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从孟子”仁政“思想说起,孟子为何无法接受“燕王哙行禅让”?

从孟子”仁政“思想说起,孟子为何无法接受“燕王哙行禅让”?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4602 更新时间:2023/12/16 21:37:12

我想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

一、子之窃国的阴谋。

二、燕王并不高明。

三、子之毫无政绩可言。

一我们先看《资治通鉴》对这件事的记载:

苏秦既死,秦弟代、厉亦以游说显于诸侯。燕相子之与苏代婚,欲得燕权。子之与苏代通婚,想要得到燕国的国君地位。

而后,苏代出使齐国回来,和燕王就有了这么一段对话:

燕王哙问曰:“齐王其霸乎?”对曰:“不能。”王曰:“何故?”对曰:“不信其臣。”听罢,燕王可能觉得自己是应该称霸的人,那么自己既然要称霸,就不能像齐王一样不信任自己的臣下。于是燕王:

专任子之。子之的初步目的达到了。然后鹿毛寿又去找燕王:

毛寿谓燕王曰:“人之谓贤者,以其能让天下也。今王以国让子之,是王与尧同名也。”燕王因属国于子之,子之大重。

子之已经得到燕国的权利了,但是他还有一个很大的阻碍太子。于是这时候又人对燕王说:

禹荐益而以人为吏,及老而以启为不足任天下,传之于益。启与交党攻益,夺之,天下谓禹名传天下于益而实令启自取之。他先举了禹的儿子启夺去益的王位的故事。然后说燕王:

今王言属国于子之而吏无非太子人者,是名属子之而实太子用事也。鹿毛寿或人,皆代之所使也《史记燕世家考证》他暗示燕王还不是尧舜那样的贤君,因为燕国还是他的儿子用事。于是燕王:

王因收印绶,自三百石吏已上而效之子之。子之南面行王事,而哙老,不听政,顾为臣,国事皆决于子之。子之不仅让燕王收回了自己儿子的权利,更是把朝中三百石以上俸禄的官员全部换成了自己的人。

就这样子之一步一步的得到了燕王的权力,而燕王还在自己的比之尧舜的幻想里做着美梦。我们不得不感叹子之计划的天衣无缝,当他已经达成阴谋的时候,燕王还蒙在鼓里。

二从子之的阴谋里我们就能发现燕王哙是一个被蒙蔽的君主。而他之所以被蒙蔽,并不是他是一个昏君,而是他太想做一个好人、好的君主。

他的错误当然也不全在他自己,他的周围的舆论被人为的安排了。但是他太相信自己看到听到的事了,于是假象谗言就趁机而入。

应该说燕王是一个想做明君而恰恰相反的一个人,燕王自己“不安子女之乐,不听钟石之声”而他自己也想着:

苦身以忧民,勤身而忧世《韩非子说疑》而这恰恰成为了被子之抓住的弱点。

所以韩非说燕王

君见好则群臣诬能,故子之托于贤以夺其君者也。《韩非子二柄》所以当我们开始经常听说跟自己有关系的某个人方方面面都好,或是自己被溢美之词包围的时候,往往问题就要来了。

不去亲自考察自己臣子的品德与操行,而是相信别人的赞美,就是燕王哙的悲剧所在。

三子之通过阴谋获得了权力,然而在他执政的四年时间里,燕国却更加糟糕,他的才能好像只在耍阴谋上。《资治通鉴》载:

燕子之为王三年,国内大乱。同样的,在子之还是宰相的时候就是:

子之相燕,贵重主断。《战国策燕策一》而后他又与燕太子用兵,以致,

构难数月,死者数万人,百姓恫恐。不仅如此,他还培植私人势力,养了大批食客。

当齐王去攻打燕国的时候,燕国人民的反应竟然是

燕士卒不战,城门不闭。孟子还对齐王说:

“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足可见在燕国百姓在这四年被毒害之深。

所以孟子说:

“今伐燕,此文、武之时,不可失也”《战国策燕策一》孟子将此时的燕国比作商纣王之时,也足可见孟子对这次“禅让”的态度。

所以准确的说这只是一场披着禅让外衣的闹剧,不仅使燕王“为天下笑”,更使得燕国在此之后的一段时间里一蹶不振,人民深受其苦。

孟子仁政的思想有是重百姓而轻君王的意味,君王如何更迭孟子不会在意,在意的是继位的人够不够“”德行,燕王要传位给德行不够的人,孟子自然无法接。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古代两千多年出现了很多盛世,为何只有隋朝“开皇之治”是个奇迹?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开皇之治,是指隋朝建立者隋文帝杨坚开创的政治稳固、社会安定、百姓富足、文化繁荣的盛世局面。隋文帝杨坚是弘农华阴人,乃四知先生杨震的后人,杨坚的历史功勋,首先是杨坚称帝后,灭后梁丶伐南陈,成功地统一了历经近三百年战乱频繁的中国,结束了东晋十六国以来南北分裂的五胡乱华黑暗时期。与此同年,南面的琉球群岛归

