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吴王孙权对大将吕蒙说道:“你现在身当要职掌握重权,不可不进一步去学习!”吕蒙以军营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钻研经史典籍而成为学问渊博的学者吗?只是应当广泛地学习知识而不必去深钻精通。你说要处理许多事务,哪一个比得上我处理的事务呢?我常常读书,自己感到获得了很大的收益。”吕蒙于是开始学习。等到东吴名将鲁肃路过寻阳,与吕蒙研讨论说天下大事,鲁肃听到吕蒙的见解后非常惊奇地说:“你如今的才干谋略,已不再是过去的东吴吕蒙可相比的了!”吕蒙说:“对于有志气的人,分别了数日后,就应当擦亮眼睛重新看待他的才能,老兄你为什么看到事物的变化这么晚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然后告别而去。
项羽和蒯通都劝韩信自立,韩信为何不听,真的是因为忠于刘邦么?
山野老人解读两汉三国,与您一起体会历史新感觉!
项羽和蒯通都劝韩信自立,韩信为何不听,真的是因为忠于刘邦么?
韩信在刘邦那里发达后,正是项羽艰难困苦之时。
项羽为了战胜刘邦,派武涉游说韩信,希望韩信离开刘邦。
韩信对武涉说:“我奉事项王多年,官不过是个郎中,位不过执戟之士。我的话没人听,我的计谋没人用,所以才离楚归汉。汉王刘邦授我上将军印,让我率数万之众,脱衣给我穿,分饮食给我吃,而且对我言听计从,所以我才有今天的成就。汉王如此亲近、信任我,我背叛他不会有好结果的。我至死不叛汉,请替我辞谢项王的美意。”
后来齐国人蒯通为了齐国利益,也来游说韩信,韩信也拒绝了。
由此,很多人根据这两件事情,以为韩信对刘邦是十分忠诚的,以为刘邦杀害这样一个对自己十分忠诚的将军凉了天下功臣的心。
山野老人以为,这两件事情不能说明韩信对刘邦的忠诚。
韩信这样做只不过是韩信明白自己无法战胜刘邦,不敢反叛刘邦。
韩信说这一番话,并不是韩信真实的想法,韩信只不过是在耍心机,以此迷惑刘邦,希望从刘邦那里得到更多的好处。
为什么这样说呢?
山野老人从三个方面回答这个问题:
一,韩信深知自己不是刘邦的对手。
韩信在京城的时候,刘邦闲来无事,找韩信聊天。
刘邦一时兴起,问韩信:“寡人能带多少兵?”
韩信不假思索地回答说:“陛下顶多能带十万军马!”
刘邦又问:“那么,将军能带多少兵马呢?”
韩信得意洋洋地说:“我韩信是越多越好!”
刘邦讥笑说:“既然你是越多越好,怎么被我利用呢?”
韩信脑子反应快,连忙说:“陛下不善于带兵,善于驾驭将领,这是我被陛下利用的缘故。再者陛下受上天派遣,一般的人怎么能与陛下相比呢?”
