利皇后就劝李元昊,说自古大臣之妻不可欺,你身为一国之君,居然睡烈士的遗孀(当时李元昊已经给野利遇乞平反),消息若传出去,成何体统?

李元昊觉得野利皇后说得好像有道理,于是就听了野利皇后的建议,下令让没藏氏出家为尼姑。

野利皇后本来以为自己这局赢了,可让她没想到的是,李元昊是真不要脸。他让没藏氏出家为尼,只是为了方便自己与没藏氏在幽僻的尼姑庵幽会。并没有切断与没藏氏苟且的打算。

后来李元昊与没藏氏幽会的次数多了,没藏氏顺其自然就怀上了李元昊的儿子。并生下了这个儿子。

没藏氏生下的这个儿子,就是西夏的第二代君主李谅祚。

听说李元昊和前嫂子藕断丝连,而且两人偷情还生下儿子,野利皇后差点没气疯掉。

之前只是她自己的位置岌岌可危,现在连儿子宁令哥的太子之位也受到了威胁。

为了保住自己和儿子的地位,野利皇后和宁令哥决定反击。

另一边,没藏氏也不是一般女人。她也是党项贵族出身,她知道自己跟李元昊不明不白的鬼混,特别招人记恨。一旦哪天李元昊死了,自己和儿子怕是要被千刀万剐。

所以没藏氏也决定出招,拼出一条血路,挤掉野利皇后的位子,取而代之,名正言顺地当皇后,继而立李谅祚为太子。她既要保全母子性命,也要保全没藏氏的荣耀。

就在野利氏和没藏氏都在暗中发力,准备趁对方犯错,抓住辫子,在李元昊面前告对方一状时,闲不住的李元昊,又又又搞出了件幺蛾子事。

又是什么幺蛾子事呢?

有一天李元昊看到太子宁令哥的老婆没移氏长得天生丽质,就管不住自己的下半身,把儿媳妇强行纳入了后宫。

事后,李元昊对宁令哥说,你媳妇没移氏就归我了,再给你找个更好的。

老爸抢儿媳妇这种事,虽说并不罕见,比如杨贵妃就曾是唐玄宗的儿媳。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

儿子的命都是父皇的,更何况是自己媳妇。

大多数人都分得清媳妇重要,还是命重要。

但这种事真落到自己身上,还是有人会忍受不了。

宁令哥就是无法忍受的那类人。

见媳妇被老爸抢去。

见老妈被冷落,整天难受得以泪洗面。

又想起自己的两个舅舅无故被杀害。越想越气的宁令哥愤怒了,便问傻乎乎得计于自己的老师没藏讹庞

为什么说是傻乎乎的呢?

因为这个没藏讹庞不是别人,正是与李元昊私通的没藏尼姑的哥哥。

他给宁令哥出主意,还能是什么好主意?

他对宁令哥说,夺妻这事你要都能忍,以后你怎么有脸做西夏皇帝?你有血性吗?你是党项男儿吗?谁夺你媳妇,你就去报仇,亲爹也不能例外啊!

再说,你是太子。你把陛下杀了,你马上就能继位了。何乐而不为呢?

于是,在没藏讹庞的忽悠下,宁令哥就傻乎乎的带着部下就直奔皇宫。

守护皇宫的卫士一见太子爷来了,又见太子杀气腾腾,自然不敢拦阻。

进宫后,宁令哥直冲李元昊的寝宫,正好看到李元昊搂着自己媳妇没移氏喝酒。

这一下,新仇旧恨全上来了。

红了眼的宁令哥二话不说,冲李元昊就是一刀砍去。李元昊喝了酒,头脑不清醒,躲得慢了点儿,脑门躲开了,鼻子没躲开,鼻子被宁令哥一刀砍掉。

宁令哥本来还想砍第二刀的,但一看父亲一张大血脸,鼻子上的血,呼呼往外喷,看着颇有点人。就有点儿害怕了,再砍第二刀时,就没砍下去,而是扔了刀,一路狂奔到了老师没藏讹庞的府上,告知情况,说李元昊应该是活不了了,让老师没藏讹庞立即拥戴他为新君。

