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君王劝臣子读书的故事

君王劝臣子读书的故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1864 更新时间:2024/1/23 16:30:40

起初,吴王孙权对大将吕蒙说道:“你现在身当要职掌握重权,不可不进一步去学习!”吕蒙以军营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钻研经史典籍而成为学问渊博的学者吗?只是应当广泛地学习知识而不必去深钻精通。你说要处理许多事务,哪一个比得上我处理的事务呢?我常常读书,自己感到获得了很大的收益。”吕蒙于是开始学习。等到东吴名将鲁肃路过寻阳,与吕蒙研讨论说天下大事,鲁肃听到吕蒙的见解后非常惊奇地说:“你如今的才干谋略,已不再是过去的东吴吕蒙可相比的了!”吕蒙说:“对于有志气的人,分别了数日后,就应当擦亮眼睛重新看待他的才能,老兄你为什么看到事物的变化这么晚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然后告别而去。

项羽蒯通都劝韩信自立,韩信为何不听,真的是因为忠于刘邦么?

山野老人解读两汉三国,与您一起体会历史新感觉!

项羽和蒯通都劝韩信自立,韩信为何不听,真的是因为忠于刘邦么?

韩信在刘邦那里发达后,正是项羽艰难困苦之时。

项羽为了战胜刘邦,派武涉游说韩信,希望韩信离开刘邦。

韩信对武涉说:“我奉事项王多年,官不过是个郎中,位不过执戟之士。我的话没人听,我的计谋没人用,所以才离楚归汉。汉王刘邦授我上将军印,让我率数万之众,脱衣给我穿,分饮食给我吃,而且对我言听计从,所以我才有今天的成就。汉王如此亲近、信任我,我背叛他不会有好结果的。我至死不叛汉,请替我辞谢项王的美意。”

后来齐国人蒯通为了齐国利益,也来游说韩信,韩信也拒绝了。

由此,很多人根据这两件事情,以为韩信对刘邦是十分忠诚的,以为刘邦杀害这样一个对自己十分忠诚的将军凉了天下功臣的心。

山野老人以为,这两件事情不能说明韩信对刘邦的忠诚。

韩信这样做只不过是韩信明白自己无法战胜刘邦,不敢反叛刘邦。

韩信说这一番话,并不是韩信真实的想法,韩信只不过是在耍心机,以此迷惑刘邦,希望从刘邦那里得到更多的好处。

为什么这样说呢?

山野老人从三个方面回答这个问题:

一,韩信深知自己不是刘邦的对手。

韩信在京城的时候,刘邦闲来无事,找韩信聊天。

刘邦一时兴起,问韩信:“寡人能带多少兵?”

韩信不假思索地回答说:“陛下顶多能带十万军马!”

刘邦又问:“那么,将军能带多少兵马呢?”

韩信得意洋洋地说:“我韩信是越多越好!”

刘邦讥笑说:“既然你是越多越好,怎么被我利用呢?”

韩信脑子反应快,连忙说:“陛下不善于带兵,善于驾驭将领,这是我被陛下利用的缘故。再者陛下受上天派遣,一般的人怎么能与陛下相比呢?”

韩信这里尽管有溜须拍马之嫌,但是也有自知之明。

韩信知道,要是自己带兵与刘邦对阵,刘邦不是自己的对手。要是与刘邦在更大的领域里交手,自己不是刘邦的对手。这就是韩信说的,刘邦善于指挥将军们冲锋陷阵,攻城略地。

二,实践证明,韩信不敢反叛刘邦。

消灭项羽后,刘邦并没有以为天下大吉。

刘邦没有了项羽这个对手,但是刘邦忧虑自己身边的人会成为自己的对手。

刘邦对自己身边的人最不放心的是韩信。

项羽刚刚在垓下自刎,刘邦就单枪匹马闯进韩信的军营,收缴了韩信的兵权。

这个时候,如果韩信不交出兵权,而是将刘邦控制起来,甚至暗害刘邦,是完全有可能的。

然而韩信没有这样做。

韩信面对单枪匹马闯进自己军营的刘邦乖乖地交出了自己的兵权。

刘邦将韩信从齐国调到楚国后,有人揭发韩信有反叛之心。

陈平建议刘邦借巡游云梦泽的机会,逮捕韩信。

刘邦的这一用心被韩信识破了,但是韩信没有胆量反叛刘邦。

这个时候,项羽的部属钟离昧正在韩信身边。

有人建议韩信杀了钟离昧,将首级送给刘邦,以示自己没有反叛之心。

韩信觉得这个建议可行。

韩信来见钟离昧,告知自己的想法。

钟离昧对韩信说:“刘邦之所以不攻打楚国,是因为我在你这里,如果想逮捕我去讨好刘邦,我今天死,随后亡的定是你韩信。看来你也不是位德行高尚的人。”

