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从不亏待下属的杨广,为何最后却死在了最信任的人的手上?

从不亏待下属的杨广,为何最后却死在了最信任的人的手上?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2111 更新时间:2023/12/6 22:47:40

文|子木,简书作者

历史上多人都想成为千古一帝,让自己美名百世流芳。但这何尝不是万难之难?凡能成就一翻轰轰烈烈伟业的,除了拥有过人的胆识谋略,还要具备的东西太多。

不屈的意志,完善的个性心态,果断看准时机并狠心取舍,以及最重要的最大程度实现民心的所向。

如能将此几项运用自如,天下王土,皆尽握掌中。

然而,志向何其远,但韬略欠佳者,即便在自己政绩斐然,功盖千秋之际,依然得面对众叛亲离,不保朝夕的悲罹之命。

公元616年,隋炀帝杨广第三次丽游江南。

而这一次,每个人都看出来,他对这里的花草飞禽,亭台楼阁都有种神经质的迷恋。似乎只有这里才是他真正的故乡,而千里之外的那个洛阳城,早已和他了无关系。每一天,只见得杨广的都江宫内,灯火通明歌舞升平,那些肥环瘦燕们围绕着杨广争宠献媚。一时间行宫内欢笑声与丝竹琴音交织一片。

这热闹喧天的景象,令那些为未被战火洗礼的江南百姓,误以为这真是盛世下的一派繁华。

杨广一手握着酒杯,一手将一美女揽入怀中,任凭那个美女摸着自己的胡须,又将剥开的葡萄喂入自己口中,随即朗声大笑。

难道,如此过着夜夜笙,歌纸醉金迷的酒色生活,就是他人生的最终目标?

也许是,也许不是。

在这糜烂的日子里,他并不是永远沉溺其中的,每当他清醒的时候,就会被那无边的恐惧,山一般的压力折磨的痛苦不堪。

北方的局势,已经完全无法控制。各地的起义暴动,已让这个曾叱咤半生的人,现在焦头烂额。每当他一人独处时,便静静的回忆着这些年来,由风光一世跌落到现在中原的烽火四起。

自从自己继位以来,似乎就没有什么闲暇的时光,创建了分科考试为机制的科制,让更多有远大抱负的志士实现了理想,寒门子弟从此也有登上仕途机会。

为了边境维持长久的安定,御驾亲征平定了西域数国,使其对大隋俯首称臣。人民早已被边境上那些游牧骚扰的苦不堪言,而现在终于能生活的舒心了。而已臣服的各国,每年只需为以任宗主国的大隋朝贡,便可享受永久和平。

最重要的是那条开通的京杭大运河,真可谓乃壮举。茫茫四千里的宽广运河,让南北交通,文化,货运得到了无法想象的提升。让中原的经济因此而空前繁荣,让南北的交流,融合,向着更加便利的方向发展。如此的伟绩,真可谓前无古人。

然而,历史总会开一个巨大的玩笑。总想仿效秦皇汉武那样做千古一帝,却因过于在乎所谓风范道义,大国尊严,致使那卑鄙的高句丽小国出而反而,将大隋玩弄于孤掌。

仁义?就是太过于讲究仁义了!

这个辽东小国控制着辽河流域,已开始不断壮大。企图与突厥联合,图谋中原。

大隋受到这般赤裸裸的威胁,怎能无动于衷?但本可轻松取胜的战役,却因来自于自己那所谓面子,竟不肯听从主将们的建议搞突然袭击,而要来一场正式的对决!?

好吧,每次付出惨重代价就要逼近敌方城池时,对方就以白旗相挂,言之准备受降。隋军刚一松懈,那边缓过气来便反扑!如此反复戏弄,可自己还要下令以礼相待!却看不见随军大量的精锐已经尸横遍野!

至此,我大隋的三十万热血男儿,就在此一役中,损失殆尽!

而也正式因为这场损失惨重的战役,强烈的震撼到大隋的根基。国家机器已经处于严重损坏中,而平时那些因自己急功近利,而向各地摊派的沉重徭役,更是引的民怨载道。如今纷纷都借着国运动荡揭竿而起了。

每每想到此时,杨广的心便想刀剜一般。

回去?那些要收拾的烂摊子太多了,自己已无法控制。倒不如,在这个风景如画的温柔乡里,继续编造自己心中已经不实际的美梦吧!然而,这样的时日还能维持多久?也不管它了。舒适一天是一天,如果,那个不详的日子什么时候真的到来了,那我就悉听天命吧!也许,这就是老天为我安排的最后一条路。

人往往一旦放弃了斗志,便是神仙也无力把他救回。杨广沉浸在这糜烂的生活里,却苦了那些一同前来的数千禁军。本来就都是些西北汉子,在这种烟花粉都怎也不得适应。可现在杨广却要在此扎下根来,这如何是好?