可让宁令哥万万没想到的是,没藏讹庞早就有两手打算,两边押宝。不管哪边赢,他都是胜利者:

如果是宁令哥把李元昊杀了,他就以谋反罪名杀掉宁令哥,立自己妹妹没藏氏生的李谅祚为西夏新君。李谅祚才一岁,没藏氏又是女流之辈,到时候西夏的大权,肯定是由他来掌控。

如果宁令哥刺杀失败,结果是元昊把宁令哥杀了。他也无所谓,也就是多忍几年。宁令哥死了,太子肯定是李谅祚。忍到李元昊去世,他再拥立李谅祚,也能大权独揽。

总之在这件事上,宁令哥被耍了。也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居然会听从与自己母亲有竞争关系的没藏氏的哥哥的建议。

所以当没藏讹庞听了宁令哥的陈述后,立刻翻脸,指责宁令哥大逆不道,竟敢弑君,让府上卫士当时就把宁令哥杀了。

至于李元昊,因为鼻子血流不止,没过多久也咽气了。

临死之前,李元昊立下遗命,让自己的从弟委哥宁令承继大统。

他认为李谅祚还小,肯定守不住基业。动荡局势下,必须立成年人为君主。

但李元昊的遗命,没藏讹庞直接撕了,他说委哥宁令不是先帝的儿子,而且无功。凭什么让他继承皇位?咱们大夏从来都是父死子继,没有兄终弟及的规矩。现在先帝不幸归天了,我外甥李谅祚就是现成继承人,由他来继位,你们谁有意见?

没藏讹庞不仅是宁令哥的老师,也是西夏的宰相,权势一向很大。他坚持立自己的尼姑妹妹生的孩子做接班人,而且李谅祚也确实是李元昊的儿子。其他大臣对此自然不敢有意见。

于是乎,当时才一岁多的李谅祚,就被扶上了大位。他就是西夏第二代君主夏毅宗。

夏毅宗继位之初,因为年幼,还在吃奶,显然不能处理朝政。如此一来,没藏氏名正顺理成章地就当上了皇太后,尼姑一下变成了太后。

没藏讹庞也名正言顺的继续担任国相,总揽西夏朝政。

西夏王权就这样,尽落于没藏一族。

此后,西夏的国棹又延续了一百多年。但其中一半时间,掌国的都是女人。西夏君主在很长时间里,都是太后和母族的傀儡。

这在中国历史上不多见。也是李元昊生前如论如何也想象不到的。

李元昊也算是一世雄主,北宋和辽国都拿他没辙。但因为闲不住,总想搞点事,最终把自己作死了。

至于说李元昊的死,能给后人什么警示。那就是做人必须知道收敛。如果李元昊没有频繁在生死线上作死,野利遇乞能死?没藏挂寡妇能变成他的情人?没藏氏的哥哥能借机上位?没藏氏能趁机挑唆宁令哥杀他?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李元昊过于狂妄,不懂收敛导致的连锁反应。看看富豪榜上的那些人,哪个栽跟头不是与狂妄有关?不管什么人,有多大本事,不懂收敛,狂妄过度,必遭反噬。