最后,韩信还是杀了钟离昧,带着钟离昧的首级去见刘邦。

刘邦趁此机会抓捕了韩信。

以上事例证明韩信虽然有心造反,但是没有胆量反叛刘邦。

三,韩信的目的是想从刘邦那里得到更多的好处。

韩信虽然没有胆量反叛刘邦,但是因为自己的功绩,又想从刘邦那里得到更多的好处,于是不择手段要挟刘邦。

韩信能轻而易举地占领齐国,其实是郦食其的功劳。

郦食其在韩信征讨齐国之前,就请求刘邦让自己只身前往齐国游说齐王。

在韩信征剿齐国之前,由于郦食其的游说,齐国国王已经同意投靠刘邦。

韩信也知道齐国已经投降了刘邦,停止了对齐国的进攻。

齐国人蒯通对韩信说:“尽管齐国投靠了刘邦,但是刘邦并没有要求将军停止进攻齐国。”

韩信由此趁齐国毫无准备之际,突然进攻齐国,让齐国措手不及,轻而易举地占领了齐国。

占领齐国后,韩信派人送信刘邦说:“我想做齐国代理国王。”

此时的刘邦正在荥阳与项羽处于胶着状态,迫切需要韩信增援。

听到韩信不是带兵来支援,而是要挟自己封他为齐国国王,恨不得杀了韩信。

当时,张良与陈平在场,制止了刘邦的鲁莽行为。

刘邦采纳张良与陈平的建议,高兴地对韩信的使者说:“大丈夫要做就做正式国王,做什么代理国王呢?太没有志气了!”

于是,刘邦派张良前往齐国封韩信为齐国国王。

刘邦与项羽在鸿沟签订合约后,项羽带兵东归。刘邦本应该带着军队西去。

刘邦没有遵守合约西去,而是尾随项羽而来。

项羽发现了刘邦的用心,于是在固陵停下来,迎头痛击刘邦。

刘邦被打败,躲进了山洞。

这个时候,按照事先约定,韩信应该带着齐国的军队前来支援。

韩信却没有按约定的时间赶来支援,而是在中途停下来了。

刘邦问张良说:“韩信为什么不按约定的时间赶来围歼项羽?”

张良说:“韩信知道天下大势已定,他不想按约定赶来支援汉王,是想趁此时机得到更多的好处。如果汉王划一大片土地给韩信,韩信会带兵马上赶过来。”

刘邦无可奈何,只好将陈国以东至海边广大地区为齐王韩信封地。

韩信得到土地后,立即带着军队赶过来了。

以上事例,证明韩信尽管不敢反叛刘邦,但是无处不在利用各种机会要挟刘邦,以此获得利益。

综上所述,韩信拒绝项羽与蒯通的游说,不是因为对刘邦忠诚的缘故,而是没有胆量反叛刘邦的缘故,而是不想放弃既得利益的缘故,而是想利用各种机会从刘邦那里得到更多好处的缘故。

AA时光来回答。

项羽和蒯通都曾经劝过韩信自立,韩信之所以不听,绝不仅仅是因为韩信对刘邦忠心,而是韩信在获得了稳定的理想收益情况下,没必要为了利益更大化,再去做有风险的事情。

一、历史背景。

无论史界还是民间,韩信都可以称得上响当当的历史杰出人物,天才军事家。按刘邦对其评价,称其“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

楚汉战争期间,彭城之战汉军大败后,刘邦撤回荥阳建立防线,阻止楚军西进。刘邦采纳张良等人建议,派韩信攻取魏、代、赵、燕等诸侯之地。

韩信确实不负众望,他以高超的军事才能,攻无不取,战无不胜,连续攻占魏、代、赵、燕、齐五诸侯国,为刘邦最后战胜楚军立下汗马功劳。

韩信在攻占齐国后,楚军已处汉军包围之中,尤其是韩信在齐国又消灭龙且率领的二十万援齐楚军。此时,楚汉力量对比,汉军已经占据绝对优势,项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在此情况下,项羽派武涉劝说韩信叛汉自立。

