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丁谓是如何取得宋真宗赵恒赏识的?

丁谓是如何取得宋真宗赵恒赏识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4713 更新时间:2023/12/19 6:42:55

丁谓是历代罕见之能臣,可惜一心升官并无操守,时常附和皇帝,因此被清流誉为“五鬼”。

有关丁谓,有一个成语流传至今,叫做“一举三得”!

话说当日宋真宗崇奉道教,下诏修建玉清昭应宫。这一工程十分浩大,预计要建造2610个分区,一共3600间殿阁。宋真宗定下的工期非常紧张,许多人都不知如何安排。万一触怒了皇帝,势必丢官罢职。

具体来说,修建玉清昭应宫有三大难题:

其一,修建宫殿需要大量用土;其二,需要从外地运送大量木料;其三,完工之后需要将原有一些废料运送出京。

这三件事若是一一处理,势必耽误工期。丁谓一番考量,制定出一个完美方案:

他先是从玉清昭应宫开始,挖了一条直达京城外的大深沟。将挖出的泥土送入,作为修建宫殿所用,从而解决了第一个难题;

开挖深沟之后,他引来汴河河水,让外地木料从深沟中运入宫殿;

待宫殿修建完毕,将汴河重新堵住,用废料将深沟填埋。

由此一来,原本预计十五年完工的浩大工程,在丁谓主持之下只用了七年就完工了。

另外,丁谓在经济、民生、治理地方等等方面都有许多不俗表现。他主持宋朝财政,改革了许多弊政,使得宋真宗一朝国力大增,财税收入位居历代之冠。

说丁谓是古代第一流的经济大师毫不为过!北宋、南宋能够那么富有,丁谓功不可没。

不过,丁谓不问是非对错,专一逢迎宋真宗,也让许多士大夫不齿。因此,就算是丁谓当到了宰相,在朝野间口碑也比较差。

谢邀。这个问题很简单,因为丁谓乃是任何皇帝都喜欢的哪种大臣,情商高、够圆滑、会拍马屁,但本身的业务能力又超级强,这样的臣子谁不喜欢?

事实上,作为北宋有名的“滑头宰相”,丁谓工于心计,为人处世很有一套。在为人方面,丁谓勾结奸佞、欺上瞒下,残害朝中同僚,是北宋臭名昭著的“五鬼”之一,其拿手绝活正是对上的阿谀奉承与“溜须拍马”他奉承寇准的举动已经足够令其“青史留名”,但他最令后世奸佞敬佩的还是他能以娴熟拍马术赢得宋真宗赵恒的宠信。

宋真宗赵恒像轴

据史料记载,宋真宗赵恒喜欢赏花钓鱼,每到花开时令,真宗总会邀请朝中大臣入宫一同游赏。一次,真宗与朝臣齐聚御花园,众人一边钓鱼一边观赏鲜花,然而御池中的鱼儿却迟迟没有露面,搞得真宗龙颜不悦,觉得自己丢大面子。眼见皇帝脸色逐渐阴沉,丁谓十分着急,眉头紧皱,突然他心生一计,张口就吟诵出两句颇有文采的诗句:“莺惊凤辇穿花去,鱼畏龙颜上钩迟。”尴尬局面顿时化解,真宗的心情也立马变得舒坦起来,在场官员们对丁谓的应变之强与拍马有术,可谓自叹弗如。

▲今人仿建的宋皇宫

不过这些官吏再怎么嫉妒丁谓也没有用,因为丁谓溜须拍马的本事几乎是与生俱来的,他自幼聪颖,对待人情世故很有眼色。客观地说,丁谓不仅精通溜须拍马,他的聪明才智也并非浪得虚名。大中祥符年间,汴京皇宫遭遇大火,一夜之间原本富丽堂皇的面目全非,宋真宗下令工部尽快重建皇宫,并指定丁谓全权负责皇宫的重建工作。丁谓临危受命,到达现场后才意识到问题的棘手性由于京城缺乏皇室专用的建材,从外地大批量运抵京城需要一定时间,而且被焚毁后的皇宫到处都是建筑垃圾。好在丁谓聪明,仔细思考后,一个高效快捷的方案就被筹划了出来。

▲宋代画作中的汴京城

丁谓先是向工部下令,征调民夫在城内主干道上深挖沟渠,没过几天,汴京城内大街就沟壑纵横,这样重修宫殿所需泥土的问题得到解决。随后,丁谓又令民夫将汴河与城内深沟对接,将汴河水引进城中沟渠。如此一来,汴京皇宫与外地相连的水路通道形成,水路完工时,丁谓订购的建筑材料也陆续抵达。这些珍贵的建材通过竹排与木船沿着水道不断运进宫中,重建工作得以有序推进。工作临近完成时,丁谓又命人将施工过程中清理出来的建筑废渣统统填进之前在城中挖出的深沟之中,汴京城内的“人造运河”再次成为宽阔街道。事后,宋真宗对丁谓这一举三得之法赞不绝口,而且省下的费用以亿万计,“丁谓建宫”成为北宋城建史上久传不衰的一段佳话。