李元昊的死,纯属是自己把自己作没的。

公元881年,私盐贩子黄巢唐僖宗赶出长安,自己当了老板,但唐僖宗气不过,调集兵马进行反扑,最终成功平定黄巢。

而在平定黄巢的过程中,党项族大将拓跋思恭,立下了不少功劳,事后,唐僖宗赐姓李,并将他封为夏州节度使,统辖夏州(今陕北)等地。

自此,李家便一直守在陕北的黄土高坡上,即便是中原经历了混乱的五代时期,但李家的地位始终不变,甚至还越做越大。

李元昊便是夏州李家的后人。

到了李元昊出生那年(公元1003年),他的祖父李继迁已经被大辽封为“夏国王”,但不幸的是,李继迁在次年偷袭北宋平凉府时,被一箭射死。

李继迁一死,儿子李德明继位,他深知大辽和大宋都得罪不起,于是,悟出了“联辽睦宋”的经营方针,自此一门心思的在宋、辽之间吹拉弹唱。

还别说,李德明的思路,不仅正确还很有效,尤其是同宋朝结成贸易伙伴关系后,夏州的经济得到了飞跃式增长,基本实现了全民奔小康,对此,李德明十分满意。

但有人对此却很不满意,这个人就是李德明的儿子李元昊。

李元昊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学习成绩向来都是第一名,俗话说知识能扩展人的视野,而李元昊的视野被打开后,就发现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自己的老爹李德明,今天抱辽国叫爸爸,明天又给大宋当马仔,整日卑颜屈膝,活得那真叫一个憋屈。

因此,李元昊对此就十分不满,凭什么自己家要给别人当孙子

恰好,当时李德明派了一队使臣,到大宋用马匹换取物品,结果使臣走的时候带了100匹良马,回来却只带回来一堆没什么用的瓷器。

为此,李德明很生气,一气之下,杀了使臣,看到这一幕,李元昊觉得,有必要找父亲谈一谈了。

尝谏曰:“吾戎人,本从事鞍马,今以易不急之物已非策,又从而杀之,则人谁肯为我用乎?”---李元昊

什么意思呢?李元昊的大意就是说,我们党项人,历来是战场上的勇士,他们被你逼着去做生意,已经不是良策,如今你又因为生意做赔了杀了他们,这以后谁还敢给你出力?

说这些话的时候,李元昊刚满十岁。

而李德明对儿子的话,也深以为然,自此,开始埋头发展自身实力,并且,在通过和辽国的几次“武力交流”后,李德明成功赢得了辽国的尊重,被其册封为“大夏国王”。

同时,李德明考虑到,万一将来辽、宋开战,难免会殃及自己,因此,他决定迁都,最终,他搬到了怀远镇(今宁夏银川)。

在此期间,李元昊慢慢长大,成了一个英武的青年将军,不仅作战勇猛,且神出鬼没,当时在北宋边军中,流传有不少李元昊的传说,均称其是旷世之才。

在这种传说之下,李元昊的形象越发神秘高大,驻扎在陕西边境的宋将曹玮,几次想会一会李元昊,但始终未能如愿,最终派人偷偷画了一幅画像,曹玮拿到后,连连惊叹。

“真英雄也!若德明死,此子必为中国患!”---曹玮

对于儿子的出色,李德明很欣慰,因此也就将李元昊立为了继承人,同时,在公元1029年,为了继续与辽国交好,李德明决定,向辽国为儿子请婚。

而辽兴宗也乐意与其保持友好关系,最终,批准将妹妹兴平公主嫁给了李德明之子李元昊。

做完这一切安排之后,李德明撒手人寰,李元昊继位,这一年,他29岁。

继位之后,李元昊认为,大夏国不能再像之前那样低声下气了,要改头换面,要扬眉吐气,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就在李元昊的操持下开展起来。