韩信对项羽的劝说态度干净利索,他干脆回绝道:“我侍奉项王,官不过郎中,职位不过是个持戟的卫士,言不听,计不用,所以我背楚归汉。汉王授予我上将军的印信,给我几万人马,‘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所以我才能够到有今天。”

当然,想说服韩信自立的还有他身边的谋士蒯通。蒯通曾多次劝说韩信。对于蒯通的劝说,韩信是这样回答的:汉遇我厚,吾岂可见利而背恩乎!仅从从韩信回绝项羽、蒯通劝说的字面意思看,显示了韩信对刘邦的忠心。然而仔细分析,事实并非如此。

二、韩信不肯自立另有原因。

1、韩信的人生目标是封王,既然能够封王,就没必要为了封王再去冒险。

韩信出道前,虽为淮阴无业游民,却受有分封思想的影响,怀有封王的大志,他能忍受饥贫而不乱,他能忍胯下之辱而不怒,为的是这一目标;他投项羽不得重用而离开,也是为了这一目标;他投刘邦因暂未得到重用也曾逃跑,还是为了他心中这一目标。

待到韩信被拜为大将军,领兵攻下魏、赵、齐国后,韩信已是拥功自居之人,他已经向刘邦开始讨要齐王,只是他正在等待刘邦的答复。

在这种情况下,项羽派人劝他自立,以韩信对项羽不可靠的印象,他怎么会相信项羽?他更不会听从一个要失败的项羽的劝说。因此,他对项羽的劝说是非常干脆的给予拒绝。

相反,韩信对于蒯通的反复劝说,尽管他表面说对刘邦表述的是忠心,但他是有过迟疑的阶段,待他获知刘邦批准他为齐王的时候,韩信的人生目标终于变成现实,我们可以看到,此时的韩信对蒯通的劝说否决也变得非常坚决起来。由于蒯通劝说的失败,蒯通怕东窗事发,立即装疯离开了韩信。

我们假使不是张良、陈平二人劝说刘邦封韩信为齐王,我们完全可以预料,那时韩信肯定将会听从蒯通劝说,非自立不可;假使韩信知道以后会被刘邦们所杀,他也会放弃那个违背他人性的所谓忠心,而选择自立。

2、韩信对能否自立成功并没有把握。

第一、从古代兵权角度讲。从古到今,帝王之类的领导人对兵权有非常严格的管控办法。比如兵权分为统兵权和调兵权,这是两拨人,两种职能。举个例子,图书馆负责图书收藏、更新、借还,那是统兵;你有借书证,可以去图书馆借书,那就是调兵。借书证就是虎符。假如你调来了军队,你也不可能想干啥就干啥,你只能按交给你的任务,在指定的地区作战,同时还会给你派来监军约束你,另外你手上的军队只执行与指定的敌人作战,如果你想指挥军队叛乱,那军队中的各级指挥官没人会听你指挥。因此,除刘邦以外的指挥员,也包括韩信在内,他们想自立或反叛是非常困难的,这一点,韩信不会不清楚。

第二,韩信手下主要将领,比如步兵将领曹参,骑兵将领灌英、丁复、丁义等人都是刘邦的死党,韩信想背叛刘邦搞自立,这些将领能答应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因此从这一层面说,韩信自立也是困难的,这一点,韩信也会明白。

综上所述,韩信的利益目标是封王,所谓的忠心在他的价值观面前根本就是个假说。但韩信在已经获得了稳定的理想收益前提下,他也不会为了更大的利益去做存有极大风险的事情。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蒯通劝韩信三分天下,韩信如果同意会是什么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蒯通劝韩信自立,有原因二,一是蒯通对刘邦为人的了解,二是如韩信能成功,他蒯通就是有功之人,官运亨通那是肯定的。如果韩信听信蒯通之言,割地为王,自立为一方,短时间里可能得逞一时,等到刘邦平了各地,起兵来拾他时,可能支持不了多久,因为韩信手下原来都是刘邦的人,而且韩信孤立无援,兵败的结果是肯定的。(题外