▲丁谓剧照

有意思的是,丁谓的聪明才智除了溜须拍马与建造宫殿外,还在于其精通会计,称他为会计学科的创始人也毫不为过。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担任北宋权三司使(即财政部长)的丁谓,主编完成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会计学著作《景德会计录》,这是历史上首部以“会计”冠名的专著,如果其没有一定的会计知识,必然无法撰写这六卷本的会计著作的。可惜的是,丁谓并不像历史上的名臣那样只做好事,他阿谀奉承、残害同僚的本领丝毫不弱于秦桧等宋朝奸相,在历史上毁誉参半的大臣中,丁谓大概可以位居首列。

参考文献:

《宋史卷二百八十三列传第四十二》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君王劝臣子读书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起初,吴王孙权对大将吕蒙说道:“你现在身当要职掌握重权,不可不进一步去学习!”吕蒙以军营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钻研经史典籍而成为学问渊博的学者吗?只是应当广泛地学习知识而不必去深钻精通。你说要处理许多事务,哪一个比得上我处理的事务呢?我常常读书,自己感到获得了很大的收益。

  • 蒯通劝韩信三分天下,韩信如果同意会是什么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蒯通劝韩信自立,有原因二,一是蒯通对刘邦为人的了解,二是如韩信能成功,他蒯通就是有功之人,官运亨通那是肯定的。如果韩信听信蒯通之言,割地为王,自立为一方,短时间里可能得逞一时,等到刘邦平了各地,起兵来拾他时,可能支持不了多久,因为韩信手下原来都是刘邦的人,而且韩信孤立无援,兵败的结果是肯定的。(题外

  • 商鞅,公孙衍,张仪,范雎,吕不韦,李斯这六人,在秦国统一的进程中,谁的贡献最大?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公元前221年,随着秦始皇派兵灭掉齐国,整个中原地区,终于被秦国彻底统一。从这一年开始,战国时代彻底结束,历史进入了秦朝。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开创了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这一点相信大多数人都知道。不过,秦始皇能够统一六国,其实并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而是建立在之前秦国好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之上。从秦孝公开始

  • 拜国宝为师,用国器做事,魏文侯为何能让四方贤士多归之?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魏文侯是一个具有超凡人格魅力的君主,他治下的魏国人才济济,最为著名的有吴起、西门豹、翟璜、段干木、李悝等等。能聚集这么多四方贤士,我认为有以下三点原因;一、雄心大志富国强兵魏国当时在诸侯之中的地理位置非常尴尬,北有赵国、南有楚国和韩国、东有齐国、西有秦国,周围强敌环伺。更糟糕的是魏国四周没有高山天险

  • 以和为贵的历史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将相和,战国时期,赵国将军蔺相如与赵国的文臣本来不睦,但是蔺相如为国家计对廉颇保持退让和忍耐,最终感动了廉颇,廉颇负荆请罪,与蔺相如结为至交。在历史上传位一段佳话,1、三尺巷的故事河南安阳老城区内有一条善良巷,那里曾是明朝宰相郭朴的祖宅地点地。听说当年郭家街坊建房造屋挤占了郭家一墙之地,郭家人气不过

  • 为什么小小的沛县居然拥有萧何曹参樊哙这么多优质人才?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这其实就是典型的成王败寇。刘邦起义的时候,跟他一起造反的人有一千多个。这其中,以萧何、曹参、樊哙、周勃等人在历史上留下的名气最大。看了这份起义名单,你可能会觉得刘邦这老小子的运气真好啊,居然开局就聚拢了大小王加四个2。天下不归他得,真是没天理了。可是,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除去萧何、曹参这些名留青史,

  • 为什么古代有些皇帝拿诤臣没办法?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不是皇帝拿这些诤臣没办法,而是绝大部分出名的诤臣都是遇到明君,被杀死的带的是默默无名的。所以是皇帝捧着这些诤臣,自古就有名言“君有诤臣,不会亡国;父有诤子,不会败家。”皇帝都知道,这些人说的话基本上都是正确的,所以开明的皇帝都会开张圣听。从古至今最出名的几位诤臣分别是魏征,寇准,包拯,海瑞快和司马笨

  • 中国古代朱元璋,为何独对大脚马皇后言听计从?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马皇后与朱元璋结合于布衣之时。朱元璋发迹之初,因受郭子兴猜忌,曾数度陷于危困,马皇后以自已的才智从旁周旋,助丈夫脱困。为备不时之需,马皇后闲暇即率诸军士之妻缝制衣物,朱元璋攻克太平后,马皇后恐元军尾随其后,不等朱元璋命令,急率众将士妻妾渡江,让朱元璋的军队无后顾之忧。当朱元璋与陈友谅、张士诚交战,战

  • 明朝的藩王在当时被限制的多厉害?藩王们都做些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明代对藩王的限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政治权利和出入自由。对藩王的限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历代皇帝左一条右一条逐渐累加的,慢慢得让藩王们“无法呼吸”。永乐朝对藩王的禁令明成祖朱棣夺取皇位后,表面上说要维持祖制,大家都是兄弟,赏赐也非常大方,但是仍在继续削藩。但是朱棣削藩比朱允缓和许多,基本上是每当藩王

  • 有没有人知道古代御医医好皇帝的经典案例啊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姚僧垣(499583年),字法卫,吴兴武康(今浙江湖州)人,南北朝时期著名医家。曾担任南朝梁宫廷的御医,江陵之战后,被北周朝廷招募。北周武帝宇文邕在连年的征战中身体越来越差,有一天,突然不能说话,眼睑下垂,遮住眼睛而看不见东西,还有一只脚也缩短了,无法行走,从这些症状看,武帝得的是中风。请来姚僧垣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