此时的中原早已乱成一锅粥,各地军阀,民间起义不断。以李渊为首的起义军为早日攻破长安,竟以到时进入长安城后,将城中女人,财务统统交付突厥为承诺,欲得其协助!

而此时,杨广的禁军部队妻小都在长安城内安置,怎能眼睁睁的看着她们惨遭突厥人的毒手!?即便是忠于皇上的禁军,也是血肉之躯的汉子,这种不堪忍受的耻辱,如何还能不动摇!?一时间禁军内不断有人逃散,已经无法控制。

公元618年,3月10日,禁军武贲郎将司马德戡与直阁裴虔通,屯卫将军宇文化及等密谋,设计攻入杨广行宫。

杨广接到消息为时已晚,本想化妆逃走的他,被裴虔通在西阁逮个正着。看那情形,他们是不会放过他了。

临死前,杨广对着叛将问道:“我何罪之有?”

叛将当然已杨广当政期间无视百姓疾苦,修河伐异搞的劳师动众,致使民不聊生的理由,判其罪该万死。

而杨广再问:“我确实有负与百姓,但何时亏待过你们?”

众将一时都知心中有愧,而无人做答。

又问:“今日之事,是谁挑头”?

司马德戡回到:“普天之下无不怨声载道,想杀你的又何止一个两个!”

至此再无需多言,一尺丝巾将杨广送上了最后归途......

其实,对于他的功过评价,很多人心中自有论衡。所谓的荒淫无道,暴虐昏庸,杀人如麻这些不堪之词,皆来自唐朝史编撰的《隋书》。此书也成为很多人对其评价时,最多借鉴的史料。而实际上,否定以前肯定当下,为每朝代必做之事。

有人说过:“秦始皇做过的事,他多半都做了,但是他没有焚书坑儒。隋炀帝做过的事,唐文武帝多半也做了,但唐文武帝贞观时代远不及他大业年间的富庶。然而,秦始皇、唐文武帝都有‘千古一帝’的美誉,隋炀帝却落了个万事唾骂的恶名。”

而他下意识的力求完美,想建立不朽的伟业。但其个性与心态却使他变得急于求成,而最终,将自己先前用心血换来的美誉和臣民的拥护,透支一空。

这样一个争议颇多之人,只愿后世能用公正的眼光,做以评价。即便不足颂扬,但也愿功过分明。

一个帝王的个人能力,决定了他当皇帝的下限;而他对不同意见的容忍程度,则决定了他的上限

公元616年秋,得知龙舟建成,隋炀帝杨广兴冲冲地准备东下江都。

右候卫大将军赵才劝阻,被他关进大牢;

建节尉任宗力谏,被他当庭打死;

奉信郎崔民象再谏,被先行卸掉下巴、其后斩首;

途中,奉信郎王爱仁劝阻、请杨广返回关中,被斩首;

到了梁郡,有人拦车劝导,斩首......

接连这么多“不听话”的人被杀掉后,再也没人敢唱反调。杨广在宇文化及、宇文智及等亲信的簇拥下,裹挟着大部分朝臣,在十多万精锐骁果军(御林军)的保护下,浩浩荡荡往江都开拔。

但讽刺的是,随着杨广带着大军东进,身在太原的表哥李渊趁虚而入突袭长安、轻松占据了关中地区,并以此为基地抢占天下;

就在一年多后,杨广被当初拥护自己南下的宇文氏兄弟等人弑杀。临死前,他还愤愤不平:“朕确实有负百姓,但对你们这些人却是有求必应、高官厚禄从无吝啬,怎敢背叛我?!”

杨广自认为死得很憋屈,但实际上一点儿都不冤。这里姑且不提“巡游不息,外勤征讨,内极奢淫”等司空见惯的罪名,他聪明一世糊涂一时、违反了“帝王之术”的基本准则,已经注定了自己惨遭背叛的结局。

先秦的法家,可被视为最勤恳的“帝师”,他们苦心孤诣、费尽心思地从各个角度出发,总结出怎么有效地驾驭臣民,既能让他们为自己干活出力,又能防止被其蒙骗、忽悠。其中,以韩非子尤为系统。

《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里,列举了帝王驭人的七大要点,包括被人津津乐道的疑招诡使、挟知而问、倒言反事等经典“腹黑”套路。但这里面的第一点,就是“参观”:

观听不参则诚不闻,听有门户则臣壅塞

啥意思呢?