  • 商鞅,公孙衍,张仪,范雎,吕不韦,李斯这六人,在秦国统一的进程中,谁的贡献最大?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公元前221年,随着秦始皇派兵灭掉齐国,整个中原地区,终于被秦国彻底统一。从这一年开始,战国时代彻底结束,历史进入了秦朝。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开创了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这一点相信大多数人都知道。不过,秦始皇能够统一六国,其实并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而是建立在之前秦国好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之上。从秦孝公开始

  • 拜国宝为师,用国器做事,魏文侯为何能让四方贤士多归之?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魏文侯是一个具有超凡人格魅力的君主,他治下的魏国人才济济,最为著名的有吴起、西门豹、翟璜、段干木、李悝等等。能聚集这么多四方贤士,我认为有以下三点原因;一、雄心大志富国强兵魏国当时在诸侯之中的地理位置非常尴尬,北有赵国、南有楚国和韩国、东有齐国、西有秦国,周围强敌环伺。更糟糕的是魏国四周没有高山天险

  • 以和为贵的历史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将相和,战国时期,赵国将军蔺相如与赵国的文臣本来不睦,但是蔺相如为国家计对廉颇保持退让和忍耐,最终感动了廉颇,廉颇负荆请罪,与蔺相如结为至交。在历史上传位一段佳话,1、三尺巷的故事河南安阳老城区内有一条善良巷,那里曾是明朝宰相郭朴的祖宅地点地。听说当年郭家街坊建房造屋挤占了郭家一墙之地,郭家人气不过

  • 为什么小小的沛县居然拥有萧何曹参樊哙这么多优质人才?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这其实就是典型的成王败寇。刘邦起义的时候,跟他一起造反的人有一千多个。这其中,以萧何、曹参、樊哙、周勃等人在历史上留下的名气最大。看了这份起义名单,你可能会觉得刘邦这老小子的运气真好啊,居然开局就聚拢了大小王加四个2。天下不归他得,真是没天理了。可是,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除去萧何、曹参这些名留青史,

  • 为什么古代有些皇帝拿诤臣没办法?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不是皇帝拿这些诤臣没办法,而是绝大部分出名的诤臣都是遇到明君,被杀死的带的是默默无名的。所以是皇帝捧着这些诤臣,自古就有名言“君有诤臣,不会亡国;父有诤子,不会败家。”皇帝都知道,这些人说的话基本上都是正确的,所以开明的皇帝都会开张圣听。从古至今最出名的几位诤臣分别是魏征,寇准,包拯,海瑞快和司马笨

  • 中国古代朱元璋,为何独对大脚马皇后言听计从?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马皇后与朱元璋结合于布衣之时。朱元璋发迹之初,因受郭子兴猜忌,曾数度陷于危困,马皇后以自已的才智从旁周旋,助丈夫脱困。为备不时之需,马皇后闲暇即率诸军士之妻缝制衣物,朱元璋攻克太平后,马皇后恐元军尾随其后,不等朱元璋命令,急率众将士妻妾渡江,让朱元璋的军队无后顾之忧。当朱元璋与陈友谅、张士诚交战,战

  • 明朝的藩王在当时被限制的多厉害?藩王们都做些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明代对藩王的限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政治权利和出入自由。对藩王的限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历代皇帝左一条右一条逐渐累加的,慢慢得让藩王们“无法呼吸”。永乐朝对藩王的禁令明成祖朱棣夺取皇位后,表面上说要维持祖制,大家都是兄弟,赏赐也非常大方,但是仍在继续削藩。但是朱棣削藩比朱允缓和许多,基本上是每当藩王

  • 有没有人知道古代御医医好皇帝的经典案例啊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姚僧垣(499583年),字法卫,吴兴武康(今浙江湖州)人,南北朝时期著名医家。曾担任南朝梁宫廷的御医,江陵之战后,被北周朝廷招募。北周武帝宇文邕在连年的征战中身体越来越差,有一天,突然不能说话,眼睑下垂,遮住眼睛而看不见东西,还有一只脚也缩短了,无法行走,从这些症状看,武帝得的是中风。请来姚僧垣看

  • 历朝皇帝为何大都很难活到60岁以上?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一、“耗”得过度。三宫六院七十二妃,不是白养的。你养她们,她们也“养”你,这就是相互关系的实质。二、吃得过好。除龙肝凤髓,皇帝什么吃不到?你吃好东西过多、过份,自然过犹不及,好东西会对你“反咬一口”。三、权位过虑。时刻担心被谋反、纂位。养尊处优的表象之下,其实思虑过度、精神负担过度。四、“工作过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