发明党项文字、提倡“忠实为先、战斗为务”的思想、仿照大宋完善各部门职能架构和相关制度等等,这些都是李元昊在继位后,大力推行改革的种种策略。

而经过他这么来回折腾,大夏从一个松散部族,俨然变成了一个五脏俱全的小国家,但就在这个时候,有人就对李元昊的折腾提出了反对意见。

这个人是李元昊的舅舅卫慕山喜,他认为外甥李元昊不是当国王的料,自己才最有资格,于是,密谋计划除掉李元昊,结果卫慕山喜保密工作没做好,谋杀计划不慎被李元昊得知。

最终,李元昊展现出了狠辣的一面,他处死舅舅卫慕山喜,又将舅家所有亲戚绑上石头扔进河里,然后,端着一杯毒酒,逼迫母亲卫慕氏喝了下去。

卫慕氏一族,自此悉数被诛灭。

料理完内政之后,李元昊踏上了征途,他用四年的时间,完全占据了河西走廊,一时间,威名令辽国和大宋都深感震动。

看到李元昊很猛,辽国就以亲家的身份,派人前来慰问,并封李元昊为西夏王,而大宋也派出使者,对李元昊封赏,赐其为西平王。

不过,李元昊对于辽、宋两国的热情,都不感兴趣,他并不需要被两国承认,因为他准备单干了。

最终,在公元1038年,李元昊正式登基称帝,建立西夏,他注销了自己的李姓,改号为“兀卒”,并封妻子野利氏为宪成皇后,立儿子宁令哥为皇太子。

称帝之后,李元昊给大宋写了封信,大意内容就是追忆自己祖上拓跋氏如何如何英武,曾经为中原王朝做过多少贡献云云。

他的中心思想只有一个,要宋朝承认他称帝的合法性。

宋朝的回复十分干脆,只有一个字“滚”。

大宋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不仅削夺李元昊的“赐姓官爵”,同时,停止互市贸易,紧接着在宋夏边境张贴榜文,悬赏重金高官捉拿李元昊。

据说,当时大宋最高价出到两万两黄金,一时间,不少江湖豪杰跃跃欲试。

不过,李元昊对此丝毫不担心,他要的就是这种效果,之后,李元昊又写了一封“书”递给宋朝,其内容更是嚣张至极。

书中,李元昊极尽所能的羞辱宋军很挫,同时又拿大辽来威胁宋朝,总之,他的目的,就是想通过此举来激怒宋朝,只要宋朝开打,那么战争的责任就归于宋朝。

而李元昊,就可以用“正当防卫”的理由,起兵入侵宋朝。

最终,双方正式在公元1040年展开战争,一直打到公元1042年结束,期间,李元昊组织了三场大规模战役(三川口战役、好水川之战、定川寨之战),三场均以李元昊完胜告终。

这下,李元昊顿觉瑟,霸气无比地说到“朕欲亲临渭水,直据长安”。

而宋朝这边,接连惨败的消息传到京城后,朝野震动,时任宰相的吕夷简连连惊呼“一战不及一战,可骇也”。

不过,李元昊虽说在战场上风光无比,但连年的对宋战争,也害苦了西夏的老百姓,尤其是与宋朝停止互市,导致老百姓各种生活物资奇缺,就连茶叶都买不到。

由此,西夏国内对李元昊也是怨声载道,不少西夏百姓不是造反就是越境逃入大宋,这就让李元昊十分头疼。

直到这个时候,李元昊才明白,当年父亲李德明为何会向宋朝装怂。

这个时候,又发生了一件让李元昊闹心的事,原本他想拉上辽国一起对付大宋,因此就写了一封合作建议书,送到辽国,结果,辽国不仅没与他合作,反而一转手就把他的合作书传到了宋朝。

宋朝也十分知趣,为了避免夏辽合盟,赶忙向辽国送上了一大笔钱。

就这样,辽东未出一兵一卒,就从中间赚取了高额的回报,这件事让李元昊知道后,气得几天几夜都没睡着,连最爱吃的烤肉都觉得不香了。

原本他以为,自己联合辽国,就会让大宋两面受敌,不曾想辽国居然来了这么一出,这就让他觉得自己十分孤独,怎么两面受敌的变成自己了?