韩信这里尽管有溜须拍马之嫌,但是也有自知之明。
韩信知道,要是自己带兵与刘邦对阵,刘邦不是自己的对手。要是与刘邦在更大的领域里交手,自己不是刘邦的对手。这就是韩信说的,刘邦善于指挥将军们冲锋陷阵,攻城略地。
二,实践证明,韩信不敢反叛刘邦。
消灭项羽后,刘邦并没有以为天下大吉。
刘邦没有了项羽这个对手,但是刘邦忧虑自己身边的人会成为自己的对手。
刘邦对自己身边的人最不放心的是韩信。
项羽刚刚在垓下自刎,刘邦就单枪匹马闯进韩信的军营,收缴了韩信的兵权。
这个时候,如果韩信不交出兵权,而是将刘邦控制起来,甚至暗害刘邦,是完全有可能的。
然而韩信没有这样做。
韩信面对单枪匹马闯进自己军营的刘邦乖乖地交出了自己的兵权。
刘邦将韩信从齐国调到楚国后,有人揭发韩信有反叛之心。
陈平建议刘邦借巡游云梦泽的机会,逮捕韩信。
刘邦的这一用心被韩信识破了,但是韩信没有胆量反叛刘邦。
这个时候,项羽的部属钟离昧正在韩信身边。
有人建议韩信杀了钟离昧,将首级送给刘邦,以示自己没有反叛之心。
韩信觉得这个建议可行。
韩信来见钟离昧,告知自己的想法。
钟离昧对韩信说:“刘邦之所以不攻打楚国,是因为我在你这里,如果想逮捕我去讨好刘邦,我今天死,随后亡的定是你韩信。看来你也不是位德行高尚的人。”
最后,韩信还是杀了钟离昧,带着钟离昧的首级去见刘邦。
刘邦趁此机会抓捕了韩信。
以上事例证明韩信虽然有心造反,但是没有胆量反叛刘邦。
三,韩信的目的是想从刘邦那里得到更多的好处。
韩信虽然没有胆量反叛刘邦,但是因为自己的功绩,又想从刘邦那里得到更多的好处,于是不择手段要挟刘邦。
韩信能轻而易举地占领齐国,其实是郦食其的功劳。
郦食其在韩信征讨齐国之前,就请求刘邦让自己只身前往齐国游说齐王。
在韩信征剿齐国之前,由于郦食其的游说,齐国国王已经同意投靠刘邦。
韩信也知道齐国已经投降了刘邦,停止了对齐国的进攻。
齐国人蒯通对韩信说:“尽管齐国投靠了刘邦,但是刘邦并没有要求将军停止进攻齐国。”
韩信由此趁齐国毫无准备之际,突然进攻齐国,让齐国措手不及,轻而易举地占领了齐国。
占领齐国后,韩信派人送信刘邦说:“我想做齐国代理国王。”
此时的刘邦正在荥阳与项羽处于胶着状态,迫切需要韩信增援。
听到韩信不是带兵来支援,而是要挟自己封他为齐国国王,恨不得杀了韩信。
当时,张良与陈平在场,制止了刘邦的鲁莽行为。
刘邦采纳张良与陈平的建议,高兴地对韩信的使者说:“大丈夫要做就做正式国王,做什么代理国王呢?太没有志气了!”
于是,刘邦派张良前往齐国封韩信为齐国国王。
刘邦与项羽在鸿沟签订合约后,项羽带兵东归。刘邦本应该带着军队西去。
刘邦没有遵守合约西去,而是尾随项羽而来。
项羽发现了刘邦的用心,于是在固陵停下来,迎头痛击刘邦。
刘邦被打败,躲进了山洞。
这个时候,按照事先约定,韩信应该带着齐国的军队前来支援。
韩信却没有按约定的时间赶来支援,而是在中途停下来了。
刘邦问张良说:“韩信为什么不按约定的时间赶来围歼项羽?”
张良说:“韩信知道天下大势已定,他不想按约定赶来支援汉王,是想趁此时机得到更多的好处。如果汉王划一大片土地给韩信,韩信会带兵马上赶过来。”
刘邦无可奈何,只好将陈国以东至海边广大地区为齐王韩信封地。
韩信得到土地后,立即带着军队赶过来了。
以上事例,证明韩信尽管不敢反叛刘邦,但是无处不在利用各种机会要挟刘邦,以此获得利益。
综上所述,韩信拒绝项羽与蒯通的游说,不是因为对刘邦忠诚的缘故,而是没有胆量反叛刘邦的缘故,而是不想放弃既得利益的缘故,而是想利用各种机会从刘邦那里得到更多好处的缘故。
AA时光来回答。
项羽和蒯通都曾经劝过韩信自立,韩信之所以不听,绝不仅仅是因为韩信对刘邦忠心,而是韩信在获得了稳定的理想收益情况下,没必要为了利益更大化,再去做有风险的事情。
一、历史背景。
无论史界还是民间,韩信都可以称得上响当当的历史杰出人物,天才军事家。按刘邦对其评价,称其“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