  • 历史上善射,百步穿杨的名将有谁?他们在属于自己的时代有什么战绩?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提起射箭,不知各位首先想到的是谁?为什么笔者一下子想到的是那位传说中的神箭手后羿呢?既然提到了后羿,那咱们就从后羿说起,笔者带大家捋一下历史上的传奇神射手。第一,后羿。后羿在历史上应该是确有其人的,但是年代太过于久远,事迹已不可考,在这儿,笔者只是说一下后羿的一些神话故事,最著名的当属后羿射日了,九

  • 孔夫子的“仁爱思想”为何在当时没有市场,之后却受到推崇?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一诸侯争霸举刀兵,兵法实施谋略行。仁爱自身命不保,王侯谁愿念此经?二一统乾坤安众生,道德仁义始盛行。安居乐业讲礼义,汉武独尊是儒生。他就是教育家的料,文人遇见兵有理说不清。盖棺定论,后人坐江山需要,拿他当鞭使。此语出自《五蠹》。《五蠹》中说:上古时代:上古时代,人民少,禽兽多,百姓生存环境艰苦,多处

  • 文韬武略,品格德性都不具备的刘邦,为什么却能成就帝王大业?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哈哈,刘邦恰恰就是那个文韬武略,品格德性不凡的帝王。否则刘邦驾驭不了,这么多的文臣武将,成就大汉四百年的基业。我们华夏儿女写汉字,学汉语,没有刘邦的雄才大略,哪有汉民族这一说。萧何算不算贤臣良相,张良算不算智多星,韩信算不算兵仙。这么多天才星是不是都围着刘邦转。如果刘邦没有能量,能吸引这么多天才星围

  • 看过陆毅版诸葛亮后完全被洗脑了,很想知道,这个正史里魏延对蜀汉到底是忠心不忠心?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魏延的忠心是不用怀疑,魏延想投敌是在最后一刻,带着儿子十几个人逃跑的时候!魏延如果想背叛会怎么办?只有两条路,其一是带兵投靠魏国,其二是带兵攻打刘禅,然后取而代之。但是魏延都没有,他只是不满诸葛亮死后的安排,想要返回成都说理,讨要说法,可惜的是魏延的政治能力太低,人缘太差,导致蜀汉朝堂之上,没有一个

  • 如何看待有些人说的“称颂诸葛亮只是封建统治者为了让臣子学习忠诚的需要”这种说法?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称颂诸葛亮是封建统治者要臣子学习诸葛亮的忠诚”。这种说法看起来是对的呀。问题的关键是:封建统治者在他们的统治时期,有哪一代,哪一朝发过“皇帝诏书”,称颂诸葛亮。或者要求臣子们学习诸葛亮呢?历史书上,好像没有这样的记载,老师也没有给我们讲过,在民间的传说中,也没有听到有人这样说。“有的人说”,这些人

  • 《甄传》:甄屡屡犯错,皇上为什么舍不得杀甄?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甄屡屡犯错?太夸张了,甄离宫修行前究竟犯了什么错?甄以穿错纯元故衣被禁足,但甄有没错,有多大的错?皇上心里最清楚!穿错纯元故衣是甄的错吗?甄到哪里去弄得到纯元故衣?皇上并没有深究,皇后也只是让内务府顶了一下缸。甄禁足后,眉庄去找太后求情:只是穿错一件衣裳,皇上何至于此?太后说:这件事哀家虽不过问,但

  • 有人说秦国的扩张惊动了周王室,秦国是如何吞并西戎并成为西戎霸主的?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秦国最早并不是一个诸候国,秦人的祖先秦非子因为帮周孝王养马有功,被周孝王封在了秦地(今甘肃天水),成为一个有封地的小领主(卿大夫),还算不上一个诸候国,而秦非子被认为是秦国的开国之君。到秦襄公时代,当时的周王是周幽王,周幽王为了博他的爱妃褒姒一笑,不惜峰火戏诸候,结果有一天,犬戎真的来攻打周幽王,这

  • 如果刘备听诸葛亮的话,是否可以中兴大汉?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如果刘备按照诸葛亮的三分天下,然后徐徐图之的计划,先联吴拒曹,再同曹兵交战,取之,回头再攻东吴,大汉可兴。只是时间可能需要很多年,而且中间不能有大的失败和挫折。事实胜于雄辨,听和不听都不可能,这是社会,历史的局限性。因为刘备不是明君,诸葛亮也不是圣人,天时地利人和不向蜀国倾斜。所以这个假设不成立。古

  • 古代帝王对妃子的承诺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接连惨遭丧子打击的富察皇后没过多久就病逝在南巡的途中,乾隆皇帝固然悲伤,但皇后的葬礼也不能耽搁,还有谥号也要拟定。而说到富察皇后的谥号“孝贤”二字,就不得不提乾隆的另一位宠妃,慧贤皇贵妃了。慧贤皇贵妃高氏乃包衣高氏出身,本为汉人,却被雍正相中封为了宝亲王弘历的侧福晋。高氏虽然一生无子无女,但乾隆依旧