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如何看待北魏孝文帝变法?

如何看待北魏孝文帝变法?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4959 更新时间:2024/1/22 17:04:16

北魏孝文帝变法,也称“孝文汉化”,是指南北朝时期,北魏的魏孝文帝在位时所推行政治改革。其主要内容是汉化运动,包括推行均田制和户调制,变革官制和律令,迁都洛阳,改易汉俗等。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汉名元宏,467--499年),在位二十八年,实际执政九年。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

拓跋宏五岁即位,年号延兴,由太皇太后冯太后(又称文明太后)临朝执政。公元490年,孝文帝正式亲政后,进一步推行改革。他先整顿吏治,立三长制,实行均田制;公元494年,迁都洛阳,全面改革鲜卑旧俗,并严厉镇压反对改革的守旧贵族,促进了北魏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发展,史称“太和改革”。公元499年,驾崩于谷塘原行宫,年仅三十三岁,临终仍心怀“仰光七庙,俯济苍生”之志,追赠孝文皇帝,庙号高祖,葬于长陵。杨大眼在河南洛阳龙门古阳洞中,为他塑雕生像,刻有《辅国将军杨大眼为孝文皇帝造像记》,以祭祀纪念。可参看我前天的回答《杨大眼是谁?是哪个朝代的?》。

我们知道,变法(即改革)的目的,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社会进步的各种观念制度。是为了扫除阻碍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改变贫穷落后的状态,调动了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为社会、经济注入活力、动力。引起整个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达到根本变革的目的。下面,我们一起看看北魏孝文帝是怎么进行改革(变法)的,当时,北魏的背景是:

鲜卑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古老的北方民族,拓跋部是鲜卑族活动在大兴安岭北端东麓一带的一个分支。拓跋猗卢部落因为帮助当时东晋朝廷抗击刘渊、石勒有功,被东晋皇帝封为代王,建立了代国。但不久,代国被兴起的前秦所灭。五胡乱华以后,特别是“淝水之战”后,前秦统治瓦解,拓跋部的拓跋趁机复国,召开部落大会,即代王位,并改国号为魏,称皇帝,史称北魏。北魏历代君主都已重视汉文化之学习。到北魏孝文帝一代,已有冯太后与朝臣李冲的改革,建立均田制,重新建立以农业为主体的北魏国。鲜卑人的风俗与汉人有很大的不同,且文化落后,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冲突。北魏汉族人数居多,要想民族和解,减少矛盾,就必须进行改革。

公元471年(皇兴五年),拓跋宏即位,是为孝文帝。登基时才有五岁,只好由太皇太后冯太后临朝听政,冯太后足智多谋,杀伐果断,皇室、大臣们都很害怕她。冯太后是汉族人,孝文帝从小就由冯太后抚养,所以他受汉文化影响较深,即位后才有日后的汉化政策。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冯太后和孝文帝先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历史统称为“孝文帝改革”。

孝文帝登基不久,就颁布诏书:禁止捕捉虎豹豺狼,因为捕捉它们要伤害很多人,除了供士族官员打猎游乐外没有什么益处,以后停止进贡。孝文帝以前,官员不给俸禄,任由他们贪污、掠夺,史书说“魏百官不给禄,少能以廉白自立者”。公元484年,孝文帝在冯太后的支持下,开始“班百官之禄,以品第各有差”。对各级官吏实行俸禄制度;规定:“户增帛三匹,粟二石九斗,以官司之禄”。同时规定:“赃满一匹者死”。次年颁行的均田令中,又规定地方守宰可以按官职高低给一定数量的俸田。所授公田不准买卖,离职时移交下任。俸禄的实行,虽然增加了百姓的赋税,但比起以前遭各级官吏恣意盘剥,肆意抢夺要好得多。因而,这一改革,得到了老百姓的拥护,遭到了各级贪官污吏的反对。“班禄”制以后,先后犯赃被处死的官吏就达40多人。从此,北魏的吏治才得到了转变。

政治改革:整顿吏治:公元472年(延兴二年),政以久任,满一年升迁一级;治绩不好的即使就任不久,也要受到处罚,甚至降级。议定百官品级,分九品,每品又分正、从。从品为北魏之首创,以后各朝代得到继承并延续至清末。公元475年(延兴五年),为改变过去州、郡、县争收租调的混乱局面,政府确定只能由县一级征收,统一度量衡,征收时禁止使用大斗、长尺、重秤。违者将受到处罚,并纳入吏治治绩考核。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顺应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趋势,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巩固北方新的统一。拓跋宏决心把国都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迁到洛阳。在拓跋澄等人的支持下,公元493年(太和十七年),完成了迁都洛阳目的。禁止鲜卑人同姓结婚,鼓励鲜卑人与汉族人、其他少数民族人通婚。