最终,结合国内和国际形势,李元昊决定向大宋求和,毕竟暂时装怂一下,不仅有吃有喝还安全。

而宋朝呢,武力上也确实打不过西夏,因此,借坡下驴,接受了李元昊的求和。

于是,双方经过一年多的洽谈,最终达成协议,协议规定,大宋则每年送上白银十万两,外加丝绸、茶叶等物资若干,同时动双边贸易。

而西夏,只需要向大宋俯首称臣即可。

不得不说,大宋真是财大气粗啊,你李元昊是不是不服?那好,我就用钱砸你,一直砸到你服气为止。

李元昊表示,老板牛批,老板万岁。

就这样,大宋和西夏,进入了一个相对和平的时期,不过,大宋深知李元昊反复无常,因此并没有对西夏放松警惕。

当时,李元昊手下有两员大将,分别是野利遇乞、野利旺荣,这二人作战勇猛,在定川寨之战中大破宋军,宋朝对这二人极为忌惮。

为了消除这种威胁,大宋名将种世衡就想到了一个主意,准备利用李元昊的多疑,以离间计的方式,借李元昊之手,除掉这二人。

最终,种世衡的计划很成功,他派一个叫王嵩的人到西夏做卧底,三言两语,就成功地让李元昊杀掉了野利遇乞、野利旺荣。

二人死后,李元昊并没有觉得开心,因为他的妻子野利皇后闹起来了。

利皇后是野利遇乞和野利旺荣的妹妹,哥哥被丈夫杀死,她自然不愿意,因此,一天到晚就在李元昊面前撒泼哭闹。

但没等野利皇后把气撒完,丈夫李元昊又干出了一件让她更为窝火的事来。

野利遇乞有个妻子叫没藏氏,在丈夫死后,无意间遇到了李元昊,结果,李元昊十分喜欢,一来二去,两人就发展成了秘密情人关系。

俗话说纸包不住火,两人的关系最终被野利皇后得知,本身她对李元昊杀死自己哥哥就十分不满,如今李元昊居然和自己的前嫂子不清不楚,这如何不让野利皇后恼火?

原本,按照野利皇后的脾气,是一定要杀没藏氏的,不过,考虑到她毕竟是自己的前嫂子,野利皇后心软,放她一马,只是将其送进寺庙出家为尼。

同时,她劝谏李元昊,说你是一国之君,却这样对待大臣的遗孀,传出去有损形象,说了一大通,就是让李元昊答应自己不要再这样做。

刚开始,李元昊觉得妻子说得很有道理,于是就答应了她,但没过多久,李元昊故态重现,背着野利皇后,跑到寺庙与没藏氏幽会。

并且,两人还生了一个儿子,取名为“谅祚”。

这个李谅祚,就是西夏的第二任君主。

李谅祚出生后,深得李元昊的喜欢,加上没藏氏没事就在他耳边吹枕边风,因此,李元昊就有了改立太子的想法。

不过,要改立太子,那首先需要将没藏氏扶正,因此,在李谅祚出生的当年,李元昊便一纸诏书,废黜野利皇后,改封没藏氏为后。

只不过,李元昊当时没想到,他的这一举动,为他不久后被杀埋下了伏笔。

野利皇后被废除之后,他的儿子,也就是太子宁令哥,知道父亲下一步就是要废黜自己,因此,就和母亲商量该如何应对。

而就在宁令哥母子商量该怎么处理当前局面时,李元昊再次闹出了一个幺蛾子。

宁令哥当时已经结婚,妻子是没移家族的没移氏,既年轻又漂亮,结果,不出意外的,也被李元昊看上了。

于是,李元昊将没移氏纳入后宫,百般宠幸,还将其封为了“新皇后”。

这下,宁令哥炸毛了,母亲的皇后之位被废黜不说,自己的太子之位也岌岌可危,如今,居然媳妇也被霸占。

士可忍孰不可忍,宁令哥决定找父亲算账,不过,自己势单力薄,未必是父亲的对手,万一失手,那到时候可是性命不保。

为此,宁令哥很是苦恼,整日闷闷不乐。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人找上了宁令哥,这个人的名字叫没藏讹庞,是没藏氏的哥哥,并且当时他因为妹妹受宠,被李元昊封为了国师。