君主观察、听取臣子的言行,一定不能轻易下结论,最好能加以验证再做判断;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获取信息,如果只询问某一个、某一伙人,很容易受到蒙蔽。

用咱们熟悉的方式来理解:一个领导者,必须得允许下属发表不同意见。

世界上并不存在十全十美的人,任何人的认知都会存在盲区;古时候,那些至高无上、对一个帝国拥有生杀予夺大权的帝王同样如此,至强、至辩、至明的理想圣君几乎是没有的。因此,那些为人称道的英明之主,大多有一个共同点:能够容忍臣民发表不同意见,即使它是错的。

千古一帝秦始皇足够霸气,但我们也要知道的另一面。尉缭曾评价:“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我布衣,然见我常身自下我。”外形让人胆寒的他,却也会低声下气地对待一个平头老百姓,只因对方所言对自己极有价值。

再比如刘邦,在英武逼人、霸气横溢的项羽面前,就像个小混混,但他能够听取陈平张良萧何韩信等一群天纵英才的意见;相反,项羽身为不世出的军事奇才,却以独夫的形象哀叹着“时不利兮”挥剑自刎;

西汉多明君,其后的文、景、武无不是虚心纳谏的君王,三国的曹操、刘备孙权都留下了礼贤下士的典故,唐太宗李世民与魏征的故事更是被传为佳话。

可以这么说:一个帝王的个人能力,决定了他当皇帝的下限;而他对不同意见的容忍程度,则决定了他的上限。这就是历代王朝经常进行制度、机构改革,但“谏官”却永远存在的原因。

而杨广则是个难得的反面典型。

论天资,他自小就“美姿仪,少敏慧”;

论努力程度,他“好学,善属文”;

论才学,他学富五车,仅因个人爱好,就数十年如一日、组织文人编纂了数十万卷书籍;

论资历,他少年时就被父亲委以重任,安排了当时最好的幕僚团队帮其体验生活、建功立业,“南平吴会,北却匈奴”,个人业绩在诸兄弟中最为成功。

然而,就如《隋书》所说的那样,他“恃才矜己,傲狠明德”,就是因为太聪明了,才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极度自信、自大、唯我独尊。

隋文帝杨坚其实给杨广留下了雄厚的人事班底,高、苏威、杨素......这些都是能够独自撑起一个政权的牛人。但除了刻意对其逢迎的杨素外,高由于批评其作风过于奢靡,被以“妄议朝政”为名诛杀;苏威如实汇报全国各地民乱四起的事实、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却被扣上了“老革多奸,以贼胁我”的帽子,虽然侥幸躲过一死,却被免为平民、一家三代被拉进公务人员黑名单。

对国家宰辅尚且如此,本文开头赵才、任宗、崔民象、王爱仁等人的遭遇就不难理解了。

而杨广信任的,就是那些投其所好、刻意逢迎之人,最典型的就是守文述以及他的俩儿子宇文化及、宇文智及。史书称,这俩兄弟“皆无赖”,但因自小跟着杨广为伴,从此飞黄腾达,不仅能迎娶公主,甚至犯了死罪也能被赦免。

最终,杨广在杀死了无数反对者之后,却死在了奉承者的手下,实属咎由自取。

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即使不是帝王,我们身处复杂的职场,也要留心“正直难亲,谄谀易合”的道理。当一个人随时对你奉承、说好话,那可千万要打起精神,不要被糖衣炮弹迷惑;相反,有些人即使挑你的刺,但并不是毫无理由的人身攻击、颠倒黑白,我们其实都可以平静下来换位思考:难道自己真的存在这个毛病?