楚汉战争期间,彭城之战汉军大败后,刘邦撤回荥阳建立防线,阻止楚军西进。刘邦采纳张良等人建议,派韩信攻取魏、代、赵、燕等诸侯之地。
韩信确实不负众望,他以高超的军事才能,攻无不取,战无不胜,连续攻占魏、代、赵、燕、齐五诸侯国,为刘邦最后战胜楚军立下汗马功劳。
韩信在攻占齐国后,楚军已处汉军包围之中,尤其是韩信在齐国又消灭龙且率领的二十万援齐楚军。此时,楚汉力量对比,汉军已经占据绝对优势,项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在此情况下,项羽派武涉劝说韩信叛汉自立。
韩信对项羽的劝说态度干净利索,他干脆回绝道:“我侍奉项王,官不过郎中,职位不过是个持戟的卫士,言不听,计不用,所以我背楚归汉。汉王授予我上将军的印信,给我几万人马,‘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所以我才能够到有今天。”
当然,想说服韩信自立的还有他身边的谋士蒯通。蒯通曾多次劝说韩信。对于蒯通的劝说,韩信是这样回答的:汉遇我厚,吾岂可见利而背恩乎!仅从从韩信回绝项羽、蒯通劝说的字面意思看,显示了韩信对刘邦的忠心。然而仔细分析,事实并非如此。
二、韩信不肯自立另有原因。
1、韩信的人生目标是封王,既然能够封王,就没必要为了封王再去冒险。
韩信出道前,虽为淮阴无业游民,却受有分封思想的影响,怀有封王的大志,他能忍受饥贫而不乱,他能忍胯下之辱而不怒,为的是这一目标;他投项羽不得重用而离开,也是为了这一目标;他投刘邦因暂未得到重用也曾逃跑,还是为了他心中这一目标。
待到韩信被拜为大将军,领兵攻下魏、赵、齐国后,韩信已是拥功自居之人,他已经向刘邦开始讨要齐王,只是他正在等待刘邦的答复。
在这种情况下,项羽派人劝他自立,以韩信对项羽不可靠的印象,他怎么会相信项羽?他更不会听从一个要失败的项羽的劝说。因此,他对项羽的劝说是非常干脆的给予拒绝。
相反,韩信对于蒯通的反复劝说,尽管他表面说对刘邦表述的是忠心,但他是有过迟疑的阶段,待他获知刘邦批准他为齐王的时候,韩信的人生目标终于变成现实,我们可以看到,此时的韩信对蒯通的劝说否决也变得非常坚决起来。由于蒯通劝说的失败,蒯通怕东窗事发,立即装疯离开了韩信。
我们假使不是张良、陈平二人劝说刘邦封韩信为齐王,我们完全可以预料,那时韩信肯定将会听从蒯通劝说,非自立不可;假使韩信知道以后会被刘邦们所杀,他也会放弃那个违背他人性的所谓忠心,而选择自立。
2、韩信对能否自立成功并没有把握。
第一、从古代兵权角度讲。从古到今,帝王之类的领导人对兵权有非常严格的管控办法。比如兵权分为统兵权和调兵权,这是两拨人,两种职能。举个例子,图书馆负责图书收藏、更新、借还,那是统兵;你有借书证,可以去图书馆借书,那就是调兵。借书证就是虎符。假如你调来了军队,你也不可能想干啥就干啥,你只能按交给你的任务,在指定的地区作战,同时还会给你派来监军约束你,另外你手上的军队只执行与指定的敌人作战,如果你想指挥军队叛乱,那军队中的各级指挥官没人会听你指挥。因此,除刘邦以外的指挥员,也包括韩信在内,他们想自立或反叛是非常困难的,这一点,韩信不会不清楚。
第二,韩信手下主要将领,比如步兵将领曹参,骑兵将领灌英、丁复、丁义等人都是刘邦的死党,韩信想背叛刘邦搞自立,这些将领能答应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因此从这一层面说,韩信自立也是困难的,这一点,韩信也会明白。
综上所述,韩信的利益目标是封王,所谓的忠心在他的价值观面前根本就是个假说。但韩信在已经获得了稳定的理想收益前提下,他也不会为了更大的利益去做存有极大风险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