更重要的是,没藏讹庞是宁令哥的老师。

因此,没藏讹庞看到宁令哥郁郁不乐,于是就挑唆宁令哥,告诉他,只要能杀掉父亲李元昊,那么就拥立宁令哥为西夏皇帝。

其实,没藏讹庞可没有这么好心,他的如意算盘,是两面押注,如果宁令哥成功杀了李元昊,那么他没藏讹庞可以号令群臣,以“诛杀弑君者”为由杀掉宁令哥,之后再拥立自己的外甥,也就是妹妹没藏氏所生之子李谅祚为帝。

要是宁令哥失败,那么李元昊必定会杀了他,到时候,太子之位自然就毫无悬念地落到李谅祚身上。

所以说,没藏讹庞才会撺掇宁令哥去行刺李元昊。

但宁令哥哪里明白其中的道道?看到老师这么支持自己,宁令哥感动得都哭了,于是,心一横,拎了一把大刀就冲进了后宫。

而在他冲进后宫时,正好撞见父亲李元昊与自己的妻子没移氏在卿卿我我,顿时,宁令哥一股热血撞上心头,二话不说,举刀就砍。

李元昊毕竟是武将出身,身手还算敏捷,情急之下一个翻身躲了过去,不过,虽说没被当场砍死,但鼻子却被削掉了一大块。

没多久,李元昊便因为伤情过重而咽气了。

看到父亲躺在自己的刀下,宁令哥顿时吓坏了,迅速将刀扔掉,一路失落落魄地跑到老师没藏讹庞的家中,将刚才自己的所作所为,原原本本的告诉了没藏讹庞。

而没藏讹庞等的就是这一刻,再三确认李元昊已死后,没藏讹庞当即翻脸,严厉斥责宁令哥大逆不道,竟敢弑君,随即就命府上的卫士杀了宁令哥。

直到临死的那一刻,宁令哥才明白,自己是被没藏讹庞给耍了。

之后的事情就很简单了,没藏讹庞以李谅祚是李元昊的血脉为由,拥立其为帝,大臣们虽说也隐约知道这其中必定有鬼,但李谅祚确实是李元昊的儿子,因此也不好说什么。

就这样,李谅祚登基,是为夏毅宗。

而有拥立之功的没藏讹庞,也名正言顺的继续担任国相,总揽西夏朝政,至于他那个出家为尼的妹妹没藏氏,也被接了回来,摇身一变,成为西夏的太后。

李元昊的结局,给人最大的感觉,就是既荒谬又活该。

他不缺乏能力,更不缺乏手段,对宋三大战皆胜以及处死舅舅和母亲一族就是最好的证明,他活着时,曾经令辽国和大宋都十分头疼,但却因为太过放纵,最终死在了亲儿子手里。

所以说,李元昊之死,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那就是人不管在什么时候,都不能太过狂妄,并且还要能管住自己,只有这样,才能走的更远。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为什么在古代揣测皇帝的想法是大罪?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这是可以想见的。在古代,人们又都比较迷信,把皇帝视作“真龙天子”,认为皇帝是上天派来的,统管天下是天意使然。在这种思想意识支配下,皇帝被无端神化,皇帝穿的衣服被称为“龙袍”,坐的椅子被称为“龙椅”,睡的床铺称为“龙床”,甚至众人在对皇帝叩拜时还会认为是在拜一条真龙。皇帝若是笑了,被称作“龙颜大喜”,

  • 寓言故事。 历史故事。 古代神话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1、成语的名字:杞人忧天成语的来源:源于《列子天瑞》。春秋战国时代,杞国有一个人,整天发愁天会掉下来,地会陷下去,到时自己也没有安身之处了。他不但饭吃不下去,觉睡不好,甚至因为此事而害起病来。另外一个人看到他忧愁成这个样子,得知其中的原因后,笔着解释说:“天是由气聚集而成的,没有一个地方没有这种气,