在任何时候,如果只是被人唱唱反调,其实并不吃亏。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皇帝不急,急死太监是什么典故?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好的,非非空答。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太监的俗语,比如“姑娘嫁太监死也不去”。“寡妇遇太监空欢喜”,还有一句在北京家喻户晓的“我都叫了王承恩了”王承恩就是崇祯皇帝煤山自缢时身旁的那个太监,这句话的意思是“真没撤了”!而“皇帝不急太监急”,按照约定俗成的意思,就是当事人不着急,旁边人跟着起哄,有略带调侃或

  • 西汉著名词赋家东方朔为何屡次进谏都得不到汉武帝赏识呢?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引言:破旧的书屋里,一名衣着邋遢的中年人正懒散的坐着,对面,是一群来自各地的饱学之士,正纷纷向他问道:“想当初苏秦张仪等人都是平民出身,身份低微,却可以平步青云,诸侯各国都畏惧他们,而有的人即使有才华却不得重用,只能做个执戟郎中,为什么呢?”听闻此话,中年人不屑一顾,理了理油腻的袖子回答道:“此一时

  • 被称为是明君的秦昭襄王,为何一定要杀死为秦国的战神白起?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秦昭襄王依法赐死战神白起,虽不合情但是合法,在有深厚法治传统的秦国,战神白起之死没有引起暴乱。白起从军事角度出发,认为攻赵必败,后来的战争发展也一如白起预言,白起虽然不愧战神军事家称号,但是却愧对秦国,愧对大秦数十万将士!白起领兵伐赵,虽然不能取胜,但是也不会惨败,可以拯救数十万大秦将士。基于此理,

  • 作文:楚王打猎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俗话说,五心不定,输个干净,楚王打猎的故事,正是告诉我们这个道理。人生路上,你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吸引你的东西,值得人们去追求的事物。是不是只要自己喜欢,就要追求呢?当然不是,首先你要意识到,一个人在一个阶段,只能有一个主要的目标,去为之奋斗;如果目标多,精力分散,往往是网撒的广,却只捞上些小鱼小虾,是

  • 古代伟人赏识自己的事例?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英国诗人雪莱的墓志铭是莎士比亚《暴风雪》中的诗句:“他并没有消失什么,不过感受了一次海水的变幻,成了富丽珍奇的瑰宝。”聂耳是我国的著名作曲家,他的墓志铭引自法国诗人可拉托的诗句:“我的耳朵宛如贝壳,思念着大海的涛声。”爱尔兰诗人叶慈的墓志铭是他去世前夕写的一首诗的最后十七个字:“对人生,对死亡,给予

  • 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民于民,民保于信。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翻译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诚信对于国君来说是最可宝贵的。国家是要人民来保卫,人民要靠诚信来保卫。所以古代成就王道者不欺骗天下,建立霸业者不欺骗四方邻国,善于治国者不欺骗人民,善于治家者不欺骗亲人。成语故事:一诺千金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个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为人侠义好助。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情,无论有多大困难,都设法办到,受到

  • 许褚一生忠于曹操,而且立功无数,死后却为何进不了曹魏太祖庙?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一生为曹操安全负责,破张绣之役斩首万计冲锋陷阵为大功,关中之战渡黄河手举马鞍身披重甲箭着如刺猬保卫曹操平安渡河。韩遂和曹操会面,马超想掠持曹操,只见许赭怒目园睁,吓得马超忘记为何来,不知所为没有行动,成功地用自己身长八尺,膀大腰园容貌雄伟,勇猛绝人吓退马超的想法。曹操死后曹丕才把他提拔为武卫将军,继

  • 孔子是一心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代言人吗?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孔子的满口仁义道德,其实都是为统治阶级和既得利益者服务的。劳苦大众一定要看清其真实面目。孔老二,人渣一枚。对他自己母亲,都高度歧视!这样的人渣,只为自己的前途负责,从不为人类大众考虑。不是人渣是什么?儒家思想带着一股尸臭味,对他不予鞭打,不能拯救华夏民族。当然孔子也有一些言论是对的,但不能因为个别对

  • 李世民杀兄弟,逼父亲,霸亲嫂,为什么还说他是个好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唐太宗杀兄,逼父,霸嫂。这些事在中国基本家喻户晓,稍有点历史知识的人基本都知道。但历朝历代人们都不把这些当话柄污蔑唐太宗,原因人民是站在历史的角度上去评价历史人物,是站在公正、公平的角度上,评价帝王将相,是一分为二的评价。因为杀兄,逼父,霸嫂都是家事,与别人无关。他杀的是亲兄弟,逼的是亲父亲,霸的是

  • 舍得是什么意思?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舍得二字结合,形成一个词组。通常理解不应分割开来,如:有舍就有得,形成一个付出就要有回报的利益交换关系,这样就眨低了该词的意义啦。我认为要整体理解这个词的含义才有正面意义,如:某某人真舍得……是指该人做事为人敢于付出给予,大方不计私利。这行动可贵,是重情投资,一般不求回报。象许多人扶贫、救灾、倾家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