经济改革:实行均田制,公元485年(太和九年),颁布了均田令,对不同性别的成年百姓和奴婢、耕牛都作了详尽的受田规定。授田有露田、桑田之别。露田种植谷物,不得买卖,七十岁时交还国家。桑田种植桑、榆、枣树,不须交还国家,可以出卖多余的部分,买进不足的部分。还授土地时对老少残疾鳏寡都给予适当的照顾。创立“三长制”。公元486年(太和十年),以三长制取代宗主督护制,采用邻、里、党的乡官组织,抑制地方豪强荫庇大量户口。改革租制,公元486年(太和十年),孝文帝对租调制度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新租调规定以一夫一妇为征收单位,每年交纳帛一匹,粟二石。十五岁以上的未婚男女,从事耕织的奴婢每八人,耕牛每二十头的租调,分别相当于一夫一妇的数量。

文化改革:维护了统一北方,促进民族的大融合,加快北方少数民族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进化过程。孝文帝实行一系列“汉化”政策:禁胡语,改汉话,用(写)汉语,穿汉服,改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仿汉制(管制、律令),学汉礼,尊崇儒孔,以孝治国,尊老养老。《魏书咸阳王禧传》记载,“孝文帝言: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大意是:从现在开始,禁止鲜卑语,改用汉话,年龄三十以上的,习惯比较难改,可以暂缓,但要限期改过来。三十岁以下的,必须改正过来,明知故犯的,当受到降职或罢黜处分。改汉姓,孝文帝下令把鲜卑族人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比如:拓拔改元姓,独孤改刘姓,丘穆棱改穆姓,步六孤改陆姓,贺楼改楼姓等。尊孔子,孝文帝迁都洛邑后,立即下令加紧修建孔庙祭孔。给予孔子的后裔土地与银钱,让他们继续祭祀这位祖先。兴佛教,在孝文帝大力引入和倡导下,佛教信仰在洛阳大行其道,形成了北魏佛教信仰与北魏风俗文化相结合的一个重要文化特征,即儒家思想与宗教观念的有机融合文化特色。顺便说一句,我们今天见到的洛阳龙门石窟,就是在他执政时期开始开凿的。

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使鲜卑经济、文化、社会、政治、军事等方面大大的发展,缓解了民族矛盾,史称“孝文帝中兴”。孝文帝改革的成功,跟他重视人才,重贤用能是分不开的。在门阀森严埋没人才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北魏当然也不能例外。正因为如此,孝文帝能有以上作为,也就更显得难能可贵了。但不管怎样,孝文帝改革还是成功的,对我国多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积极重要贡献!

北魏孝文帝变法又称孝文帝汉化运动,是一场十分成功的国家变革,它不仅让魏国国力大大提高,也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让鲜卑族融入汉族,增加了汉族的力量,为隋唐盛世打下了良好基础。北魏是鲜卑拓拔部建立的一个国家,鲜卑是秦汉时东胡的后裔,为游牧民族;北魏入主中原后开始汉化运动,以魏孝文帝汉化最为彻底,鲜卑的汉化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北魏以华夏正统自居,将草原上兴起的柔然当成蛮族,俨然成了一个汉族政权!

十六国混战时期也被称为五胡乱华,这段时间北方的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相互杀戮十分残酷,特别是汉族被五胡屠戮过半。冉闵是羯族建立的后赵国将军,他本是汉人,但被赵国皇族收养,因此得掌军权,羯族对汉族的杀戮引起了汉族的强烈反抗,最终冉闵发动政变推翻后赵,然后颁布《屠胡令》击杀胡人。冉闵率领汉族军队给羯族军队、鲜卑(慕容部)军队沉重打击,向诸胡展现了汉族强大的战斗力。冉闵最终被鲜卑(慕容部)军队击杀,但是冉闵的铁血奋争让鲜卑族看到汉人的血性,他们后来采取胡汉分治政策,汉族的生存状况得到极大改善。

鲜卑(拓拔部)建立魏国后,采取了较为缓和的民族政策,这让鲜卑政权在北方稳定下来,先后击败了北方的其它割据政权,完成了北方的统一任务,与南方的萧齐皇朝对峙。冯太后主政北魏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也就是汉化动运,北魏孝文帝继位后开始全面改革。北魏的变法主要内容有:均田制、户调制,变革官制和律令,迁都洛阳,改易汉俗等。北魏孝文帝在全国全面推行汉语、汉姓,禁止说胡语,穿胡服、禁止采用胡姓,比如北魏皇族拓拔氏就改为元氏。在官制上北魏采用汉族的九品中正制,这导致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更深,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阶级固化更加严重。

北魏孝文帝变法从正面上讲有三个好处:其一、北方的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与发展;其二、政权封建化加速,鲜卑的部落制转变成皇权集中制;其三、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融合,鲜卑汉化后跟汉人一样,他们的共同敌人是草原上的柔然。北魏孝文帝变法从负面上讲有两个坏处:其一、汉化运动导致鲜卑的勇武善战消失,汉族的虚伪贪诈被鲜卑贵族学全了;其二、门阀制度在北魏开花结果,导致北魏阶级固化,疆化腐朽速度增快。事实上北魏孝文帝变法三十年后,北魏一分为二,分裂成东西两魏,西魏被北周取代,北周被隋朝取代。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唐在武则天之后的皇帝是什么顺序?感觉很乱,安史之乱后还有那么多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武则天之后,朝廷内部也陷入了内斗。其子李显虽然当上了皇帝,但太过懦弱,最后被儿媳妇韦皇后和安乐公主下毒害死。韦皇后和安乐公主把持了朝政,朝廷一度陷入混乱。韦皇后立李显的儿子李重茂为帝,是为唐少帝,她自己则垂帘听政,想效仿武则天成为女皇。其后李隆基发动政变,一举灭了韦后以及安乐公主。李重茂迫不得已,让