  •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是什么意思?事实是这样吗?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在我看来,所谓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就是明朝最大的政治性错误。风骨虽然好,但是真不该如此迁都北京就是最大错误如果没有迁都北京而是依靠南京,发展远海,从陆权国家慢慢转变为海权国家中国历史走向就不会如此。北京:帝都,处华北腹地,上接东北,下通天津,勾连大海,左慑内蒙,剧中而引领华北中原,地理位置优越,

  • 燕昭王面对一蹶不振的燕国,如何招揽人才?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一代霸主齐威王开创了齐国一片崭新的局面,在他去世后继任者齐宣王继承了霸业。此时,齐宣王抓住一个机会那就是燕国内乱。燕王哙为了让自己名留青史,在一堆纵横家的怂恿下,决定效仿尧舜禹进行禅让。这引起了太子平的不满,导致燕国大乱内战爆发。齐国趁虚而入,燕国毫无招架之力。在一番波折之后,太子平终于当上了国君,

  • 为什么感觉古代皇帝都希望自己能够长生不老呢?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为什么感觉古代皇帝都希望自己能长生不老呢?。享福人福深还祷福,长寿人寿长乃思寿,这乃人之奢望。遗憾的是,在一个以农业为本,而且还相当落后的一个封建的,小农经济为主的农业社会,广大农民奢望的富裕农家生活,一代一代,均以泡影告终,因此也只能扎在死亡线上,吃了上顿无下顿,过了一天少一天,只奢望活看能享一天

  • 宋真宗为什么特别迷信?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宋真宗晚年迷信,大搞封禅,大修道观,大封“宫官”,把大宋几十年积攒的家底消耗殆尽,让“咸平之治”的成果归零,并给后世留下一个“未老先衰”的国家。宋真宗为何从亲征抗辽、创造了“咸平之治”的明君,堕落成国家罪人?这跟宋真宗需要“天命”炫耀其功,及个人的身体状况出了问题有关。宋真宗的迷信活动为了获得神仙的

  • 古代帝王的死为什么用"驾蹦"一词?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皇帝叫做九五之尊,所以称为驾,一般都是御驾亲征嘛,所以叫做驾崩.因为古代有等级之分,在秦朝皇帝死了就叫驾崩,就一直流传下来,老百姓根本不能用.驾就是指皇帝,崩是指山倒驾崩,是指很重要的人死的意思.作为唐朝最出名的名君,李世民可以算得上是一位成功的皇帝了,为后世留下了光辉的榜样。历史对他的评价可以说是

  • 古人为何会相信有不老之术?古代皇帝对于长生有多渴望?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生老病死是生命的常态,古人相信有不死不老之术,事实上并不是简单的愚昧问题,而是因为害怕,害怕老去,害怕死亡。其实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害怕死亡,只是这点在古代帝王身上体现的比较明显罢了。跟普通人不同,普通人相信不死之术,主要是希望通过这种心理寄托来延长自己的生命以减少自己对死亡的恐惧,而帝王除了畏惧死亡

  • 西周统治者是怎样尚贤、求贤、任贤的?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某天。孔丘“葛优躺”在客厅沙发上看《重耳传》,呓语道:“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重耳从屏幕里探出头来,说:“前些日子,您不是刚刚去向他问过‘礼’吗?”“我说的是周公!周公!”孔子猛得从沙发上跳起来,吼道。君若问我,这都是哪跟哪呀,时间线搞错了吧!我只能说,既然西周都可以“尚贤”了,还要“春

  • 中国古代有多少个皇帝是吃仙丹把自己吃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由于科技不发达,视野认知能力低的原因,很多古代帝王都以为有长生不老药。尤其到了晚年很多皇帝迷恋那个虚无缥缈的东西,秦皇汉武也没有摆脱。那吃仙丹直接或者间接毒死的皇帝有哪些呢?下面一起看一看。最早明确记载死于吃丹药的皇帝是东晋哀帝司马丕,361年登基东晋第6帝。他对帝业毫无兴趣个性懦弱。爱好巫术仙道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