  • 历代给皇帝修建皇陵的人都是什么下场?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感谢悟空问答邀请关于这个话题那是由来已久,根据传说在大部分情况之下都是把修筑皇陵的工人杀死埋入墓中!我曾在九十年代看过一部历史纪录片,说的就是秦陵事件,说的就是把修筑秦陵的人都全部杀死。而且司马迁的《史记》中也有这方面的记载,由此便一传十、十传百的流传了下来。关于这个说法到底能不能靠得住,两千多年都

  • 我国古代的鲜卑族除了建立北魏,他们还建立了哪些政权?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鲜卑族是兴起于大兴安岭的我国古代游牧民族,族名来自鲜卑山(又称奥里克堆山)。十六国时期,逐渐摆脱匈奴控制的鲜卑族先后建立起了共计十三个政权。前燕前燕是慕容氏诸燕的第一个国家,也是我国历史上由鲜卑族建立的第一个国家。公元337年11月,辽东公慕容自立为燕王,后建都龙城。公元352年,慕容之子慕容在灭亡

  • 北魏皇帝有几位?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北魏共有15个帝王(包括幼主元钊,安定王元朗),其中病死的4帝,国亡而逃奔长安后被毒杀的1帝,内乱中被杀死的4帝,被沉杀的1帝,被毒杀的3帝,被废黜后后事不明的1帝,被绞杀的1帝。所附的冯太后为病死,胡太后被沉杀于黄河中。道武帝(拓跋)道武帝,名拓跋(公元371409年),字涉圭,鲜卑族拓跋部人,十

  • 唐朝历代皇帝陵墓在哪?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唐十八陵是指唐朝19位皇帝位于关中地区的18座陵墓。从高祖李渊算起至哀帝李祝,唐朝共有21位皇帝。除唐末的昭宗李晔葬河南偃师的和陵,哀帝李祝葬山东菏泽的温陵之外,又因武则天与高宗合葬,因此有18座分布在渭河以北的陵墓。陵墓区西起乾县、礼泉,经泾阳、三原、富平,东止蒲城凡6县约150千米。唐十八陵按营

  • 有什么讲中国历朝历代皇帝陵墓的书呢?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由上海出版社出版、由孟斌编写的《中国历代帝王陵墓》,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和地方志,描述了中国历代帝王陵墓所处位置,是研究中国古代帝王陵寝制度及考古研究所必需的本工具书。古代皇帝的陵墓建造十分讲究,它于皇帝生前启动,建造周期极为漫长,少则几年,多则几十年。由于古人崇尚厚葬,故其规模大多宏伟壮观。不论是秦始

  • 历史上有哪些出名的帝王陵墓,发现的和没发现的?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夏商与西周,陕西黄帝陵。春秋和战国,齐桓公墓,楚庄王墓,秦;秦始皇陵、二世胡亥陵;西汉:陕西咸阳汉武帝茂陵,以及其他汉朝皇帝陵墓大多已经发现;东汉:东汉11帝,有10帝葬于洛阳,包括汉光武帝的原陵(一说在孟津)、安帝的恭陵、顺帝的定陵、冲帝的怀陵、灵帝的文陵;汉献帝葬在焦作;三国两晋南北朝:安阳曹操

  • 请问元朝的皇帝拥有过传国玉玺(缺角和氏璧)吗?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和氏璧雕成的玉玺早在唐朝未年以丢失啦。玺上刻着,授命于天,即授永昌,是权力和皇权的历史鉴证,为历朝历代争夺的珍宝,秦始皇统一中华时就拥有了玉玺,到西汉未年,王莽篡汉改朝换代时,要从其女皇后手中夺玺,被皇后掷于地上,碰坏了一个角,后工匠有镶上了一块金,到东汉末年有转展到了孙策手中,被各朝历代,星星相传

  • 传国玉玺价值多少钱?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如果现在找到了传国玉玺,那么肯定是会被定为不准出国展览的文物的,而且一定是无价之宝。为什么这样说呢?首先说它的唯一性。从古到今,我国产生了各式各样的印章,材质不同、大小各异,但是没有任何一枚印章或者其他什么东西,可以成为帝王执政的信物,只有传国玉玺有这个作用,如果得不到这个传国玉玺,很多坐上皇帝宝座

  • 哪四大属相是帝王属相,夫妻相克表太准了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哪属相是帝王属相十二生肖纪年始于东汉时期,轩辕黄帝要选拔12种动物在天上值班,便通过竞赛选中了鼠、牛、虎等12种动物。中国历朝历代皇帝,都有着自己的生肖。在有记载的、皇帝有不少是千古明君。父母微课堂整理了“十二生肖”帝王谱!这些帝王代表个个都是厉害角色!以上就是与哪属相是帝王属相相关内容,是关于生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